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章 俸禄

李善长来面见老朱,主要是商讨一个顶要紧的事情,那就是中书省的人员配置,六部诸卿,应该安排谁,还有各种典章制度,甚至官服衣帽,这些事都要有个结论才行。

按照惯例,李善长都拟定好了一套草案,过来和朱元璋商议。按照惯常的经验,朱元璋会很认真跟他讨论,权衡利弊,然后最后敲定,得出一个君臣都很满意的结果。

这也是他们两个之间的默契,毕竟张希孟管得已经够多了,这种事情他是不太参与的。

但是很凑巧,今天张希孟也在,李善长就少不得打起精神头儿,仔仔细细,向朱元璋解说,千万别弄出差错。

他一连说了差不多一刻钟,说得口干舌燥,嗓子冒烟,朱元璋竟然只是听着,丝毫没有打断的意思,这和以往完全不同。

老李的心怦怦乱跳,不安的预感越来越强烈,张希孟到底说了什么啊?他偷看看张希孟,发现张希孟看着上面,神游天外。

无可奈何,李善长鼓足勇气,偷眼看看朱元璋,发现老朱也是微微含笑,“李先生,咱听明白了,你这是把原来的中书省升格了一下,虽然执掌更多,区分更加仔细,但改变不多,这种事情,你做主就行了,如果日后有什么运转不便的,再来告诉咱就是了。”

“说下一项吧!”

老朱语气轻松,随手接过草案,只是扫了两眼,就果断写下“如拟”两个字,然后盖上了吴王大印,从头到尾,没有任何质疑,答应得干净利落。

看到这一幕,李善长彻底傻了,不对劲儿啊!

他熟悉的套路怎么变了?

不是应该仔细研究吗?

这么重要的人事安排,朱元璋怎么能轻飘飘放过?

这不科学!

李善长再度看向张希孟,张希孟怔了怔,问我的意见?

“李相,从前中书省运转良好,也没出过什么大的纰漏,就这样挺好的。我也是右相,对于你的安排,我双手赞成!”

李善长迟疑片刻,终究不好再说什么,只能继续往下说……天可怜见,今天的朱元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说多了,他几乎没有发问,只是听着,绝对从善如流,丝毫没有为难老李。

哪怕有些明显草率的议案,包含着明显的漏洞,这是李善长有意留给朱元璋修正的,毕竟身为属下,要给上位的表现空间。

这一点李善长拿捏死死的。

可诡异的是朱元璋竟然没管这些漏洞,仿佛没看出来似的。

一切都按照李善长的意思办,连改都没改。

老李心慌了,他倒不是担心这些小漏洞,毕竟以李善长的手段,在执行的时候,完全可以轻易消除。

问题是他弄不清楚,朱元璋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莫非说眼前这个上位是假的?弄个傀儡在这里糊弄事?

不然根本没法解释清楚,以往事必躬亲的朱元璋,怎么会舍得放权给自己?

老李是越来越糊涂。

而且由于朱元璋的配合,他准备一大堆的公文,足足可以讨论一天,甚至讨论到半夜三更的内容,只用了不到一个上午,就全部解决了。

在李善长的手里,只剩下最后一份东西,这就是官吏的俸禄问题。

说来有趣,老朱起兵也有好几年了,但是官员的俸禄竟然还没有确定。

这主要是因为早期文官不多,彼时金银用处太大,不能随便发了,宝钞还没有开始印刷……文官就仿效将士,一起领禄米,而且还是在同一套体系里,准确说此时的朱家军没有俸禄的概念,只有军饷,文官也是一样。

好在这时候粮食是硬通货,偶尔张希孟还会撺掇朱元璋,给点赏赐,逢年过节,加个三石两石的……

总体上官员还能过得下去。

等渡江之后,官员队伍越来越膨胀,尤其是举办科举之后,使得地方官吏人数太多。如果还像之前那么发禄米,就要从军屯里面出。

武将们早就承受不住,迫切需要改革。

顺带着老朱登基,正式建立文武属官,李善长就弄出了一套单独的俸禄体系,附在六部官员,职责划分,冠带衣帽等等一大堆事情的后面。

相比起前面那些,俸禄自然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李善长琢磨着朱元璋在讨论一天之后,大致听了听,就会答应,所以没怎么在意。

可是今天的情况变了,最不起眼的俸禄问题,反而成了压轴大戏,老李只觉得压力如山,但也要打起精神来。

“上位,百官代天牧民,责任至重。官俸高低,关乎人心士气,马虎不得。但是国家草创,百废待兴,也不能承受过多的俸禄。因此臣再三思量,觉得应该参照宋元的标准,适当损益……”

李善长提到这里,发现张希孟和朱元璋都沉吟不语,似乎有什么意见,李善长的心越发下坠,不好!

