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 第五步,北伐

“关铎远在高丽,孤掌难鸣,要是没有咱们撑腰,他早就垮了。上一次中路军伤兵参加主公登基大典,就是明证,此人跑不了。”张希孟笑呵呵道。

他这么说,自然有着十足的把握。事实上伴随着这些伤兵回乡,张希孟就安排人,让他们写些书信,主要是报个平安,然后让运送物资的商人送去高丽,交给北伐军将士。

虽说是平安书信,但是总要说说见闻,讲讲海上的情况,告诉他们自己的未来如何……这里面就有人分到了土地,选择在大明安家,就有人拿到了大明的田契。

方国珍的船队每两三个月,就往来一次,各种消息,不断往那边送。

关铎能拦着吗?

拦不了!

正是因为这些好消息,才维持了中路军的军心,不至于崩塌,毕竟还有个大明在,还有希望!

但问题是了解的越多,这一支兵马就越不属于韩宋了。

为什么会有士兵说出可惜大印不是朱元璋的?

张希孟向来喜欢自下而上,水滴石穿,北伐中路军这一锅粥,距离煮熟也差不多了。

“先生,眼下关铎他们在高丽,若是咱们支持关铎,会不会激怒高丽?万一他们和元廷联手,岂不是成为大患?”

张希孟淡淡一笑,“主公,您知道高丽人的生存智慧吗?”

老朱眉头微微皱起,“这个咱不知道,想来都是一般不二的人,还能有什么稀奇的?”

张希孟笑道:“主公,咱们向来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讲旳是反躬自省,努力上进。都是着眼自己,因为我们只要做好了自己的事情,就不会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可高丽不同,他们是小国。就算使出了浑身的气力,依旧抗拒不了天命。所以说他们必须要仰视大国,求大国庇护,才能活着。”

“所以他们相信以大事小以仁,以小事大以智。再说的干脆点,只要把大国伺候好了,他们大约就可以安然无恙!”

朱元璋听到这里,忍不住勃然怒道:“原来如此!”

要说起来,这些年对高丽的情况,朱元璋还是知道一些的。元朝皇帝的后宫,有许多高丽美女,宦官里面,有不少高丽太监,就连元军中,还有一支高丽兵马,他们甚至参加了围攻高邮之战,据说还打得很凶猛顽强。

过去老朱还不明白,现在一想,这高丽还真是大元朝的孝子贤孙,忠心耿耿啊!

“先生,高丽如此孝敬大元,要如何分开他们,需要威逼还是利诱?”

张希孟道:“主公,若是宁死不屈的猛士,自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面对一条狗,只要把它打怕了,也就是了。他们要事大,只要告诉他们,谁才是大国,这帮人就会主动跪过来的。”

朱元璋稍微沉吟,还真是别开生面,觉得十分有趣……哪怕张希孟驳斥了那么多儒家的观点。但是有些东西,还是根植在骨子里,根本改不掉的。

比如说将心比心,比如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原王朝历来的习惯都是我对你好,换你对我忠心,你给我一点进贡,我十倍厚赐,以此来收拢人心。

很难说这种行为是对是错,毕竟这是根植我们的文化习惯,思维模式的。

但是大多数的小国,显然不是这么想的。

尊严是个奢侈的东西,只要大国才配拥有,至于小国,从头到尾,求的都是生存,尊严之类的东西,太奢侈了,不是他们能负担的。

所以说,面对小国,必须学会另外一套思维模式才行……朱元璋自然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越想越觉得有趣。

“先生,这么看来,往后对待四周的蛮夷小国,该有一套不同的方略了。”

张希孟谦虚笑道:“臣也不好说,不过可以拿高丽试试手,看看臣讲的是对还是错?”

老朱眉头挑动再三,沉声道:“告诉廖永安,让他率领一百艘战船,汇同越王的船队,前往高丽出使……对了,使臣就选杨宪,让他过去,告诉高丽,上国回来了!让他们及早悬崖勒马,改过自新,不然天兵到时,玉石俱焚!”

手下人答应,立刻去传旨。

廖永安也调动水师,杨宪也从应天过来,接旨动身……只不过杨宪有点为难,这旨意不太好说啊!

朱元璋已经杀气腾腾了,但是真正的旨意却是只有一句话:尔父回来了!

论起简略,在所有的国书里面,都算是空前绝后了。

张相出手,果然就是不一般啊!

