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权柄到手

家业越大,做事越难。当大到一定程度,连维持稳定都十分困难,就更不要奢望改变什么了。

朱家军草创的时候,要练兵就练兵,要分田就分田,也不需要讲太多废话,对自己有利,只管做去就是了。

渡江之初,也能够大刀阔斧,彼时上上下下,也都尽量均田。

但是随着江南的地盘越来越多,再想做下去,就会发现,处处掣肘,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阻挠着你。

缙绅地主,豪商巨贾,士林鸿儒,官员书吏,甚至是死去几百年的朱老夫子,全都聚集在一起,竭尽全力,死死抱着既得利益,不愿意放弃一丝一毫。

硬的不行来软的,比力气不行,就讲道理,明着不行,就暗着来,大把大把的银钱送过来,水银泻地一般,只要有任何的漏洞,就会被他们抓住,只要哪个人意志不坚定,就会被他们突破。

朱熹后人,豪商王家,他们都是这类势力的翘楚。

你朱元璋是草根出身,想不想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是天命所归?

只要有这个打算,我们立刻就论证出来,你和朱熹是同族,圣人后裔的光环,瞬间套在头上。

李善长,你是小吏出身,想不想发财,想不想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永远花不完的财富,只要你想,我们就双手奉送过来,而且还会大大超出你的预期。

话说回来,既然我们给你们做了这个,你们是不是也要投桃报李,也不要太多,只要能开个口子,我们自然有办法拿到想要的。

王环的手段很差吗?

如果不是被张希孟撞破,又是他跟着李善长过去,或许就是另外一番光景了。

而且直接砸钱不管用,人家也会开发新手段,寻找新痛点,早晚把你给办了。

当站在这个高度上,就会发现,张希孟的价值所在。

他鼓捣出了一套足以挑战理学的东西,把握了道德的制高点。靠着第三次兴起的论断,赋予了朱家军无与伦比的正统性。

理直气壮,所以朱元璋更可以一往无前。

君王有魄力,理论有支持,百姓又拥护,一个绝佳的办事环境出现了。

这才能让诸多大臣玩命做事,一项接着一项的大政推出。

即俸禄条例之后,李习主持的礼部,又颁布了兴学令。

李习给各地定下指标,初步入学率,不能低于三成,女童占比不能低于四成五……并且将这个指标作为考核地方官吏政绩的标准。

另外还有一条,就是在三年之内,地方上识字率不能低于一成。

这些命令下去之后,地方官都哭了。

入学率三成,这个放在大元朝,能有多少?元朝的读书人最不值钱,只怕连百分之三都没有。

提升到三成,就是要增加十倍!

那可是十倍啊!

你让不让人活了?

但是相比起后面两条,也就不算什么了。

三成学童当中,要有一少半女孩子……老天爷啊,干脆杀了我们算了,没有这么干的!

至于总体识字率,三年就要达到一成之多,你让我们怎么办?去田间地头,给老农上课,教他们识字吗?

疯了!

绝对疯了!

李习倒是也觉得自己疯了,放在过去,他连想都不敢想……但是现在机会摆在面前,他为什么不做?

老朋友,兼师弟陶安作死,听说还没到老家,就一病不起,这一生也就这样了……自己年纪比他大,还能有多少时间?

人生一世,到了老年,就越发珍惜时光,是给家族后代留下一笔可观的财富,还是给自己留下一个名声……

全力以赴,兴办学堂,鼓励入学,若干年后,当世上有数以千万的学生受益之时,他就是开启教化的关键人物。

个人的成就,甚至可以和孔孟相提并论?

毕竟孔老夫子一辈子就教了三千弟子,我要是能培养出三千万人,如何不能光耀千古?

更何况在均田之后,家家户户都有了一点存粮,有了结余,可以考虑地位提升,改换门庭。

而读书又是最稳妥,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方式。

就是要兴学,要钱给钱,要人给人……竭尽全力,凭什么干不出一番业绩?

不能够啊!

李习如此,贾鲁甚至都去新安江转了一圈,实地考察,又跟胡惟庸聊了许久,就在说治水修堤的事情。

暂时还没法去治理黄河,拿新安江练手,也是不错的。

……

当每个人都忙碌起来的时候,给大家伙创造做事条件的张希孟,反而无事可做了。

这可不行啊!

