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第190章 海贸啊

第190章 海贸啊

新的一年朝廷大动作不断,不过和陈景恪都没什么关系了。

他确实有很多大计划想实施,但眼下大明正在进行的大工程已经足够多了,不适宜再有大动作。

不过他也没有闲着,开始翻阅水战、航运、船只制造一类的书籍。

朱雄英很是好奇,问道:“你看这些做什么,莫非想转行当水师将领?”

陈景恪说道:“根据《太平寰宇记》的记载,当时泉州每年的出口额,相当于北宋全国财政收入的三倍。”

“北宋出口的是茶叶、丝绸、瓷器等产品,换回的是一船船的金银珠宝、香料等物品。”

“到了南宋时期,朝廷岁入大半都是靠海贸支撑起来的。”

“其中的利润有多大,简直无法想象。”

“这一块大肥肉,大明不能置之不理,早晚都要扒拉进咱们的饭碗里才行。”

“所以我想提前研究一下。”

听到这么多钱,朱雄英眼珠子都开始放光了:

“好好好,这肥肉咱们必须要吃……我和你一起研究。”

陈景恪心道,要的就是你这句话:“不过可惜,我能接触到的资料不多。”

朱雄英立即说道:“宫里最不缺的就是各种书籍,大善殿里什么书都有。”

“我这就去找皇爷爷,让他准许我们去大善殿看书。”

大善殿是朱元璋的私人藏书馆,里面收藏着各种各样的书籍,珍籍孤本不知凡几。

只是里面藏着很多秘密,一般人没资格进去。

朱雄英倒是能进,但陈景恪想进,还是要先告诉朱元璋一声才行。

于是两人就找到老朱,将目的告诉了他。

朱元璋很爽快的就同意了,但也提出了一个问题:

“咱对经济之道一直稀里糊涂,只听伱们说海贸好,但咱始终想不明白好在哪里。”

“海贸虽然能获得很多金银珠宝,但换不来粮食。”

“粮食才是一切的根本,粮食不够吃要再多金银珠宝又有何用?”

“况且新宝钞已经解决了钱荒问题,大明对金银的需求没有那么高了。”

“开启海贸,从事经商的人多,种地的人就少了,会影响粮食产量……”

“你好好给咱解释解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朱雄英很自觉的找个板凳坐好,又要开课了。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陛下陷入了一个误区,大明的粮食足够养活数亿人。”

“之所以还有人挨饿,是分配端出了问题。”

“有人占有的粮食多,家里的米粮堆积如山。”

“有些人一无所有,只能饿死。”

“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这个道理。”

朱元璋深以为然的道:“这个咱知道,你以前就说过。”

“朝廷收税就是一次财富再分配的过程……”

“可是开通海贸和财富再分配,有什么关系吗?”

陈景恪说道:“如果将财富再分配,全部系于税收,就太危险了。”

“一旦税收出问题,朝廷的财政就会破产……”

朱元璋点头说道:“这个你也说过,所以咱才要搞税改,才要组建税务稽查司。”

陈景恪很想说,您老人家怎么这么爱插话,是您说还是我说?

但想到自己干不过老朱,只能认了,继续说道:

“陛下英明,就是如此。”

“但不论我们怎么改,都无法保证税务不会出问题。”

“这时候,就需要引入更多的因素。”

“一个因素出问题,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可以支撑。”

“海贸的利润,足以成为那个因素。”

“方才我们说过,大明的粮食产量是足够养活所有人的,只是分配端出了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百姓占据的生活资料太少,手中没有钱,买不起粮食。”

“那么我们就想个办法,让百姓手中有钱。”

朱元璋再次插话道:“海贸富起来的都是大海商,百姓如何能获利?”

这时朱雄英忍不住了,站起来说道:“错了错了,皇爷爷错了,百姓也是可以获利的。”

朱元璋非但没生气,还饶有兴趣的道:

“哎呦,那乖孙给皇爷爷说说,哪里错了啊。”

朱雄英说道:“您想呀,海贸出售的商品是哪来的?还不是民间生产的吗。”

“海商从民间采购商品,百姓手里不就有钱了吗,有钱就可以买粮了呀。”

“海贸出口最多的商品就是丝绸、瓷器和茶叶。”

“就以茶叶为例,现在大明的茶叶只能自产自销,价格压的很低。”

“很多干脆就卖不成价,白白浪费了。”

茶叶当前最大的消费者,其实就是草原人。

可现在大明和北元是死敌,这条路子断了。

对外贸易,又因为禁海令给废了。

至于茶马古道……云南去年才被打下来,残敌到现在还未被全部肃清。

这条黄金商路现在还没有兴盛起来。

况且就算兴盛起来,仅靠这一条路又能卖出去多少?

