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方孝孺也配写史?

看到那密密麻麻的笔记,方孝孺却并不觉得意外,有的只是兴奋。

唯物学本就是陈景恪最先提出来的,他对这方面自然非常了解。

甚至不排除他已经有一套成熟的唯物学思想,只是出于某些原因没有拿出来。

他能写出这些心得,才是正常的。

不写,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不想给意见。

方孝孺刚把书写成,就迫不及待的送给陈景恪。

并不是为了炫耀什么的,而是真的希望得到指点。

怎么说呢。

陷入瓶颈的,又何止是陈景恪一个人。

他方孝孺也同样陷入了瓶颈,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正常来说,通过学习积累实现质变,是最常用的办法。

但那是没办法的办法。

有捷径可走,为何要用笨办法?

陈景恪无疑就是他的捷径。

事实再一次证明,他的想法没有错,陈景恪对唯物学确实有着一套自己的认识。

接过笔记,他就迫不及待的翻看起来,越看就越是激动。

“好,好,好……精彩……景恪不愧是你啊……”

看着看着,他突然发现后面没了,心中急的和猫爪子挠的一样:

“后面呢?”

陈景恪无语道:“这书到我手里才几天,刚刚研究到这里。”

方孝孺这才反应过来,恋恋不舍的将笔记放下:

“哎,早知道,我就早点将书写出来给你送过来了。”

陈景恪笑道:“现在也不算晚,有很多地方我也一知半解,正好你回来了,给我讲一讲吧。”

方孝孺颔首道:“我也有很多疑问想向你请教……”

于是,两人就各自将自己的疑问提出,另一个人做问答。

叶云流很知机的找来笔墨开始记录,这可都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必须要记好了。

放在洪武十五年刚入宫那会儿,陈景恪是绝不敢如此深入的,和他探讨学问的。

无他,底蕴不够怕露底。

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他的短板也渐渐补了上来。

再加上超越时代的见识,完全能和方孝孺论道而不落下风。

这种探讨,不只是对方孝孺有帮助,陈景恪自己也收获匪浅。

尤其是关于如何用华夏文化重新解释唯物学,他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这种理解反馈到大同世界的架构上,让他产生了很多想法,之前的瓶颈松动了许多。

当然,他们也没忘记那三百多朝鲜国学子。

方孝孺抽空回去正式成立了书院。

名字很简单,伊水洛水各取一字,伊洛书院。

表面看很正常,然而陈景恪却看出了其中的内涵。

宋朝理学大家程颐,曾经在洛阳建立过一所书院,名为伊川书院。

所以伊洛地区还有个‘理学名区’的美誉。

方孝孺在这里建书院,还取名叫伊洛书院,无异于骑脸输出。

或者说,他自己有没有这重意思并不重要。

别人看到这个名字,是定然会多想的。

以他的智慧,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

明知会被误会还要用这个名字,要说他不是故意的鬼都不信。

对此陈景恪只是笑了笑,假装什么都不知道。

开玩笑,培养方孝孺的目的就是分裂儒家,打击理学的地位。

方孝孺这么积极主动,正是他想要看到的,怎么可能会反对。

书院建好之后,那群朝鲜学子就开始摩拳擦掌,迫不及待的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然而方孝孺却让他们先熟悉一下环境,适应大明的生活。

如果有族人迁徙到大明的,也可以试着联络一下。

这么做,还真不是敷衍他们。

事实上大明收复朝鲜后,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移民。

尤其是权贵、官僚和读书人阶层,更是被半强制的迁徙了很大一部分力量过来。

可以说,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亲戚被迁徙到大明居住。

现在他们到大明来游学,还真有必要和族人联系一下。

但很显然,这并不能安抚住那群朝鲜学子,他们依然希望方孝孺赶紧站出来打响第一枪。

方孝孺只能告诉他们,唯物学还有缺陷,现在正和陈景恪一起研究完善。

这一下,这群朝鲜学子不愿意了。

唯物学可是他们的骄傲,还没出场就被阻击了,怎么可能。

方孝孺倒也没有隐瞒,直接告诉他们,他发现唯物学本就是受到陈景恪的影响。

现在小有所成,自然要和对方讨论,被对方发现缺陷也是很正常的。

直到此时,跟随而来的那二十名学者,才想起方孝孺之前确实说过,他入门唯物学是被别人开的光。

但这个解释,依然无法让朝鲜学子们接受。

尤其是当他们得知,陈景恪今年才二十岁,更是无法接受。

换成一个七八十岁,甚至四五十岁的大儒,他们都能理解。

六七年前陈景恪才十二三岁,怎么给方孝孺开光?

