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第162章 抠抠搜搜的像什么样子

第162章 抠抠搜搜的像什么样子

提起俸禄之事,马皇后没好气的道:

“我早就和你说过,俸禄太低是养不了清官的。”

“就是头驴,你也得让它吃饱了才能拉磨。”

“不让官吏吃好,他们哪来的心思去治民?”

朱元璋咬咬牙,说道:“既然妹子你都这么说了,咱就给他们涨俸禄。”

“就涨三成……不,五成,这下他们总不能嫌少了吧。”

马皇后那叫一个无语:“伱是堂堂大明天子,别和街头小贩一样行不行?”

“还涨五成,涨五倍都是少的……”

“你还别给我瞪眼,要不要我给你算一笔账?”

“一名七品官,一年的俸禄是八十石粮食。”

“现在粮价是五百文一石,一年的俸禄也才四十贯钱。”

朱元璋争辩道:“四十贯已经不少了……”

马皇后嗤笑道:“不少?那你知道现在雇佣一名长工,一个月需要多少钱吗?”

“九百文,一年就是十贯零八百文。一个七品官一年的俸禄,相当于四名长工。”

朱元璋支支吾吾的道:“那也不少了……”

马秀英气结,道:“那你算过七品官的开销吗?”

“需要个幕僚帮忙处理事情吧?牵马坠蹬的马夫,或者轿夫总需要一两个吧?”

“总不能让人家堂堂七品官自己下厨做饭吧?厨娘也需要一个吧?”

“迎来送往总是需要的吧,再加上……”

朱元璋听的脸上有些挂不住了,连忙说道:

“好了好了,咱的好妹子,咱知道错了行了吧,你快别说了。”

当年设定俸禄的时候,他才刚当皇帝,总是把事情想的太简单。

认为几十石粮食,总够他们养活一家老小了吧?

老百姓可还都饿着肚子呢,咱当年连口吃的都没有。

再想多要,那就是贪心不足了。

当了这么多年皇帝,对很多事情的认识越来越深。

自然也明白,官就是官,不能用吃饱肚子来要求他们。

那是不现实的。

“可是……涨五倍也太多了点啊。要不,就翻一倍?”

看他抠抠搜搜的样子,马秀英都乐了,说道:

“谁说全部翻五倍了?品级越高,涨的就越少。”

“八九品翻五倍,六七品在八九品的基础上增加五成。”

“四五品在六七品的基础上酌情增加,一二三品也以此类推。”

其实一二三品官,基本也不靠俸禄养活自己。

所谓俸禄,对他们来说,更多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所以没必要搞成宋朝那么夸张,一个月五十万文,比铸钱来钱还快。

“京官和外官也不能一样,外官就多给一些钱粮。”

“不过这一点倒是不着急,可以先提高官俸。”

“等后续有需要的时候,再给外官额外发一份俸禄。”

说白了,留着等下次需要收买文官的时候,再给他们涨。

朱元璋唉声叹气的道:“这一下,要多支出好多钱粮啊。”

马秀英笑着安抚道:“好了好了,都当皇帝的人了,别那么小气。”

“现在给他们涨俸禄,他们要是敢贪腐,你再砍他们脑袋的时候,不是能更加理直气壮了吗。”

朱元璋咬牙切齿的道:“涨了这么多俸禄,谁要是再敢贪腐,咱就诛他三族。”

然而他根本就不知道,即便是按照马皇后的意见涨俸禄。

大明朝的俸禄依然是历朝历代最低的。

宋朝以前,只有京官有俸禄,地方官的俸禄来自于职田。

也就是在辖区划分一块土地,这块地的产出,就是衙门一年的开销和官吏的俸禄。

至于怎么分,那就是地方衙门自己的事情了。

但总体来说,是非常可观的。

靠着职田,官吏都能养活全家,还能生活的很滋润。

等到宋朝,才开始发放俸禄。

在优待士大夫的总方针之下,宋朝的俸禄高的离谱。

一品官,一个月的俸禄折合成铜钱是五十万文。

大明的一品官,年俸九百石,按照当时的粮价,折合铜钱是四十五万文。

一年还不如人家一个月多,差距有多大可想而知。

再说满清,一品官一年的俸禄是银四百五十两,米九十石。

看起来和大明的差不多,然而他们还有养廉银子。

一品官一年的养廉银子是一万五千两。

再以粮食为基准,计算各个朝代铜钱的购买力,看看具体情况如何。

说起来,在控制粮价方面,大明是所有朝代里做的最好的。

粮价最低,最稳定。

洪武年间是五百文一石,到嘉靖年间还保持在四百八十文。

最便宜的时候两百多文一石,最贵也就五百文。

而用工的价格,也比较稳定。

从洪武年间,一直到嘉靖时期,长工的价格都在九百文左右。

一直在明末乱世,经济彻底乱套,才走向失控。

与之相对应的,唐宋粮价变化就大了。

初唐和北宋,粮价差不多两百到五百文一石左右。

中晚唐和南宋,粮价飙升到了一两千文一石。

而满清的粮价是最离谱的,从建国到亡国,就没有低于两千文的时候。

所以满清百姓为啥总吃番薯,是因为粮食不好吃吗?

