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四章 我们想回家

冯国用听对方自报家门,竟然是北伐西路军,便道:“论起来,傅友德傅指挥使,也是北伐军将领,如今正在我的麾下。不知道你尊姓大名,能不能告知一二。”

对方怔了良久,才道:“我叫李喜喜,纵然原来有些名气,投降了李思齐,当了元廷走狗,也早把老脸丢光了,冯大都督不必在意。”

冯国用哪能不在意啊!

这个李喜喜,可是傅友德经常挂在嘴边的,算是刘福通手下悍将之一。

当初李武和崔德率先杀进关中,随即李喜喜引兵救援,傅友德那等人物,也只配给李喜喜当手下。

后来他们遭到伏击,损失惨重,李喜喜带着傅友德逃入了巴蜀。

按照原本的历史,李喜喜会投靠陈友谅,而傅友德后来归顺了朱元璋,成为老朱手下的悍将。

不过在这时候,历史出现了偏差。

李喜喜在投奔陈友谅的路上,偶然听说了朱元璋的动向,还拿到了一篇文章,讲什么中华三次崛起,言之凿凿,说什么华夏必胜,万民必胜。

一篇文章,看得李喜喜心潮澎湃,又很不是滋味。

明明是他们打出了北伐旗号,三路大军,气吞山河。

如今自己狼狈败逃,凄惨无比,难不成以后提到了北伐,还都要看朱元璋不成?

李喜喜越想越悲愤,既然华夏必胜,那我们也有机会!

百般思索之后,不甘心放弃的李喜喜带着百八十个心腹亲信,偷偷返回巴蜀,又翻山越岭,重新潜回关中。

他还想联络旧部,跟元军周旋。

只是折腾了一段时间,虽然也伏击过几次元军,打了几个小胜,但终究无力扭转大局,手下的弟兄也损失大半。

李喜喜才无奈放弃,看起来真正能北伐灭元的人,注定不是他们了。

为求活命,李喜喜归附了仇敌李思齐,就这么在李思齐的手下,稀里糊涂混日子。

或许他也没有想到,有朝一日,明军杀入关中之地,他居然会被明军俘虏。

转来转去,又到了明军手下……早知如此,还不如当初就投降朱元璋呢!

李喜喜沉默了一阵子,突然从怀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纸,上面密密麻麻,有好些文字……李喜喜冲着冯国用道:“冯大都督,你能跟我说说不……这上面写的,是不是真的?”

冯国用扫了几眼,立刻道:“这自然是真的,写这篇文章的正是这一次统军北伐的督师张相公。他不光是我大明宰相,更是天子师,百官师,也是我们武将的老师。这些年我们也都秉持张相主张,均田,兴学,抑制豪强,善待妇人,发展工商,整军经武……李将军有兴趣,可以好好看看,到时候便知真假!”

李喜喜连连点头,眼中竟有泪花,“真的就好!真的就好!那,那我就放心了!”

说完之后,李喜喜转身告辞,冯国用让人给他准备了一匹马,又给了他一包干粮,李喜喜道谢之后,上马飞奔,直接前往凤翔。

冯国用见他走后,也是心中感叹……当初的北伐军虽然失败了,却没有完全消失不见。他们和元军连年征战,不断周旋。

有好些人被俘,成为元军的一部分。

但是这些人依旧有那么一股子劲儿,只要能够顺利唤起,瓦解李思齐所部,根本不难。

刘福通虽然失败了,但他遗泽尚存。

张相主张肯定刘福通的功绩,现在看来,着实是很有道理。

冯国用不忍让李喜喜自己冒险,又随即从俘虏中挑选一批人,让他们也立刻返回,将明军的情况告诉其他弟兄们。

明确通知他们,只要愿意归附,就可以保证安全。

除此之外,冯国用又安排人,带着自己的书信,去拜会李思齐。

告诉他,潼关天险,你们不敢守,华州要地,你们一天不到,就失守了。

大势所趋,和大明对抗,就是死路一条。

你一个汉人出身,又如何指望元廷能够真的信任你?

与其孤军奋战,以卵击石,不如早点投降,免去杀戮,也是给自己积德,尚能保全性命,不然死到临头了。

冯国用语气强硬,以威胁为主,不过却也留了余地。

软硬兼施,种种手段,一起用出来。

接下来就看李思齐怎么选了?

