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第219章 打交趾?

第219章 打交趾?

巴优带着人奔波一个半月,成功说服了十三个部落首领。

但并不是江西只有这十三家部落,而是只有这十三家接受了游说。

更多的部落还在持观望态度。

毕竟以汉人之前对蛮夷的态度,很难让他们不心存顾虑。

“所以这一次会议,我们必须要办的漂漂亮亮的。”

“但不能为了面子就做无原则的让步,有些原则性问题坚决不让。”

“宁愿会议失败,咱们从头开始,也不能答应丧权辱国的条件。”

陈景恪慷慨激昂的说道。

这一番话,自然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认可。

给你们蛮夷入籍的机会就不错了,还想要什么过分条件?

这十三家部落的规模并不大,最大的两家才七八千人。

四五家是只有几百人的小部落,大部分都是两三千人的部落。

因为实力较弱,在土蛮内部也是被欺凌的对象。

生活在最贫瘠最危险的区域,朝不保夕。

也因此,他们最迫切想要改变现状。

然而在这个年代,可供他们选择的路不多,入籍大明就成了救命稻草。

了解过这些部落的底细之后,陈景恪心中更加自信,这场会议肯定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朱雄英在民间的声望是很高的,毕竟天命太孙。

他亲自出面主持会议,足见会议的规格是有多高。

那些部落首领,一个个激动的话都说不利索了。

所谓摊牌,更像是朝廷单方面宣布入籍条件:

一,封部落首领为土司,允许自治。

二,朝廷在环境较好之处,为他们划分一块土地,供其定居生活。

三,允许土人与汉人交易,地方衙门不得为难。

四,各部需要以汉名入籍,为了方便他们和汉人接触,朝廷会颁发身份牌。

只要携带身份牌,就可以证明是大明子民,衙门也不会为难他们。

朱雄英解释道:“土蛮有人心向朝廷入籍大明,但更多的部落没有入籍。”

“你们也不想那些人,假冒你们的名字,出来劫掠犯事吧?”

各部落首领忙不迭就同意了。

我们归顺大明换来的好处,岂能让那些野蛮人给窃取了。

身份牌来的好,必须要给,不给都不行。

第五条,大明会派遣宣政使前往各个部落,主管教化工作,同时宣传大明律法。

以免有人出来交易的时候,不懂规矩犯了法。

朱雄英强调道:“诸位放心,宣政使只管教化不管行政,治理部落的还是伱们。”

陈景恪脸一拉,说道:“诸位,朝廷给你们的好处已经很多了。”

“若连这一点都无法答应,那我觉得咱们也没必要谈了。”

朱雄英劝道:“陈伴读莫要如此,我相信诸位首领都是明事理之人,定会同意的。”

见此,本来还有些不乐意的部落首领们,不禁心中一凛。

他们才是有求于人的一方,朝廷给出的好处已经够多了,甚至宽松到有些超乎他们的想象。

原本他们以为,朝廷会提出很多过分的要求。

没想到,除了派遣宣政使,就再没有别的条件。

如此宽松优渥的条件,要是还不肯答应,那实在说不过去了。

恐怕朝廷也会发怒,听说晋王朱㭎这个大杀神还在南昌。

真把他惹怒了派出大军围剿,别说好处了,能不能活下来都不好说。

于是,各部落首领纷纷表示,欢迎宣政使到来。

我们一定全力配合宣政使的工作。

这些人也发现了,太孙很和气很好说话。

于是有一个部落首领,小心翼翼的提出一个请求:

“蛮夷之人家无余财,缴纳不起丁税。”

“不知可否先免除我们五年……不,只要三年……实在不行两年也行。”

“只要免除两年丁税,等我们将土地开垦出来,一定足额缴纳。”

这其实也是很多蛮夷部落,不愿意入籍的另一个原因。

入籍能不能得到好处还不知道,反正丁税是要缴纳的。

别说他们本就贫穷,就算有钱也不是这么造的啊。

但对大明来说,税事关国家稳定,必然是不可能免的。

有明一朝,从来没有给某个群体免过税。

包括士绅、官吏、权贵阶层,都要缴纳赋税。

朝廷给他们的特权,只有免除徭役。

士绅免税那是满清为了收买读书人,搞出来的玩意儿。

大明后来收不上来税,是因为士绅宗族阶级偷税漏税。

所以,听到这些蛮夷竟然要求免除人丁税。

虽然只是暂时免除,在场的官吏还是纷纷皱眉,然后将目光看向朱雄英。

此事只有他能做主,别说江西本地官吏,就连朱㭎都没那个权力。

在众人的注视下,朱雄英笑道:“免除两年哪够,要免就多免几年。”

“我决定,今日在场的十三家部落,免除十年丁税。”

“另,昭告天下,凡今年入籍的蛮夷部落,皆可免五年丁税。”

“但只有今年入籍者才可以享受,错过今年将不能享受免税政策。”

那些部落首领大喜,纷纷跪拜道:

“太孙仁慈。”

