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第171章 步子不能太大

第171章 步子不能太大

朱元璋的表情变得非常严肃认真,一开始只是想找个由头,恶心一下那群儒生。

弄出一个圣贤庙也就算了,没想到又弄出一个司法体系来。

这就由不得他不重视了。

作为底层百姓出身,坐到皇帝位置的人,他太了解基层的情况了。

案件的审结率有多低,实在是没眼看。

跟陈景恪接触久了,他学到了很多东西,眼界也开阔了许多。

对陈景恪经常说的一句话,感触非常深:

权力讨厌空白。

朝廷管不到的地方,很快就会有别的势力插足,填补空白。

案件审结率低,也同样会给这些势力滋生的空间。

天长日久,这些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就会反过来掣肘朝廷。

司法体系能不能动摇儒家的根基,他暂时还看不到。

却能看得出,这是在填补一片空白区域。

提高办案效率,扩大朝廷在地方的影响力。

削弱地方势力的增长,同时还能分地方主官的权。

可谓是一举多得。

越琢磨,他就越觉得这个想法好,实在太好了。

“这个司法体系,你提的非常好,之前所有人都忽略的一个问题……”

“而且读书人也都会支持此法,推行几乎不会遇到阻力。”

大明一百五十府,一千一百余县,全加起来又增加了一两千的空缺。

算上配套的吏员,就更多了。

挖空心思想出仕的读书人,自然是支持的。

而且这一次增加的,可不是八九品的芝麻官,而是五品到八品都有。

就算是对官吏,也有极大的吸引力。

相当于是又多了一条升迁路径。

唯一可能心存不满的,可能就是地方主官了,毕竟他们被分了权。

所以朱元璋提出了一个不同的意见:

“将司法官置于行政主官之下,品级也低半级,就能降低他们的抵触情绪了。”

陈景恪连连摇头:“万万不可,司法必须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

“否则这就不是削弱地方主官的权力,而是增加他们的权力。”

他没有说必须保持司法的独立性之类的话。

这种概念对老朱来说有点过于超前了,抓住分权这个要点,更能说服他。

“况且,我们建立司法体系,也是为了培养法家。”

“若司法系统一直受儒家压制,无法保持独立,那法家永远都站不起来。”

朱元璋摸了摸胡须,不确定的道:“司法系统真的能复兴法家?”

“法家可不只是律法,用你的话来说,它是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包含方方面面,司法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

“仅靠司法系统,还远不足以复兴法家吧。”

陈景恪问道:“陛下是不是以为,是儒家击败了诸子百家,从而完成了一家独大?”

朱元璋疑惑的反问道:“难道不是吗?”

陈景恪摇头道:“不是,诸子百家不是被击败的,而是自我崩溃的。”

“当只有儒家门徒才能做官时,天下人为了权为了利,纷纷抛弃自己信奉的学问,选择学习儒学。”

“一门学问没有了学徒,纵使它再优秀,也只有消亡一途。”

朱元璋沉吟片刻,点头说道:“确实如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陈景恪继续说道:“再说回司法体系,司法官的升迁全看案件审结率,和对大明律的理解情况。”

“为了当好这个官,为了升迁,他们会深入研究大明律。”

“一群人天天研究律法,早晚会接触到法家思想。”

“而司法体系,相当于是创造一个不用学儒学,也能做官的机会。”

“到那时,法家思想自然而然会复兴。”

“等儒生们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时候,已经晚了。”

“司法体系已经成型,并为世人所接受,不可能因为他们的意见就废掉。”

“只要朝廷不低头,给司法系统来个大换血。”

“儒生再强,拿法家也毫无办法,只能看着他们成长。”

“正如汉武帝时期,实力更加雄厚的道法墨三家,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儒家大兴。”

“不过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二十年能有效果就不错了。”

“想要真正动摇儒家的地位,将孔家拉下神坛,需要的时间更久。”

朱元璋明白了他的打算,就是准备由小见大,由点破面。

方法确实具备很大的可行性。

但他反而开始担心了,他是讨厌孔家,也讨厌腐儒。

可他更知道儒家对皇权的重要性。

他只是想限制儒家的权力,并不想将儒家弄没了。

不过他并没有将自己担忧说出来,而是道:

“法家思想一旦复苏,必然会和儒家展开竞争,会不会导致人心再次撕裂?”

