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 初见潘季驯

大明地师224 初见潘季驯

潘季驯,生于明正德16年,即1521年,字时良,号印川,明朝湖州府乌程县,即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

在历史上,潘季驯的名字是与治理黄河联系在一起的。他曾四度出任河道治理的负责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理论,得到“千古治河第一人”的美誉。

潘季驯治河,始于嘉靖44年。那一年,潘季驯被任命为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与工部尚书朱衡一起治理河道,嘉靖45年,因丁忧去职。隆庆4年,黄河在邳州、睢宁决口,潘季驯再次被任命为总河。第二年,黄河决口被填上,但潘季驯却因运输船只失事的问题遭到弹劾,被罢官。万历4年,潘季驯再次被起用,任江西巡抚。万历6年,潘季驯以右都御史、工部左侍郎的职务,总理河道和槽运,大兴两河工程。工程完工后,黄河下游多年未遭水患。

张居正死后,潘季驯因为替张居正说了几句公道话,被削职为民。万历16年,黄河大患,潘季驯以67岁高龄再次被起用,复官右都御史,总督河道。

万历18年冬季,潘季驯带领随从,用两个月时间,考察了自开封以下的黄河河道,最终回到了位于淮安的河道总督衙门。他在大堂上椅子还没坐热,就得到卫兵的禀报,说新任工部河道主事苏昊前来拜见。

“河道主事?”潘季驯皱了皱眉头,“工部什么时候设了这样一个官职了,我怎么不知道?”

“这是应内阁次辅王锡爵要求增设的,上个月才设立的。那时候潘公正带着我等巡视河道,无暇顾及此事。不过,有关这个河道主事的任命。下官倒是听说了一些传说,有人说,这个官职实属因人设事。”侍立在一旁的随从熊恩正用神秘的口吻说道。

潘季驯果然被这话吸引住了,他抬起头问道:“广平,你说说看,什么叫因人设事?”

熊恩正道:“我听说,这个苏昊只是一个秀才出身,因为攀上了内廷的内官监少监李龙的关系,得到了皇上的接见。后来。王次辅奉皇上的旨意又去考察了这个苏昊一番,也不知道怎么就看上这个人了,便吩咐工部设了这样一个职位给他。”

“原来是一个攀附权贵上位的投机客,不见!”潘季驯断然地说道。

熊恩正道:“潘公,不见恐怕也不好。河道工程毕竟还要着落在工部的人身上,原来在淮安负责工程的,是章襄这些典吏。这些人虽然贪了点,倒也算听话,不会误事。现在来了这个苏昊,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觉得潘公还是见他一见。呵斥他几句,也算是给他一个警醒,省得他太把自己当一回事,误了河道的工程。”

潘季驯想了想。点点头道:“广平,你说的也有道理,那就传他进来吧。”

苏昊早已在门外等着了,熊恩正出去了不一会。就把苏昊带了进来。潘季驯坐在公案后面,低头翻看着案子上的文件。连正眼都没有瞧苏昊一下。

“工部淮安河道主事苏昊,拜见潘总督。”苏昊没有在意潘季驯的冷落,他站直身子,抬手行了个礼,大声地自我介绍道。他知道不同的官员会有不同的毛病,有喜欢装a的,也有喜欢装c的,还有喜欢介于二者之间的。对于这些官员,苏昊的态度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礼节做足,等着对方出招。

“你就是那河道主事苏昊?”潘季驯依然没有抬头,只是沉声问道。

苏昊道:“回总督,下官正是苏昊。”

“我听说,工部设立河道主事一职,是因人设事,可有此事?”潘季驯又问道。他是正二品的官员,在一个小小的六品主事面前,根本不需要注意什么分寸,心里怎么想的,口中就怎么说出来了。

苏昊答道:“回总督,为何设立此职,乃是吏部和工部的上官考虑的事情,下官的本份只是恪尽职守,不应打听这些内情。”

“哦?你还知道恪尽职守?”潘季驯终于抬起头来了。

寻常的六品官员,在他面前从来不敢这样顶嘴,这个苏昊与众不同,如果不是真有几把刷子,那就是真心缺心眼了。潘季驯抬头看了一眼苏昊,正想训斥他一番,却发现苏昊年轻得异常,不禁有些愕然地说道:“你居然是如此年轻……你多大了?”

“回总督,下官周岁18。”苏昊不卑不亢地回答道。

“18岁就当上了六品主事,你投机钻营的本领,的确是高人一筹啊。”潘季驯说道。

苏昊道:“总督大人所言差矣。苏昊能够当上这个六品主事,靠的是身上的本领和功劳,而非投机钻营。若不是朝中有些人嫉妒苏某的才华,苏某当一个五品或者四品官,也不在话下。”

“放肆!”熊恩正忍不住了,在一旁斥道。

“广平,让他说。”潘季驯被苏昊的狂妄给气笑了,他放下手上的文件,看着苏昊问道:“你说你是凭着本领和功劳当官的,那你说说看,你有何本领,有何功劳,能够当此大任?”

