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勋章

第451章 勋章

深夜,干清宫。

朱元璋看着面前的卷宗脸色铁青。

本来他退位之后,已经搬离干清宫。

只是朱标情知自己不可能再执掌皇权,苏醒后不久,就执意搬出了干清宫。

朱元璋虽然很不情愿,但为了方便处理政务,还是再次入住此地。

洪武大帝的精力有多充沛,前世已经证实过的。

自打他搬过来,每天晚上干清宫的烛火都要亮到二更末。

但像今天这样,三更都快过完了还没歇息,也属实罕见。

内侍也全部被撵了出去,只有蒋𤩽一人伺候在身旁。

房间静悄悄的,只有朱元璋翻动卷宗的声音。

过了许久,老朱突然说道:“蒋𤩽,你怕死吗?”

蒋𤩽毫不犹豫的回答:“不怕,臣就是贱命一条,幸得陛下恩宠方有今日的荣华富贵……唯有以死相报。”

朱元璋不置可否,指了指手里的卷宗,说道:

“那如果咱让你去查此事呢?”

蒋𤩽的眼睛里,难以控制的流露出忌惮之色,迟疑着没敢回答。

朱元璋嘲弄的道:“你还是怕了。”

蒋𤩽脸色浮出屈辱之色,下跪说道:“臣不是怕死,实在是对方势大,臣怕连累家人。”

老朱面露释然之色,说道:“是咱误会你了,起来吧。”

蒋𤩽并没有起身,而是说道:“这大明是陛下的,只要您想做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若您真的决心要动他们,臣甘为马前卒。”

老朱反问道:“不怕家人遭殃了?”

蒋𤩽面色悲伤的回道:“怕,但他们享受了朝廷的恩德,理当为朝廷牺牲。”

老朱很是满意这个回答,说道:“很好,不过咱也不能真的不顾你家人的死活。”

“过几日会有一批物资送往燕国,让你的家人一起过去吧。”

“咱会吩咐高炽,隐瞒你家人的来历,并在王府为他们安排一个体面的工作。”

“他的人品和能力你是知道的,应该信得过他。”

蒋𤩽‘咚咚咚’磕了三个头,说道:

“谢陛下,臣死而无憾。”

朱元璋起身亲自将他搀扶起来,说道:

“这几日就不要来宫里了,好好陪陪家人,享一享天伦之乐。”

“等送走家人,再来宫里见我。”

蒋𤩽起身说道:“臣告退。”

目送他离开,朱元璋露出一丝冷笑:

“当年咱让天地变了颜色,今日就再为这天下换一换心。”

——

最新一期的大明周报,以最快的速度送往全国各地。

还有一部分,被送往各军。

其中一支锦衣卫,快马加鞭追上神机营,将报纸送到了徐允恭手里。

他看过之后,再次感受到了朝廷的决心。

同时也松了口气,做思想工作的教材,有了。

作为全军统帅,他一直在关注将士们的心理变化。

因为按照军功计算的缘故,将士们对此行并不反感。

毕竟打仗是军功,救灾也是军功,而且危险性还更小。

何乐而不为呢。

可是大家之所以愿意,不是因为什么族群大义,而是军功。

这已经偏离了陈景恪和朱雄英最初的计划。

换成一般的将领,肯定不会管那么多。

只要我任务完成就好,管下面人怎么想的呢。

然而他的身份不一样,太子妃的亲兄长,和陈景恪、朱雄英又私交甚密。

他想要尽可能的配合两人的计划。

他了解陈景恪和朱雄英的真实用意,灌输大义思想。

救民护民是军队的职责,军功只是他们行大义的奖赏。

只是现在的情况,明显已经跑偏了。

大家眼里只有军功,没人在乎什么大义不大义的。

同样是救灾,光有军功没有大义,和旧军队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今天他们能为了军功救民,明天就能为了军功害民。

