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百万常备军

众人都有点不解,退役制度就这么重要?

在他们看来,完全没必要制定什么退役制度。

军队多了需要裁军,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缩编不就行了吗。

何必多此一举?

朱元璋、朱标、徐达等更加了解他性格的人,则看出了不一样的东西。

陈景恪很少摆出如此强硬的态度,基本都是以说服为主。

一次无法说服,就再找机会说,像今天这样强硬还是第一次。

莫非这个退役制度真的很重要?

朱标开口说道:“先不要着急,大家也不是说反对制定退役制度,而是有些不明白你为何如此重视。”

“莫非其中有什么大家不知道的秘密?”

陈景恪深吸口气,说道:“历朝历代,国祚稳定之后,常备军都保持在二十万到五十万之间。”

“除非遭遇重大战乱,否则不会超过这个数字。”

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减少财政压力。

而且兵少了更容易走精兵路线,同时也是限制军队权力的一种方法。

“只有宋朝常年维持一两百万的常备军。”

“宋朝就在不久前,他们面临的情况大家应当都知道。”

很多人会说,宋朝保持百万常备军是源自于外部压力。

事实上压根不是这么回事儿,

宋朝真正的战兵也就三五十万左右,数量更多的是没啥战斗力的厢军。

他们为什么要维持数量如此庞大的厢军呢?

前面已经说过,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导致大量百姓失去土地变成流民。

宋朝政府采用了最粗暴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将流民中的青壮全部招入厢军。

冗兵问题就是这么来的。

“大明目前有多少军队呢?一百六十万。”

“诸位,你们可知道一百六十万军队,对朝廷意味着什么吗?”

徐达眉头微皱,说道:“等大明解决了边患,自会缩编军队。”

陈景恪却说道:“不,大明必须保证百万以上的常备军。”

众将都很惊讶的看向他,本来以为陈景恪是迫不及待的想限制军方发展,没想到他竟然反对缩军。

更让他们意外的是,朱元璋竟然认同的说道:

“想要实施帝国计划,百万常备军可能还不够。”

闻言,众人都震惊不已。

帝国计划?这是什么东西?竟然要维持百万常备军。

要知道,这百万常备军可都是战兵,不是宋朝那种厢军。

随即就兴奋起来。

虽然不知道帝国计划具体是什么,但养活百万战兵肯定不是用来防守的。

这意味着什么?

对个人来说,意味着军功。

对于群体来说,意味着军方不会遭到太大的打压。

对他们来说,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消息了。

然后他们就升起无限好奇,这个帝国计划到底是什么?

只是很显然,知道这个计划的人并没有给他们解释的打算。

陈景恪说道:“还是刚才那句话,百万常备军对朝廷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压力。”

“但更大的问题还是来自于军方自己内部。”

“要如何保持这百万大军的活力?”

“人的想法是会变的,一开始他想去军中谋一个出身。”

“三年五年之后,他的想法变了,可能就不想当兵了。”

“有些人有那个野望,却没有那个能力。”

“当兵五年十年还是寸功未立,这样的人留在军中真的合适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池塘如果没有活水注入,就会发臭变成一滩死水。”

“军队也是一样的,如果不能及时吸纳新人,也会变得死气沉沉。”

“可是军队人数是有上限的,如果没有退役制度人数始终是满的,新人如何加入?”

“最后就会造成,想进来的新人进不来,想出去的老卒出不去。”

“军队也是需要人才加入的,人才在哪?”

“在民间。”

“如何将民间的人才吸纳入军队?只能通过广撒网的方式。”

“每年都招募一批新兵,总有一部分是适合军队的人才。”

“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加入,军队才能保持良性发展。”

众人不禁点头认同,听起来似乎真是这么个道理。

但他们也有疑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极大的行政成本。

朝廷真的能负担的起吗?

陈景恪喘了口气,继续说道:

“退役制度,还能有效防止军头的产生。”

“士兵常年和军官待在一起,双方会形成很深的私人关系,很容易拉帮结派。”

“长期下来,会动摇国家的根基。”

“如果保持士兵的流动,三五年更换一批,军官想拉拢士兵也没有机会。”

朱元璋眉头一挑,好像还真是这个道理啊。

没想到退役制度竟然还有这好处,看来真的要重视起来了。

徐达代表军方提出了一个疑问:“实践证明,老兵的战斗力就是远强于新兵的。”

“在退役制度下,如何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陈景恪说道:“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纠正一个不正确的观点。”

“魏国公你此言,往深处想就是不把人当人看。”

徐达想要辩解,被他伸手阻止:“先听我说完。”

“老兵战斗力更强,就活该一辈子生活在军队吗?”

