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章:这帮混账

茅元仪还着重陈述朝鲜信海君麾下海军利用战船火炮远射救援大明官军,强调如果得不到信海君救援,恐怕黑虎将军不但不能建功,全军覆没也大有可能。

战报送达兵部,很快出现在年轻皇帝的案头,三万余将士灰飞烟灭,让崇祯悲愤莫名。

朱由检第一时间派出缇骑去宁远逮拿辽东巡抚丘嘉禾、总兵官宋伟,褒奖茅元仪、黑虎、马世龙等人。

他得知之所以救援兵马主力被歼灭,偏师却小有斩获成功逃脱后金军的剿杀,完全因为又是朝鲜信海君的海军相助明军的结果。

崇祯皇帝翻出十几位闲得蛋疼的御史、给事中的奏疏,扔进了废纸堆。

这些七品小官如同疯狗,对什么事情都横挑鼻子竖挑眼,这段时间纷纷上书弹劾朝鲜信海君,目标直指信海君的“华夏大钱庄”。

为什么?因为“华夏大钱庄”侵犯到了一部分官绅的切身利益。

“华夏大钱庄”的贷款业务开始广泛放贷,导致太多土豪劣绅的印子钱放不出去。

“华夏大钱庄”大量铸币导致他们粗制滥造的低劣私钱没有了市场,当然又少了许多财源。

“华夏大钱庄”的汇票业务已经汇通半个大明,方便、快捷、安全、范围广泛的“华夏大钱庄”本票通存通兑,又使得官宦家商号的银票业务直线下降,他们少了太多汇水收入……。

官僚资本无法通过商业竞争获胜,他们当然采取不正当竞争,还好并非人人的利益都被黄胜侵犯,“华夏大钱庄”已经获得了大多数官商认可,但是还有一小撮跳梁在阴山背后使绊子。

朝廷十几位给事中、御史弹劾信海君的理由不一而足,目的就是让皇帝下旨停止“华夏大钱庄”在大明开展业务,最好能够直接查封才好呢。

崇祯皇帝没有发现“华夏大钱庄”的存在对大明有什么坏处,因为朝廷在金融领域完全是空白,连铸币都亏本得不到利润。

可是民间需要有钱可用啊?这是刚性需求,朝廷倒贴银子也要硬撑。“华夏大钱庄”忽然出现解决了这个难题,崇祯皇帝还比较满意呢。

朝廷铸币其实应该有些利润,可惜被各级经手官吏漂没罢了,皇帝内帑没见着好处,朝廷户部也没有收入,直接导致崇祯不明所以这些弹劾信海君的奏疏,全部留中。

皇帝今日见到了茅元仪的奏疏,想起了信海君忠于大明,屡次协助大明作战,顺手翻出弹劾信海君的奏疏扔了。

疲惫不堪的崇祯揉了揉太阳穴,对在身边小心伺候的王承恩道:“那几个给事中、御史疯了吗?朝鲜信海君怎么了?他们为何针对信海君?”

王承恩恭恭敬敬道:“回禀陛下,奴婢想来应该是那信海君的钱庄把汇票生意做了,害得他们家的生意没法赚银子。”

崇祯怒道:“这帮混账,没本事跟人家比生意经,尽用坏心思,可恶!”

“奴婢知道如今朝廷户部调拨银子也开始在‘华夏大钱庄’走流水,火耗银和押送的车马费已经省了不少呢。“

“哦?竟有此事?承恩,信海君那个钱庄真的很好吗?”

“是不错,做生意童叟无欺,放的印子钱一年只不过看一成利左右,奴婢想建议陛下把内帑存入‘华夏大钱庄’,陛下要用时取出也方便得很,奴婢可以让内帑每年生利一成呢。”

“如此好事你为何不早说?每年多出一成银子能够做多少大事啊!”

“奴婢也是最近才发现许多大人找门路存银子,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是为了得一成利,‘华夏大钱庄’可不是人人去存银子都给这么多。”

“既然取用很方便当然要试试,王承恩,你明天就去联系存银子的事情,先存五十万两吧!朕听说南安侯也是‘华夏大钱庄’的大东家可有此事?”

“确有其事,也是因为南安侯是东家,朝中的大人才放心存银子,大家都知道南安侯赚银子的本领大着呢,据说他家卖了王恭厂的那些住宅和商铺就赚了不低于百万两,他家卖的奇巧赚多少没人知道。”

听到王承恩谈论黄胜,崇祯怅然若失,悠悠道:“南安侯?唉!可惜他不在京师,要不然哪里会有长山败绩。”

“南安侯在南海打得海盗损兵折将,想必也应该快得胜回朝了。”

“哪有如此方便,两广奏报,郭怀一那厮主力未损,依旧是南方心腹大患。”崇祯忽然觉得跟王承恩谈论得太多不合时宜,不再出言。

王承恩乖巧地给皇上重新泡了一盏茶,继续侍立在身边,不再言语。

崇祯皇帝实在不懂经济学,官商大把大把赚银子还会穷了政府?面对富贾豪商巧立名目收税啊!

