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第151章 他还得谢咱呢

第151章 他还得谢咱呢

“叶云流可是叶先生最得意的后人,怎么会让他拜你为师?”

陈景恪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方孝孺很满意这个效果,道:“自然是因为我有能力教好他。”

这一点倒是不假,作为宋濂的学生,他的文章可是一等一的好。

他要是说收徒,想要拜师的人能绕秦淮河一圈。

但叶兑可是和宋濂齐名的大儒啊,也同样以写文章著称于世。

怎么会让自己的传人拜他人为师。

陈景恪狐疑的道:“你老实跟我说,是不是做了什么大事情?”

方孝孺不无得意的道:“这几个月不才写了几篇文章,阐述了学说思想变迁史。”

“主要是讲环境如何影响学说,而学说又是如何推动时代发展的……”

“我准备把百家都讲一遍,目前只讲了道儒法墨四家的起源。”

陈景恪震惊了,这方孝孺是要逆天吗?

这是要对华夏文明的思想做一个梳理啊。

一旦完成,对学术界将是一场巨大的冲击,也将彻底破除先贤身上的神圣光环。

但并不是将先贤拉下神坛,而是将他们镌刻在真正的丰碑上。

对华夏文明来说,这将是一场无与伦比的盛宴。

他不禁盛赞道:“此真乃丰功伟业啊,恭喜方兄找到了自己的道。”

方孝孺却摇头说道:“不,我离道尚远,这不过是寻道之路上的一些发现罢了。”

看着他不骄不馁的样子,陈景恪心下也不禁为他感到开心。

几经波折,他终于沉淀下来了。

照此发展下去,他必将绽放出光璀璨的光芒。

难怪叶兑会将叶云流送到他身边学习。

叶兑虽然是大儒,但儒学造诣在他所有学问里,并不是最突出的。

他最擅长的就是史,其次天文地理。

所以他对方孝孺不会有任何偏见。

更能明白方孝孺这几篇文章意味着什么。

所以才会让重孙拜他为师。

不过随即陈景恪又疑惑的道:“如此大著,理当名扬天下才是,为何我从未听过?”

这些文章堪称离经叛道,有多少人认同不好说,但必然会招致儒生群起而攻之。

可为何他从未听说过?

方孝孺笑道:“还要感谢景恪,你给我讲的那个故事,让我深受启发。”

“无需攻击任何人,也不用刻意宣传,认同我的自然会主动学习。”

“所以我的文章并未公开,只在小范围传播。”

“我还叮嘱过他们,暂时不要传出去。”

陈景恪斟酌道:“酒香也怕巷子深,宣传也一下也是好的。”

“第欧根尼的学问,也是经过追随者宣传,才广为人知的。”

方孝孺说道:“我知道,但我需要借助翰林院的藏书,帮我梳理自身所学。”

“若文章传播出去,我无法在此地立足,也就无法再翻阅这里的藏书了。”

“所以眼下还不是和他们翻脸的时候。”

陈景恪笑道:“原来如此,方兄好算计啊。”

方孝孺也跟着一起大笑起来,若是让翰林院那些人得知的打算,想来表情会很精彩。

笑过之后,他正色道:“景恪,对于如何寻找自己的道,我依然毫无头绪。”

“我知伱胸有丘壑,今日邀你过来,一是叙旧,二是想问一问你,可有办法助我悟道。”

陈景恪没有直接回答,思考良久才说道:

“道不在书中。”

方孝孺大喜,道:“我就知景恪必有良法教我,快快道来。”

陈景恪说道:“书中写的都是过往之道,是前人之道……”

“但并不是说先贤之道就是错的,只是不在适应当前时代而已……”

“我们所遵循的道,最早是从何而来的呢?”

“是先贤根据当时的环境,悟出了适合当时的道,推动了时代的发展。”

“新时代的人,在先贤之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总结出了更适合新时代的道。”

“可以说,每一代人,都是踩着前人的肩膀在前行。”

“不同的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总结出来的道也有不同。”

“于是就有了百家争鸣……”

“用道家的话来说就是,无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方孝孺连连点头,类似的道理在他的文章里也有所阐述。

他自然听的明白,也深以为然。

只是陈景恪竟然如此化用,道家的万物化生理论,还是让他眼前一亮。

道德经果然无物不包啊,以后要好好研究才行。

陈景恪继续说道:“所以,想要找到自己的道,就要具备两个条件。”

“其一,了解先贤之道,其二深入了解当前环境。”

“前者方兄已经具备了,现在所欠缺的就是后者。”

方孝孺犹如醍醐灌顶,惊喜的道:“对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呢,真是糊涂啊。”

“多谢景恪提点。”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罢了。”陈景恪谦虚了一句,转而说道:

“每一个人观察环境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这也是百家诞生的原因。”

“方兄可知,如何才能保证自己的道,符合大多数人的预期,为大多数人接受呢。”

这一点很重要,百家真正的显学,也就道儒法墨兵五家而已,其他学说都太片面了。

而片面的结果就是,沦为配角。

方孝孺自然不希望自己未来的道,是一个配角。

只见他起身,朝陈景恪郑重行礼:“请贤弟教我。”

陈景恪脑海里,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台词,‘他还得谢咱呢’。

面上不动声色,坦然受了一礼,才说道:

“这就涉及到历史观了,你持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决定了你的思想。”

方孝孺一脸茫然:“历史观?”