所以,当前大明的茶叶是供大于求的。

“海贸会增大茶叶的需求,抬高茶叶价格。”

“百姓家里种几棵茶树,每年都能多得一笔额外收入。”

“那些拥有茶园的大地主,要雇人管理、采摘、加工,百姓可以通过做工赚取一些额外收入。”

“运输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百姓们还能搞运输赚钱……”

“仅仅是茶叶一项,就可以为百万人提供生计。”

“瓷器也是一样,海贸出口增大了瓷器的需求量。”

“为了生产出更多的瓷器,那些作坊也要雇佣更多的工人。”

“丝绸亦然……”

朱元璋高兴的道:“乖孙说的真好,比皇爷爷懂的都多。”

“你这么一说,皇爷爷就知道海贸的好处了。”

陈景恪补充道:“但不论是瓷器、丝绸、茶叶,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只能惠及部分地区的百姓。”

“要说潜力最大的还是棉布,棉花易种植,产量稳定,全国各地皆可种植。”

“棉布保暖性和舒适性都非常高,价格百姓也能承受的起。”

“如果对外出口,定然会非常畅销……”

“到时候那些海商,就会大批量收购棉布。”

“收的人多了,棉布的价格自然会变高。”

“百姓利用农闲时节织布,拿出去卖掉,就能有一笔不错的收入。”

朱元璋眼睛一亮,说道:“这个好这个好,棉布这个好。”

“咱当年在全国推广棉花种植,就是看中了它的这些优点。”

“现在大明家家都种的有棉花。”

“若真如你所说,确实能惠及全国百姓。”

陈景恪又说道:“海贸还能促进生产力的进步……”

“百姓有钱赚,就会想办法去研究,怎么更好更快的织布……”

“瓷器作坊就会想办法降低成本,烧制出更好的瓷器。” “种地的百姓,为了抽出更多时间去做工赚钱,就会想办法提高耕种效率……”

“虽然我们还是未能解决,分配端的问题,却完成了开源。”

“通过开源,让百姓有更多的机会赚到钱,有钱就饿不死。”

“而且问海商收税,要比问士绅宗族收税更容易。”

“只要朝廷将港口控制住,就可以直接问进出商船收税。”

“巨额的税收,能有效缓解朝廷的财政压力。”

“而有了钱,朝廷就可以养一支强大的水师。”

“海商为了保证自己安全,也会主动向朝廷举报倭寇、海盗的情报……”

“到那个时候,军民一心,区区倭寇弹指可破。”

朱元璋很是意动,不过却还保持着清醒,说道:

“你的设想不错,也可以试一试。”

“不过眼下大明正值内部革新的紧要关头,开海之事过几年再说吧。”

陈景恪倒也不失望,眼下确实不是合适的时机:

“臣明白,所以只是想提前了解一下相关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免得将来真的要开海了,什么都不懂。”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行,咱知道了,你们去吧。”

陈景恪和朱雄英二人就来到大善殿。

里面的藏书其实并不多,大约也就三五千部的样子。

大多都是各种史书、应用类书籍。

比如《战国策》、《史记》、《太平寰宇记》、《熙宁使虏图抄》,以及各种兵书等等。

诗词歌赋、传奇小说之类的,反倒是非常少。

在其中一个房间,陈景恪看到了那副大明混一图。

比起前年看到的版本,这一幅多了许多内容。

不过大多都是陆地部分,海洋方面的很少。

没办法,至少现在大明的重心还是在陆上,对海洋的重视程度是很低的。

找到大善殿管事,让他取来相关书籍,两人就翻阅起来。

两人的关注点不尽相同,朱雄英更关注海贸、海战这一块。

陈景恪更关注造船业的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拓展海洋空间,必须要有合适的船。

至少在现在,中国的造船技术还是世界领先的。

能造出长一百五十米、宽五十米左右的大船。

并且拥有完整的造船工艺,从设计到施工,技术都非常成熟。

造船不是有技术就行,还要有材料。

造船需要的木材,是非常苛刻的,要求具备耐腐蚀、防水、稳定等特点。

这种木材基本都属于名贵木材,生长周期长。

前世网上就流传一个梗。

十八世纪,丹麦的舰队被英国给毁灭。

他们想要报仇,可是没材料造船怎么办?

只能自己种。

于是他们就种植了九万棵橡木,期待着成材后打造海军报仇雪恨。

结果一直等到二十一世纪,这批树才成材。

至于报仇的事情,早就成过眼云烟了。

虽然这个梗不知道是真是假,但也能看得出,材料是多么的重要。

而且这些树不是砍下来就能用,还要花至少两年时间阴干,然后才能用来造船。

中国突出一个地大物博,传承久远。

船木?有,种类还很多。

各种储备木料,也非常多。

历朝历代的皇室,都会储备大量木料。

主要是用来造宫殿的,但很多也能用来造船。

各大船厂储备的木材就更多了。

尤其是元朝,对海运是非常重视的,储备有大量的船木。

所以,大明想发展海洋,优势是非常大的。

但也有缺点,主要来自于船型上。

中国古代更重视陆地,造船首先是为了内河运输。

所以船型较宽,船底较平。

这种设计吃水浅,能最大程度的增加载重量。

但在风浪大的海洋上,这些优点就变成了缺点。

吃水太浅,遇到风浪容易翻覆。

这也就导致,没办法在外海航行,只能在靠近陆地的内海走。

从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就可以看出,走的基本都是内海航道。

只有在风浪较小的海域,才会走深海。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第一次海战,白江口之战。