只要高丽还要点脸皮,估计就要打仗了,还要跟廖永安和方国珍说说,让他们做好备战,可别麻痹大意。

处理了高丽这边,张希孟和朱元璋的目光,还是放在了山东的毛贵身上。

比起关铎那种扭扭捏捏的,毛贵是毫不掩饰,学习朱家军的做法。

他的成绩显而易见,同样的,困难也是明明白白。

这就是毛贵无奈的地方。

山东的豪强大族非常多,他的根基不够,想要彻底铲除大族影响,千难万难。

而且元军也把兵力放在他的身上,频频发起攻击,内部大族也在掣肘。

最要命的是他的做法还惹怒了韩宋内部的一些人,频频在刘福通面前告状,攻讦抹黑。

这么一来,弄得毛贵焦头烂额,应接不暇。

所幸在淮西方向,大明对他坚决支持,给粮,给兵器,通商贸易,不遗余力。

事情弄到了这一步,就算毛贵不愿意归顺大明,只怕也不行了。

当然了,毛贵手下,也是一二十万人,又是韩宋精锐,还占据了一省之地,想要顺利吞下来,还要付出一些努力。

总而言之吧,韩宋本身就离心离德,加上张希孟不停挖墙脚,已经成了一栋摇摇欲坠的破房子。

只要踹一脚,就会垮塌。

而踹出这一脚的人,正是察罕帖木儿!

其实就在关铎兵败辽西的时候,另一路北伐军,也不得不进入宁夏路,就是为了避开察罕帖木儿的锋芒。

也就是说,北伐西路军也败了。

察罕帖木儿甚至没有追杀西路军的李武、崔德,而是亲自统兵,直取虎牢关,夺占虎牢关之后,大军分成南北两路。

从黄河两岸,呈钳形攻来。

又调陕西的兵马,出函谷关,山西的兵马越过太行山和黄河,会师于汴梁城下。

而察罕帖木儿亲自驻扎在汴梁城西的杏花营,指挥各路军环绕着汴梁城修筑营垒,围攻汴梁。

此刻的察罕帖木儿,手握几十万雄兵,麾下将领极多,全都是能打的狠角色。

没办法,不能打的早就被淘汰了。

你可以认为这些元军凶悍残暴,比畜生还不如,但是却不能否定他们的强悍凶猛。

刘福通数年之间,三路北伐,打得轰轰烈烈,固然撼动了元廷的根基,却也替元廷练出了一支强悍的地主武装,元末曾文正了属于是。

有趣的是,察罕帖木儿竟然也深谙结硬寨,打呆仗的道理,他从四面修筑营垒,围困汴梁。

面对此情此景,刘福通多次派兵,试图击溃元军,但很可惜不但没有成功,还损兵折将,势力进一步削弱。

当初北伐打得多慷慨,此刻败得多窘迫。

前后不过几个月的时间而已。

当初朱元璋登基,刘福通还气势汹汹问罪。结果朱元璋大破陈友谅,积累了足够的力量。

可中原的局势却是一落千丈,碎了一地。

先是北伐中路军兵败辽西,接着是北伐西路军被赶到了宁夏路……然后虎牢关门户被夺取,几十万元军,围攻汴梁。

刘福通唯一的指望就是山东的毛贵。

偏偏此前他们和毛贵之间多有嫌隙,此刻调毛贵前往开封,不亚于引董太师进京啊,这是要命的事,岂能答应?

当初张希孟送给刘福通的那些“大宋忠良”们,果然不负众望,在韩宋面临亡国危机的时候,表现得和当年大宋灭亡时,一样优秀。

这些事情,朱元璋都看在眼里,说实话,局势变化,比想象还要快……他联络明玉珍,希望并力北伐,就是打算从南阳出兵,抢占潼关,把元兵堵在关中,避免他们大举进攻中原。

天可怜见,朱元璋真是没有半点私心,都是为了北伐大业着想。

他已经看出来,刘福通撑不住了。

但是明玉珍搞出了平分华夏的操作,刘福通那边也像是防贼一样防着他,老朱也是干着急。

不过想想也知道,人家连毛贵都那么猜忌,又怎么可能给老朱好脸色看?

短短时间里,风云变色,汴梁几乎成了一座孤城。

小明王已经岌岌可危了。

“先生,你看中原大局如此,咱们第一步该怎么办?”

