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八章 轰轰烈烈的祭祀行动

报纸的出现,算是极大丰富了百姓生活,至少在茶余饭后,有了谈资。尤其是城市里的百姓,哪怕不识字,也喜欢抽空去茶馆,茶摊坐坐,专找那种有人读报的。

要一壶茶,听一段报纸,即解了渴,又充实了精神,可以带着双重满足,回家睡觉了。

其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老百姓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当有限。或者干脆点说,几乎为零。

首先,书籍是很昂贵的,其次除了四书五经之外的杂书,由于印刷数量稀少,价钱更昂贵,或者干脆就是有价无市。

满世界找,也买不到一本。

所以说很多穷书生,只会之乎者也,一点有用的东西都不知道,那也就不奇怪了。

普通百姓了解历史,了解外面,除了长辈讲故事之外,也就是一些说书唱戏的江湖艺人。

能从家里学到多少,那要看长辈如何,通常世代务农的家庭,又能知道多少呢?

至于江湖艺人,他们倒是口若悬河,可仔细一听,就知道他们讲的东西,和历史大相径庭,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像三国这种重灾区,艺人只是捡前面热闹的讲……哪怕是三国演义成书之后,多数情况,也不会讲到结尾,甚至到走麦城,或者白帝城托孤之前,就给结束了。

毕竟后面越来越悲伤,普通的百姓大约也和读者们的胃口一样,我看书图个乐,凭什么写那些悲伤的部分,给我们个大团圆的快乐结局不行吗?

你让我们伤心,我们就不看,不花钱,让你喝西北风去!

这样做的结果,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很有趣的民间史学……在民间史学里,大唐朝是瓦岗山的那帮英雄好汉打出来的,李世民就是个很文弱的摆设。

岳飞的后人是继承遗志,发兵北伐的,那个让人咬牙切齿的金兀术,是被牛皋俘虏了,还有气死金兀术,笑死牛皋的段子……在民间历史的宇宙中,大宋朝自然是中兴了的。

我们当然不能否定民间的故事的价值,这当然代表了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脍炙人口,流传很广,没有什么不好的。

只是在民间的体系之外,似乎应该有一个真正的历史教育,让百姓多了解一些真实,塑造共同的记忆,培养共同的价值观。

这份文化的积淀,正是华夏文明的源泉。

而如今的大明,正在利用北伐的绝佳机会,果断展开了补课行动。

经过报纸的宣扬,许多人第一次知道文天祥,知道了大宋灭亡于蒙古人之后,知道了崖山惨败,神州陆沉。

再向前追朔,有靖康之耻,岳飞的冤桉……让人不忍卒读。

过去张希孟写文章,主要宣扬的范围还是读书人,各个学堂,也包括军中将士,距离真正的全民普及,还有相当距离。

这一次却是大不相同,至少对于市民来说,第一次相对完整接触历史,也是第一次知道张相公这些年在鼓捣什么东西……

说来惭愧,以前总觉得张相就是那种能掐会算的活神仙,是上天派来,辅左明君圣主的。

现在大家伙才闹清楚,原来张相是替大家伙说话的,人家非但不搞什么愚弄百姓的手段,恰其相反,人家是主张教化百姓,让更多人读书明理,都是为了百姓好的事情。

天可怜见,这都十多年来,张希孟的主张才终于传播到了民间,成为许多市民耳熟能详的东西……很慢吗?

非但不慢,甚至还有那么惊人。

毕竟才十年之功,就能得到这么多人支持,如果再给二三十年,想要改变整个天下,也不是不可能。

了解历史,追思文丞相,知耻而后勇。

燕云十六州,北伐大都,收复故土。

饭馆,酒楼,街头巷尾,百姓们越来越多议论这些事情,越来越明白,北伐的含义。

蒙古人夺走了天下,把我们变成奴仆。

时至今日,我们要北伐中原,驱逐胡虏,把属于我们的土地拿回来!

拿回来干什么?

既不能吃,又不能喝。

还要增加税收徭役,辛辛苦苦,又要战死疆场,有什么必要吗?

有!

当然有!

我们都是这个国家的人,谁过日子不想家业兴旺?不想今天买个椅子,明天买张床?

