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立地成圣的张相公

“张相,孙参军从陈迪那里借的钱财合计超过八万两银子,即便能收买下这一支苗兵,我怕也是一支不堪使用的乌合之众吧?”刘伯温忧心忡忡,他现在坚定站在张希孟身后,自然是不希望张希孟犯任何错误,哪怕是孙炎干的,也会牵连到张希孟。

“伯温先生,你刚刚说了最关键的两个字……苗兵!”

“苗兵!”刘伯温沉吟道:“张相是说他们野蛮成性,只认钱财?”

“不!”张希孟摆手,“苗民的事情很复杂,不能单纯以野蛮成性来论……但确确实实和汉人不同,想要单纯靠着公布均分田亩,获得民心……这法子怕是行不通,或者是要更小心才是。”

刘伯温忍不住吸了口气,也陷入了思忖。

这个杨通贯有个后人,叫杨应龙。

没错,就是掀起播州叛乱的那位,万历为了对付播州杨氏,调动了几省兵马,耗费几百万两军费,才好容易解决了。

这事情涉及到了很复杂的西南地区。

简单梳理历史,就会发现,首先开发的地区就是中原,是关中,随后巴蜀, 江南, 荆湖,岭南……这是一块块来的。。

而西南地区又有地形复杂,开发困难,属于非常靠后的序列。

汉武帝开启了开发西南的篇章, 但是由于南诏国的建立, 这个过程结束了。随后南诏变成了大理,中原也进入赵宋王朝。

而赵匡胤在平定蜀地之后, 竟然放弃了进军大理的计划, 圈地自萌了属于是。

一直到到了元朝,虽然征服了云南, 也设立了云南行省,但是在元朝的治下, 西南地区依旧属于化外之地。

其实仔细算来, 云南建省的历史并不长。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之后, 派遣沐英进军云南,并且世袭镇守, 经过了两百多年的苦心经营, 总算彻彻底底将云南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

而此后的几百年里, 西南地区,一直属于坚实的大后方, 第三线,抵御外敌入侵, 保家卫国,留存工业体系,为整个民族的延续,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仔细算来, 留下这份基业的, 正是朱元璋,具体的执行者, 就是沐英!

顺便说一句,在元朝,并不存在贵州行省,而是采取土司治理地方, 在大明朝建立之后, 设立贵州布政使司,不断消除土司势力,要知道改土归流,可不是那一道圣旨就可以的。

事实上那些真正实力强大, 根基深厚,可以和朝廷对抗的土司,早在明朝,就已经没剩下几个了。

“张相,你的意思是苗民只能以金银钱财收买?”

“不!”

张希孟断然摆手,“我不这么看……不管任何人,只要脑子正常,都渴望一块土地,希望有个安身立命的本钱……这是人的本性!无论如何,也不会改变。土司那边复杂的是存在部落氏族,存在严酷的奴隶制度,而且由于长时间的冲突,十分排外,敌意满满。就算咱们拿着很好的策略,跑去宣布均分田亩,上层肯定反对,底层百姓也不会相信,只会觉得咱们包藏祸心,不可能真心对他们好!”

刘伯温听到这里,又忍不住连连点头,“张相思虑周全,心思细腻,当真让我五体投地啊!”

张希孟淡淡一笑,其实他讲的这些,对于后世稍微有些调查经验的大学生来说,都是基本常识。但别看是常识,放在这个时代,就是最先进的工作方法,属于降维打击。

“伯温先生,我听说你在做地方官的时候,就奔走乡间,了解民情,此事属实吗?”

刘伯温苦笑,“我的确去走访过民间,不过主要看的还是当地富户,询问一下是否有冤情,帮着百姓伸冤而已……浅薄,浅薄得很!”

张希孟淡然一笑,“伯温先生,如果有朝一日,一统天下,你可愿意去西南走走,去土司看看,跟当地百姓沟通,讲解朝廷政策?”

“这个……我自是愿意的!”

张希孟笑道:“伯温先生,须知道一件事,我们走过的地方,踏过的山山水水,交谈过的每一个百姓,只有亲自去过了,这里才是我们的土地,这里的百姓才会真正支持我们。汉唐之后,我们汉家的天下,就越来越小,汉人的眼界也越来越窄……唐代的诗人,能在凉州,敦煌,玉门写边塞诗。到了南宋,就只能在大散关畅想梳头已学京都样了。”

“伯温先生,你熟读经史,自然是清楚,崖山一败,中原气象,已经大不如前。如果我们不能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再过几百年,真不知道这天下会是谁人的天下?”

刘伯温听到这里,已经情不自禁站了起来,他痴痴看着张希孟,竟然觉得有光芒从他身上涌出,大有立地成圣的气象!

“自秦汉以来,中原奉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条路走到了赵宋,已经断了,士人没法匡扶社稷,挽救危亡,以至于中原沦陷,蒙古人占据神州。到了如今,天下的百姓不堪忍受暴政,奋起反击,两淮之地,黄河两岸,大江南北,无数黎庶,揭竿而起,竖起义旗。正是驱逐胡虏,再造中华之时。而这一次再造华夏,是否还要走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路?士大夫已经败了一次,他们会不会败得更惨?到了那时候,华夏子民,又将何去何从?”