张希孟道:“咱们第一步该说什么事都没有,刘太保高枕无忧。”

朱元璋一怔,就道:“那,那第二步呢?”

“第二步宣称或许元兵来势汹汹,但我们相信经历过无数考验的大宋王师,能够顺利击败凶残的敌人。”

老朱脸色微微变化,沉吟道:“第三,第三步呢?”

“第三步就是说汴梁很危险,但是仓促之间,我们什么都做不了。”

老朱摇头长叹,“你这是要看着刘福通和韩林儿死啊!”

“没错,到了第四步,就可以宣称当初要是能做点什么就好了,现在太晚了。”

老朱眉头立起,“先生让咱作壁上观?”

“不,还有第五步……北伐!”张希孟微笑道。

第七百六十六章 后继有人第四百八十六章 至高荣誉第八百六十二章 张太师是我叔叔第三百九十七章 大明第八百七十章 飞天第五百五十三章 我是西路北伐军的第八百五十四章 吾皇万岁,大明万岁第四百二十六章 铁矿第八百一十一章 小儿辈的婚事第九百零七章 清扫干净第三百三十九章 送你一顶白帽子第八百九十一章 朱元璋旋风第三百零一章 天人感应,可以休矣第七章 狠人朱重八第二百二十九章 老朱也为难第七百一十一章 最好的传人第一章 元末第五百七十一章 大明的后起之秀第一百一十三章 花开两朵第八百九十三章 铸造金鼎第八百六十九章 疯狂的大明科学家第二百四十六章 咱们赢了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阶段战术第七百九十一章 金陵十二公子第七百七十四章 教育改革第八百三十八章 老人该退位了第七百四十八章 皇孙染病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明群贤第七百六十章 陛下叫我陛下第三百六十四章 出征白鹿洞第八百九十六章 皇孙的无为而治第八百一十三章 老朱的保证第四十五章 李善长第七十七章 剥皮见心第七百五十二章 大狱第三百二十四章 丞相的自我修养第三百二十章 度支局开工了第三百六十七章 愿意追随咱的,留下第三百七十八章 九州不全,寝食不安第一百七十四章 咱是来立规矩的第五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金碗第一百六十一章 三大纪律第四百九十八章 官学正统第七百四十七章 官方大采购第六百八十一章 不能免俗的朱元璋第六百六十章 倒了霉的礼部第六百九十八章 纨绔子弟张庶宁第五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金碗第一百六十三章 轻松出狱第三百二十五章 简朴的张先生第七百八十六章 我会保你的第五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金碗第一百五十九章 请主公过江第七百八十七章 张家第三胎第一百六十三章 轻松出狱第四百三十三章 移民填湖广第二百七十四章 奴才之作第五百七十二章 赢麻了的朱元璋第七百二十七章 恐怖的徐达第一百八十九章 元末王者局第七百五十七章 太子成熟了第三百一十二章 茶叶又没了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带货了第五百三十三章 正本清源第五百七十九章 玉玺不如金印第六百零二章 什么叫洪武大帝啊!第三百五十二章 烧出新乾坤第八百四十八章 不忘功臣第三百七十六章 拼搏百天,我也要考税务部第六十八章 进城不是小事情第三百五十章 诈降的人选第六百三十三 章 藩王第七百一十一章 最好的传人第六百三十章 大明根本第七百七十九章 这日子没法过了第六十七章 咱曾经来此要过饭第五百三十九章 门下省考试第五百三十七章 御用佳品第五百六十五章 秦皇汉武,唐宗明祖第二百六十九章 理论和实践第三百零四章 国珍飘零半生第四百九十三章 无懈可击的张相公第二百七十八章 富裕仗第六百七十四章 朱家公主不足论第二百三十五章 军力加倍第三百三十章 人生无常第八百八十七章 清算皇家资产第三百零一章 天人感应,可以休矣第三百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疑问第三百五十二章 烧出新乾坤第三百五十章 诈降的人选第三百三十四章 脱胎换骨第六百零九章 你要保我不死第二百五十一章 驻守洪都的人选第四百八十八章 这个大明不一样第八百一十六章 好好辅佐太子第九百零七章 清扫干净第一百七十三章 砸碎一个旧世界第五十四章 杀出来的公道第七百二十八章 母后给我撑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