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 国公

临淮镇,朱元璋的起点。

在那里,老朱拥有了第一支属于自己的兵马。

而且在进发临淮的路上,和张希孟的谈论,让老朱拥有了朦胧的意识,他想要争雄天下,建立自己的霸业。

一转眼八年时光过去,他的确有所成就。而能陪着他走到今天的老卒,却也不多了。

其中有人战死,有人因为受伤,不得不提前离开军中,当然,也有人触犯军规,被老朱斩杀,以儆效尤。

当初的两三千人,还能留下的,或许连八百都没有了。

朱元璋目送着这些老朋友从面前经过,他希望这些人能陪着他继续走下去,北伐大都,收拾山河,九州大地,重归一统,彼时在这个奉天门前,继续校阅三军!

临淮旧部去后,立刻就是吴祯率领的淮西将士…这些人都是朱元璋亲自招募,亲自训练,他们既是朱元璋的乡亲,也是老朱的袍泽兄弟。

他们是朱家军的核心,是一颗颗闪耀的将星,他们打下来如今的基业,也将开拓未来的天下,无可阻挡,无可匹敌,这个时代的狠人大集合!无敌男团!

这些人给朱元璋更多的是安心,放心,有他们在,就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淮西方阵之后,就是冯国用率领的滁州子弟兵。

这个给老朱建议渡江,直取应天的文武全才,曾经在历史上,英年早逝,暴卒于攻击绍兴的军中。朱元璋痛心疾首,论功排序,冯国用位列诸多功臣的第八位,仅次于开国六公爵和胡大海,可见地位之高……

而在这个时空中,冯国用被安排在了扬州,避开了危险,依旧活蹦乱跳,身体极好。

有太多的名将,仅仅是水土不服,或者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稀里糊涂就死了。张希孟也没法化身神医,把一个个人从鬼门关拉回来。

但是张希孟早早在军中推行卫生条例,制定餐饮标准,进行合理的训练,鼓励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张希孟的倡导下,朱家军极少有水土不服的情况,也没有大规模的瘟疫,

非战斗减员极少。

因此有许多名将悍卒,都安然无恙,毫不夸张讲,如今的朱家军,可是要比历史上还要凶猛几分!

在冯国用之后,一个黑漆漆的大汉,率领着和州兵马,出现在了朱元璋的面前。

胡大海!

这個勇猛耿直的汉子,同样没有被宵小暗算,依旧无恙。胡大海的勇猛,不下于常遇春,而他最可贵的是明白事理,以身作则,儿子胡三舍违法,被老朱断然处死,胡大海并没有怨恨朱元璋,相反,他更加忠心耿耿。

朱元璋才能进希望将胡大海的二儿子胡关住留在身边。

奈何胡大海觉得要想让将士们一往无前,主将必须做好表率,他岂能让儿子躲在后面?

拗不过胡大海,朱元璋也只能答应。

总而言之,这是个忠勇可靠的猛士。

而胡大海之后,则是常遇春统帅的渡江方阵。

这些将士都是参与过渡江战斗,在攻取应天之时,立下赫赫战功的。

眼瞧着一队队的精兵猛将,从面前经过,观礼台上,欢声雷动,人们把眼珠子瞪圆,

巴掌拍红,振奋无比。

瞧见没有,这些都是大明的兵马,是我们的子弟兵!

就在常遇春之后,出现了一队兵马,是由朱文正统帅,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从人群前经过,短暂的沉默之后,也先帖木儿竟然站了起来,泪水不可抑制地涌出。

他认出来了!

这是当初在铜陵的战俘营!

也先帖木儿他们都率领着这些将士,和倪文俊血战,保护铜陵安全。

彼时的他们,还是需要改造的俘虏,而今日他们是军中的猛士,能够前来参加阅兵的精锐。

“好啊!”