但即便是考虑到物价波动,和铜钱的购买力差异,大明官员俸禄也是历朝历代最低的。

靠官俸养活不了自己一家,真不是说笑的。

现在经过马皇后这么一加,总算是赶上来了。

至少保证了,想做清官的人,可以不错的活下去。

而不用和前世的海瑞那样,不但没办法养活家里,还要靠母亲妻子织布补贴自己。

涨俸的事情就此定下了,具体涨多少,还需要根据国库情况才能确定。

但马皇后一锤定音,八九品涨五倍。

这是基准,不能比这个数据更低了。

之后就是乡衙门的事情理了,马皇后的态度自然也是支持。

“元末乱世,将地方士绅宗族势力彻底打乱,现在他们还未恢复元气。”

“是朝廷设置乡官最合适的时候。”

“若等到他们实力恢复,乡村就真的水泼不进了。” “所以此事耽误不得,需尽快施行。”

朱元璋也深以为然的道:“咱也是这般想的。”

马皇后接着说道:“军改可以和乡衙门改制同时进行。”

“从军中退下来的悍卒里选拔识字的,直接授予相应的官职。”

“就算没办法当主官,去做吏头儿也行啊。”

“像缉盗一类的职务,再没有比他们更合适的了。”

“而且他们和地方士绅宗族,也没有联系。”

“就算他们想勾结在一起,也需要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足以让朝廷完成改制工作。”

朱元璋连连点头,道理他都懂,但经过马皇后这么一分析,他头脑就更清晰了。

马秀英继续说道:“等到军改和政改完成,立即进行一次人口清查和土地丈量。”

“大明刚立国的时候,人口六千万,土地八百五十万顷。”

“现在都立国十七年了,户部报上来的人口还是六千万,土地不但没增多,还减少了。”

“这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朱元璋也一脸愤恨的道:“对,查,一定要狠狠的查。”

“十五年就是一代人,大明立国十七年,咱就不信一点人口都没增加。”

“天天都喊着开垦荒田,土地还减少了……这是拿咱当傻子哄骗呢。”

马皇后点点头,说道:“等土地清查结束,金钞局那边也应该摸清了各地的经济情况。”

“就可以着手对税务进行改革了,宝钞稽查司摇身一变,正式成为税务稽查司。”

“这才是百年国策啊。”

朱元璋连连点头,夸赞道:“妹子懂的比咱还要多,这个经济咱到现在都还迷糊着呢。”

马秀英笑道:“我要是男儿身,哪轮得到你当皇帝。”

“是是是,妹子你厉害。”朱元璋往她身边靠了靠,突然有感而发的道:

“以前不是咱不想笑了,是实在笑不出来了啊。”

“每天都是批不完的奏疏,处理一大堆事情。”

“还要挖空心思为大明设计制度……”

“咱又看不到未来,不知道设计的制度是好是坏。”

“任何制度施行的时候,百官都会阻挠,会提各种意见。”

“咱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私心,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不是咱想刚愎自用,是真的没有人可以给咱出主意啊。”

马秀英靠在他身上,安慰道:“我知道,你心里比任何人都苦。”

“你也想找个人给你分担,就选中了胡惟庸,对他委以重任。”

“但他就是个养不熟的白眼狼,利用你的信任结党营私,还试图谋逆。”

“也是他,让你再也不敢相信任何人。”

朱元璋欣慰的道:“还是妹子你懂咱,听你这么说,咱心里暖和啊。”

“现在好了,政务上有标儿帮我,还有你这个贤内助为我出谋划策。”

“制度设计上,也有了陈景恪。”

“他不是目光长远,想法独特吗?”

“那咱就将大明的制度,交给他来设计。”

“咱也轻松了,他也觉得自己受到了重用,一身才华有了施展空间。”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就叫双赢。”

“现在咱只需要盯着他们就好,有大把的时间,心也不用那么累了。”

“心情好了,自然也就能开玩笑了。”

马皇后也高兴的道:“是啊,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

朱元璋振奋的道:“本来咱还想着,再过上十年就将皇位传给标儿。”

“现在看来,等新都建成,咱就可以直接退位了。”

“到那时,咱就带着你游历天下,好好看一看大明的大好河山。”

马皇后很是向往的道:“好,真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

关于军制改革的事情,越传越广,诸将心中都开始不安。

谁都不知道朝廷会如何改,会不会损害到自己的利益。

关键是,这次改制的时机实在太巧了。

早不改晚不改,偏偏等到云南平定之后才改。

拿下这里,代表着大明正式肃清了后方的敌人,就只剩下北方的北元了。

说一声战事基本结束,也不为过。

至于北元,实力很强大,非一朝一夕所能覆灭,最好的办法就是一点一点蚕食。

那么,就没必要维持一支,如此庞大的军队了。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会不会裁军呢?