“就因为他战斗力强,就要剥夺他过普通人的生活吗?”

“好用就往死里用,这种思想是要不得的。”

徐达脸色露出一抹苦笑,深究起来他那句话确实有点这个意思。

朱元璋的表情则有点不自然,你小子指桑骂槐是不。

“虽说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可作为统治者,如果我们不把人当人看,而是当做数字当做筹码,那将是天下最大的灾难。”

“追求荣华富贵,追求个人荣誉,这没有错。”

“可作为华夏子孙,作为大明的统治阶层,我们理当有点更高的追求。”

“在座的诸位已经确定要青史留名。”

“但史册上会如何评价我们,还要看我们做了什么。”

“想要更高的评价,不在于你个人取得了多高的成就。”

“而在于你为华夏文明,为大明,为天下万民做了什么。”本来不少人对他前半句话很不以为然,什么把人当人看。

将领就应该铁石心肠,士卒就是工具。

要是对士卒感情太深,打仗就会畏手畏脚,反而会害死更多人。

这是他们通过实践得出来的结论,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扭转的。

可是听到后半句,所有人都露出了深思。

还是那句话,对于推崇祖先崇拜,擅长记录历史,文明未出现过断层的华夏人而言。

青史留名,是一个人最高的追求。

而历史也已经证明,只有为国为民之人,才能获得最高评价。

从这个角度来看,陈景恪的话确实有几分道理。

不论我们本心是怎么想的,不论应不应该把士兵当人看。

为了身后名着想,都必须表现的仁慈一点。

陈景恪停顿了一会儿,给众人思考时间,才继续说道:

“再说说战斗力的问题,大明百万常备军,不可能所有军队都同时投入战场。”

“只要我们能保证,正面战场有足够的老兵就可以了。”

“大明即将推行预备役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兵源素质。”

“等这些人将来参军,稍加训练就可以上战场。”

“先去低烈度战场磨炼几次,就能蜕变成老兵了。”

“只要合理安排好,并不会影响战斗力。”

众人不禁颔首,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如此。

但这么做还是会造成一个后果,增加行政成本。

毕竟不停地退役征募新兵,还要安排他们训练上战场等等,会很麻烦。

直接用老兵,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

对此,陈景恪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起了退役制度的另一个好处:

“退役的老兵转入预备役,如果有需要,朝廷可以随时重新征召他们参军。”

“如果大明有五百万上过战场的预备役老兵,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朝廷不用花一分钱,多养活了五百万大军。”

众人愣了一下,立即反应过来,还真是如此啊。

这些退役老兵,平日里不用朝廷花一文钱,去了地方还能维护治安,还能投入生产。

如果朝廷有需要,可以随时征召他们参军,到时候稍加训练就能形成战斗力。

没有退役制度,大明永远都只有百万常备军。

有了退役制度,大明就能拥有数百万乃至千万大军。

这哪是削弱军队战斗力,简直是将军队的战斗力拉满了好吧。

想通了这个道理,众人的态度立即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纷纷认为退役制度好,必须要弄起来。

眼见众人的意见统一,陈景恪也终于松了口气。

完整的预备役和兵役制度,这玩意儿前世有个很高大上的名字,军事动员制度。

属于国家的最高机密。

在军校里,只有本国精英学员才能学习。

外国学员,连摸都不给摸。

不过陈景恪最重视的,并不是这种制度的动员能力,而是此举可以减轻百姓负担。

没有完整的退役制度,基本就默认终身服役。

对士兵个人和家庭,都是一个无比沉重的负担。

有了退役制度,当兵就成了阶段性工作,百姓就有了更多选择。

“咳……”这时,朱雄英干咳一声,并朝他使了个眼色。

陈景恪自然知道他的意思,就说道:

“诸位,太孙有个计划,需要军方的配合。”

“如果能够成功,可以让朝廷绕过文官直接向百姓传达信息。”

众人都有些惊讶,绕过文官和百姓接触?需要军方配合?

到底是什么方法?

朝廷治民必须靠文官,但同样也受制于文官。

这也是士绅阶层滋生的温床。

朝廷明知道会造成什么后果,却没有丝毫办法,只能妥协。

如果太孙真能绕过文官集团,让朝廷和百姓接触,那带来的影响可就太深远了。

朱元璋自然知道他要说什么,就配合的问道:

“雄英,你有何良策?快给皇爷爷说说。”

于是朱雄英就将自己的计划展开说了一遍。

就是在军队和预备役里进行教化,通过士兵向他们的家人传递信息。

也可以通过士兵,收集民间的信息。

“通过教化,可以增加军队对大明的忠诚度,统一军队的思想,也是提高战斗力的一种方式。”

“经过教育的退役士兵进入民间,就是一个个现成的先生,可以影响民间的风气。”

“且此举避开了文官和读书人,让朝廷又多了一个途径了解民间。”

“文官再想欺上瞒下,就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朱元璋将目光看向众人,问道:“诸卿以为太孙此法如何?”