陈景恪说道:“不会,先秦时期采取分封制,大家名义上都尊奉周天子,但藩属国都各自为政。”

“百姓只知道有国君,而不知道有天子。”

“始皇帝一统六国,完成了地域上的统一。”

“汉武帝独尊儒术,完成了思想上的统一。”

“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大一统的思想早就深入人心。”

“现在纵使百家复兴,也不会造成人心分裂。”

“就好比,儒家内部也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很多流派之间的矛盾还很深。”

“可并不妨碍他们都以儒家门徒自居。”

“同理,不论人们信仰的是哪一家思想,都无法改变他们是华夏子孙这一事实。”

“如果陛下担心人心分裂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消除不同思想,而是强化华夏这个概念。”

“只要他们以华夏子孙自居,人心就散不了。”

朱元璋缓缓点头,道:“有道理,看来还是要先全力推广《华夏简史》才行。”

陈景恪看出了他的犹豫,也能猜到一些他担心什么。

既得利益群体是最不喜欢看到变数,变就意味着不可控,可能会让自己失去一切。

不变,才是最好的。

如果可以,朱元璋是最不希望看到变化出现的。

但这是不可能的。

既然没有办法保持不变,那就寻求可预期的变。

让国家一点点变强。

这也是他后来接受变革的原因。

独尊儒术一千多年,儒家一家独大也有数百年,朱元璋自然是不希望轻易改变的。 关键是这种变,太难以预测了,所以他犹豫了。

这种观念上的问题,是很难用语言说服的。

陈景恪也没有再继续劝说。

而且当初也说好了,朱元璋感觉把握不住的变革,不能强行推广。

所以,他又将话题拉回到了司法体系本身:

“复兴法家之事,确实需要慎重。”

“不过司法体系的建立,是一件利国利民之事,可以先行。”

“大不了继续让儒家的人,来当司法官。”

“等陛下哪天想通了,随时可以改变策略。”

这一点,朱元璋倒是很认同,而且这个变革的好处,也是可以预见到的。

所以他很是支持:“不错,先将司法体系建立,再说其它吧。”

“有了司法官,查案办案的效率都会提高,于国于民都是好事。”

陈景恪一听这话,连忙说道:“陛下,查案的权力不可交给司法官。”

朱元璋疑惑的道:“为何?没有查案之权,他们如何审理案件?”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陛下,有查案的权力,又有断案的权力,他们不成小号的锦衣卫了吗?”

朱元璋也有些发愣,怎么就和锦衣卫扯上关系了:

“胡说八道,之前行政主官就同时拥有查案和断案的权力,也没见他们成为锦衣卫。”

“咱知道你在顾虑什么,同时拥有查案和断案之权,司法官的权力就太大了,容易造成贪腐。”

“但若不给他们查案的权力,他们又如何办案?”

“靠衙门的衙役?那伱说衙役是听主官的,还是听司法官的?”

“如果主官和司法官配合的好也就罢了,如果配合的不好,恐怕司法官一件案子都办不了。”

陈景恪一时语塞,想一想,确实是自己想的太简单了。

前世制度更加健全,公检法相互独立相互配合。

可是现在没那个条件,没办法照搬前世的经验。

所谓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先让司法体系独立,就已经是前进一大步了。

公检系统暂时还是算了。

“陛下英明,是我将事情想的太简单了。”

“不过,将衙役划给司法官,行政官那边怎么办?”

朱元璋怒道:“你这些天都跟着李善长学了些什么?连衙门的三班六房都不知道吗?”

“将三班中的快班,以及壮班管刑狱的部分,划给司法官不就行了吗。”

陈景恪恍然大悟,不好意思的道:“咳,一时着急给忘了,陛下莫气,莫气。”

朱元璋没好气的道:“我看你不是忘了,是压根就没用心学。”

“咱就罚你,将大明各级衙门各个职能部门,都给咱背熟了。”

“过几日咱要考你,要是答不上来,有你好果子吃。”

陈景恪苦着脸道:“是,臣知道了。”

衙门有三班六房,六房就是模仿六部设立,主管民政事务。

三班就是通常所说的衙役,分为皂班、快班和壮班。

皂班就是负责开道、维护公堂秩序、打板子的衙役。

快班就类似于刑事警察,负责侦查案件。

壮班负责把守仓库、衙门、监狱,还有巡逻、维护治安等任务。

既然司法独立了,那就将快班和监狱也一起划给他就好了。

当然,司法系统独立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还牵扯到许多别的细节。

陈景恪将自己能想到的一些要点,都讲了出来。

至于适不适用当前环境,交给专业的人去衡量吧。

又聊了一会儿,眼瞅着朱元璋这边积累了好处事情,陈景恪就准备离开。

刚抬起脚步,突然想到一件事情,就说道:

“陛下,那个……那个……”

朱元璋不耐烦的道:“有屁快放,咱还有一大堆事情等着处理呢。”

陈景恪连忙道:“能借我点钱吗?不多,一百贯就成。”

朱元璋有些诧异:“钱倒不是不能给你,但你先给咱说说,借这么多钱做什么?”

陈景恪说道:“《华夏简史》编好了,我估计方孝孺也该辞官游历天下了,这钱我准备送给他做盘缠用。”

朱元璋眉头再次皱起,他自然知道方孝孺,也知道陈景恪的计划。

但他有些无法理解陈景恪的做法:

“你就不怕他脱离了掌控?”

