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蠹虫传

比朱元璋先一步到达的,是他在四川的反腐成绩,写非常的详细。

尽管早有准备,看完后陈景恪的心情依然很沉重。

“那么多钱,诱惑力实在太大了啊。”

朱雄英冷笑道:“诱惑力确实大,但管不住手就是这个下场。”

“根据锦衣卫的反馈,凡是皇爷爷去过的地方,吏治都清平了许多。”

“干实事儿的官员也多了起来。”

陈景恪叹道:“基建计划还是有点心急了。”

“老派官吏只懂得治民和收税,这是他们接受的教育告诉他们的。”

“发展地方实业搞基建,确实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

“不懂新政又守着这么一大笔钱,胡乱伸手也就在所难免。”

朱雄英说道:“即便如此,这也不是他们贪污的理由。”

“更何况他们已经不只是贪污了,草菅人命、祸害地方、欺上瞒下,哪一条都是死罪。”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我不是替他们说话,只是感慨,缺人啊。”

朱雄英摊摊手,说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话就写在洛下书院的大墙上,是真急不来。”

“不过现在的局面已经非常不错了,要学会满足啊。”

陈景恪失笑道:“呦,你也知道满足啊,平日里就你最着急。”

朱雄英气道:“我在安慰你,真是不识好人心。”

陈景恪假装没有听出来他在骂自己是狗,转而说道:

“过完年就是科举了吧?”

朱雄英说道:“对,这次科举会进行扩招。进士科招录五百人,算科五百,刑名科两百。”

常规科举,每届录取三百人。

这次总共要录取一千两百人,整整增加了三倍。

尤其是算科,这些年录取名额一次比一次多。

最初是每届五十人,现在变成了五百。

刚开始文官集团意见非常大,没少反对此事,不过全都被老朱无视了。

等到五年计划实施,再加上大搞基建,情况就变了。

传统的文官集团终于感受到了,来自于于会计方面的压力。

五年计划要求量化管理,这玩意儿靠传统账房先生是做不到的。

只有接受过系统的算学培训的人,才能胜任。

目前能培训此类人才的,只有国子监和陈景恪组建的算学圈子。

每年毕业人数,只有不足千人。

大明这么大的国家,这么人就是杯水车薪。

没有会计就搞不了数据化,搞不了数据化所有的工作都开展不下去。

最怕的是自己不贪,但因为不懂财政,被下面的人给裹挟了。

有些人倒是很喜欢混乱的账目,浑水才好摸鱼吗。

然而锦衣卫、监察御史、钦差,四处出击搞检查。

更恐怖的还是朱元璋,他一出手那都是窝案,这两年死在他手上的官吏加起来有两三千人了。

洪武大帝是退休了,可退休之后的他却有更多时间来查贪官污吏。

谁不害怕?

现实需求倒逼文官集团自我调整,现在对朝廷扩大算科录取名额,他们全当没看到。

甚至不少人还主动向吏部讨要算科人才。

至于刑名科,这个没啥好说的。

培养一个符合要求的司法官很难,所以刑名科的考核标准更高,甚至还要超过了进士科。

每年两百个名额都不一定能招满。

不过即便是招满了,三科加起来也才一千两百人,依然不够用。

不过他也知道,这事儿确实急不来。

“沧海省和淡马锡的入职培训,已经有模有样了。”

“明年科举取中的人才,一部分送到沧海省,一部分送到淡马锡。”

“在那里考核合格了,吏部才会正式授官。”

聊了一会儿人才方面的事情,两人又将话题扯回最初。

朱元璋把卷宗送回来,可不只是为了入档,还有个目的是刊登在报纸上。

现在的周报,默认有一个版面就是用来刊登反腐成绩的。

除了老朱查办的案件之外,锦衣卫、巡察御史等机构的成绩,也会被刊登在上面。

其目的自然是为了杀鸡儆猴。

陈景恪翻了翻手中的卷宗,灵机一动说道:

“把太上皇这些年反腐的成绩汇总成书,然后刊行天下如何?”

朱雄英眼睛一亮,说道:“好主意,所有新科进士全都要学习这本书。”

说做就做,朱雄英立即给翰林院下旨,派个合适的人过来负责此事。

翰林院可不敢耽搁,很快就派了一个人过来。

然而让陈景恪没想到的是,翰林院推荐的人选赫然是杨士奇。

就连朱雄英都有些意外,没想到事情竟然这么巧。

他之前调查过杨士奇,对这个人的经历还是比较了解的。

杨士奇的经历虽然算得上是励志,但也仅此而已了。

再苦还能苦的过朱元璋?再志向远大,还能远的过洪武大帝?

