第十七章 离别总有时

总督之争尘埃落定,英国公张维贤推举的广东提刑按察使孙传庭最终胜出,擢升为陕西延绥镇、固原镇、宁夏镇三边总督。

第二天一大早,英国公府便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貌似准备大肆庆贺一番。

这是为了庆贺孙传庭出任三边总督吗?

当然不是,孙传庭这会儿还在广东呢,就算他在京城,英国公也不会为他大肆庆祝,一个小小的总督之位,还不值得大明最显赫的勋贵英国公来庆贺,英国公府这是在准备办袭承典礼或者说册封仪式。

这个时候爵位的袭承可不是老爵爷说句话,将爵位传给儿子,又或者办顿酒席庆贺一下就完事了,爵位的袭承必须经过当朝皇帝的同意,请来册封诏书,当众宣读,才能算名正言顺。

明朝不但公侯伯爵袭承如此,皇室亲王郡王等袭承同样如此,甚至藩属国的国王继位也必须有大明帝国皇帝陛下的册封诏书才能算是正统,不然就是篡位自立!

比如,天启三年,大明藩属国朝鲜发生政变,绫阳君李倧废黜了当时的国王光海君李珲,自立为王,负责节制朝鲜的登莱巡抚袁可立知道以后,立马发书痛斥,绫阳君李倧连忙派出三百多人的大型使节团赴登莱解释政变原因,并请求大明皇帝陛下册封。

袁可立考虑到当时辽东的形势,为了避免把藩属国朝鲜推向后金的怀抱才同意帮他们上书请封,这样,绫阳君李倧才得以继位。

这册封仪式一般是皇帝派出官员或者使节团宣读册封诏书,皇帝本人一般都不会亲临,但是,英国公地位特殊,掌管着几乎天下所有屯卫,又有拥立之功,所以,崇祯决定亲临英国公府册封,以示恩宠。

这下可把英国公府上下给忙坏了,整个府邸要打扫干净,这是最基本的,还有花草树木要打理,门窗要修葺,厅堂要布置,灯笼要挂起,喜联要贴起等等,英国公特意请来了数千京营屯卫家眷,忙活了一上午,才把一切准备妥当。

册封仪式自然少不了请人观礼,英国公很少结交文臣,这个时候为了避嫌他也不会请文臣来观礼,所以来的不是公侯勋贵就是京营将领,不过,有一个文臣却是大张旗鼓的来了,而且,足足带来了一个车队的礼物!

这位自然就是福广总督张斌,他这排场真把在场的公侯勋贵给骇到了,这会儿送礼送一车就算了不得了,这家伙竟然带来了一个车队的礼物,更为恐怖的是,现任英国公张维贤的孙子,即将成为英国公世子的张世泽跟在他后面就跟一个小跟班一样,这家伙谁啊!

一众公侯勋贵一打听,自然很快就知道了张斌的身份,因为在场很多武将都是要参加早朝的,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兵部侍郎、福广总督张斌之名朝臣不知道的还真没有。

他这么年轻就成为封疆大吏本来就够惊俗骇世的了,没想到他还跟英国公一系这么熟,英国公也姓张,难道他们是亲戚?

一众公侯勋贵正议论纷纷之时一队队锦衣卫突然跑进英国公府,他们进府之后也没干别的,就是从大门口一直排到主宅大堂外,排的密密麻麻,所有观礼的人立马收声,他们都知道,这是皇上要来了。

午时方至,崇祯亲临,礼官宣读册封诏书,崇祯亲授金册印玺,这册封仪式就算是圆满完成了,接下来就是酒宴庆贺了。

崇祯自然不可能留下来陪他们喝酒,但是临到要走的时候崇祯却突然对排在近前的张斌招手道:“双全,你这两天就要回福广吗?”