陈景恪摇摇头:“我对他并没有具体的要求,只是觉得大明不能再走程朱理学的老路了。”

“事实已经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否则宋朝也不会被辽金欺辱,也不会亡于蒙古人之手了。”

“所以,我才引导他去探索新的道路,至于最后他能走到哪一步,其实并不重要。”

“如果他走不远,对我们也没有什么损失。”

“如果他真能走的很远,且思想有可取之处,那用一用又何妨。”

朱元璋叹道:“你们年轻人啊,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连人心都想改。”

“罢了罢了,就随你去吧,但愿他能探索出一条新路出来。”

在他看来,方孝孺再怎么折腾,也跳不出儒家的窠臼。

他也很想看看,陈景恪和方孝孺能折腾出什么新花样来。

陈景恪高兴的道:“谢陛下。”

拿着老朱给的厚厚一沓新钞,陈景恪高高兴兴的离开了谨身殿。

在殿外排队等着接见的臣子,无不侧目。

他们这些人里,来的最早的一个,已经在这里等了差不多一个半时辰了。

也就是说,皇帝放着这么多大臣不见,单独接见了他超过一个半时辰。

虽然不知道在谈些什么,但这种恩宠是有目共睹的。

难怪能当八公主的驸马。

以后要和他搞好关系啊。

陈景恪并不知道这些,就算知道了也懒得管。

回到偏殿,发现小圈子又在聚会,福清公主也在,心中很是欢喜。

也加入了进来。

果如他所想,两日后他就接到了方孝孺的传信,邀请他外出一聚。

感冒了,难受。

不知道是不是阳了,要是的话就三阳开泰了。

四点坐到现在,才勉强写了四千字。

大家海涵。

(本章完)

170.第169章 江南重税第327章 时代的尘埃147.第146章 老朱:咱又整出弊政了?第321章 不会写,是真的不会写第313章 见闻第263章 无名宰相129.第129章 三全其美153.第152章 你就这么想喊我姑父?161.第160章 皇权不下县?136.第136章 扒皮王第268章 无题216.第215章 匠籍如奴籍第63章 政治幼稚方孝孺186.第185章 军队自有军队的规矩第368章 谨言慎行春节快乐187.第186章 定黄126.第126章 温寒变112.第112章 方孝孺疯了?第271章 进退有据90.第90章 做人158.第157章 蓝玉:太孙心里有我第353章 社会模型97.第97章 继续说啊195.第194章 组建水师衙门第23章 再出手第58章 唯儒独尊第5章 皇后危在旦夕128.第128章 雄才大略马皇后第49章 给老朱父子上课第250章 南洋攻略132.第132章 因为尊重131.第131章 犹豫啥,联姻啊。第333章 没有龙傲天156.第155章 天要塌了啊(三百月票加更)第243章 吕宋第269章 好男儿,当如是。第12章 大幕开启第62章 制度上的无奈第290章 布局和收获第295章 思想武装第367章 你们准备好钱了吗第368章 谨言慎行158.第157章 蓝玉:太孙心里有我第297章 建文?嘉文?132.第132章 因为尊重第300章 闪电战第351章 无题154.第153章 这画面不对啊184.第183章 兄弟齐心第53章 朱标小露一手第37章 需要拉拢的人才第263章 无名宰相第324章 新皇的第一把火185.第184章 什么重要?第260章 无题149.第148章 他到底做了什么?131.第131章 犹豫啥,联姻啊。127.第127章 如果万一呢。第337章 解缙的震惊第303章 你们存在的价值是什么第365章 沧海97.第97章 继续说啊第52章 解决之法第361章 各人的命运第78章 混乱的计官体系第327章 时代的尘埃第57章 实践93.第93章 妖僧姚广孝第261章 乱认祖宗第44章 这孩子,能处第258章 得偿所愿第23章 再出手96.第96章 对世界贡献最大的大明藩王86.第86章 我能治啊218.第217章 无题第318章 洛下学宫153.第152章 你就这么想喊我姑父?110.第110章 别人不配让陛下去赌181.第180章 培养圣人?154.第153章 这画面不对啊222.第221章 太简单了没意思194.第193章 琉璃动人心第57章 实践第354章 无题203.第202章 没那么简单(新年快乐!)第326章 有钱任性第18章 和朱元璋住一个屋檐下禅位大典146.第145章 老朱你竟然和我抢女婿202.第201章 摊丁入亩116.第116章 老朱的文学天赋191.第190章 海贸啊155.第154章 两个亿啊两个亿第367章 你们准备好钱了吗第238章 没有枪头一样能杀人第27章 替朱元璋解惑第316章 伟大思想第52章 解决之法191.第190章 海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