熟知详情的他,也一直在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

数次找抚慰使们开会,让他们将这一点传达给将士们。

但他只是个将领,并不是玩意识形态的大学者,不懂如何做思想工作。

抚慰使们比他也好不了多少,虽然他们一直都是负责思想工作,但也只会照本宣科。

接到徐允恭的命令,他们的做法很简单,把之前上面发给他们的教材拿出来,读给将士们听。

要知道,这些教材主要是用来培养他们忠君爱国的,护民方面的内容并不多。

最多也就是大家都是百姓出身,要爱护百姓,不能劫掠百姓。

别的就没有了。

用这种教材做思想工作,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忠君爱国这一块,大家确实挺明白的,可护民这一块依然没什么人在乎。

徐允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大明周报的到来,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而且,陈景恪让人不辞劳苦,将报纸送过来,目的不就是用来给将士们做思想工作吗。

于是下令,将报纸送到各抚慰使手里,让他们读给全军将士们听。

务必要让他们明白朝廷的良苦用心。

事实上,抚慰使们也在头疼。

护民是军队应该做的?还要让将士们都明白其中深意?

什么和什么啊都是。

军队不都是忠君爱国、开疆拓土吗?

护民爱民那是衙门的事情,和我们有啥关系?

不过官大一级压死人,徐允恭的命令他们自然不敢违逆,只能硬着头皮上。

结果可想而知。

现在上面给了教材,让他们都松了口气。

继而好奇心就起来了,他们很想知道,朝廷到底是什么意思。

打开报纸一看,所有人都震惊了。

原来朝廷是这个打算,原来……军队还能这样。

虽然他们水平不高,可毕竟是搞思想工作的,在很多事情上的敏感度是要超过常人的。

自然能明白朝廷这种改变的意义有多大。

但能明白,不代表就能理解。

军队自古以来就是用来打仗的,你们这么搞不是不务正业吗?

冒那么大险,花那么大的代价,值得吗?

只是值不值得并不是他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作为军人他们要做的就是传达上面的意思,然后去执行。