也先帖木儿喜极而泣,那些前来观礼的蒙古人也落下激动的热泪。

在这里能看到一支以蒙古战俘为主的兵马,有着太丰富的信息。说句实话,他们这些俘虏,元廷旧人,如何融入新朝,当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老朱这边,对他们太好肯定不行,把他们视作牛马,那也不行。

而这些人则是战战兢兢,时刻提心吊胆,离心离德,任何一点风吹草动,哪怕仅仅是家庭冲突,也会动摇他们的忠诚。

但是在看到这支人马的时候,他们松了口气,而且是彻底放松了。

道理很简单,朱家军,代表着大明的核心,代表着新朝的柱石。

蒙古人能够顺利参与其中,并且得到尊重,在外面改造好的蒙古人,也不需要担心,

可以安心做新朝子民了。

在这些人之后,杭州之战,浮梁之战,湖口大捷…每一次大战,每一个重要节点,

都有一支队伍代表着。

整个阅兵过程,就仿佛是一张画卷,有条不紊展开,将这些年的奋斗历程,一步一步走来的经历,完美展示在朱元璋,还有朝臣们的面前。

清晰真切,深入骨髓。

要说起来,能有今天,着实不易!

队伍的最后,是花云率领的铁骑,以及俞通海和廖永忠率领的水师,依次经过奉天门,整个阅兵仪式在万岁的山呼声中结束。

登基大典的上半场总算顺利渡过,接下来在傍晚时分,会有应天百姓巡游,然后是烟花表演,再之后就是戏曲联欢,要整整庆祝一夜。

作为整个大典的总导演,张希孟给自己八十分吧,还算满意,可以稍微松口气。

但是朱元璋突然的提议,让张希孟大吃一惊。

咱不是说好要等到大典之后,再封赏百官吗?

你怎么这么着急啊?

张希孟也没办法,只得匆匆赶来奉天殿。

此刻的朱元璋,已经脱去了戎装,一天换三次衣服,老朱还很不习惯,面对着大家伙,老朱先咧嘴笑笑。

“都别绷着脸,咱是登基了,可咱也没多一块肉!咱还是咱,你们还是你们!”

老朱笑道:“大封功臣这事,咱知道你们等了很久,上午的时候,咱登基了,册封皇后,册立太子……咱这一家子都有了安排,如何能怠慢大家伙?所以,咱就擅自改了流程,趁着下午,把封赏的事情大致说一下,等晚上看戏的时候,也好舒心顺气,你们说是不是?”

众人听到这话,齐齐屏息凝神,不敢言语。

有几个人更是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虽说对于将士的教导培养,一直没有间断。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够建功立业,

封妻荫子,也是无法拒绝的事情。

半生功名,皆在于此!

试问谁能不激动?

除非你就不是一个人!

而张希孟就波澜不惊,完全超脱物外,浑不在意。随便吧,反正我都可以的。

跟非人生物张希孟不同,李善长此刻却是万分在乎,他的手心都被湿透了。

朱元璋目光扫过,在李善长身上略停留,然后就落到了其他人身上,刹那间,老李万念俱灰,几乎闷哼出声,好在他还能撑住。

就这样,朱元璋扫视了所有人,奉天殿针落可闻。

终于,朱元璋唤了一声,“李先生!”

李先生?

不是张先生!

我没听错吧?

李善长竟然下意识去看张希孟,正好看到了张希孟的笑脸,一副恭喜恭喜的模样,老李刹那间冷静下来。

不出意外,张希孟一定事先知道了,自己还是差着不少啊!

一想到这里,李善长似乎也没有那么激动了。

“老臣在!”

朱元璋道:“李先生,这些年,你一直操持军需,处理政务…一个人辛苦一天,一个月,一年……都不难。难的是这么多年,咱们军中几乎没缺过粮食,没断过辎重,没出过大乱子!”

“徐达!”

徐达立刻起身,“臣在!”

“你看看李先生脸上的皱纹,你说他操的心,比你们是多是少?”

徐达忙道:“回上位的话,李相公鞠躬尽瘁,人尽皆知,他是上位的萧何!”

老朱含笑,又看看其他人,“你们觉得如何?”

在场文武,又能说什么,只是一起赞叹,“李相就是萧何在世,实在是主公股肱重臣!”

朱元璋领首,又转向李善长,对他道:“李先生与咱相逢微末,承蒙先生不离不弃,以至于有了今日基业,先生之功,当受嘉奖。”

老朱在这里顿了顿,李善长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你能不能先说完了,我年纪大了,要绷不住了!