家要越过越兴旺,国家就要越来越大,老祖宗没丢的土地,我们要守住。

老祖宗丢了的土地要拿回来。

老祖宗没占领过的土地,要想办法弄到手。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日子一天比一天兴旺。

这才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后人。

这种堪称朴素的观点,快速在民间流传开。

家国一体,渴望着大明朝越来越好,盼望华夏大地,越来越繁荣昌盛……民心如此,百姓的支持自然而然。

其中山东的复旦学堂,主动凑钱,买了一艘万石粮船,捐赠给朝廷,用作运粮。

复旦学堂的动作,弄得济民学堂万分尴尬,这个最早成立的学堂,自诩天下第一的圣地,竟然落到了后面,简直没法面对天下。

济民学堂只能紧急动员,师生一起,捐赠出五万贯宝钞,用作军费。

此外各地百姓,提供粮食布匹,主动出工,帮着运输粮草。

军工作坊的工匠们,利用休息时间,加紧赶制武器,多制造兵器五千件,悉数送到军前,交给将士们使用。

从上到下,相比起从前的动员,这一次百姓们更加主动。

过去是建立在均田基础上,遇到了战事,百姓要主动服役,帮助打赢战争,保住土地。

而这一次更多的市民被动员了起来。

为了大明朝,为了让国家更好……一种基于华夏子民的荣耀,责任,使命,正在快速酝酿,萌发。

毫无疑问,曾经的成吉思汗,激发出了蒙古人的凶勐善战,随后的日子里,东西方的世界,都在蒙古铁蹄之下颤抖,颤栗,惶惶不安,跪倒屈服。

而如今中原大地,数以千万计的华夏子民,他们醒来之后,能给世界带来什么,哪怕张希孟都不敢预料。

他只是知道,来自民间的力量,越来越磅礴,越来越宏大。

人们已经不只满足于祭奠文丞相……镇江的宗泽墓,杭州的岳飞墓,这都是朱元章曾经去过的地方。

人们齐聚这里,朗诵昔日的祭文,一起振臂高呼,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不论老人孩子,都沉浸在强烈的振奋中。

原来这一次用兵打仗,征收税赋,调集民夫……不是什么边庭流血成海水,朱皇开边意未已,而是收复故土,拿回祖宗之地。

身为华夏子民,炎黄苗裔,正该出一把力气。

绍兴府山阴县,陆游的坟墓旁,也聚集了无数的人,其中就有十几名陆氏的后人。

他们手捧着文章,跪拜在先人的坟前,放声大哭。

“快看看吧!王师就要北伐了!”

“王师不但要收复中原,还要北伐大都。”

“燕云之地也要拿回来了!大宋朝没做到的事情,我们做到了!”

“大明万岁!吾皇万岁!”

人们的呼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可惜的是,此时距离陆游去世,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

他寄希望的宋室,在几十年后,一败涂地,别说光复中原了,就连自己都混没了。

如今的大元朝,已经过去了近百年的时光。

中原豪杰,华夏子孙,终于积累了足够的武力,不但要收复中原,还要恢复燕云。

这一次我们必定能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享受万民祭祀荣光的不只是陆游,在济南,人们也念诵着辛弃疾的诗词,聚集在城外,纪念这种壮志未酬的词人。

只是相比别处,济南的百姓还多了一层,那就是这一次北伐的督师张少师,也是他们济南人。

光复燕云,山东父老,义不容辞!

整个大明,各种祭祀活动不断,民心士气,都达到了顶点……

这股强大的风潮,自然而然,刮向了福建,刮到了陈友定的治下。

这位曾经鹤顶红不离手的八府之主,此刻是心惊肉跳,坐立不安。

虽然明军的矛头是北方,但是他也随时面临着覆灭的危机。

讽刺的是,陈友定甚至不敢扩充兵马,积极备战。

他生怕自己的举动会招来大明的进攻,做人到了这份上,也是没谁了。

只是陈友定没有料到,他千方百计,防备大明,却没有料到,大明还没出手,他自己的治下就乱了套。

大明的种种纪念活动,不断的宣传,许多报纸文章,都流入了福建等地。

尤其是泉州,更是深受影响。

许多年轻的学子聚集在一起,读文章,抒发感叹,心向往之。

就在大家伙议论憧憬的时候,突然有人站了出来。

“咱们还有什么脸说这些?别处都是纪念英烈,一起出力,共同北伐,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倒好,当初出卖背叛大宋,又跟着元廷吃香的喝辣的,那一家无耻之徒,还在那里作威作福呢!”

