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无题

接下来一段时间,陈景恪再次陷入了忙碌之中。

帝国计划需要进一步完善,淡马锡商贸之城的制度建设,雇工保护法也需要关注。

还要抽出时间给徐妙锦上课……

可以说,每天都忙的脚不沾地。

这期间,福清负责编写的《麻六甲海盗》正式定稿,陈景恪检查没有问题之后,拿到皇宫给朱元璋看。

老朱相当无语:“你们是真闲的慌啊,写什么不好,写个海盗算什么。”

“还什么海洋代表着自由,拥抱海洋就是拥抱自由。”

“真是会给自己脸上贴金,贼永远都是贼,洗不白的。”

陈景恪能咋回答,总不能说上辈子特别喜欢某船长吧。

“就是希望激起大明百姓对海洋的向往……”

“海洋广阔无边,光靠朝廷的力量,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成探索。”

“借助民间的力量,效率会高上许多。”

朱元璋很不以为然,民间力量能和朝廷比?

不过他也没有再说什么就是了。

一本神怪小说罢了,又没有什么反帝反大明的内容,没必要大动干戈。

“要是有空,就让福清把驸马传继续往下写,民间可是流传几十个版本呢,她才改编了几个故事。”

比起什么海盗、神怪,他更喜欢驸马传。

虽然名为驸马传,但皇帝的戏份也是很重的,且形象非常高大上,太符合老朱的胃口了。

陈景恪说道:“海盗写完就准备着手续写驸马传,素材都已经收集好了,很快您就能看到下一部了。”

朱元璋点点头,突然说道:“福清今年已经十八了……”

陈景恪连忙打断他的话,说道:“是是是,我知道了……”

“那什么,殿下那边还有事,陛下您先忙,我去那边看看。”

说完落荒而逃。

朱元璋有些懵,啥情况?

不就是提了一嘴生孩子的事儿吗,又没有强迫你怎么着,至于这么害怕吗。

他却不知道,陈景恪这是前世被催婚催生给整出心理阴影了。

逃出老远陈景恪才停了下来,擦了擦额头的汗,很是无语。

没想到穿越了还能被催生,还是朱元璋亲自催,压力山大啊。

不过老朱不提这一茬,他都快忘记了。

按照虚岁来算,福清确实已经十八了。

而且洪武二十年即将走完,她实岁也到十八了。

确实该考虑这事儿了。

现在外面一直疯传他是遭了天谴,虽然堵住了后来求药的人,却也带来了很多麻烦。

尤其是陈远和冯氏夫妻俩,嘴上不说,脸上写满了担忧。

不行,回去就和福清好好研究一下,用实际行动破除谣言。

——

古代出书基本属于倒贴钱行为。

没有版权保护的时代,但凡一本书火了,定然是盗版满天飞。

不,都不能叫盗版了。

因为都无所谓正版,又何来盗版之说?

所以,想要出书基本都要自费。

可即便如此,依然有无数人想要出书,出书的人无不期望盗版满天飞。

皆因一个字:名。

立德立功立言,谓之三不朽。

出书就是立言。

对于重视历史,重视身后名的华夏人而言,意义有多大可想而知。

不过陈景恪并没有操太多心,麻六甲海盗和立言之间的差距超过十万八千里,实在没必要花费太多心力。

反倒是福清比较上心,毕竟是她一字一字写出来的吗。

按照之前商量好的推广套路,先是找说书先生四处传播。

重点还是放在了沿海城市,借用了一点市舶司的力量,将此书推广到了海商群体。

确实引起了船工们的喜爱。

尤其是当里面写的一些疾病和治疗方法,被证实是真的之后,这书就更火了。

几乎每个商船上,都有一套海盗小说。

这些事情陈景恪一概不知,他每天忙的脚不沾地。

以前只需要操心政务,现在又多了一项任务,造孩子。

属于劳心又劳力了,实在没工夫关心这些事儿。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很快他就听到了这本书的消息。

还是在朝堂上听到的。

有言官弹劾此书带坏社会风气,要求列入禁书行列。

把他吓了一跳,莫非这书惹出事来了?