总不能让咱给朱英开家长会,去见证毕业考试吧?

我可没有这么清闲,再说了,让我去看,那也是徐达和常遇春级别的,看你们小孩子过家家有什么意思?

必须要找点事情了。

可问题是我能做什么呢?

张希孟审视自己掌握的权柄……他名为右相,但实际并不参与中书省的日常政务,他管着翰林院,但是起草旨意这类事情,宋濂就能做。

他也管着太学,人才培养,但是现在礼部比他积极多了。

他还负责立法,也负责银行运作……但到底这些事情都有专门人了,不出事劳动不了他这位大神。

往常朱元璋没事干,张希孟还能过去给老朱上上课,充当一把帝师,现在过去,只能给朱标讲课,教他如何才能不尿裤子……

从什么都能管,到什么都无从下手。

张希孟发现自己还真就只剩下喝茶看书了……要不自己琢磨一下,挖空心思,再弄出点文章来?

又或者,自己弄個大锅,烧水制造蒸汽机?

要不就是缝个热气球,或者研究下煅烧水泥?

张希孟竟然有点迷茫了,他能干什么呢?

又是一个无聊的日子,泡了一壶枣茶,翻开淮南子,正好看到做豆腐的部分,要不中午弄个文思豆腐?

正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有人登门拜访了。

一个小小的人儿,还穿着开裆裤,在怀里捧着一包茶叶。

后面跟着两个女人,一个是吴王妃马氏,一个是第一位女官,江楠!

“张先生,没有打扰你奋笔疾书吧?”

张希孟连忙迎上来,跟马氏施礼,笑道:“王妃客气了,整个应天,怕是我这里最清闲了。”

马氏坐下,把朱标抱在怀里,笑呵呵道:“我都知道,这不,我给你找事做了。”

“有事情?”张希孟好奇。

马氏抓着儿子的手,把怀里的茶叶正式送到了张希孟面前。

“先生收下吧,这是标儿拜师的见面礼。”

张希孟接过来,熟悉的包装,熟悉的味道,仔细看了看,纸上缺口还是他不小心撕扯出来的……咱的西湖龙井回来了!

张希孟略思索,也就明白了,这玩意被李善长当成罪证,上呈给了朱元璋,老朱会在乎田契当票,不会管区区二斤茶叶。

马氏许是看见,觉得不错,就当成礼物,给自己送来了。

兜兜转转,一圈,总算是物归本主了。

这是老天爷赐给自己的龙井啊!

张希孟显得很高兴,眼睛都冒光了。

马氏还觉得他是喜欢自己的宝贝儿子朱标,心情大好,贴着朱标的脸蛋,柔声道:“快,快叫师父!”

说了两三遍,朱标终于鼓足勇气,仰着头,脆生生叫了一声。

“师父!”

张希孟放下茶叶,用带着茶香的手,拍了拍朱标,微微一笑,“世子殿下,从今往后,师父教你读书好不好?”

小家伙认真看了看眼前的人,歪着小脑瓜,吐出两个字,“骑马!”

张希孟笑了,“没看出来,殿下还是个好武的,行,回头师父安排。”

马氏见他们师徒和睦,也是心情不错,随后对张希孟道:“张先生,标儿的事情说完了,轮到这个丫头了。”

马氏把江楠拉到了自己身边,笑道:“我和吴王商量了,让她过来,帮着你监察各部衙门,总算财税,如果出了差错,用不着客气,严惩不贷!”

随后马氏又道;“张先生,你可别小看江楠,她虽然是女流之辈,但是帮着我打理那么多作坊,从来没有出过错。如果不是吴王跟我讨人,我可是舍不得让给你的,知道吗?你可不许让她受委屈了!”