所以,在拿到报纸之后,他们立即就展开了全新的思想工作。

至于效果吗……

只能说,有,但不多。

大家听了,但基本没当一回事儿。

对此,徐允恭也有些无奈,只能写信将此事告诉陈景恪。

不过很快他就没工夫操心这个了。

运兵船顺流直下,很快就到达了应天府。

在这里他们感受到一股截然不同的氛围,紧张。

乡野道路上,到处都是灾民,拖家带口向着应天府而去。

面对这些灾民,徐允恭也不敢掉以轻心,他太清楚后果了。

连应天府都出现大批灾民,更遑论其他地方了。

他都没有下船,只是在船上会见了应天府的官吏,详细了解了东南受灾情况。

毕竟应天府处在长江南岸,能更快的了解东南灾情。

得到详细情报后,他按照灾情轻重,对部下将士进行了分配。

然后全军顺流而下,前往各自的目的地。

当神机营到达的时候,当地官吏其实也非常紧张。

一开始还以为朝廷是怕灾民造反,才派人过来的。

等明白神机营的目的,有多震惊可想而知。

但比起其他地方的人,在震惊之后就是狂喜。

灾祸到来,他们也想做点什么。

可面对这种天灾,他们人手实在有限,能做的不多。

军队到来就不一样了,首先能保证灾民不会作乱。

其次军队人多力量大,如果真的投入到救灾中去,能做的就太多了。

所以,当他们得知神机营的目的,纷纷给予了支持。

从不多的人手里面,抽取了一支精干力量,配合神机营的工作。

有了当地官吏的引导,神机营的将士们,很快就投入到救灾中去。

见到军队到来,灾民都惶恐不已,以为是朝廷来驱赶他们的。

不怪他们会这么想。

历朝历代莫不如此。

灾民在朝廷眼里就不算人,而是麻烦。

比起赈济,更需要的是提防造反。

不过很快灾民就发现,和他们想的不一样。

这支军队并没有驱赶他们,反而引导他们前往安全的地方,帮他们建立的安置点。

还教他们防疫知识,减少不必要的病痛。

这还不算完,等他们得知还有灾民被困,立即前去营救。

一开始大家自然不信,以为就是做做样子。

可当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安置点,述说着自己是如何被救,所有灾民都信了。

这支军队真的是来救他们的。

然后……将士们察觉到灾民对他们的态度变了。

从原本的畏惧,变成了爱戴拥护。

原本见到他们,老远就避开的百姓,现在见到他们纷纷围上来表达感激之情。

各种逃难时候携带出来的一点物资,比如鱼干、肉干、窝窝头之类的,拼命往他们手里塞。

不要都不行。

还有很多大爷大娘,拉着他们的手述说自己家的情况。

什么我也有个儿子和你一般大如何如何。

试图给他说亲的人,那就更多了。

很多大胆的小姑娘,主动向他们眉目传情。

将士们哪受到过这种待遇,既兴奋又茫然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报纸上的内容,情不自禁的浮现在脑海里。

之前无法理解,当做笑话听的话,此刻却是那么的道理。

军队来自于民,是民的一部分,就要守护万民。

简直就是真理。

太上皇果然英明神武,早早的就发现了这一点,难怪他老人家能得天下。

百姓的爱戴,让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也让将士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从原本的为了军功救灾,变成了为守护百姓而战。

他们开始主动深入危险的地方,去搜救百姓。

于是,伤亡出现了……

——

京城。

陈景恪也没有闲着,始终在关注着东南灾情。

徐允恭的信他收到了,对于将士们反应平平之事,他并不担心。

口头说教能起到的效果确实不大。

等到了灾情,亲身感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他们自然会明白一切。

这也是他为何坚持让神机营去灾区的最大原因。

目前他主要工作,就是着手安排粮食调运工作。

大明不缺粮食,缺的是高效的运输粮食的手段。

能通船的地方还好,不能通船的地方,速度慢不说,路上的消耗也是惊人的。

面对这种情况,陈景恪提出了一个方案。

“军粮,把储备肉罐头送往灾区。”

早就很久以前,军队就已经开始大面积使用罐头。

主要是南方的水果罐头和沿海地区的鱼肉罐头。

当然,这些罐头也不是主食,而是作为辅食来使用的。

比如水果罐头,每周才能吃一次,还要一个小队的人一起分。

鱼肉罐头要多一点,平均每天每个人都分到一块,主要是用来喝汤下饭。

即便如此,比起以前只有粗粮吃,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只不过限于制作技术,目前罐头的可靠保质期为六个月。

并不是说超过六个月就会变质,而是变质的概率会变高。

实际应用中,六个月后约有三成左右会漏气变质。

所以,大明一般会储备三个月所需的罐头,以应对突发情况。

比如这次的东南台风,就会影响到罐头的生产。

现在陈景恪要动用的,就是这三个月的储备。

此举自然遭到了群臣反对,朝廷又不是没有粮食,就是运输慢一点而已。

就为了争取这几天时间,动用军粮实在没必要。

万一中间再发生别的事情怎么办?

陈景恪也知道不能太激进,于是提出抽调一部分罐头投入到灾区。

“肉比粮食扛饿,哪怕只是一点肉汤,就能节约许多粮食,能少饿死很多百姓。”

最终在朱雄英的支持下,这条建议通过了。

朱元璋下旨抽调五分之一库存的罐头调往灾区。

罐头的运输速度,可比单纯的粮食快多了,很快一艘艘运输船出发南下。

就在这时,东南抗灾的最新消息传回。

共有一百六十四名将士牺牲,其中一百一十三人连尸体都没找到。

最惨烈的一次,一个总旗的人(50人)去山村救援。

突遇山洪爆发,所有人无一幸免。

这个数字并不多,随便一场遭遇战,伤亡都要比这多好几倍。

然而,每一个看到这个数字的人,无不为之震惊。

因为这个数字代表着一个信息:

军队救灾之策成功了。

朱元璋大喜,立即下旨对所有将士进行表彰,牺牲的将士封赏加倍。

同时将此事通告全军,让全军学习他们的事迹。

陈景恪既悲痛,又激动,找到解缙让他立即准备加刊。

“将这一百六十四名将士的名字、籍贯、生平功绩等等,全部都写出来。”

“要让全天下的人,都记住他们的功劳。”

解缙二话不说,召集报社的人连天加夜的工作,务求以最快的速度将加刊印刷出来。

这还不算完,陈景恪又找到老朱提出了两个建议:

“在灾区立碑,将所有牺牲将士的名字可在上面,供天下人瞻仰。”

“同时再制作一枚特殊的勋章,颁发给所有参与救灾的将士们。”

老朱好奇的道:“勋章?是什么东西?”

第53章 朱标小露一手第280章 你的心真脏啊第293章 外面的世界第445章 喜忧参半93.第93章 妖僧姚广孝第296章 博望侯第243章 吕宋第259章 良善者难成大事147.第146章 老朱:咱又整出弊政了?114.第114章 历史没有立场第477章 用你祖宗的战术打你第280章 你的心真脏啊第382章 鱿人的祖宗之法:背刺第388章 强化锦衣卫?第307章 一刹那的英雄第455章 你死我活第16章 李善长的怨愤第492章 治心治事第293章 外面的世界第491章 大型pua现场第411章 勿谓言之不预也第343章 火烧锦衣卫衙门第35章 大本堂开课第475章 人无信不立第413章 陈景恪算什么东西第353章 社会模型第46章 回家112.第112章 方孝孺疯了?第421章 无题第32章 马皇后一刻三惊172.第171章 步子不能太大第289章 政变第304章 气运第291章 这就是大明第458章 上钩第408章 巾帼不让须眉第244章 陌生的大明第395章 燕王要造反?162.第161章 咱当年也是个乞丐头170.第169章 江南重税146.第145章 老朱你竟然和我抢女婿第321章 不会写,是真的不会写第456章 拿捏第247章 比武将还激进的文官集团第477章 用你祖宗的战术打你第353章 社会模型第329章 提防瓦剌第314章 朱元璋的智慧第325章 再造乾坤第412章 一票否决权第401章 这个锅必须要有人背第2章 大明嫡长孙第76章 因时而变第315章 赶鸭子上架第30章 预见能力第403章 借题发挥第7章 将计就计第49章 给老朱父子上课173.第172章 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194.第193章 琉璃动人心第58章 唯儒独尊第452章 明勋宗223.第222章 心怀鬼胎183.第182章 秃驴,竟敢勾引公主。126.第126章 温寒变第493章 有为无为第487章 合纵连横234.第233章 谁能比陛下更疼媳妇115.第115章 你挡着我的阳光了第458章 上钩第319章 天竺攻略第295章 思想武装138.说下加更的事情吧第397章 死有余辜95.第95章 将老朱家治的明明白白第255章 我毕生的追求第364章 高,太高了。第434章 学傻了第67章 温馨的一家四口第450章 无题第84章 徐达还朝第280章 你的心真脏啊第361章 各人的命运第460章 久违的上课第271章 进退有据第480章 李善长眼中的大同183.第182章 秃驴,竟敢勾引公主。110.第110章 别人不配让陛下去赌第288章 中央不是皇帝第284章 给朱标上课第329章 提防瓦剌134.第134章 天命加身第342章 无题第42章 惬意的朱标220.第219章 打交趾?154.第153章 这画面不对啊第441章 他配吗第324章 新皇的第一把火第376章 老朱亲自斟茶第371章 澳洲?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