张斌连忙上前拱手行礼道:“回皇上,微臣打算明天就赶去大名府率戚家军一同回福广,这国公爷的事耽误了一点时间,没来得及跟皇上辞行,请皇上恕罪。”

崇祯也知道他祖上曾随英国公张辅征战四方,这点他倒不是很在意,他叫张斌过来也不是为了这事,只见他笑眯眯的道:“烺儿可一直念叨这你这个师傅呢,下午有空的话,你可得去看看他。”

张斌闻言,心中莫名一阵激动,他连忙拱手道:“微臣遵旨。”

崇祯是走了,在场的公侯勋贵却是呆立当场,皇上什么时候对下面人这么亲热过,这位福广总督不得了啊,于是乎,酒宴上不知道多少人跑去给张斌敬酒,他们都想认识认识这位年轻的新贵,要换成平时,张斌那豪爽劲,非被人灌得钻桌子底下不可,不过,他今天有皇命在身,要去拜见太子殿下,自然不敢胡吃海喝,只能做个样子意思意思。

同样是因为有皇命在身,张斌并没有和这些公侯勋贵、京营武将血战到底,喝的一塌糊涂,他只是意思了一下,稍微喝了点酒,待敬酒的人差不多都来过一回了,他便向新老英国公辞行,赶紧给皇后和太子准备礼物去了。

由于是去皇宫,张维贤倒没有让张世泽跟着他,不过,他跟张斌约定,这次回福广,要带上张世泽,让他去见见世面。

这个时候张斌满脑子都是伊人的身影,哪里有心思想这些,他迷迷糊糊的应了,然后便直奔京城东盛堂商号,小孩的礼物这会儿还真不好找,他只能胡乱准备了一些绫罗绸缎和高档布匹之类的礼物,又备了一年份的珍珠粉和花露,然后便匆匆赶往皇宫。

一切恍若在梦中,带着微醺之意,他来到了皇宫,见到了伊人,又陪太子耍了会积木,然后便向崇祯辞行,带着一丝惆怅、一丝迷惘和一丝不舍回到崇兴寺,准备出发赶往大名府。

第二天一早,他便带着英国公世子张世泽和十余个亲卫出发了,一路无话,打马奔行了三天,一行人终于赶到了大名府。

此时,卢象升的天雄军已经操练的有模有样,戚元功也早已接到通知,收拾好一切,准备出发了,唯独比较麻烦的就是那十多万俘虏,大名府离大沽港可有四五百里,要把他们押送过去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只剩下九千余人的戚家军还不知道够不够呢。

这些俘虏也不是押送到大沽港就完事了,张斌这会儿手上也就二十艘镇远巡洋舰和两百多艘车轮舸能快速转运人员和物资,而这些船加起来一次最多也就能运送两万人,而且这些人并不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是反贼俘虏,运送途中还必须派人看守,这样一来,每趟能运送一万五千人就算不错了,也就是说,这将近十五万俘虏,最少要转运一个多月才能运送完!

最后,他和卢象升一商议,干脆令山西巡抚许鼎臣率一万屯卫精锐在大名府驻守,令宣大总督张宗衡率一万精骑回山西主持大局,而卢象升则带着一万天雄军随同戚家军一起押送俘虏赶往大沽港,抵达大沽港之后,由天雄军负责就地看管俘虏,戚家军负责转运看守。

这一路来可把英国公世子张世泽给激动坏了,他的梦想就是率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可惜,京城虽然有千军万马却不归他指挥,更不能带着去驰骋疆场,他甚至上万人马集结在一起的场面都没见过几回。

这次,一跑到大名府,又是戚家军又是天雄军,又是屯卫精锐又是边军骑兵,差不多四万人马集结在一起,还有十多万俘虏,那营帐密密麻麻的一眼都看不到头,可是让他大饱了一次眼福。

张斌这会儿既要安排俘虏的押送,又要安排俘虏的转运,还要转运粮草,压根就没空搭理他,只能让张差带着手下一百多亲卫护着他到处看看,看看军容、看看营盘、看看俘虏,什么都让他熟悉一下。

