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一章 土改队伍去密云

惊蛰时节。

朱舜故意挑了这个一年之中响起第一道惊雷的节气。

朱舜、太子朱慈烺、还有郑成功等一大批陆军讲武堂的学员们,骑着辽东大马动身前往了密云县。

满丹臣等一些激进的陆军讲武堂学员,也嚷嚷了一路。

土改不就是杀人嘛,哪里用得着工业侯和太子朱慈烺亲自过去。

但这只是浮于表面的认知,土改真正的目的是用来收拢人心。

太子朱慈烺通过对太祖传记的一遍又一遍的诵读,整个人的格局已经彻底不一样了,站在了巨人肩膀上看世界。

明白这个得人心者得天下的人心,不是所谓的官僚乡绅的人心,而是老百姓的人心。

这一次的土改有两个目的,一是收回土地让老百姓人人有饭吃,也让大明即将崩溃的国库一步步强大起来。

第二就是借助土改真正的收拢老百姓的人心,让老百姓成为大明的后盾,而不是因为官僚乡绅的压榨整天想着造反。

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朱舜和太子朱慈烺等人来到了两河村。

这是密云县最南也是最大的一个村子,居住着密云县大部分的官僚乡绅。

两河村位于潮河和另一条大河的交汇处,两条大河都是发轫于密云北方的连绵山脉里,最终在密云县的两河村交汇。

形成一条水量不亚于永定河的潮河,流向南方的通州,最终汇入京杭大运河。

这也就造就了两河村的土地膏腴,拥有整个密云县最多的水浇田,是密云县最为富庶的一块土地。

朱舜挑选这里作为土改的突破口,颇有让一些地方先富起来的意思。

只要在两河村完成了土改,其他地方就好解决多了。

两河村附近,太子朱慈烺看着沟渠密布的肥沃田地,一望无际。

心里竟然是忍不住生出了要作诗的冲动,可见两河村土地肥沃的程度。

但他想到这些肥沃田地以前全是军户们的,现如今全被官僚乡绅巧取豪夺了,也就没有多少心思作诗了。

这些土地要还是那些为了边关稳定,战死了一代又一代,死了不知多少家人的军户们的土地。

太子朱慈郎何止会作诗,会在这里开办一场盛大的春社进行庆祝。

两河村边界上,有一块不大的界石,只有正常人的小腿高度。

一名长相俊美却黑瘦了很多的年轻官员,站在界石旁安静等候,旁边还牵着一头小毛驴。

太子朱慈烺跃下辽东大马,笑容满面的走了过去:“想必先生就是朱千石了。”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朱舜的幺弟朱玉,因为在密云县种出了亩产高达一千多斤粮食,被老百姓称作朱千石。

这是一种赞誉,也是老百姓能想到的最高的赞美了。

因为在老百姓的心里,什么也没有一亩地能产出一千斤粮食重要,如果能再有一百亩地,这辈子死了也值了。

这才有了一个朱千石的赞誉。

世上不是所有人见了皇帝和储君,像朱舜那般镇定,还能镇定自若的谈笑风生。

朱玉这么近在咫尺的看着大明未来的天子,不免有一些局促不安,更多的是紧张:“朱玉,见过太子殿下。”

太子朱慈烺是打心眼里喜欢这个能够种出千斤粮食的朱玉,笑容更浓了:“孤是你家兄长的学生,按照辈分说,还是你的晚辈,朱千石不必这么拘束。”

一句聊家常般的拉进关系,朱玉更加诚惶诚恐了,他并没有像那些顺风顺水了一辈子的官宦子弟,来了一个顺坡下驴。

反而是更加恭敬了:“太子殿下这边请,臣在凉亭里备好了茶水。”

“太子殿下奔波劳碌了一路,先歇歇脚,稍后臣给太子殿下说一说密云县的情况。”