“咱决定加封李善长为宣国公,世袭罔替!”

果然是世袭罔替的国公,并不出乎预料。

只不过封了个宣国,就有点差着意思。

不过换个角度想想,如果现在就封了大国,以后北伐成功,又该如何?

还封王吗?

所以,李善长立刻跪倒,叩谢天恩。

朱元璋把他拉起来,笑道:“李先生,接下来还有些具体赏赐,包括你的夫人儿子,要等礼部那边处理妥当,才能给你……其余人也都是一样。”

李善长忙不迭点头,“臣明白!臣代家人,叩谢天恩!”

老李拿了封赏,还排名第一,算是志得意满,再无迟疑,挺直胸膛,站在一边。

这时候朱元璋稍微停顿,就念了下一个名字,“徐达!”

第七百五十八章 霹雳第一百二十八章 俘虏工作第三百四十二章 一人夺一城第八百一十章 张承天的生意经第三百三十二章 冲突第三百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疑问第八百五十四章 吾皇万岁,大明万岁第四百五十一章 开明的张相公第八百九十九章 准许加入华夏第七百六十九章 张庶宁的苦读计划第四百一十章 欢迎投降第三百一十三章 收买李善长的价码第一百二十六章 粮食就是一切!第一百八十三章 新生第四百二十一章 广而告之第三百七十七章 考试成绩出来了第六百八十六章 济民学堂的人样子第三百九十章 探查民情第四百九十八章 官学正统第五百五十八章 光复大都第五百零二章 朱元璋请客第三百九十二章 大诰第二百九十三章 坚定守住,就有办法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伐第七十三章 罗贯中来访第四百七十五章 御驾亲征第六百二十七章 又是大案第五百五十九章 欢庆胜利第八百八十三章 朱标的反应第八百三十三章 大元朝最后的忠臣第三百五十一章 俘虏楼船第一百九十一章 威力无穷的宣传战第二百五十四章 张李同心,其利断金第四百六十八章 朱元璋,你不讲武德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省制第六百八十六章 济民学堂的人样子第七百五十三章 兄弟情深第一百九十三章 和百姓在一起第九百零三章 张太师的境界第二十四章 落脚之地第二百一十五章 加倍抚恤第二百四十一章 败得真惨第三百一十六章 总算第二百七十章 胡惟庸第六百三十五章 绣春刀,出鞘第六百八十六章 济民学堂的人样子第七十五章 处置第六百七十九章 张庶宁的群贤第七百三十八章 两个大明第四章 汉高祖如何第五百四十九章 喜事第六百三十八章 百万补贴朱多多第八百八十八章 老朱能得到的第一百五十七章 装备碾压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省制第四百章 登基大典的嘉宾第五百四十七章 文丞相,可以告慰了第五百零七章 皇子待遇第六百七十三章 鲁王世子第二百三十八章 朱家军的优势第三百七十七章 考试成绩出来了第七十七章 剥皮见心第六百二十一章 太子和老四第六十六章 郭子兴,你不要过来呀!第五十章 天命所归第二百三十八章 朱家军的优势第三百九十六章 吴王的请帖第五百五十八章 光复大都第七百四十八章 皇孙染病第七百二十九章 双赢就是我赢两次第九章 论地主豪强的软弱性第七十五章 处置第六十一章 要官第一百五十六章 百倍奉还第五百五十章 出征大典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阶段战术第五百六十九章 盐第七十章 好官第五百九十四章 顽强的朱标第八百四十七章 勋章来了第四百一十三章 空印第三百五十章 诈降的人选第二百六十七章 朱元璋归来第七百一十九章 来自李善长的一击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坏了第四十九章 大刀向自家人头上砍去第六百九十八章 纨绔子弟张庶宁第三十章 淮西第四百六十四章 弃河南,守河北第六十七章 咱曾经来此要过饭第二百八十二章 留氏后人第三百五十六章 到士兵中去第三百二十八章 双向奔赴第三百六十七章 愿意追随咱的,留下第二百零一章 清官无敌第五百六十六章 封王第七百零三章 一生要强的朱元璋第一百四十一章 我要看着大元朝完蛋第七十六章 送大元忠臣上路第六十章 落网(加更求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