刘伯温浑身震颤,他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忍不住脱口而出,“张相,这才是你说均分田亩,救济斯民尚在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之上,对吗?”

张希孟含笑点头,“伯温先生果然敏锐,少数士人已经撑不起这个天下了,必须发动万民,以亿兆黎民的力量,守卫华夏,光大中华……自秦王扫六合,大汉争匈奴,下岭南,通西域,中原王朝,蒸蒸日上,汉家百姓,气势昂扬。我们往上走了一千年,直到安史之乱以后,国运衰微,一日不如一日,又走了几百年的败运!如果我们能抓着眼前的机会,一举驱逐胡虏,挽回运势,同时携着万民之力,把华夏中原,推向新的境界,这又是何等事业!”

“不要说了!”

刘伯温浑身颤抖,他已经五体投地,无言以对,只剩下强烈的震撼,心绪由于海潮,奔涌难平!

什么叫格局啊?

什么叫高度?

这已经是站在世界屋脊上,放声高歌了!

别管你说什么鸿儒大家,饱学之士,在这番宏论的面前,都显得渺小如蝼蚁,不值一提。

当初张希孟跟大家伙讨论元朝之败,提出了十六个字口号,再到祭祀宗泽,由宋濂作文。

刘伯温觉得已经到了极限了,不能更高了。

谁知道这才没有几天,张希孟就整出了一个新活儿!

“张相,我,我要赶快记下来,让景濂兄他们都瞧瞧!”刘伯温急忙着找笔,整个人都着魔了似的。

张希孟笑着拦住他。

“伯温先生,这不过是说说而已,距离实现,还有万里之遥啊!”

刘伯温摇头,“不然!事在人为,张相能说出来,已经足以立地成圣了,剩下就是前赴后继,不断落实了。”

张希孟点头道:“确实!说出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就是我刚刚所说,希望能在天下一统的时候,真正踏遍国土,解决土司问题,尽收西南百姓的心!”

刘伯温半点迟疑都没有,立刻道:“倘若彼时我还能活着,必然去西南走走,把这把骨头留在西南之地,也是心甘情愿,死而无憾!”

对于刘伯温来说,他不怕辛苦,甚至不怕死……他是那种很早就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不愿意背叛元廷,就是因为过不了二臣贼子这一关。

随后张希孟以更高的格局,打开了心结,刘伯温就一心替朱家军效力了。

而这一次,一副更长远的图景展示出来,刘伯温也有了不惜一切,哪怕拼上老命的冲动了。

当然了,想要做成大事,除了有雄心之外,还要有智慧,有方法。

“招降这些苗兵,对他们进行培养,教育……只要他们能接受我们的主张,愿意充当我们的前锋。瞬间我们就有了几万义无反顾的猛士,解决湖广、云南等地土司的问题,就有了抓手。”

刘伯温用力点头,激动道:“这就是张相默许孙炎不惜重金,收买杨通贯的奥妙所在!”

张希孟轻叹,“我的确是怕错过这一支兵马,这一次天赐良机。但是杨通贯这些人肯定不会接受我们的主张。把他们招降之后,我们还是要把功夫放在普通士兵身上,拿出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的劲头儿,就算是一块石头,也要给我捂热了!”

刘伯温抚掌大笑,“张相放心,此事就交给我和景濂兄,我们会想尽办法,跟他们讲解清楚的。学士院还有不少书生,学堂里也有读书人……就让他们去做,谁不愿意干,我就不给谁结业!”

刘伯温祭出了终极大招,张希孟忍不住哈哈大笑。

果然是妙!

就等着孙炎那边的动静吧!

不过张希孟和刘伯温不知道,明明已经没有悬念的事情,竟然横生枝节。

一封由元廷送来的旨意,摆到了杨通贯的面前。

从时间上看,发出旨意的时候,甚至诸暨还没有攻破。

元廷升杨通贯为江浙行省右丞、骠骑将军,大元以右为尊,右丞已经高过了石抹宜孙。成了元廷在浙江行省的最高官员。

甚至在职权上,还要压制张士诚一头,别看张士诚有太尉衔,那也不管用。

而且元廷还以“克全忠义”为由,赐杨通贯为“杨完者”,大概的意思就是他是元廷在浙江的完人!

元廷的用心,此刻已经昭然若揭。

他们试图保留在江南的最后希望,毕竟这是最富庶的半壁江山,哪怕必然会失去,元廷也要挣扎一下!

面对元廷的赏赐,杨通贯……额不,是杨完者!

他空前挣扎,到底是投降朱元璋,还是继续给元廷效力?

“将军,实不相瞒,我在朱家军待过,我知道他们的习惯,别看他们现在不惜重金,但是等他们得手之后,必定会整顿苗兵,甚至是均分田亩,铲除所有将官。朱家军自诩穷苦人的兵马。其他人降了朱家军,或许还可以做个富家翁,将军只怕会人头落地,连家业都保不住啊!”

罗贯中在关键时刻,给了杨完者致命一击!