“半年前,苏某在播州,以一人之力,淹了逆贼杨应龙的5000精兵,以此功劳,升一个四品官职,当不在话下吧?”苏昊说道。

有关测绘地图、修水库、打井之类的事情,苏昊觉得很难用一句话向潘季驯说明白,看潘季驯这个态度,如果有一言不合,估计就会把自己轰出去。想来想去,苏昊觉得也就是水淹杨应龙五千精兵的事情能够震住老潘,因此就把这事说出来了。杨应龙有意叛乱一事,在高层是公认的事实,潘季驯身为右都御史,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所以苏昊也没必要隐瞒。

在明军之中。军功一向是作为升迁的一个依据的。明军作战的次数不少,但杀敌的人数却十分有限。所以,在战场上杀敌1人,就算是很大的功劳了,苏昊一口气淹了5000敌军,这个功劳足够让他升到四品以上了。不过,这样凭军功升上来的官职,是武职,而非文职。苏昊在这个地方是玩了一点小文字技巧的。

“我倒是听说过这么一回事。”潘季驯点了点头,倒也没有挑剔文官武官的区别,只是说道:“不过,放水淹贼军一事,也就算是取巧。或者机缘巧合,不足为凭。”

苏昊笑道:“是啊,正因为是取巧,所以下官功劳虽大,却没有被承认。朝廷没有给我封太高的官职,而是给了我一个六品官衔,让我到淮安来协助河道治理。”

“这么说。让你当这个河道主事,只是为了安抚你,而不是让你真的要做什么差事罗?”潘季驯用话堵着苏昊,他突然对这个巧舌如簧的年轻人有了一些兴趣。想看看对方能够如何应对自己的责难。

苏昊摇摇头道:“朝廷委任下官为淮安河道主事,是希望下官能够在治河之事上有所建树。下官接到委任以来,夙夜难寐,一心只想治河之事……”

“你不过是一个黄口小儿。知道什么叫治河?”熊恩正受不了了,直接放出恶语。他在此前听说苏昊是走李龙的关系当的官。对于苏昊就有了几分成见。现在见苏昊在潘季驯面前应答自如,丝毫没有一点诚惶诚恐的样子,心中更是愤怒,说话也就不客气了。

熊恩正的职务是河道总督衙门的经历,也是六品官衔,与苏昊一样,但作为潘季驯的属下,他的底气和官威是远远甚于苏昊的,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狐假虎威吧。

苏昊扭头看看熊恩正,说道:“熊经历此言,恕苏某不能苟同。懂不懂治河,与是否黄口小儿,并无关联。若是一定要说多大年龄才懂得治河,苏某以为,年轻人或许懂得更多一些呢。”

苏昊在潘季驯面前说这话,就是赤裸裸的挑衅了。潘季驯此时已经是69岁的高龄,若年轻人比老年人更懂治河,岂不是说潘季驯不适合当这个河道总督?

“你……”

熊恩正手指苏昊,正待发飚,潘季驯冲他摆了摆手,对苏昊问道:“苏昊,你说年轻人或许更懂治河,能说出点道理来吗?”

苏昊道:“潘公,苏昊虽然年少,但也听说过潘公治河的功绩。潘公以河治河、束水攻沙,是一项伟大的创举。迄今为止,在治河方面,尚无人比潘公有更大的建树,这一点,朝野都是有共识的。”

潘季驯漠然地点点头,没在意苏昊这些拍马屁的话,他问道:“既是如此,那你又为何说年轻人更懂治河呢?老朽已经是七旬老人了,试问,哪个年轻人比老朽更懂治河?”

苏昊道:“以下官的愚见,潘公治河成效虽大,但也并非没有瑕疵。究其缘由,只怕还是因为潘公年事已高,考虑问题有失远见。”

“你此言是何意思?”潘季驯用锐利的目光盯着苏昊,逼问道。

苏昊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被潘季驯一句一句地逼到墙角,以至于不得不寻求绝地反击的机会。话说到这个程度,他已没有退路了,只能说出一些惊人之语,赌一赌潘季驯的胸怀。

“潘公,恕下官直言。潘公如今不断加高洪泽湖高家堰河堤,以淮河水冲刷黄河河道。在短期内,这个方法是有些效果的。但黄河泥沙既未减少,即便被冲出清口,也同样会沉积在下游,日久天长,黄河河床仍然会升高。

以潘公的治河方略,十年之内,或许能够保河道不溃、槽运无损,但十年、二十年之后呢?到那时,潘公或许已经功成身退,归隐故里,享受治河功臣的英名去了。但接手河道的人,面临的就是抬高了数丈的河道和高家堰大堤,他们当如何做呢?”

苏昊直言不讳地质问道。

404 守望者122 接骨385 地雷125 方孟缙上门399 传授知识192 帮闲057 分钱163 寻煤264 宿营刘店镇142 程仪这个巫婆195 有恃无恐391 唇枪舌剑035 韩氏省柴灶404 守望者295 扯出萝卜带出泥140 荐举之道273 崇王世子247 新型火药188 老兵293 交涉067 戴奇调停343 夜袭334 起事056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217 人如草芥123 侍候143 兵部主事044 工程测量176 清风道观175 七星山守将194 黑吃黑233 铁证如山300 摊牌067 戴奇调停194 黑吃黑259 只怕秋后拉清单154 宣示武力029 培训044 工程测量035 韩氏省柴灶031 电学实验134 两个办法427 敌军逍遁379 死亡山谷252 营兵制181 追杀078 准备工作318 以防不测342 溃败399 传授知识139 陈观鱼和平奖374 动作迟缓158 保宁客栈029 培训083 地108 金矿073 申办煤矿349 后悔晚矣375 偷营251 精兵强将273 崇王世子005 省柴灶074 秃山无草木者361 火炮攻城128 化学家陈观鱼010 报喜140 荐举之道248 赐婚339 等待援军260 丧尽天良365 以战养战012 丰城县城323 塞上江南177 摸骨算命285 官兵进村414 俘虏出逃139 陈观鱼和平奖096 测绘表演055 赏金205 秀儿进京364 善后028 改之407 水师总兵320 买菜风波239 穷寇勿追026 龙光书院016 点拨371 翻越贺兰山424 一役而毕其功115 修水库的圣贤之道103 勘舆营088 倾囊相授229 无处对证132 铜鼓石079 赵员外113 贫穷的富源村145 王尚书198 喜获豪宅225 苏氏治河方略217 人如草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