房产税、个人调节税、商税、矿税、车船税、遗产税只要收到一种税,朝廷就不穷了,而且那些需要交税的对象很明显交得起。

可是大明政府只会收田赋,面对的还不是大地主,而是有可能交不起的佃农。

这完全是因为大明朝廷的执行力已经被官僚集团掌控,万历年派出去收税的矿监居然被江南士子围攻,最后以东林党为首的官吏众口一词:朝廷不得与民争利。

大明亿万升斗小民被东林党代表了,于是乎,大明财政渐渐地促襟见肘。

魏忠贤上台态度强硬,他是混混出身,自然不择手段,终于把腆着脸代表升斗小民的东林党干翻了。

年纪轻轻的崇祯以为东林党人真的大部分是君子,相信重用他们会垂拱而治。

魏忠贤名为阉党实为帝党,最悲催的情况出现了,皇帝居然对着自己的阵营举起屠刀。

五年过去了,老是上当受骗的崇祯幡然醒悟,再也不信任东林党人,可惜他身边已经没有能够力挽狂澜的得力干将,国事每况愈下。

第二天早朝,很明显睡眠不好的崇祯皇帝顶着黑眼圈跟衮衮诸公朝议。

救援失败难道就坐视大凌河被困的万余辽东精兵被后金军消灭,如果朝廷放弃救援以后还会有兵将敢于坚守关外城池吗?

朝会上,文武百官唉声叹气,人人都懂必须救援大凌河,人人都不知如何才能救援。

兵将从哪里调?人少了势必重蹈覆辙,可是要有超过上一次救援的人马谈何容易,况且听说了长山之战的损失,明军将领大部分都噤若寒蝉,兵丁们都畏惧建奴如虎。

朝廷强求这些将领出兵大凌河,恐怕他们带着兵丁走到半路就有可能溃散。

国情如此,衮衮诸公没有良策,但是他们会转移视线。

第一百零九章:竹篮打水第七百九十六章:宁武关第六百八十四章:租借第八百五十七章:没有了江户城第六百零一章: 华夏发展第四百五十七章:渔阳鞞鼓动地来第五百零六章:大凌河城第五百七十章:刀光血影第五百二十九章:汉人值得拥有第六百零五章:荣誉感第七百七十章:拿下北海道第七百一十三章:拉一批打一批第七百一十九章: 崇祯十三年第七百二十章:白杆兵很忙第四百五十七章:渔阳鞞鼓动地来第二百八十二章:回馈社会第三百八十一章:四李分朝第一百七十九章:好事连连第五百二十二章:欣欣向荣第六百一十二章:流贼肆掠第一百六十三章:再生父母第七百一十一章: 手痒难耐第三百五十三章:狼狈为奸第三百六十八章: 不臣之心第六百七十五章:全民战争第四百八十九章:奴酋的梦魇第一百三十六章:汉人兄弟第七百六十八章:军火贸易第一百四十二章:谈何容易第十章:孤军守城第七百六十章: 鞑子屠建奴第四百八十三章:舍我其谁第六百六十五章:山雨欲来风满楼第三百九十五章: 奸商入彀第五百八十五章:全面进攻第六百七十章:恶性循环第四百一十二章:阿敏来战第八百一十章:归顺或者毁灭第五百二十九章:汉人值得拥有第三百二十一章:欲去南洋第一百四十章:颗粒归仓第十四章:曲高和寡第八百零八章:志愿者第一百零七章:好事多磨第七百一十八章:末代皇帝不好当第一百零四章:奇袭复州第七百七十二章: 巴拿马值得拥有第四百四十二章:解救汉民第五百八十六章:杀伐果断第五百八十八章:无处话凄凉第五百一十五章:阴奴酋第四百零一章:天公作美第九十章:又添猛兵第五百七十三章:堪称完美第七百六十一章: 横扫漠南第一百九十八章:虚晃一枪第二百一十一章:如此强军第三百四十六章:黄金雇佣军第四百三十八章:抚宁难攻第三百六十四章: 春风得意第四百二十四章:百姓支前第五百八十五章:全面进攻第五百五十一章:严防死守第三百零五章:斗智斗勇第二百一十七章:美丽家园第二百八十六章:达成协议第七百五十四章:队伍不好带了第一百四十二章:谈何容易第三百四十五章:祖国爱你第一百七十八章:黄家旗舰第一百七十二章:堂堂阵战第六百一十八章:留守伊阳第四百一十六章:风尘多侠女第七百七十五章:四方布置第四百五十四章:四川来客第七百六十八章:军火贸易第七百一十五章:再围锦州第九十二章:香车美人第一百九十章:不能赔本第七百四十九章:汉奸出使第三百二十四章:闷头发展第三百八十三章:不知所踪第六百九十七章: 人心散了第二百二十三章:事与愿违第八百一十七章:穷凶极恶第六百九十九章:反水了第七百三十四章:言者无罪第六百零四章: 朝廷是老赖第七十二章:黄公子赏第三百七十三章:初具规模第一百四十七章:争抢屯粮第五百六十九章:今夜无眠第三百五十八章:必有我师第一百八十八章:引而不发第六百六十六章:传子传孙第六百五十章:讨要公道第三百六十章:真情流露第八百四十二章:日不落的辉煌第七百零八章:孤掌难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