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历史赋予的使命

第256章 历史赋予的使命

“而这,也是我毕生的追求。”

陈景恪的声音并不大,但听在朱元璋三人耳朵里,却是如此的振聋发聩。

朱元璋一时间竟有些失神。

朱标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一段对话。

当初他询问陈景恪的理想。

陈景恪是这么回答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当时他并不相信。

只以为陈景恪年轻,还没有找到真正的追求,就将圣人言拿来当自己的追求。

这种事情是很常见的,他自己也经历过这个阶段。

“根据研究蛮夷部落的情况可以得知,最早是以家庭为单位来抱团的。”

陈景恪说道:“想要解释这个问题,就先要了解什么是国家,国家又是如何形成的。”

朱元璋不再说话,只是倾听。

“部落集众人之力发展,慢慢的开始壮大,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通过观察研究这些原始部落的情况,能得知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生存的,有助于推演我们的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没有金属工具,只能用石头打磨的工具。”

“我认为,国家是生活在一个区域内的群体,共同组成的政治组织。”

陈景恪接着说道:“没有先进的工具,人类个体的力量是脆弱的。”

朱元璋恍然大悟:“咱还奇怪,这些蛮夷部落有什么好研究的,原来你的目的是在这里。”

他想知道,在天赋皇权和契约论之外,陈景恪还能提出什么更先进的理论。

前世对于国家的解释有很多,其中有一个: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朱标略微思索,缓缓点头:“原来如此,国家诞生的原因更加复杂,生产力发展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陈景恪说道:“正是如此,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国家是什么。”

“只有抱团才能驱赶猛兽对抗大自然,才能在恶劣的环境里存活下来。”

想到这里,他情不自禁的叹道:“景恪真君子也。”

朱标提出疑问:“之前你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不是说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国家吗?”

陈景恪却苦涩一笑,道:“这都是盖棺定论的评价,我不敢保证能否做到始终如一。”

既然要画大饼,那肯定不能说的这么赤裸裸,否则这个饼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他决定换个角度来解释,将饼画的好看一点。

“无法抵抗猛禽凶兽的袭击,更无法应对大自然的天灾。”

陈景恪没有再纠结这个问题,而是正色道:

“方才我们说了朝廷应当肩负的责任,却还未说它为何要肩负这个责任,又是谁给予的它这份责任。”

陈景恪自然不敢否认这个解释,但现在是给皇帝画大饼的时间。

“这与史书上描写的,我们的祖先的生活情况何其相似。”

是统治阶级发明出来,统治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不会织布,只能用树叶兽皮制作衣服。”

“那么这个群体为何要组成国家呢?是什么促使他们这么做的?”

“但是家庭的力量还是太脆弱,慢慢的不同的家庭开始组合在一起,形成更加庞大的群体。”

现在才知道,那并不是模仿,而是真的。

“我曾经提出建议,让朝廷记录各个藩属国和部落的风土人情,其目的就在这里。”

陈景恪回道:“是的,生产力发展为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物资基础。”

所提的政策无不利国利民,从未为自己谋取一分私利。

再回想认识至今陈景恪的所作所为,不贪财、不恋权、不好色、不图名。

“这个群体可以称之为部落。”

“在大明周边有很多原始部落,他们的生产力非常低下。”

“可生产力发展,就一定会形成国家吗?不见得吧。”

“我的答案是,自然环境和内部竞争。”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直到三人都点头表示懂了,才继续往下说:

朱元璋也微微颔首:“咱大明也要出圣人了。”

朱标颔首问道:“方才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却没有头绪,不知景恪有何见解?”

朱标称赞道:“至少现在你做到了,已经远超其他人。”

朱雄英则已经默默地提起笔。

“快给咱说说,你都研究出了什么。”

“而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部落的强大。”

“但是,人类面对的敌人不只是大自然,还有人类自己。”

“部落与部落之间,因为种种原因掀起了战争。”

“为了应对更加残酷的同类竞争,部落开始结盟,于是部落联盟时代到来。”

“随着竞争的日渐剧烈,各个部落联盟内部抱团越来越紧密。”

“为了获得最终胜利,他们开始探索更加先进的制度,于是国家就诞生了。”

“比起部落,国家在制度上就先进太多了。”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国家能更好的调动群体的力量。”

朱元璋皱眉说道:“这和大禹治水建立夏朝的推论相违背啊。”

朱标摇头解释道:“不,并不相违背,两者恰恰是相互印证的。”

“不论是为了应对同类竞争,还是为了治理大洪水,都说明国家是人类面临困境时抱团取暖的结果。”

朱元璋略微思索,才点头说道:“确实如此,是咱有欠考虑了,你继续说。”

陈景恪这才继续说道:“解释了国家诞生的原因,那么朝廷肩负的责任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咱们再重新回到部落时代……”

“部落的形成确实解决了生存问题,但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部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直白点说,大家对部落的需求是什么,部落又该如何满足大家的需求?”