徐达赞叹的道:“太孙聪慧,此真乃良法也。”

其他人也纷纷称赞,倒不是尬吹,他们是真觉得这个方法好。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那就依雄英之法而行,伱们可要好好配合他才行。”

众人自然拍胸脯保证,一定好好协助太孙,将此事给办好。

接下来众人再次回顾了整个话题,从头梳理了新军制的要点。

并讨论了如何配合朱雄英做好教化工作。

一个大致的框架很快就被拿了出来。

至于细节,则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不过这些事情就可以交给下面的人去做了,他们只要把握大方向就行。

在这里,陈景恪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文明治军。

“退役制度一旦实施,每年都会有大量老卒退伍。”

“如果还使用以前粗暴的管理方式,将士卒视为奴隶牲畜,非打即骂甚至残害他们。”

“这些老卒退伍后会如何评价军队?”

“普通人知道军队如此黑暗,还有多少人敢参军?”

“我相信,没有人愿意被万民恐惧唾骂吧?”

“为了军队的声誉,也为了以后能招募到足够的新兵,必须要改变治军方式。”

“不要求军队内部多么平等,但至少不能不把人当人看。”

“因此,我建议制定一部完整的治军之法。”

“士卒犯了错该如何处罚,最好有一个标准,不能任由军官喜好来。”

“如果军官残害士兵,要受到什么样的处罚,也要有个标准。”

“诸位以为如何?”

102.第102章 假钞第252章 构建帝国体系第395章 燕王要造反?第388章 强化锦衣卫?第2章 大明嫡长孙第243章 吕宋第239章 下次一定第392章 徐允恭的见闻第410章 造体系107.第107章第442章 这孩子一定大富大贵第381章 屠鱿令第342章 无题第346章 血190.第189章 无不怀念我大元啊第13章 思烹狗第242章 新罗婢第452章 明勋宗第361章 各人的命运第377章 无题88.第88章 我徐达同意他做伴读第490章 无题第481章 二杨相会第53章 朱标小露一手第13章 思烹狗第45章 葬礼?秀场!第16章 李善长的怨愤第261章 乱认祖宗第34章 新篇章173.第172章 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第388章 强化锦衣卫?90.第90章 做人第77章 成为时代的探索者第478章 发表第270章 这就是朱雄英第63章 政治幼稚方孝孺第250章 南洋攻略178.第177章 独眼石人106.第106章 再搞定变色油墨第6章 锦衣卫带来的危险第338章 设立新衙门137.第137章 朱标酿成的恶果(求月票)第373章 大战将起184.第183章 兄弟齐心第376章 老朱亲自斟茶第420章 官第77章 成为时代的探索者第325章 再造乾坤第81章 老朱觉得自己又行了第301章 去阎王殿开会第240章 你的算计也太可怕了110.第110章 别人不配让陛下去赌第79章 扩招的缘由94.第94章 朱老四天天山珍海味吗?第334章 我们已经被渗透了第252章 构建帝国体系第387章 不打西域打天竺101.第101章 我朱元璋岂能让百姓吃亏130.第130章 皇商要不得第349章 政治是妥协的产物122.第122章 百姓眼中非良法125.第125章 小冰河期到了啊第473章 时间是给所有人的第271章 进退有据第256章 历史赋予的使命第417章 给过年增加点颜色第400章 秦风无衣第290章 布局和收获第485章 将相之才第362章 大明周报120.第120章 神乎其技235.第234章 谁最会讲荤段子133.第133章 天降异象第460章 久违的上课第268章 无题第282章 来自学生的质疑159.第158章 蓝玉:谁敢居功自傲我杀谁第85章 咱的乖孙怎么样第448章 太子的强硬150.第149章 太孙好像有点不正经第443章 南洋话事人第433章 无题234.第233章 谁能比陛下更疼媳妇226.第225章 我不养闲人第312章 敢于打烂一切第347章 明朝的苏武第9章 脑回路不正常的陈远第416章 身份带来的使命第257章 危险来自于停滞不前第267章 合格的宰相174.第173章 蓝玉宝刀未老啊第262章 给你封个猴儿吧第408章 巾帼不让须眉138.说下加更的事情吧第237章 无题第486章 秦国,危第452章 明勋宗第464章 送上神坛第350章 时代的需求91.第91章 大明二代目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