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第127章 如果万一呢。

第127章 如果……万一呢。

“大明现在正处在新一轮温寒变的过渡期……”

“气温比之隋唐时期已经凉了许多……”

“随着时间流逝,最多不过百年,将会彻底进入寒冷期。”

“汉朝时期的极端天气就会频频出现……”

“陛下可以找人翻找一下史书,定然可以从蛛丝马迹里,看出这种变化。”

朱元璋的表情前所未有的凝重。

他自然不会如此轻易,就相信陈景恪的话。

可陈景恪一直以来的表现,也让他不敢无视。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

那大明的运气也不好啊。

陈景恪严肃的道:“但大明面临的局势,比汉朝还要恶劣无数倍。”

“我们的人口比汉朝时更多,负担也就更大。”

“汉朝时期因为王景的治理,黄河水患还没有那么严重。”

“所以,臣以为有些事情,必须提前布局。”

朱雄英也是一脸凝重,他已经彻底相信了陈景恪的话。

或者说,他压根就没有怀疑过是假的。

朱元璋久久不语,感情上他比较倾向于相信陈景恪的推理。

可理智告诉他,证据还不够。

主要是周期太短了,很难说是周期变化,还是异常气候。

陈景恪也知道自己的证据不足,但没办法啊,他总不能说自己是穿越者吧?

华夏历史确实足够长,可秦朝时期那几场大变故,几乎将先秦史书毁灭的七七八八。

他只能拿汉朝之后的史书记载当证据。

咦,不对,好像还有个东西可以作为证据。

他连忙补充道:“陛下,还有一件事情,可以用来佐证温寒变,且可以查到先秦时期的相关记录。”

朱元璋问道:“哦,何事?”

陈景恪说道:“犀牛和大象……这两种动物,喜欢生活在温度高的地区……”

“陛下可以翻一下史书,汉朝时期中原地区,关于大象的记载就比较少。”

“这是因为寒冷期,大象和犀牛南迁了。”

“隋唐时期温暖期到来,大象和犀牛再次北上。”

“在关中乃至山东河南地区,都发现过野生的犀牛和大象。”

“宋朝关于大象犀牛的记载更多,淮水流域生活着大批的野生象群和犀牛。”

“现在,犀牛和大象的活动区域,已经南迁到了荆襄一带。”

“而且随着气候变冷,还会进一步南迁,最终退缩到云南一带。”

“陛下可以查找先秦的史料,看看哪个时期关于大象犀牛的记载很多,大概率就是温暖期。”

“鲜有这两种动物的记载,就说明是寒冷期……”

“如果我没猜错,这种突然变少和突然增多,间隔的时间应该在三百到五百年之间。”

虽然寒冷期到来,并不是所有大象和犀牛都能迁走。

但残留的那些,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杀光。

所以,寒冷期中原王朝对这两种生物的记载,相对比少上许多。

朱元璋脑海里顿时浮出一篇文章,《孟子·滕文公》: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生活有虎豹和犀牛大象的。

而且定然是数量很多,百姓饱受其害。

否则不会因为驱赶,就‘天下大悦’。

如果陈景恪说的规律是真的,那通过大象和犀牛出现在史书里的频率,确实可以判断温寒变的真实性。

不过他并没有说信还是不信,而是问道:

“还有吗?”

陈景恪摇摇头:“暂时只能想到这么多,如果再发现别的证据,我会禀明陛下的。”

朱元璋点点头,忽然说道:“你还是没有解释,为何河套地区不能种树。”

“就算温寒变是真的,和那里种树又有什么关系?”

陈景恪一想确实如此,他对小冰河气候的介绍远远不足。

于是就拿起笔在地图上画了一条线,说道:

“温暖期,气候会整体变暖,降水线也会往西北方向移动……”

“大概就是在这里……晋陕和河套的雨水会增多。”

“寒冷期,气候整体变冷,北方尤其明显……”

“而降水线也会向东南退缩,大概是在这里……”

他又画了一条虚线:

“臣并不知道具体的线在哪里,这只是大致画的,给陛下做个参考。”

朱元璋点点头,没有说什么。

陈景恪继续说道:“寒冷期,降水线向东南移动,晋陕和河套地区降雨减少。”

“天气变冷本就不利于草木生长,加上雨水不足,就更难以存活了。”

朱雄英挠了挠头,疑惑的道:“汉朝是寒冷期,为何河套就水草丰美。”

“唐朝是温暖期,开始荒漠化了呢?”

朱元璋心中赞许不已,果然不愧是咱的乖孙啊,就是聪明。

陈景恪也有点意外,这小伙子脑子很灵活啊。

“草木能保土保水……”

朱元璋和朱雄英都面露疑惑,保土他们知道,保水是什么意思?