就算是天才,那也要有个限度吧。

当然,他们听说过陈景恪的大名。

被很多人誉为亘古第一天才,参与设计了大明的各项制度变革。

但那只是政治智慧,做学问是不一样的。

十二三岁就能悟出唯物学,这怎么可能。

关键是,如果他真的懂为何不发表相关文章?反而要把功劳让给别人?

方孝孺无奈,只能找陈景恪商量办法。

陈景恪一听,这好办。

跟随你一起来的除了三百学子,还有二十名学者。

让那二十名学者轮流过来旁听就行了。

方孝孺大喜,立即去安排旁听事宜。

其实这也是他的本意,让人来旁听是最好的办法。

可是,旁听论道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在讨论的时候,都会拿出真才实学,会暴露真正的学问。

很多人并不希望被太多人旁听,尤其是被外人旁听。

方孝孺知道陈景恪不是藏私之人。

但人家大度是人家的事情,你拿着别的大度当理所应当,那就是不会做人。

所以,他不能直接提这个建议,只能旁敲侧击的去问。

事情也确实如他所料,陈景恪并不在乎这些,直接就决定让人来旁听。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

先是来了五个朝鲜学者旁听,一天下来五人彻底心服口服。

他们回去将所见所闻告诉其他人,却依然无法让众人相信。

第二天又换了五个人,结果还是一样。

这些旁听的人还做了笔记,学子们发现,之前需要师长手把手教才能理解的知识点。

自己竟然能通过笔记自学了。

这意味着什么,他们自然明白。

至此,这群来自朝鲜的读书人彻底服气。

之前因为唯物学生出的那一点骄傲情绪,也被打的消散一空。

果然不愧是中央天朝,人才辈出。

如此妖孽般的天才,也只有天朝才能出现了吧。

之后这些人就老实了,开始潜心学习,再也不提打出一片天地的事儿。

不过他们也联名请求,希望准许他们派人每天去旁听。

陈景恪自然没意见,不过在之后的探讨中,他绝口不提大同世界的事情。

眼下这算是大明的最高机密,知道的人两只手都能数得过来。

是绝不能提前暴露出来的。

——

且说外界,《辽东书》编成和方孝孺归来,引起了不小的关注。毕竟作为儒家叛徒,当年他可是喷过很多人的。

至今,‘脱了裤子再说话’还广为流传。

当初他为了帮朝廷稳定人心留在朝鲜王国,中原的儒生可没少嘲讽。

什么被吓跑了,什么中原再无其容身之地云云。

方学在朝鲜取代理学成为显学,依然没有引起儒生们的重视。

方孝孺这个叛徒被撵出中原,却在朝鲜成为文宗,岂不正说明朝鲜乃蛮夷小国学艺不精吗。

逻辑直接闭环了。

现在这个叛徒竟然还敢回来,还带着几百徒子徒孙,简直太猖狂了。

尤其是当他们得知,方孝孺建了一座书院,还取名叫伊洛书院,更是愤怒。

这简直就是挑衅。

很多人都在摩拳擦掌,准备给他迎头痛击。

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最积极的是年轻一辈的儒生。

年龄稍微大一点,经历过当年方孝孺嘴炮洗礼的老人们。

都只是躲在后面喊喊口号,没有几个真正愿意往前冲的。

只是方孝孺根本就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

从辽东回来先去朝廷复命,然后就去了陈景恪家里,说是要交流学问。

给那些儒生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去陈景恪家门口闹事儿啊。

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针对方孝孺。

找不到你本人,还不能去你的书院?

