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朱标小露一手

第53章 朱标小露一手

陈景恪露出思索之色。

这个法子确实可行,盐商的财力毋庸置疑。

他们出手收购宝钞,确实能有效减少民间持有量。

而且一旦他们开始大批量收购,宝钞价格必然上涨,也能减少百姓的损失。

而朝廷付出的,就只是一些盐。

民间宝钞数量减少,后续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压力都要小很多。

就是不知道朱标后续步骤如何。

朱标继续说道:“二,允许百姓以宝钞纳税,这一点至关重要。”

“既可以吸纳民间宝钞数量,也可以防止盐商恶意压价。”

“且朝廷允许以宝钞纳税,也能提振百姓对宝钞的信心。”

朱元璋再次颔首,说道:“可以先发布诏令,允许百姓以宝钞纳税。然后再行宝钞买盐之法。”

朱标道:“爹说的是,不能给盐商钻了空子。”

“这两条政策发布之后,民间持有的宝钞数量就会大大减少。”

“然后我们再效仿蜀汉之法。”

“在应天府广建仓库,允许百姓以宝钞兑换物资。”

“等应天府的百姓习惯了宝钞,自然而然的就会向外扩散……”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京都流行的东西,很快就会被各地模仿。

有了榜样的作用,宝钞就能以应天府为中心,扩散至全国。

朱元璋问道:“只在应天府开通兑换,别处的百姓是否会有怨言?”

朱标解释道:“经过盐商收购,民间的宝钞数量大大减少。”

“且朝廷允许以宝钞交税,百姓只需要等上几个月就可以了。”

“用不了一年,宝钞就能重建信誉,些许民怨自然消失。”

陈景恪也思索起来,这个办法有不足之处,会让百姓受到一定损失。

可世上哪有万全之策,什么都想保全最终更可能是什么都保不住。

况且让盐商收购宝钞,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百姓的损失。

所以,这个方法还真具备极强的可行性。

朱标竟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就想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这能力实在太强了。

之前他只是听人说朱标能力很强,文武百官都服他,兄弟也都对他心服口服。

但穿越这么久,还没有见过朱标展露自己的能力,心中难免会有怀疑。

现在他终于见识到了。

果然不愧是大明副皇帝,朱元璋最中意的儿子。

朱标显然想的更多:“这只是第一步,等应天府的百姓接受了宝钞,我们就可以抽调资源在别处继续施行此法。”

“北平、太原、洛阳、扬州、泉州、成都等等。”

“如果顺利,或许用不了一年,宝钞就可以获得百姓信任。”

朱元璋没有发表意见,而是问陈景恪道:“你以为太子此法可行否?”

陈景恪敬佩的道:“太子英明,臣以为世间再难有比这更好的方法了。”

朱元璋终于开怀大笑:“哈哈,你小子也会拍马屁啊。”

“不过咱也觉得这个法子好,兼顾全局,步步为营,非常稳妥。”

“至少咱想不出比这更好的法子了。”

朱标表情很淡定:“谢谢爹夸奖。”

朱元璋慈祥的道:“既然你有了法子,那此事就交由伱来办吧。”

“明天咱就下令,让户部和宝钞提举司全力配合你。”

朱标却说道:“此事急不得,囤积所需物资就需要大量时间,若提前走漏风声,恐会为人利用。” 朱元璋颔首道:“那好,你尽管去做,此事我不干涉。”

就算按照朱标的方法,也需要提前囤积大量物资才行。

尤其是盐,更要提前囤积。

否则到时候拿不出足够的盐,也是全盘皆崩。

至于为何不提前允许以宝钞交税,原因也简单,朝廷支撑不住。

宝钞这东西已经失去信誉,朝廷通过税收回收,想花出去就难了。

若征收不到足够的钱粮,朝廷直接就财政崩溃了,到时候引起的乱子更大。 www ⊙TтkΛ n ⊙¢ ○

所以不论采取何种方法,都要事先囤积足够的资源才行。

以现在的生产力来说,囤积这些物资需要大量时间。

盐。

陈景恪心中一动,问道:“陛下,不知现在盐场是如何生产盐的?”

朱元璋尽管很疑惑他为何问这个问题,还是说道:

“沿海盐场为煮盐,四川的井盐据说是用两种卤水勾兑而成,具体咱也不甚了解。”

朱标补充道:“听说海边盐场发现了晒盐法,就是将海水圈起来晒干。”

“只是此法还不够完善,并未大规模推行。”

陈景恪心道好巧,这份功劳拿不到了。

从煮海为盐到晒海为盐,是一个质的进步,二十一世纪依然在使用晒盐法。

只是他对制盐史了解不多,只知道最开始是煮盐,后来变成了晒盐。

但晒盐法是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时候普及的,他并不知道,所以才问了一下。

没想到晒盐法已经出现了。

不过他也没觉得失望,不过是一个晒盐法而已,无所谓的。

事实上,原本的历史上,最早关于晒盐法的记录,是永乐年间。

彻底废除了煮盐,改为盐田法。

按照时间推算,晒盐法应该在洪武年间就出现了。

朱标又问道:“你问这个做什么,莫非你懂制盐?”