“当时的组织形式是很松散的,权力不全掌握在部落首领的手里,部落成员拥有极大的自由。”

“如果部落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保证成员的利益,部落成员就会离开加入别的部落。”

朱元璋不禁颔首道:“个体的要求肯定是活下去,部落要满足这个需求才行。”

陈景恪说道:“对,就是活下去,而活下去又可以拆分成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安全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物资上的满足。”

“用殿下的话来说就是,国泰民安。”

“所以,部落诞生之初,天然就肩负着‘国泰民安’的重任。”

“等国家诞生,这个责任自然而然的就交接到了它的手里。”

“将部落看做一个有生命的个体,那么它想要一直存在下去,就必须想办法使‘国泰民安’。”

“如果做不到,成员就会抛弃它加入别的部落。”

“当失去所有成员,它也就不复存在了。”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道:“天然肩负的责任吗……”

朱标先是点头,然后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方才雄英提出的死刑问题如何解释?”

“不论是契约论,还是抱团取暖,百姓都不可能赋予任何人处死自己的权力。”

陈景恪解释道:“所以,太孙才说契约论太过于片面,国家制度的形成更加的复杂。”

“我以为,除了国民赋予的那一部分权力之外,国家还从风俗习惯中借用了一部分权力。”

“在律法出现之前,如果有了矛盾要如何解决?”

“一般两种方式,一种是拳头理论,谁的拳头大谁有理。”

“还有一种叫同态复仇,别人怎么伤害你的,你就怎么报仇。”

“用我们的俗话来说,就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别人弄瞎了他一只眼睛,他就把别人的眼睛也弄瞎一只。”

“欠债就要还钱,杀人就要偿命。”

“这种最原始的风俗习惯,被当时的人广泛接受,大家都认为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后来这个风俗就被部落继承,慢慢形成了律法。”

三人再次点头,有道理,这么一说就解释的通了。

陈景恪继续说道:“但同态复仇太极端了。”

“有人无意中伤到了人,就要让他受同样的惩罚,是不是太冤枉了?”

“而且受到伤害的人也无法得到任何补偿,最后两个人都成了受害者。”

“如果两个人都受伤严重失去劳动能力,就会变成两个家庭的负担。”

“还会造成极大的社会隐患。”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后来就有了更加人性化的律法,无意中伤了人,可以通过钱财赔偿来弥补对方的损失。”

“这样对大家都好……”

朱标连连点头,说道:“很有道理,即便是现在,律法也是在风俗道德的基础上制定的。”

陈景恪回道:“所以,制度不是凭空产生的,往往在很久以前就奠定了。”

“诸子百家的学问,也不是先贤一拍脑门想出来的。”

“而是他们总结以前的经验教训,再结合当前情况进行的改良。”

“这其中儒家是做的最好的,它继承了华夏文明中的很多闪光点。”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同世界这个终极理想。”

“大同世界,可以看做是国家肩负的责任的具象化。”

“以前人们只知道,朝廷肩负着责任。”

“可这个责任具体是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没有一个标准。”

“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做。”

“现在儒家告诉了世人,这个责任就是建立大同世界。”

三人再次点头,经过这一番剖析,他们终于对国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对治理国家,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陈景恪见他们听进去了,心中也非常高兴。

这个饼是画给朱元璋祖孙三人的,又何尝不是画给他自己的。

比起‘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这个冷酷的回答,他更喜欢自己画的这张饼。

他无疑冒犯任何先贤,但现在是大明,解释权掌握在他手里。

这个饼,他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至于后人认不认同,无所谓了。

他努力过,就足够了。

说的兴起,他又忍不住多说了几句:

“很多人抨击大同世界,认为是幻想,是骗人的东西,不可能实现。”

“这个论调一直存在。”

“就好比,有人说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也没见谁去效仿他们啊?”

“树立一个孤独的道德标准,有什么用?”