“这么说,我只能和朱家军拼了!”

杨完者斟酌再三,这才对罗贯中道:“你立刻告诉张太尉,我出兵光复诸暨,让他派兵攻取镇江,我们联手,给朱元璋斗到底!”

“好!”

罗贯中长出一口气,“我这就去写信!”

“等等……再告诉张太尉一声,他没有粮食,让他给我送五万两银子过来……这点钱他不会拒绝吧?”

罗贯中怔了怔,咬牙发狠道:“我会尽力,务必让张太尉送过来!”

罗贯中告辞了,杨完者思索了再三,反反复复,终于下定决心,把自己的叔叔杨正仁等人叫过来,部署作战事宜。

而罗贯中的信也送到了张士诚的手里,看过之后,张士诚长出一口气,他立刻把弟弟张士德叫过来。

“你说说,打镇江容易吗?”

张士德的脸立刻黑了,“兄长,朱元璋派了耿再成守镇江,此人老成持重,十分难对付……不过只要兄长有令,我身先士卒,一定给兄长拿下来!”

张士诚眼珠转了转,突然一笑,“兄弟好志气,不过用不着这么辛苦……你领兵南下,等杨完者派兵出城,就给我拿下杭州!”

“什么?他,他不是咱们的盟友吗?”张士德完全不理解兄长的思路。

张士诚冷冷笑道:“他算什么盟友?本来我想招降他,让他给咱们冲锋陷阵。结果他心气高了,不愿意给我这张脸。竟然还要了元廷的赏赐,成了浙江行省的右丞,爬到了我的脑袋上。元廷也是有意思,还赐名完者!那好,我现在就让他完了!”

张士德愕然片刻,立即伸出大拇指,“兄长高见!”

第五百三十五章 天下一盘棋第一百八十二章 实干兴邦第二百二十七章 都是来买粮的(新年第一更)第四百五十一章 开明的张相公第四百四十一章 平分华夏第一百五十八章 光复和州第四百一十八章 斩!第三百八十二章 建立什么样的国家第一百八十八章 老朱校长第一百零四章 全员反叛第四百五十二章 小技巧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宋正统刘福通第三百一十六章 总算第七百六十八章 张太师的亲戚第五百零九章 复旦第五百二十六章 张相公出马第七十七章 剥皮见心第四百七十一章 小明王拜谢大明皇帝第三十五章 运输大队长第七百六十八章 张太师的亲戚第八百八十章 震怒第七百五十五章 朱标战李相第六百四十六章 大权在握的朱棣第五百六十七章 屯田养兵第二百三十七章 赘婿噬主第四百二十六章 铁矿第五百一十四章 倒霉的朱标第八百零九章 双胞胎第二百一十九章 完者完了第六百三十一章 诏狱第五百六十章 大一统第四百六十七章 光复陕州第二百五十八章 快刀第五百零八章 问道孔夫子第八百八十七章 清算皇家资产第八百一十二章 咱们是陛下的乡亲第一百八十五章 后继有人第四百四十九章 张相的终身大事第八百八十五章 太子的困惑第八百七十八章 教化即开疆第七百九十二章 驸马上门第六百四十六章 大权在握的朱棣第五百四十五章 赔了朱棣又折兵第九百零七章 清扫干净第二百七十章 胡惟庸第六百三十四章 处死二侯第三百九十六章 吴王的请帖第四百零二章 请孔家做个大元忠臣第四百八十七章 叩谢天恩第七百八十六章 我会保你的第五百零三章 鲤鱼焙面第三百三十五章 反抗,不屈第四百九十八章 官学正统第五百五十六章 今日,超越大宋矣!第五百八十二章 太子的高光时刻第六百零三章 做天子的工具人第二十一章 杀出去第八百四十二章 本少爷心善第七百六十二章 高招第三百零一章 天人感应,可以休矣第七百一十一章 最好的传人第二百五十三章 吓坏的百官第八百四十七章 勋章来了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粥之恩第六百三十一章 诏狱第六百五十章 铁锅炖贪官第一百零三章 决策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带货了第二百八十七章 山贼土匪的智慧第二十六章 帝王格局第二百九十八章 朱元璋的好亲戚第四十三章 朱元璋南下第五百零一章 早生贵子第二百三十二章 机会要均等第二百四十九章 毕业了第七百三十八章 两个大明第二百六十九章 理论和实践第四百五十一章 开明的张相公第四百四十八章 织毛衣第二百零七章 天下英雄,唯有你我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写书第一百三十二章 图谋天下的雄心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第一百五十四章 向主公报捷第五百零七章 皇子待遇第七百三十八章 两个大明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好前程在岭南第四百零一章 群贤毕至第六百八十四章 你爹要来了第五十章 天命所归第一百一十九章 先生可为圣贤第三百六十二章 死一百次第七百二十四章 还是张先生懂咱第五百五十一章 谕燕云檄第七百五十九章 李善长的选择第七百零一章 圣明的老朱第九百一十章 张希孟的告诫第五百四十九章 喜事第六百五十章 铁锅炖贪官第七百一十七章 锦衣卫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