大宋只这段时间,抨击最多的朝代,而元朝又是要推翻的昏君伪朝,参考这俩货,朱元璋怎么可能满意?

因此李善长急忙道:“臣是参考了宋元的俸禄,不过已经压低了很多,尚不足宋朝俸禄的三分之一……若是上位有疑问,臣这就修改!”

老李战战兢兢,把有关俸禄的清单递给了朱元璋。

一旁的张希孟却是心中暗笑,这个老李,还真是会算计。赵宋的俸禄是出了名的多……且不说那些吓死人的正式俸禄,光是每逢年节,给朝中宰执重臣的赏赐,就足以让人咋舌了。

就算是大宋俸禄的三分之一,那也是个天文数字啊!

真当有金山银山,花不完啊?

张希孟也没说话,反正让老朱决定吧,如果连这点东西都看不出来,也枉费自己的苦心教导了。

果不其然,朱元璋眉头紧皱,“李先生,这个月俸放在一边,你弄的这个职钱是怎么回事?”

李善长一怔,连忙道:“回上位的话,这也是仿效宋代的安排,是为了给衙门日常开支使用的。”

朱元璋眉头一皱,“不对吧?咱怎么记得各级衙门都有专门的开支花费啊?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个,这个专门给官员自己在衙门里使用的……主要是处理自己的事情……”李善长的声音越来越低,说白了,这就是个官员迎来送往,吃吃喝喝的钱,当然了,也可以揣进腰包里,总之自己说了算。

老朱哪里能答应!

“公私不能混为一谈!衙门的开支要走公账,这个职钱不能要!”

“是!”李善长乖乖答应。

朱元璋还不肯罢休,“这个怎么还,还有职田?”

李善长咧嘴,“这个,也,也是效仿宋制,属于方便地方官治理……”

“不行!”

老朱直接给打断了,并且怒视着李善长,“李先生,你不会不知道吧?均田这两个字在咱们这有多重,你怎么敢弄出职田来?”

一瞬间,李善长竟然感觉到了扑面而来的杀气,老朱真的怒了。

他慌忙施礼,浑身颤抖,“臣,臣一时糊涂,请上位宽宥。”

老朱深吸口气,又往下看,刚压下去的怒火,竟然又蹿起来了。

这后面还有一大堆的东西有什么米、面、盐、油、茶、帛、炭、酒……老朱都看直了,既然给了俸禄,怎么还有这么多东西?

咱给百官发钱,就是让你们买这些柴米油盐,结果咱再给你发一份,既然如此,那还发俸禄干什么?

这不是疯了吗?

“李善长!你到底是怎么想的?咱看你是想中饱私囊,还是想拉拢人心?你怎么不把咱的府库都发给百官?”

扑通!

老李再也承受不住怒火,直接跪倒地上。

“上位,上位,都是臣糊涂,臣,臣不该仿效宋朝的规制,臣,臣立刻就去修改!”李善长浑身哆嗦,吓得不轻。

这时候张希孟突然道:“主公,能不能让臣瞧瞧?”

朱元璋把公文随手扔给了张希孟,只是略微扫了两眼,张希孟就道:“主公,我看这事是误会李相了,赵宋向来舍得下本养士,还自鸣得意!所谓养士,都在俸禄之上,赵宋官员的本职有一份丰厚的俸禄,差遣还有一笔钱,同样十分惊人。再有,确如李相所言,有职钱、职田、衣料、米面粮油,盐茶绢帛,什么都给发了。逢年过节,皇帝万寿,还有额外赏赐,全都加起来,一个三品官,差不多每年要拿一个府的赋税供养,当然了,是最穷的府,不过即便如此,也很惊人骇目!”

“荒唐!荒唐!”

朱元璋气得跺脚,怒骂道:“咱早就说了,要革除赵宋陋习,要万象更新。李善长,你怎么还不长记性?”