朱标马上就想到了《盐铁论》这本书,这个论调是桑弘羊用来驳斥文学贤良的。

你们天天吹捧古代的圣贤,有个屁用啊,也没见国家变好。

“我只能说,持这个论调的人,是在否认人类社会的真善美。”

“孤独的道德标准就像一把尺子,告诉人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如果没有这些道德标尺,就好像人类嗅觉失灵,不知道什么是香什么是臭。”

“等饿了不是去厨房,而是闻着味儿就钻进厕所了。”

额……三人都有些无语,这个比喻实在有点让人恶心。

“我们不一定要去学圣贤,但必须要知道,他们的行为是高尚的值得赞扬的。”

“与他相反的行为,就不那么值得夸耀了。”

“不要求人们去学他,只要大家别往相反的方向走就可以了。”

“儒家思想起到的效果也是一样的,它的思想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但至少它确立的一套标准,让人们知道该怎么去做。”

“同理,大同世界也是一样。”

“虽然这个终极理想很难实现,但有一个标准总比没有标准要好。”

三人再次点头,至少对他们来说这个逻辑是成立的。

朝廷肩负的重任,就是带领黎民苍生向着大同世界前进。

陈景恪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不过儒家也有缺点,太过于理想化。”

“他们提出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实现。”

“说起道理头头是道,问他们解决的方案,就只会追忆上古先王之治。”

“所以,儒家只适合用来当尺度,用来给人们树立一个标准。”

“如何达成这个标准,还需要问法、兵等百家,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出来。”

朱标心中一动,说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这是汉宣帝的名言,一句话道尽了汉家制度的本质。

他还说了另外一句名言:亡我汉家天下者,太子也。

明知道刘奭不堪大用,因为和许平君的感情,还是立他为太子。

果不其然,西汉朝从刘奭开始,朝着亡国方向急速前进。

陈景恪最后总结道:“所以,国家采用什么样的学说,什么样的制度,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能否带领大明走向大同世界。”

“这是国家天然肩负的责任,是历史赋予他的任务。”

 

第290章 布局和收获222.第221章 太简单了没意思第80章 发个单章第341章 挖坑杀人第256章 历史赋予的使命211.第210章 你家族是谱批发的?第278章 朱标的五条措施第265章 直捣黄龙第27章 替朱元璋解惑第20章 听你爹我的第38章 圣人言第289章 政变224.第223章 太孙长大了第51章 老朱强大的理解能力第85章 咱的乖孙怎么样第348章 屠杀继续第78章 混乱的计官体系第344章 血染淡马锡(上)106.第106章 再搞定变色油墨第346章 血187.第186章 定黄192.第191章 不结婚就想生孩子?第344章 血染淡马锡(上)第333章 没有龙傲天231.第230章 无题第322章 卡制度漏洞第332章 因为我们是兄弟啊第1章 揭皇榜第82章 心眼真多啊第51章 老朱强大的理解能力第67章 温馨的一家四口175.第174章 送子伴读第28章 给朱元璋讲史第22章 突破口第44章 这孩子,能处104.第104章 大户就是养肥的猪232.第231章 扣你一个月俸禄第262章 给你封个猴儿吧第326章 有钱任性第20章 听你爹我的第38章 圣人言118.第118章 君臣之道99.第99章 你们父子逗大家玩是吧第73章 皇恩浩荡225.第224章 此生仅有的机会第244章 陌生的大明第48章 给老朱上课迫在眉睫第269章 好男儿,当如是。第309章 那啥无题90.第90章 做人110.第110章 别人不配让陛下去赌第323章 安置成年亲王86.第86章 我能治啊87.第87章 病之源第350章 时代的需求171.第170章 如何动摇儒家地位111.第111章 出关188.第187章 党同伐异第297章 建文?嘉文?第12章 大幕开启168.第167章 吾死,汝等自为之。第245章 倭寇是我家扶持的214.第213章 来自日本的情报231.第230章 无题148.第147章 军功爵制第85章 咱的乖孙怎么样164.第163章 功勋九转第5章 皇后危在旦夕第57章 实践169.第168章 毛骧:好像哪里不对153.第152章 你就这么想喊我姑父?121.第121章 几家欢喜几家愁第2章 大明嫡长孙152.第151章 他还得谢咱呢154.第153章 这画面不对啊第313章 见闻第34章 新篇章141.第140章 突如其来的迁都话题(加更求月215.第214章 太孙出巡第283章 留声机第251章 新的课题185.第184章 什么重要?第308章 新书构思第67章 温馨的一家四口204.第203章 谋高丽133.第133章 天降异象第266章 破王廷第1章 揭皇榜第45章 葬礼?秀场!第18章 和朱元璋住一个屋檐下第348章 屠杀继续174.第173章 蓝玉宝刀未老啊第261章 乱认祖宗第237章 无题162.第161章 咱当年也是个乞丐头99.第99章 你们父子逗大家玩是吧第334章 我们已经被渗透了209.第208章 无题禅位大典第252章 构建帝国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