朱舜对于幺弟朱玉的这份为官谨慎,十分的满意,这要是换成官宦子弟已经顺坡下驴的以太子自家人自居了。

这一点是为官的大忌,太子朱慈烺看得起朱玉,才说了算是真心实意但更多是收买人心的话。

要是真把自己当太子的一家人,可就大错特错了,留给太子很好的第一印象也就没了。

朱舜未来是要做圣人的,就像孔圣人那样的圣人,他要做工业圣人。

不管改朝换代多少代,都要先来祭拜他这个工业圣人。

一朝天子又如何,只要敢对朱舜有半点的不敬,就会因为沸腾的民意从皇帝宝座上下来。

这样才是万世长存,造就一个永世存在的家族。

但是现在还没有封圣,朱舜在朝廷就需要有他自己的声音,对于幺弟朱玉寄托了很大的希望。

三四里外的凉亭内。

朱舜,太子朱慈烺,朱玉三人坐在凉亭内,郑成功等陆军讲武堂的学员们端着斗米式步枪在四周戒备,防备任何人靠近这座凉亭。

等到太子朱慈烺喝了一碗茶水,朱玉没有亲口去说,拿出了一本记载密云情况的账本,交给了太子朱慈烺。

太子朱慈烺放下手里的白瓷碗,翻开了账本。

密云县以三名乡绅为首,这三名乡绅却坐拥本县七成的膏腴田地。

这三名乡绅里又以三班六房的户房掌案为首,户房掌案刚好就住在两河村。

大明各县县衙的三班六房小吏,三令五申了不止一次不允许‘世袭’,甚至多次打击过这种把持地方的行为。

但就拿户房来说,需要协助知县进行地丁人口、田地丈量、钱粮奏销、杂税征收、门牌清册等等各种繁琐事务。

当地官僚乡绅和百姓有多少田,多少地,起科多少,诡寄了多少,隐瞒了多少,只有世世代代掌控鱼鳞册的户房掌案知晓。

知县一般都是外乡人,本地的乡绅哪里会把这些涉及身家性命的事情告诉外乡知县,知县基本上都是理不清这里面繁琐的名目。

想要治理好地方,只能依靠在本地盘根交错的户房掌案,而这些本县土地的底细,又是户房掌案一代代积累下来的本钱。

根本不会传给外人,只会传给儿子,还得是长房长子。

没有儿子的,就传给侄儿和外甥,但绝不会传授给外人。

这也就造成了三班六房的小吏,成了一代代的世袭,毕竟不管是从外乡抽调还是换成本地的其他人,都是不清楚一县的粮课底细。

第二百八十九章 西洋人进献火器五百九十八章 天津府的验收第四百三十二章 东林党要提高柴薪价格第六十八章 第二波红利第四百二十九章 洗煤厂第五百一十七章 人才辈出的陆军讲武堂第六百二十五章 火热的耐火砖第五十六章 女真公敌,朱舜第八十七章 朱舜你个小兔崽子第十八章 搬迁王恭厂第四百八十章 李鲁生敢从大凌河堡走?第四百五十九章 朱舜的赏赐第四百六十三章 汉奸三人组的美梦第四百九十四章 压在成本线的硫酸纸第五百一十九章 踏在中原大地上的八旗兵第六百一十五章 学位的价值第十八章 搬迁王恭厂第五百三十七章 磨死几万汉八旗第三百五十九章 千斤稻田第三百八十七章 泥膜浇铸第二百三十五章 兴安伯的瓷器生意第五百一十六章 山海关的战术部署第六百零四章 火烧贝海儿湖第四百九十章 范家要发达了第五百七十七章 土改成果第五百一十一章 西北工业革命的号角第三百八十八章 火炮标准化流程第三百一十六章 超级大国计划第九十七章 新式织布机的关键第五百八十一章 战略处的争执第四十二章 打造膛线机第一百七十章 又是一个世界级天才第二百八十六章 扎根松江府第五百四十二章 土改开端第二百一十三章 见到了机械锯床第一百三十章 爱因斯坦级第四百四十八章 工业派穷途末路了?第三百四十五章 股息四分第三百六十一章 只希望五百斤第一百二十九章 又一个世界级?第四十六章 卖田卖地第二十一章 崇祯飘了第四百一十九章 孙承宗和一把普通的刀第三百一十九章 宗藩们见到了工业之城第四百八十六章 抢手的造纸作坊第五百八十七章 高压蒸汽机第五百六十七章 开始展示水库的作用第三百二十一章 永世占据南洋的办法第四百零八章 曹鼎蛟的新式战法第四百四十章 抓个典型第四百七十九章 造纸工厂的教化大功第一百一十四章 黄永发的算计第三十三章 燧发枪运到边疆第六百二十章 北五州府的土改保障第一百三十一章 焦勖的性格第三百四十八章 金融战第五百二十六章 吕布和关羽第四百七十六章 硫酸造纸第六十一章 大明第一家火器局第六百二十二章 京城大掌柜第五百一十五章 陆军讲武堂的战术推演第八十四章 施粥第一百七十二章 崇祯四年的年终总结第四百二十二章 捷报传到朝堂第一百二十三章 一排新式棉布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明的铸炮法第三百四十一章 工人票号的深意第八十三章 准备扩张第四百八十七章 范家买走造纸作坊第五百三十一章 权贵们的反应第三百三十八章 教太子做实验第三百九十七 配备新式火炮第四百二十章 有人要割裂国土第八十七章 朱舜你个小兔崽子第四百七十六章 硫酸造纸第二百零二章 氪金真爽第二百二十六章 拿下造船厂第六十五章 孙元化的爆炸声第七十五章 要结束了第一百九十四章 工业革命对于大明的初步影响第四百一十三章 步炮协同的开始第二百一十六章 船厂第八十五章 好清新的纺纱厂第六百二十三章 入局第六百一十六章 暖阁的反应第二百二十章 梳棉机第一百一十三章 八尺棉布引起的骚动第四百四十六章 镇远矿务局第二百七十三章 火箭燃烧弹的威力第一百二十二章 欢腾的京城第六百一十八章 叶初春的结局第一百五十八章 近代化工第一百四十一章 纺纱机换侍郎第八十八章 欧罗巴的科学院第三百八十二章 小伟人计划第三百零二章 硫酸实验室出事故了第一百七十三章 造船作坊第五百六十九章 最大的收获第十二章 水力珍妮纺纱机第二百七十章 步兵营对八旗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