马氏叮咛嘱托,张希孟的心思却在另一件事上。

他终于想通了,为什么会有种无事可做的感觉……归根到底,张希孟管得事情虽然多,但是手上缺少一个强有力的衙门,就跟老虎没了爪牙。

比如说李善长,他不管被张希孟弄得多惨,他直接统领六部御史台,就是直接做事的衙门。

朱元璋手里也有拱卫司,还有兵权,他要做事,只管下令就是。

张希孟手下,除了翰林院就是太学,哪怕他能插手刑部,也仅仅是制定法律条文罢了。

所以张希孟要做事,必须借助别人配合,他自己没有一柄利剑在手,没法直接施加影响力。

一旦其他人忙碌起来,把手上的资源发挥到极致,他自然就没什么事情好做了。

朱元璋把统计财税,监察衙署的权力给了自己,等于让张希孟有了直接干预所有衙门的权柄,而且以此为突破口,他掌握的其他力量也都可以配合起来。

一句话,张希孟总算能搞事情了。

他的心都热了起来,只是一扭头,注意到了文静贤淑的江楠,张希孟有点泄气了。

她行吗?

第二百五十三章 吓坏的百官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坏了第六百六十二章 李善长的高光时刻第八百九十二章 融合第六章 论守城第八百三十三章 大元朝最后的忠臣第七百九十九章 望弟成龙第八百四十七章 勋章来了第七百三十七章 朱标之怒第三百五十二章 烧出新乾坤第四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承诺第六章 论守城第二百一十三章 朱家军的良心第二百九十三章 坚定守住,就有办法第三百四十一章 这是一个关于格局的故事第二百八十七章 山贼土匪的智慧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写书第八百七十七章 大婚第二百一十九章 完者完了第七百八十二章 朱棣,肥得很!第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快乐第八十九章 宝钞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凉王第二百一十八章 立地成圣的张相公第四十七章 恢复旧山河第一百三十章 大魄力第十九章 贾鲁病了第二百七十六章 下克上第七百三十七章 朱标之怒第四百四十一章 平分华夏第五百六十九章 盐第八百一十八章 为了咱们家第八百六十四章 旨意到第八百二十四章 爱好种田第八百七十三章 咱投洪武大帝了第二百三十一章 豪门败落第五百零六章 张先生不常有第二百六十五章 不负少年第四百七十六章 包饺子第六百七十二章 为陛下贺!第三百三十八章 登闻鼓第六百五十九章 大宋笑话,永不过时第一百零一章 大比武第四百九十二章 夫妻同心第七百零四章 朱棣的心眼真多第一百零五章 赵均用覆灭第七百七十三章 不许士大夫再回来第六百三十二章 张相公觉得你死定了第九十六章 常遇春的小故事第七百三十四章 皇孙之师第一百九十章 讲好朱家军的故事第六百六十章 倒了霉的礼部第三十三章 敬畏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桌菜,两桌客第一百八十六章 张先生来了第三百三十七章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第七百一十五章 朱棣低头了第五百六十七章 屯田养兵第九百零九章 财富的力量第五百九十二章 张希孟的大棋局第二百一十章 杀得好第七百六十七章 说服朱元璋第七百八十四章 赌上一切的朱标第三百八十三章 朱元璋在崖山第一百零四章 全员反叛第九百零三章 张太师的境界第四百八十章 张相立大功第六百六十一章 废掉第一百七十六章 开科取士第二百五十二章 联手李善长第七百六十五章 张家也有逆子第二百六十三章 喝茶多是一件美事第四百八十二章 民本经济第六百六十二章 李善长的高光时刻第六百八十五章 张相公驾到第五百二十六章 张相公出马第四百一十章 欢迎投降第六百六十五章 洪武十年是个大日子第三百九十二章 大诰第四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承诺第五百三十四章 民心在我不在你第五百七十一章 大明的后起之秀第六百五十二章 不是谋反第八百三十五章 固始鹅肉第八百六十九章 疯狂的大明科学家第三百五十二章 烧出新乾坤第二百五十五章 越滚越大第九十一章 龙王也低头(五更到)第四百四十章 卷起来的群臣第三百三十七章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第六百一十三章 御赐金笔第八十九章 宝钞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阶段战术第八百七十八章 教化即开疆第八十四章 四位元帅第六百五十八章 丧尽天良的张希孟第十二章 示儿第二百二十二章 实践出真知第一百九十八章 刘伯温的大战略第一百一十六章 战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