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章 张相立大功

“英灵莫散!”

“将军千古!”

饱受战火摧残的陕州军民,聚集在英烈祠堂前面,放声大哭,开怀大笑,又是高歌,又是呜咽……喜极,也悲极。

在过去的时间里,除了抗击元军攻击,抢修城墙,挖掘壕沟之外,稍微空闲,就会有人讲李观察的故事,讲靖康之耻,讲崖山惨败,讲中原百年沦丧,人命不如牛马的悲惨……

这些东西当年张希孟讲过,随后其余的训导员也讲过,再后来老兵又给新兵讲过……一批又一批,传承有序,不曾断绝。

而且不断丰富内容,还有戏曲评书等等形式,加深印象。

哪怕是名声赫赫的岳家军,也达不到这个文化水平。

但是即便讲得再多,也不如身临其境,体会得更深刻。

当年李彦仙为了守陕州,硬抗完颜娄室十万大军,足足一年有余,宁死不降……李将军忠烈千秋。

可即便如此,陕州还是丢失了,无能的赵宋皇帝不但将陕州让给了金人,还杀死了岳爷爷,断绝了最后的希望。

你给完颜构讲再多,不论怎么擦胭脂抹粉,都改变不了中原沦丧的事实。

先是金人,然后是蒙古……我本炎黄苗裔,天潢贵胄,今日竟落得与牲畜同价……我们不是没有英勇的将军,也不是没有舍死忘生的猛士。

但为何一败再败,似乎从失去了燕云之地以后,就没有好事情,不停的溃败,不停的失去……以至于最后连做人的尊严都没了,只能匍匐地上,战战兢兢!

此罪滔天,罪在赵宋!

那赵宋皇帝怎么样了呢?

宋高宗跪在了岳飞的墓前,眼望中原,向天下百姓谢罪!

没错,就在不久之前,我们大明天子干的!

有太多陕州百姓,还是第一次知道这件事情。

原来那个罪魁祸首已经跪下去了!

“吾皇圣明!”

“大明万寿!”

百姓们激动痛哭,热泪盈眶。

面对着元军围攻,立身忠烈祠堂前面……他们仿佛化身孤军奋战的李彦仙,死战到底,决不放弃。

他们比李彦仙幸运,李观察熬了一年多,那个无能的皇帝也不曾派兵相救。

而他们只是挺了一个月时间,大明已经大破元军!

金人,蒙古……皆是胡虏。

而如今的大明,讲的就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由此上溯,百年耻辱,一扫而光,靖康之耻,也扫去大半,还剩下光复燕云之地,就能告慰祖宗,告慰先人!

历史与现实映衬,成与败,盛与衰……这是多大的一篇文章!

“只怕还要等着张相执笔才行。咱们祭奠英灵之后,还是赶快渡河北上,抢占解州要紧!”朱文正感叹道。

傅友德微微迟疑,就道:“李思齐尚在潼关,我们此时渡河,怕是不好吧?”

朱文正哈哈大笑,“李思齐要是有胆子来犯,又何必退走?你放心吧,他现在想的只是和咱们议和,好保住他的荣华富贵。察罕尚且不是我们的对手,更遑论其他!这样吧,留下你统兵三千,戍守陕州,照顾伤员,我领着赵德胜一起渡河。”

傅友德还在迟疑,担心会出现变故,朱文正却是不愿贻误战机。

只要提前拿下解州,关闭最后的生路,这二三十万的元军,就是死路一条!

必须用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告慰先人,洗雪耻辱!

