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四章 刘福通走了

刘福通疯了一般,大肆杀戮。

那些大宋忠良,归附过来的文官,还在汴梁城中的豪门大户……没人能够幸免,哪怕是元军攻城最紧急的时候,也没有死得这么惨。

斯文元气,大宋文脉,此时此刻,遭到了浩劫。

元廷都没做到的事情,居然让刘福通给做到了。

着实是罪孽深重,天理不容!

至于大明,为什么要如此扭捏迟疑?

怎么就什么事情都不做?

你们不是要恢复中华吗?

没有我们这些鸿儒大家,谁帮你教化天下,恢复中华啊?

不过说起来,这些人的想法还是冤枉了郑遇春,他还是做了些事情的,比如给城里送了一百车生石灰……天气越来越热了,可要处理妥当,不然发生瘟疫可就不好了。

……

“这个郑遇春,还挺聪明的,居然帮咱们除掉了一个祸患。”朱元璋笑呵呵道:“他该重赏啊!”

张希孟翻了翻眼皮,心说要是重赏郑遇春,那不是鼓励所有官吏学“汉弗莱”吗!那未来大明可就热闹了。

“主公,这种事情还是不要明着赏了……如果主公舍得,不如把主公织的毛衣送给郑遇春一件吧?”

“送给他毛衣?”

老朱愣住了,有点不好意思,“咱,咱织的不一定合身。”

“放心吧,主公织多大,郑遇春就能穿多大,臣这就让人送过去,郑遇春保证满意的。”

岂止是满意?

简直要谢谢张希孟的八辈祖宗……这个赏赐可太牛了。

丹书铁券,免死金牌,那也是代表皇命而已。

可是这个毛衣,那是老朱一针一线织出来的,放在家里头,都能当传家宝留着,要不了几十年,就是大明特级国宝文物了。

绝对比免死金牌值钱多了,也安全多了。

说完了郑遇春的事情,朱元璋又想起了刘福通,略微感叹便道:“能在临死之前悔悟,也不算太晚。只是想起当初,他和咱谈论天下豪杰,还以为英雄自诩,转眼十来年,他却要走了,咱这心还空落落的。”

张希孟微微沉吟,这才道:“刘福通十年反元,三路北伐,立下了赫赫大功,确乎不该让他这么死了。要是能网开一面,把他送去高丽,或者其他地方,照顾韩林儿也好。”

“哈哈哈哈!”老朱突然大笑,“先生想的是不错,只可惜做不到啊!”

张希孟微微皱眉头,难道说老朱不想放过刘福通,必须要除掉这个心腹大患?

不对,这不是老朱风格,至少不是当下老朱的风格……“主公,是担心刘福通,不愿意低头?宁折不屈?”

朱元璋微微颔首,“既然刘福通能说出那种天下英雄,只有咱和他的话,他就不会向咱低头了。他把乱七八糟的人杀个干净,然后自己潇洒一死,至少在他看来,就是楚霸王一般的英雄,死而无憾了。”

张希孟沉吟了片刻,深以为然。

这才是率先去起兵抗元,三路北伐,几乎灭亡大元的刘福通能干出来的事情。

大丈夫生得清白,死得干脆。

说什么和小明王一起,被人沉入江中淹死的说法,似乎值得推敲……相比较而言,张希孟更愿意接受刘福通在安丰战死的说法。

大英雄该有大英雄的死法。

“主公,既然刘福通已经做好了准备,不如主公给他写点什么吧!”

朱元璋微微一怔,“先生似乎比咱会写啊?”

张希孟笑道:“臣能写悼词,那是等刘福通死后的。在他生前,似乎更愿意得到主公的评价,不管怎么说,刘福通也是把主公视作对手的,你们才并驾齐驱啊!”

老朱听到这话,还挺欣慰的。

只是要写什么,老朱一时还吃不准……他再三沉吟,提起笔,酝酿了许久,才写下一行字:

首义惊天下。

老朱写完之后,看了眼张希孟,直接张希孟给他竖了个大拇指。朱元璋心情大好,随即写下第二句:豪气震古今。

写完之后,老朱笑道:“先生以为如何?”

张希孟点了点头,“当年刘福通追随韩山童举事,最先举起这一轮红巾起义的大旗,当得起首义二字,三路北伐,气贯长虹,确实是空前的。主公这两句算是对刘福通最好的赞许了。只是要不了多久,真正更大规模的北伐就会到来,那时候才是普天同庆,再造华夏的时刻!”