这一句话,几乎点燃了火药桶。

众多年轻人脸色涨得通红,气得拳头握紧,咬牙切齿。

“这话说得对,咱们太丢人了!”

又有人红着眼睛道:“说这些干什么?有本事咱们动起来,北伐中原不行……咱们就把城南的那一家给灭了!”

这些年轻人们终于按捺不住,他们冲了出去,呼朋引伴,直接冲到了城南的蒲家大宅。

这是一片占地足有三百亩的超级豪宅,光是豢养的打手,就有几百人之多。

年轻人们试图从正面冲进去,遭到了打手的反击,双方互有伤亡……短暂的僵持之后,有几个年轻人竟然绕到了旁边,偷偷爬了进去,用火把点燃了蒲家的粮仓。

刹那间,火焰腾空,宛如一根巨大的蜡烛,照亮了半边天……

------题外话------

那啥,小的试着改一下更新时间……明早再发,先早点睡了。

第八百八十六章 公平无止境第八百九十八章 拿国家抵债第五百一十六章 父子同考第八百四十四章 皇孙伴读第八百五十八章 种田有功的朱雄英第八百一十二章 咱们是陛下的乡亲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坏了第五百四十四章 咱要留在应天第三百二十八章 双向奔赴第三百零六章 册封第五百一十一章 咱就是要饭的第六百四十六章 大权在握的朱棣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写书第三百三十五章 反抗,不屈第七百三十二章 朱标的大讨论第八百八十四章 是大明成就了你第七百六十三章 张相故智第五百八十章 北平第八百九十五章 统一货币第三百二十二章 婚姻大事第二百六十三章 喝茶多是一件美事第七百六十五章 张家也有逆子第八百零三章 印钱就是第八百九十八章 拿国家抵债第六百六十五章 洪武十年是个大日子第三百二十七章 君臣和睦第二百九十四章 借风破城第七百四十七章 官方大采购第十二章 示儿第六百六十七章 在大明,人最尊贵!第八百七十章 飞天第四百八十八章 这个大明不一样第三百一十六章 总算第五百六十五章 秦皇汉武,唐宗明祖第七百五十三章 兄弟情深第五百五十二章 张相封神了第五百九十四章 顽强的朱标第六百八十三章 我无所不能的二叔第六百八十七章 好好学习第七百三十九章 老朱被抓了第二百二十七章 都是来买粮的(新年第一更)第八百一十章 张承天的生意经第三百一十五章 财政第六百二十四章 划分行省第八百七十四章 我要抱孙子第九百零五章 神州皆圣贤第十七章 炮战又赢了第一百三十二章 图谋天下的雄心第二百二十八章 考试多是一件美事第八百二十五章 皇家乐第五百六十四章 痛饮燕山第六百五十四章 写入大诰第四百四十九章 张相的终身大事第二百八十章 湖州城破第八百零五章 好姻缘第六百八十一章 不能免俗的朱元璋第七百五十六章 罢相第九百一十二章 朱英还债第三百七十四章 商税第六百二十二章 张希孟的财富第三百九十四章 国号第三百四十四章 丧子第三百二十二章 婚姻大事第四百九十五章 放开禁酒令第六百三十章 大明根本第三百五十五章 树碑立传第七章 狠人朱重八第六百七十七章 父子斗法第三百九十章 探查民情第六百五十六章 宋史书成第七百五十四章 先生救命第六十四章 一出好戏第三十八章 大帅丢了第六百六十一章 废掉第五百一十四章 倒霉的朱标第一百四十六章 千船出大江第七百七十七章 贫家子的胜利第二百二十二章 实践出真知第四百九十一章 亲事第二十一章 杀出去第七百四十章 陛下脱险了第三百四十四章 丧子第五百六十八章 皇子戍边第三百零三章 即吴王位第四百九十五章 放开禁酒令第五百四十四章 咱要留在应天第一百零七章 五大主力第五百零五章 我在,大明在!第五百三十七章 御用佳品第三十三章 敬畏第三百九十一章 天大地大,国法最大第二百二十五章 学到了了不起的本事第四百六十七章 光复陕州第七百九十五章 编织情报网第七百零七章 愤怒的张希孟第三十一章 吃朱家的饭,使朱家的钱第三百三十章 人生无常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元璋作诗第二百五十章 演出第一百三十五章 进兵高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