陈景恪斟酌说道:“就是你用何种观念来看待人类历史的。”

“有人将历史观分为两大类,唯物观和理念观……”

“唯物观认为物质是独立存在的,影响着精神和意志……”

“理念观则是反过来的,认为精神和意志是独立存在的,物质只是精神的外在具现。”

见方孝孺一头雾水,陈景恪也有些头大,他只是个学医的,不是搞哲学的。

一时间还真不好解释。

想了想,决定换一套更好解释的说辞:

“额……这个太过于复杂,一时间我也无法给你解释清楚。”

“你只要知道,佛道两家都偏向于理念论,程朱理学也同样如此。”

“而你正在编写的学术发展史,是偏向于唯物观的。”

方孝孺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明白了。” “多数人认为是思想推动了时代的发展,影响了环境。”

“所以他们推崇古人,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废。”

“我则认为是环境影响了思想,推动了时代的发展。”

“认为当效仿古人,与时俱进。”

“原来还可以如此划分,唯物观,理念观。”

“这个划分好,以后我方孝孺就是唯物观的的支持者了。”

陈景恪偷偷抹了一把汗,他也不知道方孝孺这种说法对不对。

尴尬啊,早知道就不说什么唯物唯心了。

怕他再追问,就连忙转移话题道:

“还有一种史观划分方法,人民史观和英雄史观。”

“人民史观,就是将人民视为历史的推动者,是人民创造了这一切。”

“英雄史观,就是将某个人作为历史的推动者,是英雄创造了这一切。”

这个就比较好理解了,方孝孺连连点头,然后问道:

“不知你是哪一种史观?”

陈景恪说道:“我自然是人民史观的坚定拥护者,但也不否认英雄在其中起到的引导作用。”

方孝孺并不觉得意外,陈景恪要是持有英雄观,他才会觉得奇怪。

“我们华夏的史书,表面看是帝王将相史。”

“但仔细看就会发现,都在围绕一个‘民’字打转。”

“安民、教民、牧民;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无不是在说万民之事。”

“帝王将相其实也皆出自于民……”

“民心即天心,民意即天意,英雄也不过是顺应民意行事而已。”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得了民心者,方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

方孝孺脸色大变:“景恪,慎言。”

陈景恪自然知道他为何如此紧张,朱元璋可不是什么大度的人。

还是那句话,有些话朱重八听得,朱元璋听不得。

就因为一句‘民贵君轻,社稷次之’,就想把孟子给赶出文庙。

要是他这一席话传出去,定然会引起风波。

要是引得朱元璋发怒,将他给咔嚓了都不无可能。

天授君权,是铁律,谁都不能触碰。

陈景恪自然也知道这一点,他又不是铁头娃,也没有兴趣刀尖跳舞。

在决定抛出人民史观之前,早就给自己准备好了退路。

只见他笑着说道:“方兄勿惊,且听我说完。”

“我方才已经说了,并不否认英雄在其中起到的引导作用。”

“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但也是松散的,犹如一盘散沙。”

“所以,占大多数的民,才会被少数权贵奴役剥削。”

“这就需要一位英雄站出来,领导他们,保护他们的利益。”

“老子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人行人道,都想让自己变的更加富有,这本身没有错。

但欲壑难填,吃饱穿暖之后还想穿金戴银,想吃山珍海味,想娶三妻四妾,想家产亿万,想奴役他人。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他们会挖空心思钻营,会大肆搞财富兼并。

有钱的人越来越有钱,穷人被剥削越来越穷。

然而,人都有求生之心。

当穷人实在活不下去的时候,就会拿起武器,把富人全部杀死夺回一切。

然后一切归于混沌,开始新一轮的轮回。

如果不想迎来大破灭,就需要一个人来行使天的权力。

抑制财富兼并,给百姓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让他们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谁来扮演天的角色,行使天的权力呢?

皇帝。

只有掌握天下大权的皇帝,才有这个能力代天行权。

而皇帝也必须要想办法抑制财富兼并,让百姓活下去。

否则大破灭到来第一个倒下的就是他。

所以,英雄若想享有崇高的地位,想保住自己的位置,就必须顺应民意。

如果皇帝没有了,天的权力会落在谁的手里?