陈景恪摇头道:“臣不懂制盐,不过偶然从书中得知了一种提取精盐的方法。”

朱标眼睛一亮,问道:“此法困难吗?”

陈景恪说道:“不难,将粗盐溶解在水里……”

他就将洗盐法讲了一下,其实就是利用了不同元素的饱和度差异罢了,前世初高中的化学知识。

当然,肯定不能给朱标讲什么元素和饱和度,只是给他说,这是从古籍上看到的方法。

至于原理,我也不知道。

听到此法,不只是朱标,朱元璋也露出兴奋之色。

海盐产量虽然很大,却有毒没办法多吃,长期吃也会致人死亡。

若只是用水洗一洗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说一句造福万民了。

关键是,精盐价格贵啊。

利用信息差,完全可以从盐商和富户那里大赚一笔。

本来还在发愁如何筹集物资,这下问题也解决了。

朱标夸道:“不错,你又立下了一个大功。”

陈景恪谦虚了一句,眼珠子一转,对朱元璋说道:

“陛下,臣知道有一个地方盛产白银。”

“若开采得当,每年可为朝廷贡献百万两白银。”

“且储量巨大,可开采数百年。”

(本章完)

第24章 奇药第59章 无意中改变历史208.第207章 禅让就是笑话第256章 历史赋予的使命145.第144章 我能力有限第238章 没有枪头一样能杀人132.第132章 因为尊重第304章 气运第331章 陛下,时代变了第256章 历史赋予的使命第56章 别拍咱的马屁第305章 阶梯性收税222.第221章 太简单了没意思第301章 去阎王殿开会第41章 丞相彻底成为过去第63章 政治幼稚方孝孺第263章 无名宰相第336章 人才掠夺计划87.第87章 病之源第260章 无题104.第104章 大户就是养肥的猪178.第177章 独眼石人第53章 朱标小露一手禅位大典第5章 皇后危在旦夕第351章 无题第73章 皇恩浩荡128.第128章 雄才大略马皇后123.第123章 你说的对,但我很难受231.第230章 无题第347章 明朝的苏武227.第226章 日本必须要彻底消失第322章 卡制度漏洞198.第197章 儒家不可废第48章 给老朱上课迫在眉睫第277章 内阁的核心问题第290章 布局和收获第85章 咱的乖孙怎么样第5章 皇后危在旦夕147.第146章 老朱:咱又整出弊政了?第312章 敢于打烂一切第272章 朱雄英的妙计第307章 一刹那的英雄第36章 能不能换句话?第260章 无题162.第161章 咱当年也是个乞丐头122.第122章 百姓眼中非良法第334章 我们已经被渗透了第326章 有钱任性209.第208章 无题第39章 圣人言可杀人第67章 温馨的一家四口114.第114章 历史没有立场第48章 给老朱上课迫在眉睫第326章 有钱任性153.第152章 你就这么想喊我姑父?202.第201章 摊丁入亩第307章 一刹那的英雄第319章 天竺攻略202.第201章 摊丁入亩92.第92章 朱老四有大帝之姿第14章 生活处处是神话156.第155章 天要塌了啊(三百月票加更)209.第208章 无题158.第157章 蓝玉:太孙心里有我第237章 无题第309章 那啥无题第31章 朱元璋的弊政第325章 再造乾坤第50章 老朱脸上挂不住了第282章 来自学生的质疑234.第233章 谁能比陛下更疼媳妇第297章 建文?嘉文?102.第102章 假钞第72章 共创佳话第307章 一刹那的英雄第53章 朱标小露一手第82章 心眼真多啊第317章 朱橚眼中的大明第299章 继续无题105.第105章 十年后让位给你第292章 河西战略180.第179章 蓝玉竟成嘴替第271章 进退有据124.第124章 从批阅奏疏开始第339章 属于华夏的学问第248章 什么吕宋,叫楚国第264章 动起来的大名第262章 给你封个猴儿吧111.第111章 出关132.第132章 因为尊重第246章 是的,我们灭了一个国家第249章 传说中的大人物第313章 见闻224.第223章 太孙长大了第285章 衡量国力强弱的标准210.第209章 阳谋213.第212章 麻六甲海盗100.第100章 廷议第341章 挖坑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