仔细一问才知道并没有。

这个言官就是在行使自己的本职工作,闻风奏事。

陈景恪很是无语,却也不好多说什么。

这本来就是人家的本职工作,也不能说人家错了。

更何况这书是用笔名发表的,很少有人知道是出自他们两口子的手笔。

也不能怪言官不长眼。

朱元璋表面不动声色,心中则乐开了花,让你小子瞎折腾。

不过还是要给女儿女婿面子的,就说不过是一神怪小说而已,无需大惊小怪。

此事就此揭过。

那个言官也没有揪着不放。

这事儿说白了不值一提,但言官风闻奏事,就是要将社会上一些比较大的动静汇报给皇帝。

他汇报了,本职工作完成了。

皇帝也处置了,就没必要穷追猛打。

不过能被言官拿到朝堂上弹劾,也足以说明海盗火了。

退朝之后,陈景恪去了解了一下情况。

发现这本书确实火了,只是火的方式有点出乎他的意料。

在社会的上层,属于黑红。

毕竟海盗确实不受待见,但故事性确实强。

大家属于是一边鄙视,一边偷偷的看。

看完就凑在一起贬低。

在中下层就是真的火了,普通百姓才不管主角是什么人,故事好看就行。

但要说这本书在哪个群体最受欢迎,毫无疑问是沿海地区的百姓以及海商群体。

至于原因,就不多赘述了。

但要说这本书带来最大的影响,不是促进了海盗行业的发展,也不是吸引大批百姓向往大海,而是妈祖的祭祀。

本来妈祖祭祀,只在东南沿海几个港口城市流行。

随着这本书的流传开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神灵。

更多沿海城市的百姓,开始自发的信奉妈祖。尤其是很多海商,本着宁愿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出钱出力修筑妈祖神祠塑造神像。

更是刺激了妈祖信仰的推广。

要说反应最快的,非道教莫属。

龙虎山立即抓住机会,将妈祖请进了龙虎山祭祀,随后东南道教各分支也相继效仿。

妈祖正式成为道门正神,让妈祖祭祀更加规范化。

后来这本小说随着海商的足迹流传到了海外,南洋各岛屿上也相继出现了妈祖祭祀。

甚至远在万里之外的陌生国度,也有了它的信仰。

还有一点是陈景恪始料未及的,那就是海盗这本小说,以其独特的剧情构造,影响了后来小说的发展。

在未来被捧上了极高的位置。

当然,这都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得知海盗小说火爆,尤其是想要推广的内容都被重视,陈景恪就彻底将这件事情给放下了。

——

没过多久,新的宗藩体系规则率先被制定出来。

里面更细致的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包括军事、外交、商业等方面。

以前大明和藩属国之间,更多的只是名义上的宗藩关系。

藩属国名义上称臣,大明天子承认其国家的地位。

除了礼部制定了一套朝觐标准,就在没有别的制度方面的约束了。

而这套宗藩规则的出台,意味着大明和藩属国的联系更加紧密。

对于这套全新的宗藩法,群臣都给予了支持。

虽然他们不知道帝国计划,却也知道这套新规则的好处。

到了这会儿就算再傻的人都知道,大明要对外扩张,要将皇子封到本土之外的土地上当王。

那么之前旧有的宗藩制度自然就不适用了,出台新法案是很正常的。

而且这套新法案怎么看都对大明有利,实在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唯一受伤害的,可能就是之前的那些异族藩属国了。

但可惜的是,面对大明的强势他们连反对意见都不敢提,就这样全盘接受。

更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朱元璋在鸿胪寺设置了一个外遣官的职务。

该官吏常年驻扎在藩属国,监督各藩属国执行新规的情况。

让各藩属国叫苦不迭,却又不敢拒绝,别提多难受了。

所谓外遣官,其实就是现代各国普遍存在的驻外大使。

陈景恪给朱元璋讲这玩意儿的时候,被狠狠的嘲讽了一番。

什么驻外大使,懂不懂什么叫宗主国?

咱派使节过去,那都是宣布圣旨,监督指导工作,不是为了什么方便沟通交流。

不过,老朱虽然嘴上傲娇,行动上还是很老实的,就在鸿胪寺设置了这么个职务。

——

时间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十月,北伐大军正式班师回朝。

朱标率文武百官出城迎接,随后就是献俘仪式。

朱元璋亲自去祭祀苍天,以表功绩。

之后就是盛大的庆功宴……

冯胜可以说是意气风发,灭了高丽他的功绩直追徐达,一时间是真的风光无比。

其次就是蓝玉了。

这次北伐看似劳师动众,实际上没打几个硬仗。

最大的一场硬仗,反而是他率军突袭庆州一战。

所以他自然而然就成了庆功宴上的二号功臣,不知道多少人围在他身边说着恭维的话。

其他立功的将士也都笑的合不拢嘴。

与之相反的,是被邀请来观礼的诸多藩属国使节。

心情无比的沉重。

然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顺从。

祈求大明君臣看在他们恭顺的份上,能容许他们继续存在。

这些都略过不表,对于陈景恪来说,他更关心的是自家好兄弟徐允恭。

“黑了、胖了……看来在军中的日子过的还不错。”

徐允恭的变化很大,皮肤变得黢黑粗糙,身材却更加的魁梧,还多了一股剽悍之气。

“看来还是军中更锻炼人啊。”

见到好兄弟,徐允恭也非常高兴,滔滔不绝的介绍起辽东的情况:

“那里真是好地方啊,野外到处都是猎物。”

“随便一个水洼,里面都有成群的鱼。”

“野兔子都不怕人的,你看着它,它也看着你。”

“尤其是一种叫傻狍子的……”

“土地也非常肥沃,那黑土用手一捏都能滴出油来。”

“只可惜,冬季太冷又太漫长,不适合居住。”

陈景恪心下也向往不已,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前世经过大开发之后,这种情况基本消失,他也只能在书本上看一看这样的描写。