普通百姓吗?

不,只会落在富人手里。

可富人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保护百姓吗?

不会,他们行的是人道,只会加大力度剥削百姓。

百姓如果不想被剥削,不想被饿死,就必须要支持皇帝。

因为只有皇帝,才能领导他们对抗权贵官绅。

“皇帝其实也是人民的一部分,利益和人民是一致的。”

“所以历朝历代,都在寻找办法抑制土地兼并,保护百姓利益。”

“朝廷收税,用税收赈济活不下去的百姓……”

“这一切都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在代天行权。”

陈景恪一口气说完,才长长的吁了口气。

这其实就是胡扯,皇帝作为最大的剥削头子,利益怎么可能会和百姓一致?

但在皇权社会他能怎么办?

高呼打倒皇帝,实现皿煮和兹有?

那就是找死。

他只能在宣扬人民史观的同时,确保皇权的地位。

他相信,出身平民的朱元璋,会很乐意接受这一套理论。

这样会让他所做的一切,更加合理合法。

至于别的东西吗,以后看情况再说。

饭要一口一口吃,事儿要一点一点做。

而且也要给后人一点信任。

基础都已经打好了,等时机到了,自然会有后人站出来振臂高呼。

方孝孺听完这一席话,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

“精彩,景恪之思之想,实在令为兄叹为观止。”

陈景恪谦虚的道:“方兄过奖了,希望这番话能对你有用。”

方孝孺肯定的道:“有用,实在太有用了,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路在哪里了。”

“待我将自己的学问梳理完成,就离开京城深入民间。”

“看一看大明万民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又需要些什么。”

(本章完)

第29章 惊叹的朱重八211.第210章 你家族是谱批发的?第307章 一刹那的英雄第262章 给你封个猴儿吧165.第164章 谁说儒生讨厌改革第5章 皇后危在旦夕145.第144章 我能力有限166.第165章 新都设计图第293章 外面的世界第302章 窃取国运第44章 这孩子,能处第81章 老朱觉得自己又行了第78章 混乱的计官体系第65章 组建海军春节快乐第66章 傲娇的父子俩第292章 河西战略第317章 朱橚眼中的大明第73章 皇恩浩荡第293章 外面的世界122.第122章 百姓眼中非良法186.第185章 军队自有军队的规矩第1章 揭皇榜191.第190章 海贸啊第293章 外面的世界187.第186章 定黄156.第155章 天要塌了啊(三百月票加更)134.第134章 天命加身123.第123章 你说的对,但我很难受第265章 直捣黄龙第82章 心眼真多啊第295章 思想武装第6章 锦衣卫带来的危险第335章 永恒的变第15章 太孙伴读第328章 神灵就是小偷第290章 布局和收获第306章 师徒谈心129.第129章 三全其美132.第132章 因为尊重第1章 揭皇榜197.第196章 一切从揭皇榜开始第6章 锦衣卫带来的危险第268章 无题130.第130章 皇商要不得155.第154章 两个亿啊两个亿第46章 回家第270章 这就是朱雄英第254章 何为盛世212.第211章 用木牛流马耕地137.第137章 朱标酿成的恶果(求月票)233.第232章 封狼居胥第273章 大课堂第289章 政变第318章 洛下学宫113.第113章 这些可都是棋子125.第125章 小冰河期到了啊第244章 陌生的大明156.第155章 天要塌了啊(三百月票加更)第50章 老朱脸上挂不住了159.第158章 蓝玉:谁敢居功自傲我杀谁第5章 皇后危在旦夕137.第137章 朱标酿成的恶果(求月票)第46章 回家第14章 生活处处是神话119.第119章 新钞问世惊群臣110.第110章 别人不配让陛下去赌第46章 回家第323章 安置成年亲王第14章 生活处处是神话107.第107章第282章 来自学生的质疑第50章 老朱脸上挂不住了90.第90章 做人216.第215章 匠籍如奴籍第275章 百万常备军第275章 百万常备军124.第124章 从批阅奏疏开始118.第118章 君臣之道第75章 竹书纪年第26章 做你爹的魏征第273章 大课堂第283章 留声机第58章 唯儒独尊132.第132章 因为尊重第330章 什么帝国主义行径啊113.第113章 这些可都是棋子第257章 危险来自于停滞不前165.第164章 谁说儒生讨厌改革第35章 大本堂开课第321章 不会写,是真的不会写第61章 自己的小圈子禅位大典139.第138章 踹的衣服都崩开线了145.第144章 我能力有限第52章 解决之法117.第117章 统统砸碎102.第102章 假钞第322章 卡制度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