朱文正收拢羊皮筏子,渡过黄河,随即把那几位盐商放了出去,让他们带路。

短短的一个月,天翻地覆,风云变色。

原本看起来“优势在我”的察罕帖木儿,竟然是个银样镴枪头,面对韩宋,他重拳出击,面对明军,唯唯诺诺,不堪一击。

打到了今天,已经不用等待最后的结尾了,朱元璋不光奠定了南方大区的王爷的地位,顺便也把北方大区的一号种子选手给淘汰了。

不出意外,天下一统,归于大明,再也没有疑问了。

盐商们最初还不情不愿,而此时却只恨不得拜倒在朱文正的面前,当一个腿部挂件。

朱文正算得很准,他顺利渡河,通过中条山,出现在解州城外。他又派人,去轵关陉,查看情况,准备封锁道路……

自是朱文正算计很好,竟然晚了一步。

当明军赶来的时候,王保保已经带着三千人,还有李克彝跟虎林赤两个跑路高手,一路北上,直奔晋宁而去。

在奔逃的路上,保保尚且心惊肉跳,惶惶不安。

因为在不久之前,冀宁已经归了孛罗帖木儿,他此去不等于是送羊入虎口吗?

“公子勿忧,孛罗帖木儿虽然跋扈,但也不是糊涂人,他想要收拾残局,就一定要平章旧部。想要平章旧部,就不敢对公子如何。只要我们能低声做小,委曲求全,就可以活下来。”虎林赤劝说道。

保保沉吟哀叹,“大丈夫岂可郁郁久居人下?”

这话说得两个人都愣了,明明遭逢惨败,怎么保保有点不一样吗?

莫非失去了父亲庇护之后,这人一下子就长大了?

李克彝立即道:“公子用不着担心,孛罗帖木儿野心太大,用不了多久,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公子只要耐心等待,卧薪尝胆,必有执掌大权的机会!”

保保思忖再三,终于颔首。

这三个人,踏上了北返的道路,至于元军结果如何,他们不知道,也不敢想。

更害怕因此失去斗志,直接崩溃。

因为他们都清楚,这一战的结果,必定是十分惨烈……到了不敢想象的地步。

他们的直觉是正确的,就在保保渡过孟津之后,邓愈已经率领人马,杀到了洛阳,这座古都终于到了大明的手里。

随后冯国用率领人马,自西向东,王弼和郑遇春指挥着明军和民兵,自东向西,双方对进,横扫整个河南之地。

败得如此之凄惨,竟也大大超出了察罕帖木儿的预计。

他估算着,无论如何,也不至于陷入包围圈,更不会弄到全军覆没的地步。

但是随着一条条生路断绝,包围圈不断缩紧,察罕终于不得不承认,自己低估了朱元璋的胃口,从一开始,人家就要全歼自己。

“姓朱的,老子不是羔羊,老子是狮虎猛兽,你想杀我,你也要付出代价!”

察罕帖木儿没有选择留在怀庆,等候明军。而是主动出击,他要用精锐铁骑,冲破明军,杀出一条撤回河北的大路。

尽管接连遭逢失败,但是察罕还是存在那么一点自信……他觉得蒙古骑兵依旧是野战无敌的状态。

前面的战事不利,都是手下人太废物,阎思孝,虎林赤,关保,李克彝……这些辜恩负义的畜生,一个比一个混账。

全都琢磨着升官发财,不愿意苦战出力,这才有了接连惨败。

如果他亲自领兵,尚存一战之力,胜算至少有五成。

而就在察罕气势汹汹,向东进发的时候,徐达也集结人马,以花云的铁骑为主,两翼步卒掩护,杀气腾腾,冲了上来。

双方急速接近,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察罕又下了一道命令,他要求两个骑兵万户居左,自己统御其他的骑兵居右,广阔的中军,留给了步卒。

用骑兵压阵,正好可以避免步卒溃散逃跑。而步卒居中,又可以凭借着厚实的军阵,迟滞明军,然后他亲自率领骑兵,从两翼突出,直冲明军大阵,一战取胜!