老李被骂得狗血淋头,已经吓得半死,只能不停说:“请上位放心,臣,臣这就修改!”

张希孟却道:“主公,先别忙,也别急着责备李相,俸禄这个东西,不是凭空变出来的,李相参考前朝经验,无可厚非。主公不认可,也是情理之中。这事算不上李相的罪过,臣倒是有个建议,还请主公斟酌,也请李相参详。”

张希孟笑道:“三百六十行,官员也是其中之一……只要参考一般百姓,每年有多少收入开支,再参考物价,拟出来一个算法,自上而下,给百官发俸禄也就是了。”

张希孟说完,李善长简直傻了!

这几句话比起朱元璋的疾言厉色还要吓人,我是拿赵宋的俸禄比,你直接拿百姓的收支做参考,你,你想穷死百官啊?

第八百八十三章 朱标的反应第二百八十一章 咱为民除乱第七百九十八章 要做周天子的朱元璋第一百八十三章 新生第五百八十三章 培养储君第八百六十九章 疯狂的大明科学家第七百七十七章 贫家子的胜利第七百七十七章 贫家子的胜利第五百零五章 我在,大明在!第六百八十八章 赶快叫爹第六百一十五章 皇子教育等不得第八百一十六章 好好辅佐太子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桌菜,两桌客第四百九十章 一对难缠的君臣第二百七十二章 胆大包天第二百三十二章 机会要均等第七十七章 剥皮见心第八百六十二章 张太师是我叔叔第四百五十一章 开明的张相公第八百二十二章 常遇春,你要努力第五百八十二章 太子的高光时刻第一百三十九章 主动送上门第四百二十四章 五路围攻第三百一十一章 张相是个大好人第四十八章 善长归心第六百九十八章 纨绔子弟张庶宁第六百四十八章 辽东大捷第五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金碗第三百四十三章 不要当亡国之君第五百八十六章 封狼居胥第五百五十一章 谕燕云檄第四百六十四章 弃河南,守河北第十六章 打地鼠第六百七十七章 父子斗法第四百三十三章 移民填湖广第八百八十六章 公平无止境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凉王第五百零六章 张先生不常有第九百零八章 老朱的小游戏第八百三十章 偷家狂魔蓝玉第二百五十四章 张李同心,其利断金第六百零六章 熊孩子朱老四第七百三十九章 老朱被抓了第八百九十一章 朱元璋旋风第五百九十八章 相逢一笑第一百七十七章 刘伯温考试第八百九十四章 各显神通第七百五十四章 先生救命第四百七十四章 刘福通走了第二百四十一章 败得真惨第四百七十一章 小明王拜谢大明皇帝第七百三十五章 你当爷爷了第六百八十三章 我无所不能的二叔第五百九十二章 张希孟的大棋局第十四章 工科男的可怕第五百七十九章 玉玺不如金印第二百二十五章 学到了了不起的本事第三百六十四章 出征白鹿洞第七百九十三章 找陛下去第二百三十六章 老骥伏枥第七百五十五章 朱标战李相第七百七十二章 抓人第八百九十七章 薅大明羊毛第七百四十九章 无愧朱元璋之子第五百四十二章 最强鲶鱼效应第二百五十四章 张李同心,其利断金第七百五十二章 大狱第二百零六章 元末小温侯第六百三十章 大明根本第六百五十一章 我是大明忠臣啊!第二百九十章 神将常遇春第七百一十二章 朱棣的成就感第一百八十章 统一思想第六百二十章 纪念馆第六百三十六章 大明最有钱的人第四百五十二章 小技巧第三十三章 敬畏第八百六十三章 叔叔救我第十一章 巾帼胜须眉第二百九十六章 杭州不在谈判之列第八百二十四章 爱好种田第二百八十七章 山贼土匪的智慧第四百零一章 群贤毕至第二百七十章 胡惟庸第六百二十四章 划分行省第八百五十二章 逆子无知第八百五十三章 天下一家,万民一心第三百七十二章 未来的官制第七十四章 罗贯中?蒋干!第三百七十六章 拼搏百天,我也要考税务部第一百零七章 五大主力第一章 元末第三百四十七章 顽强的朱英第八百九十八章 拿国家抵债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明为天下正统第五百五十九章 欢庆胜利第四十五章 李善长第一百四十三章 得胜而归第六百六十五章 洪武十年是个大日子第二百九十一章 人间之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