大明作为草根建立的朝代,最不缺的就是励志型人才了。

唯一算是亮点的就是孝顺了,母亲改嫁后他在继父家里撮土为香祭奠亡父。

因为这个行为,他得以恢复本姓。

除此之外,他的那些什么‘穷且益坚’的特性,在朱雄英眼里就算不了什么了。

只是没想到,这个人竟然入了翰林院。

这不禁朱雄英起了一点兴趣。

才大半年就能从白身混到这一步,看来这个杨士奇还是有些能力的。

陈景恪则丝毫不觉得奇怪,杨士奇要是做不到这一点,那才愧对他三杨的名声。

他感到有趣的是,编写反腐书籍的事儿,竟然落到了杨士奇头上。

要知道,上辈子杨士奇是个忠臣,也是个能臣,可绝对不是什么清官。

他干过的那些事儿,放在朱元璋时期灭九族都是轻的。

现在让这样一个人来编写这部书,属实充满了喜感。

不过他也没有反对,正如他之前所说。

不会给杨士奇任何帮助,但也不会刻意设置障碍。

现在翰林院派他来接手这个工作,那是他的造化。

只希望他能从这本书里得到一些经验教训,约束好自己和家人,不要步了前世的后尘。

前世有人给他兜底,这辈子可没有。

事实上,得知自己要替太上皇编书,杨士奇激动的差点晕过去。

即便是现在,他也有点晕乎乎的。

变化来的实在太快也太大,他有点不敢相信。

靠着攻击唯物学,他又有两篇文章登上了大明周报。

这一下他彻底扬名。

很多保守派大儒,主动向他表示了友善。

靠着这些人的关系,加上扎实的历史功底,他成功加入了《建章大典》编纂团队,获得了官身。

然后没多久,又因为通俗务办事有章法,开始管理一部分行政工作。

至此,他完成了三级跳。

从白身到技术官僚,再到行政官僚。

但此时的他,仅仅只是个八品下的芝麻小官。

而且翰林院也不再是进士养望之地,变成了单纯的文宣机构。

离真正的出人头地,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他本来的打算是,好好编写建章大典,等这部书编成,自己有了政绩才好谋求别的职务。

然而,谁都没想到,一个大馅饼直接落在身前了。

太子要编写一部书,翰林院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他。

这意味着他可以直接接触到太子。

一旦入了太子的眼,那才是终南捷径啊。

他自然知道,这个工作为什么会落在自己头上。

不是自己人缘好,也不是上头的人心善,而是没人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

编写一部太上皇的反腐书籍。

表面看这是替太上皇歌功颂德,但仔细想想,这就是一部贰臣传。

大明每年发生那么多事情,被查出的贪官污吏那么多,谁也没心情天天关注这个。

过上几年没人提,大家也就把这事儿给忘了。

但被写成书就不一样了。

凡是上了这本书的人,等于是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他们的后人也会因此抬不起头。

对于讲究身后名的华夏人来说,这后果太严重了。

谁编写这部书,谁就是他们的死敌。

被太上皇处死的人太多了,这些人的亲朋好友、门生故吏遍布朝野。

负责编写这部书的人,会受到什么样的责难,可想而知。

翰林院那帮子人,都不愿意干这个得罪人的活儿,所以才落到了自己的头上。

对此杨士奇的认识非常清楚。

然后,他毫不犹豫的就接下了这个活儿。

或许这就是此生仅有的机会,一旦错过可能就是蹉跎一生一事无成。

些许的阻碍又算得了什么?

如果前怕狼后怕虎,又如何能成大事。

见到太子之后,他目不敢斜视,甚至都不敢抬头仔细打量。

只是隐蔽的看了一眼,就将朱雄英的样子牢牢记在心里。

他关注更多的,反倒是太子下首坐着的那个人,看年龄比自己还年轻。

但他却一点都不敢轻视对方。

能坐在这个位置的,普天之下只有一个人,陈景恪陈伴读。

即便是和大明开国集团相比,都毫不逊色的一个传奇人物。

虽然明面上的职务只是太子伴读,然而谁都知道,他干的是宰相的活儿。

在民间关于他的传说不知凡几。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驸马传系列。

民间自行演绎的版本,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版本。

通行天下的整理版,也已经出到了第十五部。

当然了,驸马传的故事都是杜撰的,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

一般杜撰,都会夸大主角的能力。

杨士奇研究过陈景恪,所以他知道,驸马传连对方百分之一的功绩都没写出来。

什么侦破案件、为民请命,与奸贼斗智斗勇,都太小儿科了。

真正的能人,是操纵天下。

眼前这个二十几岁的年轻做到了。

未来自己能有多大的成就,除了要看皇帝和太子的态度,这个年轻人也有决定权。

所以,自己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以这本书为契机讨好太子,同时也和陈伴读建立一定的联系。

他甚至已经想好了,回头就借着探讨编书事宜,去陈府拜访。

等熟悉了之后,就展露对新政的理解,从而获得举荐。

陈景恪还不知道,这个叫杨士奇的人,已经开始讲注意打到了自己身上。

不过就算知道了也无所谓。

每天挖空心思讨好他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多杨士奇一个也不多。

只要真的有能力,自然会将他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

没能力,说再多也没用。

两人询问了一下杨士奇对反腐的看法,得到的结果自然毫无意外。

蠹虫可耻,该杀。

又问了他对于这本书的看法,杨士奇的回答依然是斩钉截铁,必须如实记录。

将之作为史书的补充,流传天下。

“要让那些蠹虫遗臭万年,如此才可以警示他人。”