这一大帮子将士和俘虏可有十七万之巨,一天就要消耗差不多五千石粮食,粮食供应尤为重要,如果粮食供应不及,那可就乱套了。

历朝历代,很多大战,决定胜负的都是粮食,十多万人,一个月就要消耗十多万石粮食,两个月就是三十多万石,不说怎么筹集,光是转运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一马车最多也就能拉几千斤粮食,也就是二十石左右的样子,一万石就要五百辆马车,十万石就要五千辆马车,而十万大军一个月就要消耗十万石粮食。

当然马车是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所以大军作战,粮食的存储和转运就是重中之重,一旦粮食出了问题,大军随时可能崩溃。

好在大名府离大沽港并不是太远,张斌早就令水师转运了十万石粮食到大沽港,而山西军、天雄军和戚家军齐集了一千多辆马车轮流转运,再加上户部也从京城调拨了几万石粮食,这些天粮食才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现在,十多万俘虏和两万大军朝大沽港进发,大名府仅留一万屯卫精锐驻守,这粮食的转运方式又得改了,不能老往大名府运,也不能老往一个地方运,而应该根据大部人马行进的途径转运。

张斌特意定下了广平、巨鹿、冀州、南皮、沧州沿途这五个城池作为储粮之地,每座城池存粮一万石,这样,一路走过去就不用担心粮食问题了。

一切准备妥当,终于可以押着俘虏出发了,张斌特意让人事先做了动员,告诉这些俘虏,将送他们去南方雨水充沛的地方生活,那里有的是耕地,有的是粮食,只要大家老老实实种地,朝廷既往不咎,他们完全可以回归以前平民百姓的生活,如果谁在路上或者到了地方还不老实,那就,杀无赦!

这些步卒其实大多都是农民军裹挟的炮灰,将那些什么老管队、小管队、管队等大小头目从他们中间剔除出去之后,他们就是纯粹的平民百姓,只要有饭吃就行,哪里还会想着造反。

所以,这一路他们相当老实,张斌只是将戚家军和天雄军安排在两侧监督,他们在中间聚成一堆一堆,默默的前行着,一个闹事的都没有。

十多万俘虏的行进速度自然不能和万余精锐相比,他们一天也就能按普通行军速度走八十里左右,而且还得走上五个时辰,赶到大沽港之时,已经是六天之后了,而这时,俞成龙早就率二十艘镇远巡洋舰和两百多艘车轮舸在大沽港等候了。

当然,停在港口的只是两百多艘车轮舸,二十艘巨大的镇远巡洋舰并没有出现在港口,还是停在十余里外的海面上,以防止被岸上的人看到了。

接下来又是一场离别,张斌不可能留在这里守着这些俘虏,卢象升也不可能率天雄军跟他回福广,两人在福广共事了几年之后,终于要彻底分开了。

张斌趁着戚家军押送俘虏上船的时间,特意将卢象升拉到港口边的海岸旁道起了离别之事。

他看着茫茫大海,感慨道:“建斗,我就要回福广了,从此中原大地,西北五省,任君驰骋。”

卢象升连忙谦虚道:“什么中原大地,西北五省,我就一个山西总督,怎么可能管那么宽。”

张斌摇头道:“建斗,你可能还不知道,西北的旱情近几年是不可能缓解的,五省的反贼将越来越多,而朝廷根本就没什么可堪大任的统帅,以后,西北五省的安宁就要靠你和伯雅了。”

卢象升闻言,不由骇然道:“西北的旱情真不会缓解吗,那得饿死多少人啊!”

张斌意味深长的道:“会饿死多少人,就要看你们怎么剿这些反贼了,西北其实并不缺粮食,有些人手中的粮食足够西北平民百姓吃上十余年了,但是,他们就是不拿出来赈灾。所以,要想老百姓不饿死,剿贼宜缓不宜急,宜追不宜围,你懂吗?”