察罕帖木儿刚刚完成部署,明军就已经杀到了。

和察罕临战变阵不同,徐达坚定认为此战的关键就在于精锐铁骑……事实上前面常遇春等人的战绩已经证明了,明军的重甲铁骑,完全可以冲散,碾碎元军。

就算是元军引以为傲的骑射功夫,面对大明的铁骑,也没有什么胜算。

当然了,如果直接用骑兵冲击步兵军阵,那是用金刚石砸石头的行为,就算砸碎了对方,也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

因此徐达首先命令唐胜宗和陆仲亨,他们率领两队步兵甲士,迎上了元军的左翼,一万步兵甲士,就这么堂而皇之冲着两万骑兵发起了攻击。

明军身着铠甲,手持利刃,长斧砍刀,皆是骑兵克星。加上多年的训练,让明军变成了高效的杀戮机器。

在前两排明军后面,往往配属弩手,也有相当数量的火铳兵。

迎上骑兵之后,他们负责打乱对方阵型,密集的弩箭和弹丸,打得骑兵人仰马翻,甲士立刻挥动兵器,果断冲上去,手中长斧砍刀,下砍马腿,上砍人头,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双方撞在一起,鲜血,呐喊,钢铁,生命,密密交织,不留任何空隙……元军方面竟然悲哀地发现,他们的骑兵渐渐被明军压缩变形,向着北边大步后撤。

对于机动力超强的骑兵来说,这点问题似乎不大,而徐达等得就是这个机会。

他果断下令,花云的骑兵就从这个缺口狠狠凿进去,斜着凿穿元军中军大阵。

铁骑奔涌,撼天动地,无可阻挡。

双方刚刚交战,元军就死伤大片,马蹄踏着尸体,疯狂推进,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

看到了这一幕的察罕,又惊又怒!

好大的狗胆,竟然如此轻视他?

铁骑虽好,但总有力竭的时候,只要死死拖住对手,就有胜算。

察罕默默盘算着,突然,有人惊呼,一队兵马正从南面向着战场袭来,打着的旗号上面,赫然是一个“常”字!

是常遇春!

他不是在河南吗?

怎么赶来了?

察罕帖木儿大惊失色,却也无暇多想,常遇春的勇猛自不必说。

自己的中军和左翼都被明军拖住,就只能靠着自己手上的骑兵,和常遇春决一死战。

倒要看看,这个大明第一猛将究竟有多少本事!

双方很快撞在了一起,战马嘶鸣,兵器并举,血肉横飞,战场瞬间就进入了白热化。

常遇春杀人如麻,没有多大一会儿,就浑身浴血,宛如杀神附体。挡在他面前的元军被不断消灭,又不断补充上来,血肉磨坊,片刻不停。

但察罕却渐渐镇定了,所谓大明第一猛将,也不过如此。

此刻明军已经精锐尽出,全力以赴。

只要撑住,就会有机会反击,最差也是个不胜不败的局……没错,就是这样!

一杆明黄色的大旗,突然在明军中竖起。

一条金龙,张牙舞爪。

谁说明军精锐尽出,不是还有朱元璋吗!

“将士们,随着咱杀敌!”

老朱厉声大吼,果断出击……伴随着天子出击,徐达的帅旗也果断压了上来。中军步卒已经不可抑制溃散。

散乱的步卒又影响了左翼的骑兵,溃散的速度加快。

在右翼这边,面对着天子亲至,常遇春的攻势更加凶猛,他率领部下,狠狠攻击察罕的中部,将他们的兵马切成两断。

朱元璋的兵马正好杀过来,在天子龙旗的鼓舞下,每个士兵都玩了命,每个人都化身杀神附体。

不顾一切的攻击,攻击,再攻击。

双方距离越来越近,察罕帖木儿竟然能看到朱元璋的龙旗,也似乎看见了这位大明天子的样貌。

察罕帖木儿不惊反喜,或许自己的机会就在眼前。

他招呼亲卫,果断迎了上去,每前进一步,都有人落马牺牲,滚烫的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大地。察罕恍若未闻,双方距离越来越近,察罕终于能看清楚朱元璋的长相,这是个留着短须的威严汉子。

勇武,雄壮,不愧是大元的劲敌儿!

察罕抽出了长弓,目测了距离,只要自己一箭射中,前面所有的失败,全都一笔勾销。

此战的胜利者,还是他察罕帖木儿!

