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治国之道

治国,能依靠东林党人吗?

他们或以道德礼仪标榜自己,或以清正廉洁为荣,或宽厚仁慈,或嫉恶如仇,的确是一帮君子。

但是,崇祯朝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乱象频现,君子救不了这乱世!

所谓乱世出英雄,这个乱世,这个时代,需要的是英雄,而不是君子。

聪秀绝伦,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能挽国家之危亡,救黎民于水火,方为真英雄。

东林党人是君子,但是,君子并非英雄,品德高尚是君子,为国为民是英雄,君子注重的是自我修养,只能成就自己;而英雄的成就是救国救民,英雄才能救这乱世。

张斌正是这样一位乱世英雄,他并不是只讲礼仪道德,对翩翩君子他能讲礼仪道德,但是,对无耻下作之人,他能比人更无耻下作!

他如果处在当时孙承宗的位置,绝对会兴兵清君侧,别说是魏忠贤了,就算是皇帝,敢虐杀自己的亲友,他都不会坐视。

你敢耍流氓,我能比你更流氓,你敢耍无赖,我能比你更无赖。

魏忠贤这种地痞流氓被他逮手里,能把人家翔都虐出来,还跟人家讲道理,甚至讲礼仪道德,有毛病啊!

这就是东林党人救不了大明的原因,跟地痞流氓讲道理,人家能把你翔都虐出来!

当然,英雄并不需要自我标榜,英雄功成之后自有世人传颂,张斌也不想跟朱慈烺解释这些什么君子与英雄的理论,这些解释起来朱慈烺也不一定懂,英雄自有他来做,而朱慈烺只需做一个好皇帝就行。

他紧接着教导道:“烺儿,你要记住,一国之君,肩负着天下兴亡,主宰着亿万黎民百姓的命运,凡事都需小心谨慎,三思而后行。不可凭自己的心性草率从事,不可凭自己的喜好任用朝臣,更不可听信谗言残害忠良,因为你的一言一行都关乎着天下黎民的福祉。“

朱慈烺似懂非懂的点头道:“师傅,我记住了,这个,国家到底怎么治理呢?”

治国之道,这是个很大的命题,历朝历代的君王都在摸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成功者方法各有不同,要把这些全解释清楚,恐怕几天时间都不够,而且,张斌也不是对所有君王的治国之道都有研究,全面论述肯定的是不可能的。

那么,这个治国之道,要怎么跟朱慈烺说呢?

他想了一阵,终于想明白了,治国之道千千万,他也说不完,那么,就按最有利于自己的来,他教导朱慈烺不就是为了朱慈烺能按他理想中的方法治理大明吗。

他想让朱慈烺怎么治理大明呢?

这个其实很简单,参照后世,提倡民主,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国富民强。

他大概组织了一下语言,随即便郑重的道:“治国之道历朝历代的君王都有各自的体悟和方法,可谓千变万化,要一一分析,那不知道要说多久,师傅只能从根源上跟你说。《孟子》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你首先要清楚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因为有了老百姓,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王,所以,治国之本就是怎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如果老百姓过得不好,国家就不得安宁,如果老百姓没法活下去,那这个国家也无法维持下去。“

这个倒不需要张斌做太多的解释,因为这时候的大明就是个很明显的例子,老百姓因为天灾人祸所以造反了,再加上外有建奴之祸,整个大明已然风雨飘摇。

朱慈烺重重的点头道:“嗯,师傅,我知道了,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那么,怎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呢?”

张斌想了想,随即分析道:“要想知道怎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要先知道老百姓为什么过的不好。老百姓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只要丰衣足食便可,我大明立朝之初老百姓的日子就过的比较好,因为那时候大明地广人稀,平均每户都能有五十余亩地,除去吃喝税赋还能有结余添置衣物,所以大明是盛世接着盛世。但是,后面大明人口日渐增加,而老百姓手里的土地却在日渐减少,到了现在,平均每户人家才十余亩地,多生几口人就饭都吃不饱,如果遇上天灾,再碰到贪官污吏横征暴敛,那更是活都活不下去。“

这个也好理解,因为大明现在就是这情况,但是,有一点朱慈烺却不理解,他疑惑道:“师傅,为什么大明的土地会日渐减少呢?”

张斌连连摇头道:“不是大明的土地在减少,而是老百姓手里的土地在减少,因为大多数土地都被极少数人吞并了,这土地的总量不会多也不会少,他们吞并的越多,老百姓手里的土地就越少。“

老百姓的数量在不断增多,他们手里的土地却在不断减少,这样下去大明迟早要完蛋,朱慈烺就算年纪再小也明白这个道理,这些人是要断大明的根基啊!

他咬牙切齿道:“是哪些人在吞并土地?”