卢象升闻言,仔细体会了一下,随即脸色大变道:“双全,你的意思是让老百姓去......。”

张斌点了点头,淡然道:“这些不要说出来,贪官污吏,为富不仁者,迟早会有报应,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现在时候到了!”

卢象升想了想,随即郑重的点头道:“我明白了。”

张斌拍了拍他的肩膀,叮嘱道:“记住,不要急,反贼很多,你只要时不时立点功勋就行了,不要想着一下就把反贼剿灭,就算你落力去剿,这几年你也剿不灭,知道吗?至于怎么彻底剿灭反贼,什么时候彻底剿灭反贼,等我进京再说!”

............

推荐一本好书,《将白》,一个回到古代做王爷的故事。

当赵显做完自己该做的事情之后,发现满朝上下再无敌手,头顶王冠,隐隐将白。

第一九三章 复社寻死第九十七章 首辅落谁家第二二六章 大明我们和睦相处吧第一〇九章 围点打援第八十章 阉党无耻第五十一章 养伤第六十章 血仍未冷第一五〇章 克沈阳第九十六章 温体仁下台第一七六章 动手第八章 不破不立第二六一章 坚定的走出去第五章 东番特战营(上)第五十八章 疯狂研制第二五四章 没落的帝国第八卷 第一六〇章 谁利用谁第一二一章 一城阻断东西第一九三章 复社寻死第五十五章 暗夜偷袭第二十六章 温饱第一章 疯狂的阁部第二十九章 借住第十八章 怨气冲天第一八四章 文的不行来武的第五十七章 闯王末路第一六七章 太子吃瘪第二七五章 白捡一块殖民地第四十三章 规划第四十四章 惊天逆转第四十二章 入幕之宾第二八四章 无奈的国王第三十三章 回京述职第十四章 不归路第三十一章 把握好尺度第二四一章 从酋长到包工头第二五七章 主动权在大明手中第五十四章 提刑按察使第一三九章 封锁消息第一章 招张斌回京第十九章 葡萄牙人遭殃了第四十六章 罪人罪己第十六章 张斌再出山第一五九章 还不是首辅第一七三章 崇祯无德第十八章 应招而来第八十章 坐山观虎斗第二七四章 一切尽在掌控第三十九章 贪腐潮第七章 奇葩第二十四章 亲情第三十章 难道她对我有意思?第二七一章 荷兰人望风而逃第三〇〇章 论太子的重要性第二五七章 主动权在大明手中第四十四章 围歼建奴第四章 造反就是要当皇帝第四十四章 十八芝第一九八章 是时候收拾复社了第三十章 留着磨洋工第九十七章 首辅落谁家第二六七章 租借镇远巡洋舰第六十章 自己人第二十七章 整顿官场第三十一章 真好吃第二十五章 政绩第三一二章 战东吁第七章 连升三级第十八章 太子出巡第七十二章 无耻者自毁长城第二八三章 梦中的白马王子第三十七章 匠户惨第十六章 戚家军威武(下)第三十二章 奸宦和贤宦第三十九章 兵临海州第三十七章 都察院易主第三十八章 控制舆论第六十一章 坚船利炮第二八三章 梦中的白马王子第二五五章 拜见大明帝国皇帝陛下第二四八章 都想当包工头第五十九章 海上霸主也得趴第十四章 你偷袭京城我偷袭辽东第二十三章 药圣之后第五十九章 野战虎蹲炮第二八八章 西班牙的曙光第二六九章 恐怖的大明海军第一八三章 君君臣臣第七十二章 动手第二十五章 流连忘返第四十五章 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第五十章 火车第十五章 糜烂第十三章 半个下马威第二十五章 蕲州李氏第六十四章 震撼人心第二七三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第五十一章 历史的教训第二四三章 向北延伸的铁路第二六九章 恐怖的大明海军第二十五章 鸿门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