他在寻觅机会,见朱元璋身边的一个护卫倒下,有了空缺……察罕果断抽出一支箭,寒光闪烁,就要奔着朱元璋而去。

电光火石的一刹那,一支弩箭竟然抢先射了出来。

嘭!

正中察罕的软肋!

张希孟捏着郭英送他的弩,愣愣自语:“竟中了?”

张希孟的异常惊动了老朱,朱元璋也意识到了什么,察罕忍着剧痛,想要再次射朱元璋之时,老朱已经抢先射出了一箭,正中察罕面门,这家伙从马背上摔了下去……

第八百零九章 双胞胎第四十八章 善长归心第三百七十八章 九州不全,寝食不安第四百四十六章 金牌第四百七十一章 小明王拜谢大明皇帝第八百一十五章 落网第八百六十五章 均分田亩,救济斯民第八百四十三章 马和三宝第七百七十四章 教育改革第八百二十三章 皇孙的乐园第五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金碗第三百三十章 人生无常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阶段战术第二百六十五章 不负少年第八百八十一章 含糊不得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好前程在岭南第二百一十一章 朱元璋看人真准第四百八十一章 中原复兴第一百一十章 有后第三百二十七章 君臣和睦第六百九十章 师道第八百七十五章 去应天第二百零八章 撞枪口上了第七十章 好官第九十八章 元军六十万第三百七十八章 九州不全,寝食不安第九十二章 大海第十一章 巾帼胜须眉第一百一十二章 站起来,不许跪第四百二十三章 灭陈第八百二十九章 生产和建设第二百七十四章 奴才之作第六百九十六章 家父张相公第八百零九章 双胞胎第四十五章 李善长第一百八十五章 后继有人第七百一十五章 朱棣低头了第八百七十六章 好学生第七百九十三章 找陛下去第五百三十六章 送张相回京第三百九十九章 小明王第一百五十六章 百倍奉还第八百五十三章 天下一家,万民一心第十九章 贾鲁病了第五百七十七章 大元群贤也凑齐了第四百四十三章 第五步,北伐第五百七十九章 玉玺不如金印第二百三十四章 地位第六章 论守城第六十六章 郭子兴,你不要过来呀!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写书第一百八十章 统一思想第五百八十二章 太子的高光时刻第八百九十六章 皇孙的无为而治第四百章 登基大典的嘉宾第八百七十一章 皇家科技进步奖第五百章 别致的洞房花烛第二百零一章 清官无敌第八百一十六章 好好辅佐太子第一百九十一章 威力无穷的宣传战第四百七十二章 请小明王退位第二百五十三章 吓坏的百官第三百九十八章 刻石铭记第一百四十章 七成那是人家的第五百五十三章 我是西路北伐军的第三百七十九章 大宋亡于此,大明兴于此第一百三十七章 梅开二度张士诚第六百四十一章 勋贵出路第五百七十八章 传国玉玺第二百九十五章 吴王第八百六十二章 张太师是我叔叔第四百一十九章 坑兄弟不手软的张希孟第六百八十一章 不能免俗的朱元璋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第四百六十二章 大决战第三百三十二章 冲突第一百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大胃口第六百二十八章 金杯白刃第五百五十七章 谁都瞧不起大宋朝第一百三十九章 主动送上门第一百一十章 有后第七十二章 卑微的公器第二百六十八章 雷霆手段第五百一十三章 文武六艺第七百四十一章 来自老朱的赏赐第三百一十一章 张相是个大好人第五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金碗第一百一十二章 站起来,不许跪第四百二十六章 铁矿第五百三十五章 天下一盘棋第八百零二章 老朱求救第一百零二章 朱元璋做好了战斗准备第三百零五章 第三次兴起第四百一十九章 坑兄弟不手软的张希孟第四百二十九章 连大户都背叛了第一百七十九章 一剑诛心第二百四十四章 大元忠臣,全伙在此!第二百八十一章 咱为民除乱第二百三十九章 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