然后学习宋太祖,来一出杯酒退功臣?

虽然有点遗憾,但能功成身退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最怕的是皇帝学习汉高祖,来一个鸟尽弓藏。

所以不论是舍不得权力也好,还是怕死也罢,军中将领们都有些惶恐。

而普通军卒,他们关心的就比较简单的,军户取消后,如何安置他们。

大明的军户有两种,一种是活不下去的百姓,一种是被强行划为军户的。

后者强烈的想要获得自由。

前者虽然虽然没有那么迫切,但也希望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不用再被军官们奴役。

不论是将领还是军卒,都想知道更具体的情报。

然而朝廷关于这方面的口风很严,连李善长都不知道内情。

这更让大家坐立不安。

就在这个时候,一封诏书被送往北平,宣魏国公徐达回京。

朱棣不解的问道:“爹这时候叫您回京做什么?”

徐达斜睨了他一眼,小子跟我装傻是吧?

你要是连这都看不出来,就不配当我徐达的女婿和徒弟。

被看穿的朱棣尴尬的笑了笑,说道:

“看来军改之事是真的了,爹这是希望您回去坐镇。”

徐达这才满意的点头道:“军户制有大问题,只是以前没人能劝的动陛下,这次看来是有人说动他了。”

“现在也正是军改最合适的时候,云南被平定,大明后方稳固。”

“北元自洪武十四年被打残,就彻底失去了主动进攻能力。”

“至少在三年内,大明不会再有大的战争。”

“陛下选了个好时候……就是不知道新军制是什么样子的。”

朱棣有些遗憾,这也意味着三年内,他没办法主动出击攻打北元。

不过比起此事,他更关心另外一件事情:

“您刚才说,有人说服了我爹,不知道是谁,竟有如此大的能耐?”

《东京情谊催收,从邻家太太开始》

主打友の母,友の妻,男主是个终极黄毛。

(本章完)

第331章 陛下,时代变了第4章 力挽狂澜167.第166章 永除草原之患?(六百月票加更第270章 这就是朱雄英160.第159章 陈大师教我生儿子吧第48章 给老朱上课迫在眉睫第13章 思烹狗第61章 自己的小圈子199.第198章 封王建制第40章 演戏第311章 用工荒109.第109章 他是最高明的棋手96.第96章 对世界贡献最大的大明藩王195.第194章 组建水师衙门106.第106章 再搞定变色油墨第351章 无题第306章 师徒谈心205.第204章 某高丽(完)第327章 时代的尘埃147.第146章 老朱:咱又整出弊政了?第301章 去阎王殿开会第31章 朱元璋的弊政第348章 屠杀继续213.第212章 麻六甲海盗97.第97章 继续说啊第33章 学问哪来的?117.第117章 统统砸碎第340章 方孝孺也配写史?第75章 竹书纪年第62章 制度上的无奈178.第177章 独眼石人193.第192章 化学源于爱情?100.第100章 廷议第302章 窃取国运149.第148章 他到底做了什么?第55章 正义执行234.第233章 谁能比陛下更疼媳妇第343章 火烧锦衣卫衙门第311章 用工荒第271章 进退有据第309章 那啥无题第338章 设立新衙门第77章 成为时代的探索者149.第148章 他到底做了什么?第2章 大明嫡长孙第237章 无题147.第146章 老朱:咱又整出弊政了?第44章 这孩子,能处第341章 挖坑杀人223.第222章 心怀鬼胎第328章 神灵就是小偷第338章 设立新衙门第72章 共创佳话192.第191章 不结婚就想生孩子?第23章 再出手第246章 是的,我们灭了一个国家第73章 皇恩浩荡124.第124章 从批阅奏疏开始第282章 来自学生的质疑第329章 提防瓦剌182.第181章 把裤子脱了再说话100.第100章 廷议第67章 温馨的一家四口第82章 心眼真多啊188.第187章 党同伐异第240章 你的算计也太可怕了229.第228章 万物之理163.第162章 抠抠搜搜的像什么样子139.第138章 踹的衣服都崩开线了第241章 汉四郡225.第224章 此生仅有的机会156.第155章 天要塌了啊(三百月票加更)226.第225章 我不养闲人234.第233章 谁能比陛下更疼媳妇第62章 制度上的无奈119.第119章 新钞问世惊群臣149.第148章 他到底做了什么?第285章 衡量国力强弱的标准154.第153章 这画面不对啊234.第233章 谁能比陛下更疼媳妇第297章 建文?嘉文?第33章 学问哪来的?第302章 窃取国运第65章 组建海军212.第211章 用木牛流马耕地第76章 因时而变219.第218章 改土归流123.第123章 你说的对,但我很难受227.第226章 日本必须要彻底消失第246章 是的,我们灭了一个国家100.第100章 廷议第315章 赶鸭子上架187.第186章 定黄第272章 朱雄英的妙计第341章 挖坑杀人第288章 中央不是皇帝第283章 留声机132.第132章 因为尊重第72章 共创佳话第326章 有钱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