把伱书院大门上的匾额摘了,看你能不能沉得住气。

然后他们就发现,这个匾额还摘不得。

因为那踏酿的是老朱的亲自题字。

老朱的凶名自不用多说,现在别说摘匾额,连找书院麻烦都不敢了。

事情到了这一步,他们也只能在口头上对方孝孺进行打击。

很多人开始写文章进行指指点点,比如把他之前的文章拿出来进行批判。

还有就是《辽东书》,也成了他们攻击的对象。

这种道德败坏的人,怎么配写史书?

作为一部正史,朝廷自然是很重视《辽东书》的。

毕竟,这是华夏大融合的一次尝试,其经验对朝廷非常的重要。

如果这一次能成功,那以后大可以用相似的手法,来为大融合创造理论基础。

正因为重视,朝廷更不希望这部书出问题。

为了防止里面有什么违禁的内容,必须要让人进行全方位审核。

这个工作自然落在了翰林院的头上。

而翰林院最多的就是儒生。

他们可不管朝廷的什么计划,对这部史书展开了全方位批判。

什么史料不详,什么杜撰内容过多……最大的问题还是主体思想上。

史书的发展经历过几个阶段。

首先是先秦时期,那时候的史官是世袭的,记载内容的真实与否关系着家族荣耀。

要是哪个史官敢胡编乱造,会被整个圈子鄙视,国君也不会用你。

WWW● ttκá n● ℃ O

子子孙孙都会背负骂名。

所以,当时的史官记史的标准是真实,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

非万不得已,不会选择胡编乱造。

最著名的莫过于齐国的太史兄弟了,为了一句‘崔杼弑其君’先后赴死。

维护了史官的尊严,同时也维护了家族的荣耀。

等到秦朝大一统之后,史官这个群体被废,史书的编写就变得很私人了。

《史记》、《汉书》都是私人编写,里面难免掺杂了大量的个人喜好。

《史记》是个人特色最鲜明的一部史书。

《汉书》也是私人编写,只是‘主旋律’的气息就比较浓烈了。

但直到这会儿,史书的编写标准依然是尽量符合真实。

后来朝廷也渐渐注意到这一块,开始官方修史。

尤其是为前朝编写史书,成了继任朝代必做的事情。

继任朝代为前朝编写史书,自然会‘有所’删减和侧重。

关键是,史官从世袭变成了临时官僚。

史书编写的好不好,内容真不真都不重要了,皇帝满意才是首要标准。

结果可想而知,真实性方面大打折扣。

方孝孺主持编写的《辽东书》,是带有强烈政治目的的。

前面说过,内容六分真,三分推测,一分假。

现在这些推测和虚构的内容,自然就成了儒生们攻讦的地方。

而且,方孝孺本身还是个唯物论者。

整本书的风格,基本抛弃了天命观,偏向于人民史观。

比如有天灾了,别的史书会说国主失德。

或者强行和当时发生的某件大事,牵强附会在一起,强行解释称苍天示警。

辽东书就直接说,天灾人祸是正常的,和什么天意没关系。

如果灾害造成的后果特别严重,那是地方豪强掣肘朝廷赈灾,导致受灾严重。

同样的灾害,另外一个君主就做的很好。

可见,天灾虽无法避免,却可以通过有效的赈灾手段,将损失降到最低。

还有一些其他的事情,在观点上完全是遵照了客观规律去写的。

这种论调,自然不符合现在的主流观点。

因此,那群儒生将这部书批判的体无完肤。

总之一句话,方孝孺也配写史?