陈景恪顿了一下,解释道:“打个比方,天上下了十份雨。”

“森林可以吸纳七成的水,草原可以吸纳五成……”

“到了干旱时期,草木就可以依靠,事先储备的水份存活下来。”

“汉朝时期,河套还是草原,晋陕还有大片的原始森林。”

“所以,即便当时是寒冷期,这两地依然能保持不变。”

“而到了唐朝,因为无节制的砍伐、垦荒、放牧。”

“晋陕和河套地区的草木大面积消失,导致土地裸露……”

“没有了草木,天上下十份雨,有九份都流走了。”

“而且这些流走的水,还裹挟大量的泥沙。”

“剩下的一份水,太阳一晒也就没了。”

“唐宋时期,即便土地荒漠化,河套依然是重要的产马地和农垦区。”

“单纯是因为降雨量足够,再加上还能从黄河引水灌溉。”

“可是到了寒冷期,降雨减少,土地荒漠化严重,又没有储水的能力……”

“基本上很难种植草木了。”

朱雄英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说白了,一切都是因为人在破坏。

汉朝时期,河套地区人还比较少,草木没有遭到破坏。

隋唐时期大量迁徙百姓过去,草木就被破坏了。

现在恰好赶上寒冷期,就很难种活草木了。

陈景恪等了一会儿,见他们没有再提出疑问,才继续说道:

“现在河套和晋陕地区,还有不少草场存在。”

“随着气候的逐年恶劣,当地百姓活不下去,必然会拼命压榨这最后的绿色。”

“直到最后,整片大地都化为荒漠。”

“到那个时候,要么朝廷想办法将他们迁出来,要么他们活不下去……”

后面的话他没说,但朱元璋却明白是什么意思。

活不下去的百姓就会造反。

前世历史上,明朝晚期动乱最频繁的区域,正是陕甘。

李自成就是陕地人。

不造反不行,气候恶劣,连年天灾,朝廷又无力赈灾,还要征收各种税。 百姓除了造反,没有别的路可走了。

朱元璋想的更多,河套可是最重要的养马地之一。

还是抵抗草原侵袭的,桥头堡和重要补给站。

如果这里彻底荒芜,将直接影响到大明的战马储备。

还会让大明的边防,失去一个支撑点。

影响实在太大了。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温寒变真的存在。

可作为皇帝,他要做最坏的打算。

万一是真的呢?

不敢赌,也不能赌。

如果温寒变是真的,如果大明真的即将进入寒冷期,北方气候……

咦,朱元璋心中一动,忽然想到一件事情。

寒冷期北方气候反常,降水线也向东南移动,那南方呢?

南方受不受影响?

想到这里,他连忙追问道:“你只说了北方,南方呢?”

“若寒冷期到来,南方会如何?”

陈景恪心道,你终于问出问题的精髓了,也省了我许多口水。

“南方也会受到影响,淮水都能结冰,长江沿岸也会受到影响。”

“但是比北方的情况要好很多。”

“越往南,气候就越是温暖甚至炎热,受到寒冷期的影响也就越小。”

“到时候大明的粮食安全,就只能靠湖广、江西和两广来确保了。”

朱元璋的表情愈发凝重。

靠这三个地方提供的粮食,能维持偌大的国家吗?

答案毫无疑问,不行。

所以,朝廷必须要想别的办法。

陈景恪刻意没有提中南半岛,以及南洋列岛。

不是不想提,而是害怕这时候提了,会引起朱元璋的误会。

以为自己是想引导朝廷南征,故意伪造的温寒变概念。

若真如此,就弄巧成拙了。

毕竟,他的鹰派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天天给朱雄英讲开疆拓土的故事。

朱元璋怀疑他,也不奇怪。

不过他并不担心这个问题。

宋朝时期,中南半岛稻米一年三熟,这个事就已经传入中原。

还引进了占城稻,和中国南方水稻进行杂交。

培育出了生长周期短,口感更好的水稻。

朱元璋可是能写出皇明祖训的人,他既然能列出那么多不征之国,定然是做过了解的。

对中南半岛的情况肯定很清楚。

不用自己刻意去提醒,只要他相信了温寒变存在。

早晚会将主意,打到中南半岛上面。

就算他想不到,自己再找机会提醒也不迟。

反正以现在大明的情况,就算提了暂时也没办法南征,不耽误这一时半会儿的。

还有个原因是,这事儿真不急。

大明至少还有几十年时间做准备,南征的机会多的是。

现在,先留出时间,让朱元璋去证实温寒变的真实性。

接着,陈景恪又讲了一些小冰河期的气候特点。

着重强调了,这个时期的气候是如何恶劣,生存是如何困难。

并且还拿东汉末年做类比。

从表情就能看得出,朱元璋内心非常沉重。

眼看讲的差不多了,陈景恪就果断结束了今天的讲课。

朱元璋又问了好几个问题,才终于起身离开。

在走之前,还警告两人:“不要讲此事告诉任何人。”

陈景恪自然不会乱说。

朱雄英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也保证不会透露半个字出去。

——

回到自己的寝宫,朱元璋对孙福说道:

“将伺候太孙的那几个人……嗯,全部送去凤阳守皇陵吧。”