张希孟信心满满道,再也没有任何迟疑。

就在徐达攻克仪封,常遇春驱兵开封之时,整个战场的形势再度为之一变。

察罕帖木儿已经将中军退缩到了黄河以北的怀庆。

同时在郑州、荥阳、巩县、洛阳之间,层层设防,阻挡明军,尤其是防止南阳明军和东线明军会师。

看起来察罕还在挣扎,他放弃了开封,向西收缩兵马,仿佛是回笼了拳头,如果明军杀过来,就会遭到他断然的攻击。

但是老朱对此却是一眼洞穿,如果真是这么打算的,为什么不把中军放在洛阳?

那样的话,说不定还能鼓舞王保保,死命攻击陕州……一旦陕州失守,李思齐大军出陕,同察罕汇合,还有几分胜算。

可问题是察罕将中军放在了怀庆,这就透露出他投机的盘算。

能挡住明军,能夺取陕州,能跟李思齐合兵,这样最好,他就跟朱元璋拼到底……如果不行,他现在把兵马放在黄河以北,必要的时候,还能逃窜。

“首鼠两端,举棋不定。察罕必然不是咱的对手!”

老朱一语断定,张希孟也看得明白,确实是这个局。但他却没有过分鄙夷察罕的意思,毕竟他的背后,还有孛罗帖木儿,还有大都的元皇帝,还有野心勃勃的皇太子。

察罕帖木儿似乎是不想一下子损失掉所有筹码。

“主公,既然察罕举棋不定,我们就该趁机更加果断出手,争取更大的战果……最好把察罕的几十万人,悉数歼灭,一口吃掉!”

说到这里,老朱也是微微沉吟……虽然说从一开始,他们就制定了全歼察罕的计划……但是在具体实施的情况中,明军还是相当克制的。

饭要一口一口吃,网要一点一点收。

面对几十万条的庞大鱼群,跑掉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

袭取陕州,猛攻仪封等地,解围开封……这一套只能算是大战的第一阶段,明军超额完成了任务。

察罕帖木儿进一步收缩兵马,主力决战的条件越发成熟。

接下来怎么打,就充满了学问。

“依旧让常遇春和徐达逆流而上,攻击郑州,只怕能胜过元军,也落入了察罕的算计。他就盼着咱们一点点打,他好拖延时间,等待时机。”

张希孟用力点头,他也很佩服老朱眼光,的确把察罕帖木儿的心态算准了。

只是看明白了,不意味着就能破解。

“主公,我看察罕帖木儿是万万不会渡河,想要河南决战已经是不可能,唯有在河北,才能拼一把。奈何察罕骑兵众多,他想要逃跑,我们实在是很难拦截。”

朱元璋微微一笑,“先生只是看到了一层,却没有看出更多玄机……这也是先生需要努力的地方!”

张希孟低着头,他需要往这个方向努力吗?

完全不需要啊!

“主公有什么高见?”

朱元璋笑道:“咱虽然看不起察罕,却也清楚,他不会仓促北返。如果真的是一溃千里,察罕也就完了。咱们不妨激怒他,让他不得不战。而且还要让他误以为能有胜算。”

张希孟怔了怔,这个操作难了。

“主公,计将安出?”张希孟好奇道。

老朱拿过地图,笑呵呵将代表毛贵的旗子,放在了邯郸。

然后將胡大海的旗子,放到了上党……张希孟几乎瞬间明白,老朱是想将元军北归的路线给截断,造成关门打狗的态势,逼迫察罕决战。

“主公,胡大海是全军的预备队,如果放他夺取上党,截断察罕归路。那,那谁去对付察罕?只是靠着徐达一人吗?”

朱元璋哈哈大笑,又把常遇春的旗子从河南拿到了河北,然后将他的旗子和徐达的旗子放在一起,直接送到了怀庆……

张希孟猛地吸了口气,神色再三变化,忍不住叹道:“主公是打算虚张声势,欺骗察罕。这样一来,决战的胜算倒是大增……只是察罕一旦觉察我们在河南十分空虚,趁机反攻,只怕会出问题。”

朱元璋微微沉吟,“先生所讲不错,但咱要问先生一句,察罕已经退兵河北,他还真有胆子在河南之地,攻城略地吗?”

张希孟无奈道:“主公,臣只能说有可能,毕竟战场上瞬息万变啊!”

朱元璋笑了,“没错,确实有,但这也就是咱要承担的后果……事实上,这个想法是徐达提出来的。”

张希孟再度惊讶,果然是兵不厌诈,不光是老朱,就连徐達,也不是自己能比拟的……除了选择相信,还能怎么办?