对于他的态度,朱雄英非常满意,当场下了一道诏书,正式任命他编撰此书。

还下了一道特旨,允许他翻阅各部卷宗,所有官吏一律不得阻拦。

杨士奇自然非常的兴奋,连忙谢恩。

对于这部书的名字,朱雄英和陈景恪商议之后,暂定为《蠹虫传》。

正式名字,待朱元璋回来之后再做定夺。

不过一般情况下,老朱是不会驳他们两人的面子的。

这个名字大概率也是最终名字。

拿到了旨意,杨士奇非常的兴奋,终于踏上了终南捷径。

等回到翰林院,他发现大家对他的态度变了。

不论以前关系多么要好,此事都变得客气而疏远。

很显然,是想和他划清界限。

但他并不在意,在翰林院待了几个月,他已经发现这里工作的基本都是单纯的文人。

道德素养没的说,至于做事能力吗,不提也罢。

很明显,朝廷也没打算让这些人去治理一方。

既然如此,这些人的态度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之后,他就投入到了工作中去,好早日将书编好。

另一边,大明周报刊登了太上皇在蜀地的反腐成绩,不过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实在是太多了,大家已经习惯了。

大家关注的是另外一篇关于南洋的文章。

内容的前半部分没什么好说的,介绍了南洋的情况,并鼓吹大分封。

彻底将此地变为华夏领土。

但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却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南洋很大,封十个八个亲王过去都不嫌多。

可现在大明成年亲王不够用啊,怎么办?

总不能等剩下的亲王成年再封吧?

朝廷可以等,南洋百姓也等不了啊。

当然,如果每个亲王的封地大一点,倒也不是不行。

可南洋的重要性一目了然,如果亲王的封国太强,对大明朝廷来说依然不是个好消息。

所以,南洋的封国不宜太大。

那么问题来了,成年亲王不够用,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观点,一经抛出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第23章 再出手第342章 无题160.第159章 陈大师教我生儿子吧第452章 明勋宗100.第100章 廷议第68章 小小朱驳老朱第343章 火烧锦衣卫衙门第23章 再出手第317章 朱橚眼中的大明第34章 新篇章第49章 给老朱父子上课第467章 杀戮,开始了139.第138章 踹的衣服都崩开线了142.第141章 被吓出病的李文忠第354章 无题第288章 中央不是皇帝121.第121章 几家欢喜几家愁104.第104章 大户就是养肥的猪234.第233章 谁能比陛下更疼媳妇233.第232章 封狼居胥第463章 杀驸马以正法令第16章 李善长的怨愤149.第148章 他到底做了什么?第372章 永绝后患160.第159章 陈大师教我生儿子吧第401章 这个锅必须要有人背130.第130章 皇商要不得第279章 海盗代表自由?第69章 唯有景恪一人第17章 六部全军覆没第398章 南洋乱局第289章 政变112.第112章 方孝孺疯了?第465章 龙凤呈祥第395章 燕王要造反?第469章 帷幕100.第100章 廷议第33章 学问哪来的?第289章 政变第262章 给你封个猴儿吧第304章 气运第415章 最后一块死角157.第156章 蓝玉:请太孙示下第395章 燕王要造反?第33章 学问哪来的?第348章 屠杀继续第236章 我去第446章 人祸天灾177.第176章 异常176.第175章 黄河决堤第389章 大明二代之臣纷登场151.第150章 内部提纯107.第107章153.第152章 你就这么想喊我姑父?第400章 秦风无衣99.第99章 你们父子逗大家玩是吧第481章 二杨相会第22章 突破口第286章 意外之喜第287章 朱元璋的无力第6章 锦衣卫带来的危险143.第142章 新都畅想227.第226章 日本必须要彻底消失第3章 夺嫡旋涡第56章 别拍咱的马屁第374章 问问我的舰炮第442章 这孩子一定大富大贵第429章 无题148.第147章 军功爵制第432章 殷第413章 陈景恪算什么东西第439章 无题217.第216章 生产力改变生活116.第116章 老朱的文学天赋第461章 无心之过第460章 久违的上课第323章 安置成年亲王第312章 敢于打烂一切第43章 暴毙第60章 老狐狸第438章 不要寄希望于敌人愚蠢235.第234章 谁最会讲荤段子禅位大典第60章 老狐狸第56章 别拍咱的马屁第288章 中央不是皇帝98.第98章 掀起医学革命188.第187章 党同伐异第258章 得偿所愿第406章 父母之爱子170.第169章 江南重税第448章 太子的强硬第300章 闪电战第43章 暴毙第346章 血第422章 标题困难户第290章 布局和收获131.第131章 犹豫啥,联姻啊。112.第112章 方孝孺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