孙福连忙道:“是,奴婢这就去安排。”

朱元璋没有再说什么,他本来想将这几个人全杀了灭口的。

但想想又觉得没必要。

温寒变之事,如果是假的,也就没有保密的必要了。

如果是真的,早晚都要公开。

只有公开,朝廷才能名正言顺的做准备。

只是在朝廷做好准备之前,暂时不宜公开罢了。

当然,杀了也没关系,就是几个奴仆而已。

只是乱杀人会让周围人不安,积累的恐惧多了,容易生变。

且这是伺候朱雄英的仆人,他也不想轻易见血,怕不吉利。

所以,才改口将这些人送到凤阳守祖坟。

这对他来说,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随口处理完,就转而思考起今天陈景恪说的话。

首先黄河之事是证据确凿的,是选择阵痛,还是选择长痛?

他个人是倾向于短痛的,可这么大的事情,就算他是朱元璋,也不可能一言而决。

怎么说服群臣是个很大的问题。

就算说服了,怎么改道也是个大问题。

至于温寒变,这个问题眼下还不重要。

但也不能不管。

还是那句话,陈景恪一直以来的表现,让他积累的足够的信誉。

就算如此荒谬的推断,朱元璋也不敢直接断定就是假的。

如果是真的呢?万一呢?

眼下就是最佳布局的时机。

如果错过了,那后面就只能硬抗。

想想汉末三国时的情况,他对大明熬过寒冷期不抱任何希望。

提前布局,或许还有一些希望。

但问题就在于,万一这个推断不成立,温寒变并不存在。

那他做的所有准备,都是劳民伤财。

所以还是要想办法,来证实这个猜测。

脑子一团乱麻,如果标儿在就好了,还能和他商量一下。

要不叫他回来?

不成不成,朱元璋马上就否决了这个想法。

温寒变就算是真的,大明还有足够的时间做准备。

眼下宝钞最重要。

不过虽然朱标不在,他还是有一个人可做商量的。

那就是马皇后。

想到自己的贤内助,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起身就往坤宁宫而去。

(本章完)

第273章 大课堂224.第223章 太孙长大了第252章 构建帝国体系第406章 父母之爱子第57章 实践88.第88章 我徐达同意他做伴读169.第168章 毛骧:好像哪里不对第246章 是的,我们灭了一个国家第237章 无题第454章 华夏在我肩上担着第279章 海盗代表自由?233.第232章 封狼居胥166.第165章 新都设计图第26章 做你爹的魏征第14章 生活处处是神话87.第87章 病之源第404章 朱标的帝王课102.第102章 假钞86.第86章 我能治啊第373章 大战将起第431章 良种第481章 二杨相会第4章 力挽狂澜第51章 老朱强大的理解能力第278章 朱标的五条措施204.第203章 谋高丽113.第113章 这些可都是棋子187.第186章 定黄第436章 封侯和一些事的后续第478章 发表第272章 朱雄英的妙计第69章 唯有景恪一人第46章 回家221.第220章 啥条件我们都答应157.第156章 蓝玉:请太孙示下第318章 洛下学宫第380章 凿穿战术再现174.第173章 蓝玉宝刀未老啊第22章 突破口第460章 久违的上课第255章 我毕生的追求第21章 从调教太孙开始第60章 老狐狸第450章 无题176.第175章 黄河决堤第474章 水无常形第270章 这就是朱雄英第306章 师徒谈心第356章 当面抽老朱大嘴巴子第40章 演戏第377章 无题228.第227章 力学第39章 圣人言可杀人160.第159章 陈大师教我生儿子吧157.第156章 蓝玉:请太孙示下第443章 南洋话事人第268章 无题第397章 死有余辜第4章 力挽狂澜第31章 朱元璋的弊政第365章 沧海第435章 这是未来第36章 能不能换句话?第478章 发表第373章 大战将起第278章 朱标的五条措施第55章 正义执行88.第88章 我徐达同意他做伴读第2章 大明嫡长孙第446章 人祸天灾第256章 历史赋予的使命第27章 替朱元璋解惑187.第186章 定黄第17章 六部全军覆没第16章 李善长的怨愤第414章 秽乱宫闱第357章 皇上就是败家子啊第473章 时间是给所有人的142.第141章 被吓出病的李文忠第66章 傲娇的父子俩第57章 实践106.第106章 再搞定变色油墨禅位大典第303章 你们存在的价值是什么183.第182章 秃驴,竟敢勾引公主。第416章 身份带来的使命第259章 良善者难成大事第268章 无题第327章 时代的尘埃第269章 好男儿,当如是。第355章 公平交易第256章 历史赋予的使命159.第158章 蓝玉:谁敢居功自傲我杀谁169.第168章 毛骧:好像哪里不对第52章 解决之法194.第193章 琉璃动人心第256章 历史赋予的使命162.第161章 咱当年也是个乞丐头第237章 无题122.第122章 百姓眼中非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