反正天塌下来,也不用自己顶着。

张希孟当然是继续织毛衣了……而就在君臣确定下来第二阶段方略的时候,老朱撰写的文字,也送到了刘福通手里。

“首义惊天下,豪气震古今。”

刘福通微微点头,有了这句话,后世也不会把他刘福通视作一个寻常的草贼了。刘福通仰天叹道:“好一个朱元璋,是比俺有气魄!只可惜,不能看着你北伐大都,恢复中华了。俺,走!”

说完这句话,刘福通抽出佩剑,在脖子上狠狠一抹,鲜血涌动,身躯缓缓倒下……就在奄奄一息之时,似乎有哭声传来。

韩林兒不顾鲜血,抱住了劉福通身躯,嚎啕大哭。

“叔父别走,叔父别走啊!”

又听到了叔父的称呼,刘福通再无遗憾,嘴角微微上翘,瞑目去世……

第一百六十三章 轻松出狱第三百六十九章 济民学堂第一百二十章 彭党第二百四十二章 千金悬赏第七十三章 罗贯中来访第二百八十八章 得手第三百二十九章 都想投朱第三百八十二章 建立什么样的国家第二百四十三章 我们并肩作战吧!第八十章 上学啦!第二百五十二章 联手李善长第三百五十六章 到士兵中去第四百二十七章 我们赢了第六百章 废了盐运使司第七百九十章 公主北上第一百零二章 朱元璋做好了战斗准备第四十七章 恢复旧山河第五百九十三章 狠人第七百七十六章 你到底是谁?第一百七十四章 咱是来立规矩的第七百七十九章 这日子没法过了第六百四十三章 张相布道第七百五十五章 朱标战李相第一百九十章 讲好朱家军的故事第七百五十五章 朱标战李相第四百六十九章 无敌的常遇春第五百零七章 皇子待遇第八百五十三章 天下一家,万民一心第二百章 张希孟被盗了第三百九十八章 刻石铭记第五百三十五章 天下一盘棋第十五章 挺住了第九十六章 常遇春的小故事第三百三十四章 脱胎换骨第七百二十章 杨宪倒台了第四十三章 朱元璋南下第八十二章 文忠第六百一十章 冠军……侯,回来了第七百七十九章 这日子没法过了第六百章 废了盐运使司第三百六十九章 济民学堂第五百零三章 鲤鱼焙面第五百四十四章 咱要留在应天第二百五十八章 快刀第七百四十六章 马皇后的恩典第七百九十一章 金陵十二公子第七百九十二章 驸马上门第六百二十二章 张希孟的财富第四百六十二章 大决战第一百一十八章 谁是敌人,谁是朋友第五百二十七章 从丝绸作坊开始第五百章 别致的洞房花烛第七十六章 送大元忠臣上路第四百四十六章 金牌第三十九章 好女婿第二百二十八章 考试多是一件美事第三百零二章 跪第三百零九章 俸禄第二百一十二章 不可嘉奖第二百一十五章 加倍抚恤第七百六十八章 张太师的亲戚第八百七十九章 开国旧事第七百九十一章 金陵十二公子第五十八章 自首了第二百二十四章 张士诚看戏第一百零三章 决策第一百九十五章 刘伯温归心第四百九十六章 辅国元师第五百三十三章 正本清源第二百七十一章 快速推进第五百五十七章 谁都瞧不起大宋朝第一百八十三章 新生第一百七十七章 刘伯温考试第七百九十一章 金陵十二公子第一百零二章 朱元璋做好了战斗准备第六百七十二章 为陛下贺!第二百六十八章 雷霆手段第四百七十四章 刘福通走了第四百六十二章 大决战第九百零二章 大明正黑旗第四百三十八章 和尚不难为和尚第七百零九章 我们不会让父皇失望的第三百六十一章 衣食为本,日用为道第一百四十七章 战船相连用火攻第九百一十四章 山路第一百七十六章 开科取士第六百八十六章 济民学堂的人样子第五百八十六章 封狼居胥第八百三十一章 俘虏王保保第一百零七章 五大主力第七百三十八章 两个大明第七百九十一章 金陵十二公子第四百七十四章 刘福通走了第六百八十四章 你爹要来了第四百六十五章 我是朱元璋的侄子第四百三十章 你不配第二百三十一章 豪门败落第一百四十七章 战船相连用火攻第七百六十五章 张家也有逆子第六百章 废了盐运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