江西地方官吏虽然觉得十年有点多,但也并未反对。

朱雄英的意思他们都懂,就是表彰作为表率的十三家部落。

同时用五年免丁税,吸引更多的部落入籍。

如果真的能成,倒也不失为一条良法。

只有陈景恪心中暗笑不已,朱雄英这真是阴险啊。

真想知道,明年摊丁入亩政策公布,这些人是什么表情。

基本条件谈拢,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

朱雄英起身离开。

自有专门的官吏,和十三部商谈具体入籍事宜。

很快,朝廷和十三家部落的入籍协议,就公布天下。

大明的百姓倒是没说什么,蛮夷入籍和他们并无利害关系。

分给蛮夷的土地,也是掌握在朝廷手里的荒地,不损害谁的利益。

反而是安抚住蛮夷,有助于稳定地方治安,大家的安全都有了保障。

但对蛮夷部落来说,这份协议带来的影响就太大了。

朝廷给出的条件竟然如此优渥?

除了派遣宣政使主管教化,就不再干涉部落内政?

还分地?允许贸易? 还能免丁税?

一提起免丁税之事,不少土蛮部落的首领,就懊悔的捶胸顿足。

早知道有这样的好事,上次巴优带人过来的时候,我就应该答应了。

现在好了,人家免十年,我现在入籍只能免五年。

五年,那可是五年的丁税啊。

然后,更多的部落开始主动下山,找到当地衙门要求入籍。

十年免丁税赶不上了,五年的不能再错过了。

而且朝廷手里肥沃的土地有限,先到的肯定能分到好的,后到的只能要别人捡剩下的。

江西可不只是有土蛮,而是有几十个不同的部族生活在这里。

其他部族一看也坐不住了,纷纷到衙门去打听情况。

我们也要拥有和土蛮一样的待遇。

然后他们也成功入籍。

江西大地上,刮起了入籍风,各级衙门忙的可谓是脚不沾地。

还好朱元璋早有准备,提前派来了大批官吏负责此事。

有了这批生力军的加入,入籍工作紧张而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这股风很快就刮遍了整个南方,福建、湖广、广东、广西等地的蛮夷部落。

在确定事情的真假后,也纷纷要求入籍。

套用一句俗话就是,现在形势一片大好。

第一次主持政务,进展就如此顺利,朱雄英自然非常开心。

不过他并没有得意忘形,看着手中的奏报,他叹道:

“要求入籍的,基本都是中小型部落,大型部落至今没有动静。”

陈景恪点头道:“很正常,部落大实力强,部落首领的野心就大。”

“比起入籍大明带来的好处,他们更喜欢当土皇帝。”

朱雄英气恼的道:“真恨不得率军将他们全都灭了。”

陈景恪安慰道:“很多时候,正确的策略比刀兵更好用。”

朱雄英说道:“我就知道你有办法,快说该怎么办,我一定要出这口恶气。”

陈景恪说道:“什么都不用做,二十年后这些大部落会主动出山投降的。”

“如果他们不投降,朝廷要出兵打他们,也会变的非常简单。”

朱雄英疑惑的道:“为什么?”

陈景恪笑道:“离了群的鱼,是活不长的。”

“就好比是一个鱼塘,大型部落是大鱼,中小部落就是小鱼。”

“光靠吃淤泥,是养不出大鱼的。”

“所以,平时这些大鱼要靠吃小鱼,才能活的滋润。”

“有敌人的时候,就驱赶小鱼去送死,他们得渔翁之利。”

“现在朝廷将大部分小鱼都捞走了,鱼塘里只剩下这些大鱼。”

“他们就只能吃淤泥过日子,遇到敌人必须自己去抵抗。”

“长此以往,在大的鱼也会变的瘦弱不堪。”

“与之相对的,归顺朝廷的那些‘小鱼’,吃的好喝的好,一天比一天强壮。”

“到那个时候,他们要想活下去,除了投降别无他法。”

“就算有人不投降也无所谓,我们可以驱赶那些长大了的小鱼,去攻击这些瘦弱的大鱼。”

“总之,时间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

“以夷制夷,集村并寨,移风易俗,文化同化,改土归流。”

“只要完成了前四项,最后改土归流就是水到渠成。”

“所以不用理会那些大部落,将归顺的中小部落治理好,就可以了。”

“现在着急的是他们。”

朱雄英不禁点头,确实如此,但他依然有些不甘心的道:

“还要等二十年,太久了。”

陈景恪失笑道:“你今年才多大,在等二十年也不过是三十出头,正当年。”

朱雄英顿时就乐了,说道:“还真是,不知不觉就忘了我的年龄了。”

“确实不着急,我有的是时间,慢慢玩死他们。”

陈景恪提醒道:“此事事关重大,最好组建一个衙门,专门负责此事。”

朱雄英想了想说道:“就交给鸿胪寺好了,宣政使也归他们派遣管理。”