但要说多喜欢这种环境,那就是自欺欺人了。

真要让他选择,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开发后的环境。

谁要是说喜欢这种原生态,就先去深山老林里待几天,出来后看还能有几个坚持不改的。

“辽东始终未能得到开发,不是因为气候寒冷,而是因为动乱。”

“等彻底平定草原,辽东也能安定下来了,到时朝廷会着手进行开发。”

徐允恭点点头,没有多关注此事。

他心思全在用兵打仗上面,不想插手内政方面的事情。

给陈景恪说这些,也不过是觉得那里环境独特而已,并不是要讨论如何治理这块地方。

接着他就将话题转到了军事方面。

“纳哈出虽然投降,但他手下很多人并不想投降,只是被裹挟身不由己。”

“很多降将降卒中途逃走,甚至有一支想要劫掠运粮队,差点酿成大祸……”

“虽然后来我们加强了防范,但局势还是非常混乱。”

“朝鲜的情况要好的多……没有册封朝鲜王的时候,也是叛乱不止。”

“后来恢复朝鲜国号册封朝鲜王,局势反而平定了。”

陈景恪说道:“都是为了利益罢了。”

“最开始他们以为大明要在那里建立郡县制,那简直就是在要他们的命,自然会跳出来反抗。”

“后来发现大明恢复了朝鲜国号,依然重用原本的权贵。”

“他们的利益得到保障,自然就不愿意反叛了。”

徐允恭点点头,说道:“使节团的作用也很大,冒着危险去游说高丽的读书人和文官,不少人为此牺牲。”

“后面又帮助新建的朝鲜国梳理政务……”

“我们能顺利撤军,他们居功至伟。”

陈景恪心情沉重了几分,说道:“朝廷不会忘记他们的功劳的,封赏会如数交到他们的家人手上。”

又聊了几句,陈景恪忽然问道:“你见到方孝孺了吗?他现在如何了?”

第67章 温馨的一家四口112.第112章 方孝孺疯了?196.第195章 徐家要出皇后啊231.第230章 无题第271章 进退有据第275章 百万常备军186.第185章 军队自有军队的规矩150.第149章 太孙好像有点不正经第64章 朱雄英突袭方孝孺145.第144章 我能力有限138.说下加更的事情吧191.第190章 海贸啊第51章 老朱强大的理解能力第306章 师徒谈心第4章 力挽狂澜154.第153章 这画面不对啊第1章 揭皇榜第58章 唯儒独尊159.第158章 蓝玉:谁敢居功自傲我杀谁97.第97章 继续说啊第258章 得偿所愿第321章 不会写,是真的不会写第304章 气运第77章 成为时代的探索者153.第152章 你就这么想喊我姑父?113.第113章 这些可都是棋子第332章 因为我们是兄弟啊122.第122章 百姓眼中非良法第331章 陛下,时代变了第47章 货币215.第214章 太孙出巡第52章 解决之法第21章 从调教太孙开始228.第227章 力学182.第181章 把裤子脱了再说话159.第158章 蓝玉:谁敢居功自傲我杀谁157.第156章 蓝玉:请太孙示下106.第106章 再搞定变色油墨第22章 突破口第242章 新罗婢第14章 生活处处是神话173.第172章 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188.第187章 党同伐异164.第163章 功勋九转132.第132章 因为尊重第10章 险恶的政治斗争第305章 阶梯性收税121.第121章 几家欢喜几家愁第268章 无题第273章 大课堂第307章 一刹那的英雄第33章 学问哪来的?第28章 给朱元璋讲史第64章 朱雄英突袭方孝孺第261章 乱认祖宗第20章 听你爹我的第256章 历史赋予的使命88.第88章 我徐达同意他做伴读第54章 目标,倭国第257章 危险来自于停滞不前第313章 见闻131.第131章 犹豫啥,联姻啊。第309章 那啥无题第325章 再造乾坤214.第213章 来自日本的情报130.第130章 皇商要不得185.第184章 什么重要?第8章 御下219.第218章 改土归流第52章 解决之法第37章 需要拉拢的人才131.第131章 犹豫啥,联姻啊。123.第123章 你说的对,但我很难受第54章 目标,倭国154.第153章 这画面不对啊第241章 汉四郡90.第90章 做人92.第92章 朱老四有大帝之姿231.第230章 无题第75章 竹书纪年223.第222章 心怀鬼胎195.第194章 组建水师衙门第281章 自绝于军方第45章 葬礼?秀场!第287章 朱元璋的无力187.第186章 定黄199.第198章 封王建制第269章 好男儿,当如是。146.第145章 老朱你竟然和我抢女婿127.第127章 如果万一呢。第63章 政治幼稚方孝孺183.第182章 秃驴,竟敢勾引公主。第311章 用工荒171.第170章 如何动摇儒家地位第8章 御下第27章 替朱元璋解惑第297章 建文?嘉文?第62章 制度上的无奈94.第94章 朱老四天天山珍海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