因为要进入深海区域,大唐直接给所有参战的将士加了一级军功。

不管最后有没有参与作战,只要出海了,全都给军功。

足见平底船出海的危险性有多高。

所以,想要拓展海洋空间,就必须在船型上做出优化。

至于优化方法,陈景恪虽然不懂造船,却也知道海船的大致形状。

缩窄船的宽度,将船底设计成V型或者U型。

前世中国的主要战舰,基本都是U型底。

陈景恪就将这些想法都记录了下来,找机会告诉船工,让他们去设计新船好了。

以大明当前的技术积累,造出海船并不难。

到那个时候,大明才真的是被插上了翅膀。

这天,陈景恪正如往常一般翻阅资料,就见一个内侍过来通报,永昌侯有请。

说是一个姬妾即将临盆,让他过去坐镇。

陈景恪算算时间,好像确实到了预产期,就连忙起身准备去永昌侯府看看。

蓝玉这俩孩子,可是倾注了他不少心血,一定要去亲眼看着才行。

朱雄英一听有热闹可看,也要跟着一起去。

两人一起找朱元璋请假。

老朱自然二话不说就准了,并且还开玩笑说道:

“若真是儿子,景恪你这送子伴读的名头,就坐实了啊。”

陈景恪也有点哭笑不得,但貌似确实会这样啊。

蓝玉的这俩孩子还没出生,就有人喊他送子伴读了。

这要是真生出儿子,不知道会传成什么样子呢。

俩人一起来到永昌侯府,刚进门就见蓝玉欣喜若狂的大喊大叫:

“我有儿子了,我有儿子了。”

(本章完)

第298章 无题第63章 政治幼稚方孝孺第15章 太孙伴读109.第109章 他是最高明的棋手第330章 什么帝国主义行径啊第2章 大明嫡长孙97.第97章 继续说啊第250章 南洋攻略第343章 火烧锦衣卫衙门214.第213章 来自日本的情报第273章 大课堂第54章 目标,倭国第293章 外面的世界第77章 成为时代的探索者175.第174章 送子伴读218.第217章 无题176.第175章 黄河决堤90.第90章 做人120.第120章 神乎其技172.第171章 步子不能太大第324章 新皇的第一把火138.说下加更的事情吧95.第95章 将老朱家治的明明白白163.第162章 抠抠搜搜的像什么样子第262章 给你封个猴儿吧158.第157章 蓝玉:太孙心里有我229.第228章 万物之理190.第189章 无不怀念我大元啊第20章 听你爹我的第54章 目标,倭国115.第115章 你挡着我的阳光了第8章 御下第76章 因时而变第274章 团队力量第2章 大明嫡长孙123.第123章 你说的对,但我很难受118.第118章 君臣之道第43章 暴毙224.第223章 太孙长大了181.第180章 培养圣人?180.第179章 蓝玉竟成嘴替176.第175章 黄河决堤第10章 险恶的政治斗争第283章 留声机第10章 险恶的政治斗争191.第190章 海贸啊第310章 蓝玉超进化215.第214章 太孙出巡第268章 无题第313章 见闻205.第204章 某高丽(完)141.第140章 突如其来的迁都话题(加更求月141.第140章 突如其来的迁都话题(加更求月第307章 一刹那的英雄第45章 葬礼?秀场!95.第95章 将老朱家治的明明白白第284章 给朱标上课第74章 祭品奉上,助我三江。第7章 将计就计第2章 大明嫡长孙179.第178章 福报?剥削!第268章 无题177.第176章 异常第85章 咱的乖孙怎么样第49章 给老朱父子上课春节快乐第342章 无题222.第221章 太简单了没意思111.第111章 出关第307章 一刹那的英雄113.第113章 这些可都是棋子第345章 血染淡马锡178.第177章 独眼石人138.说下加更的事情吧第25章 明心志166.第165章 新都设计图第11章 鸵鸟朱标第288章 中央不是皇帝169.第168章 毛骧:好像哪里不对221.第220章 啥条件我们都答应第263章 无名宰相136.第136章 扒皮王第349章 政治是妥协的产物第252章 构建帝国体系90.第90章 做人172.第171章 步子不能太大174.第173章 蓝玉宝刀未老啊第323章 安置成年亲王第69章 唯有景恪一人第61章 自己的小圈子第56章 别拍咱的马屁131.第131章 犹豫啥,联姻啊。第71章 自古以来129.第129章 三全其美第29章 惊叹的朱重八第305章 阶梯性收税182.第181章 把裤子脱了再说话162.第161章 咱当年也是个乞丐头第69章 唯有景恪一人第304章 气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