陈景恪自然没有意见,哪个部门管理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负责。

只要和政绩挂钩,就不用担心那些官吏不用心。

之后朱雄英随朱㭎去了福建,接见了这里入籍的部落首领,好一通安抚。

此时的太孙,在这些蛮夷中小部落眼中,简直就是圣君再世,纷纷表示永远效忠。

如果不是他年龄还小,估计各种美女早就塞过来了。

在这里停留几天后,朱㭎准备继续南下。

朱雄英也想跟过去,但被陈景恪等人给劝住了。

此时的两广可不是百年后,还未得到深入开发,自然环境非常恶劣。

疟疾的危险,始终笼罩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朱雄英年龄还小,抵抗力不够强,万一出点差池谁都承担不起。

眼见大家都不支持,他也只能悻悻的放弃了这个想法。

劝住朱雄英之后,陈景恪给了朱㭎一道方子,青蒿汤。

这玩意儿成方于东晋葛洪,然而后来的医生发现,无论他们怎么弄,青蒿汤都无法治疗疟疾。

以至于医家普遍认为,这是一道无用之方。

直到现代,人们才知道药方无效的原因。

改名字了。

以前青蒿叫黄蒿,黄蒿叫青蒿。

具体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两种草换了名字。

但药方上的名字没变啊,弄出来的药汤自然无效。

所以前世还流传一个梗,青蒿素是从黄蒿里提取出来的。

陈景恪作为穿越者,是知道这件事情的。

他的青蒿汤,原料是黄蒿。

但通过绞汁获得的青蒿汤,浓度是很低的,能起到多大的效果还不好说。

嗯,原则上是可以多喝几碗的,浓度不够数量来凑。

只希望对还没有产生抗体的疟原虫,有一定的灭杀效果吧。

否则就只能等地球另一面的金鸡纳树了。

倒不是金鸡纳霜效果更好,而是它提取更加方便。

拿到药方,朱㭎的表情明显不一样了,似乎整个人都兴奋起来。

陈景恪都有些疑惑了,这是咋回事儿?

你朱老三这么怕死吗?

朱㭎看出了他的疑惑,没有直接解释,而是问了一个问题:

“你知道朝廷打交趾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吗?”

(本章完)

第49章 给老朱父子上课第7章 将计就计112.第112章 方孝孺疯了?155.第154章 两个亿啊两个亿114.第114章 历史没有立场第84章 徐达还朝第324章 新皇的第一把火第335章 永恒的变第256章 历史赋予的使命第2章 大明嫡长孙202.第201章 摊丁入亩第294章 又一新课程第318章 洛下学宫第262章 给你封个猴儿吧第324章 新皇的第一把火第37章 需要拉拢的人才143.第142章 新都畅想207.第206章 妙锦让问的第318章 洛下学宫142.第141章 被吓出病的李文忠第346章 血102.第102章 假钞第255章 我毕生的追求第272章 朱雄英的妙计102.第102章 假钞第30章 预见能力第69章 唯有景恪一人第328章 神灵就是小偷118.第118章 君臣之道116.第116章 老朱的文学天赋222.第221章 太简单了没意思第317章 朱橚眼中的大明167.第166章 永除草原之患?(六百月票加更第318章 洛下学宫122.第122章 百姓眼中非良法146.第145章 老朱你竟然和我抢女婿第290章 布局和收获153.第152章 你就这么想喊我姑父?第83章 让他当驸马?235.第234章 谁最会讲荤段子第299章 继续无题第261章 乱认祖宗第5章 皇后危在旦夕第268章 无题197.第196章 一切从揭皇榜开始122.第122章 百姓眼中非良法214.第213章 来自日本的情报第46章 回家第280章 你的心真脏啊第79章 扩招的缘由229.第228章 万物之理第335章 永恒的变第29章 惊叹的朱重八第261章 乱认祖宗第323章 安置成年亲王第1章 揭皇榜第283章 留声机166.第165章 新都设计图130.第130章 皇商要不得128.第128章 雄才大略马皇后第14章 生活处处是神话181.第180章 培养圣人?第27章 替朱元璋解惑168.第167章 吾死,汝等自为之。211.第210章 你家族是谱批发的?第267章 合格的宰相第46章 回家226.第225章 我不养闲人第71章 自古以来第328章 神灵就是小偷第15章 太孙伴读第8章 御下第264章 动起来的大名216.第215章 匠籍如奴籍第324章 新皇的第一把火97.第97章 继续说啊第262章 给你封个猴儿吧第285章 衡量国力强弱的标准第256章 历史赋予的使命225.第224章 此生仅有的机会第320章 他怎么舍得的啊?141.第140章 突如其来的迁都话题(加更求月第256章 历史赋予的使命216.第215章 匠籍如奴籍第36章 能不能换句话?91.第91章 大明二代目第一人111.第111章 出关第322章 卡制度漏洞92.第92章 朱老四有大帝之姿122.第122章 百姓眼中非良法110.第110章 别人不配让陛下去赌第322章 卡制度漏洞第80章 发个单章第319章 天竺攻略第286章 意外之喜第270章 这就是朱雄英第272章 朱雄英的妙计第323章 安置成年亲王第314章 朱元璋的智慧第65章 组建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