这么大的事情,朱标岂能不知道,又是气愤又非常无奈。

不过他不是老朱,并未发脾气。

而是下旨将这部辽东书给收了回来,换了一批自己人去审核。

其实到了这一步,他已经知道这本书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问题了。

否则儒生们不会只抓着伪造和主旋律进行抨击。

之所以还让人审查,不过是出于谨慎罢了。

皇帝竟然护着这本书,儒生们对此自然极为不满。

纷纷上奏说有问题,必须重新编写。

方孝孺那个沽名钓誉的家伙,必须打倒狠狠批判,要剥夺他的进士身份和所有荣誉。

对此朱标很是头疼。

陈景恪得知此事后,却一点都不担心,提议道:

“元史编写的很仓促,其中多有错漏。”

“既然翰林院的官吏,对写史书这么有心得,就让他们重新修缮一下吧。”

朱标一听,也觉得这是个好办法。

老朱建立大明之后,为了宣示自己正统的身份,很仓促的就编写了元史。

向天下人宣告元朝统治的结束,现在天下是我大明的。

有盖棺定论的意思。

因此,《元史》的质量是非常差的,有必要重新修缮一下。

于是朱标就下旨,翰林院重新修编元史。

并且还暗示,你们不是说辽东书不行吗,那你们自己编一个看看。

别到时候质量还不如辽东书。

这下那群儒生忍不下了,立即接下了这个活儿。

朱标的耳朵根子这才清净下来。

陈景恪的生活再次恢复了平静。

每天上午在家里和方孝孺谈论唯物学,下午去宫里处理一些政务,顺便给大家上上课。

而也就在这个时候,一封八百里加急密信,从淡马锡发出送往洛阳。

第318章 洛下学宫166.第165章 新都设计图第47章 货币第273章 大课堂第263章 无名宰相第14章 生活处处是神话第296章 博望侯234.第233章 谁能比陛下更疼媳妇182.第181章 把裤子脱了再说话第262章 给你封个猴儿吧第13章 思烹狗第309章 那啥无题第276章 朱标要强化内阁223.第222章 心怀鬼胎第244章 陌生的大明137.第137章 朱标酿成的恶果(求月票)225.第224章 此生仅有的机会第271章 进退有据第59章 无意中改变历史128.第128章 雄才大略马皇后第323章 安置成年亲王第316章 伟大思想第262章 给你封个猴儿吧90.第90章 做人第302章 窃取国运第20章 听你爹我的第5章 皇后危在旦夕第294章 又一新课程124.第124章 从批阅奏疏开始134.第134章 天命加身第304章 气运第348章 屠杀继续210.第209章 阳谋第15章 太孙伴读第344章 血染淡马锡(上)第319章 天竺攻略第262章 给你封个猴儿吧第331章 陛下,时代变了第346章 血第66章 傲娇的父子俩220.第219章 打交趾?第353章 社会模型第352章 你特么想反皇权?第242章 新罗婢第82章 心眼真多啊第241章 汉四郡第27章 替朱元璋解惑130.第130章 皇商要不得第74章 祭品奉上,助我三江。169.第168章 毛骧:好像哪里不对第337章 解缙的震惊第261章 乱认祖宗210.第209章 阳谋第5章 皇后危在旦夕199.第198章 封王建制218.第217章 无题200.第199章 钱钱钱171.第170章 如何动摇儒家地位第309章 那啥无题97.第97章 继续说啊144.第143章 活的功漕神91.第91章 大明二代目第一人第10章 险恶的政治斗争第80章 发个单章223.第222章 心怀鬼胎193.第192章 化学源于爱情?129.第129章 三全其美170.第169章 江南重税123.第123章 你说的对,但我很难受第72章 共创佳话第291章 这就是大明第245章 倭寇是我家扶持的第40章 演戏159.第158章 蓝玉:谁敢居功自傲我杀谁132.第132章 因为尊重第36章 能不能换句话?114.第114章 历史没有立场第281章 自绝于军方第72章 共创佳话第32章 马皇后一刻三惊第259章 良善者难成大事第317章 朱橚眼中的大明177.第176章 异常第330章 什么帝国主义行径啊第321章 不会写,是真的不会写第51章 老朱强大的理解能力第30章 预见能力第249章 传说中的大人物第245章 倭寇是我家扶持的214.第213章 来自日本的情报第333章 没有龙傲天187.第186章 定黄190.第189章 无不怀念我大元啊第36章 能不能换句话?第80章 发个单章第318章 洛下学宫228.第227章 力学第351章 无题231.第230章 无题第333章 没有龙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