张斌尴尬的看了他一眼,随即咬牙道:“烺儿,有些话我本不当说,但是,有些事情你却必须知道,不然,恐怕累死都治理不好大明。吞并大明土地的就是皇室宗亲、公侯勋贵、外戚宦官和官绅地主,大明土地约有一千万顷,而皇室宗亲手里的就不下六百万顷,公侯勋贵、外戚宦官和官绅地主手里的土地不下两百万顷,剩下两百万顷还有一百多万顷是屯田,真正在老百姓手里的还不到一百万顷,也就是说每个老百姓手里的土地还不到一亩,而一亩产量最多最多三石,一个老百姓一年少说也要吃六石粮,你知道吗?“

朱慈烺闻言,惊骇道:“怎么可能,皇室宗亲才多少,怎么可能占如此多的土地?老百姓一年才半年有饭吃,怎么可能活的下去!”

张斌摇了摇头,郑重的道:“烺儿,你应该知道万历朝给潞王的封地就是四万顷,福王的封地是两万顷,而他们就藩以后还利用自己亲王的身份不断兼并土地,现在,一个亲王名下最少有十多万顷土地,多的甚至有几十万顷,一个郡王手里少则上万顷,多则上十万顷,他们下面还有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等,现在,大明的皇室宗亲足有三十余万,他们吞并六百万顷土地不可能吗?老百姓一年才半年有饭吃,所以,大半的老百姓都逼的没了活路,成为皇室宗亲、公侯勋贵、外戚宦官和官绅地主手下的佃农,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就为了那一点活命的粮食,丰衣足食对他们来说,根本就是不用去奢望的梦想!”

他平时教导朱慈烺都注重实用性,简单的算术朱慈烺还是会的,朱慈烺闻言,稍微一打手指头,随即便脸色大变道:“这个,这个,师傅,怎么办?”

话说到这里,效果就差不多了,张斌紧接着严肃的道:“烺儿,你刚不是问为师治国之道吗?以大明如今的情况,唯有发展商业同时开疆扩土才是正途,老百姓没钱买衣服穿就发展商业,让他们赚钱买衣服穿;老百姓手里的土地不够,就开疆扩土,让他们手里的土地增加,这样老百姓才能丰衣足食,大明才能天下太平乃至繁荣昌盛!”

第二九八章 搅乱欧陆格局第八十五章 齐党尽去第四十二章 复命第四十九章 负伤第九十一章 安置试点第二一八章 天下太平第十六章 张斌再出山第八十五章 齐党尽去第六十八章 大明王师来了第二卷 终章 千夫所指东林党第三十二章 劳役第二六二章 海上漂泊很危险第十四章 你偷袭京城我偷袭辽东第一一〇章 旷世大战第一章 疯狂的阁部第十五章 众怒难犯第八十章 坐山观虎斗第一五九章 还不是首辅第三十一章 打板子第六十八章 太子召见第八十二章 治国之道第十九章 相信我大明必将强大无比第四章 造反就是要当皇帝第九十三章 复起第二十二章 鸳鸯阵之威第三十二章 做回恶人又何妨第七章 你行你上啊第八章 明荷贸易争端(下)第三十八章 咸菜第二十五章 霸临平户藩第五十章 万人敌第五十五章 暗夜偷袭第二九三章 大明帝国的援军第二〇二章 送钱送粮第三〇二章 思虑周祥第一八六章 崇祯落幕第九十八章 稀里糊涂第二十五章 鸿门宴(下)第三十章 月港一霸第二八四章 无奈的国王第十四章 王承恩回京第十章 亲人聚第三十三章 青天大老爷第四十三章 见面礼第三十八章 雄关破第三十八章 明末的武器专家第十九章 葡萄牙人遭殃了第三〇八章 开疆扩土第一章 危机降临第二十五章 流连忘返第二六八章 南洋承宣布政使司第六十六章 臭大街第二九〇章 争霸与保命第五十二章 崇祯下注第十八章 息事宁人第二章 偶遇孙传庭第三一六章 权臣只有末路吗(全书完)第六十五章 打捞第十章 陷害忠良第二十五章 又想玩诈降之计第四章 想办法募捐第二十七章 灾民终安定第二一九章 内禅第五卷 第七十一章 开放通商口岸第十四章 招兵买马第二卷 第四十章 风流才子第二四〇章 解决蒙元问题第六十章 远征巴达维亚第十六章 没事找事第二十八章 城防就是个笑话第二十二章 伤离别第五十六章 炮轰皇太极第六十一章 阴死你们第二二六章 大明我们和睦相处吧第一九一章 暂时的盟友第十二章 瓦岗寨告破第六十一章 进谗言第一九四章 只手遮天第四十七章 亲自上阵第三卷 序章 天启的恩怨情仇第八章 又一场大清洗第八十八章 请尚方宝剑第二十七章 布下棋子第二七三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第五十六章 发展大计第四十六章 罪人罪己第四十六章 罪人罪己第七十四章 将红毛番给朕灭了第二十七章 整顿官场第四十章 中了建奴的奸计第六十四章 列强吓到了第四十六章 帮忙第七十六章 下一盘棋第八章 贪财好色第二十九章 借住第十一章 落荒而逃第二六四章 谁也弄不懂的策略第二十三章 作死第一章 加征辽饷第九章 再等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