冯国用告诉手下诸将,整顿兵马,暂时不要超过华州,如果李思齐不识抬举,立刻发起攻势。

可以说冯国用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李喜喜竟也奔到了凤翔城下。

他抬头望了望大旗,又看了看那些守在城头的士兵。

李喜喜鼓足勇气,冲着城头大喊,“我叫李喜喜!你们之中,还有认识我的,不妨站出来!我刚刚见到了明军的冯大都督!”

“别打了,投降吧!归顺了大明,才有活路啊!”

李喜喜冲着城头,连续大喊。

李喜喜的名气,不只在北伐军中,就连李思齐的部下,也有不少听说过的。

昔日的生死仇敌,后来归顺了李思齐,现在又成了明军的说客,还真是有趣啊?

众人都不说话,只是默默听着。

又过了一会儿,竟有两员将领上城,他们通过垛口,俯身下看,三个人,六双眼睛,凑在了一起。

来的两个人,正是李武和崔德。

他们都是昔日北伐军统帅,连续战败之后,退守宁夏,试图自保。

结果被李思齐和张良弼联手剿杀,不得不归附李思齐。

“李平章收留我等,未曾屠戮,我等理应感恩戴德,为平章效命。你怎么有脸投靠大明?”李武怒斥道。

李喜喜昂着头,朗声道:“我一人生死不足惜。李平章觉得我该死,现在就可以把我的脑袋拿走!只是让我和弟兄们说两句话吧!”

李喜喜大声道:“大家听着,刘太保的红巾军,起自河南。李平章当初也是自河南起家。一方是推翻大元朝,一方是死保大元朝。双方你来我往,杀了十多年,死伤无数,血流成河!这到底是为什么?”

“归根到底,咱们大多数人都是同乡,都是手足兄弟,这么杀下去,还有什么意思?”

“我已经问过了。咱们的老家,都已经分配了田亩,大明派了好多人,筹建村社,带头领着大家伙劳作,整饬土地,耕种田亩……水患没了,粮食够吃了,又能过安稳的日子了!”

李喜喜极力想证明自己所说,他伸手将包裹举起来,让大家伙看。

“瞧见没有,都是白面馍!回家吧,回家干几年,就能天天吃上白面馍了!”

李喜喜的喊声,传到了城头。

再看那些将士,不少人已经隐隐落泪。

大家伙举目四望,确实是如此。

人世间最大的讽刺,红巾军的主力来自河南,镇压红巾军的主力,察罕帖木儿和李思齐,也都来自河南。

十几年的征战,竟然是老乡之间的自相残杀。

更让人无语的是,大家伙杀了这么多年,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反而把中原之地弄得十室九空,死伤无数。

最后还要靠着淮西的人来拯救,羞愧不羞愧啊!

“弟兄们,别打了,赶快回家吧!”

李喜喜不断吼着,就在这时候,突然一个声音传来,“你们都是死人吗?有人敢乱我军心,杀!给我射死他!”

李思齐怒冲冲赶来,厉声大吼。

城头将士一愣,却也不敢不听命令。

有人举起弓箭,朝着李喜喜射去。

虽然是射箭,但是大家伙很默契,要么有气无力,要么歪到西天,李喜喜居然毫发无损。

这下子可把李思齐气坏了,“好啊!你们都要造反啊!”

李思齐一扭头,对着心腹道:“你们动手,把那个胡说八道的东西,给我杀了!”

这帮人立刻领命,他们纷纷张弓,就准备给李喜喜来个乱箭穿身。

可就在这时候,足有数百俘虏,匆匆赶来,他们冲到了李喜喜的身边。

“明军现在华州,并未西进。让我们回来劝说大家伙,投降了吧!”

“是啊!别打了,明军已经承诺了,他们不会滥杀无辜的。”

“放下兵器,可以分到田亩,好好过日子!”

……

这些俘虏可不都是北伐军的旧部,他们之中,有不少李思齐的手下,大家伙站出来,一起呐喊。

城头之上,人心浮动,大家伙都在琢磨着。

当初他们攻击陕州,连续打了好些日子,不但没有丝毫进展,反而是损兵折将。从那次开始,他们就知道明军的厉害。

最近又不断有各种消息传来,知道明军对待士兵好。

将领不许欺负士兵,兵卒还能读书识字。

一旦投身行伍,全家都跟着光荣。

从河南老家,也不断传来消息。

一份份家书,讲述家乡变化,劝他们弃暗投明。

事情到了这一步,李思齐的部下,也是人心浮动,想法众多……若非如此,李思齐也不会退守凤翔,试图顽抗。

可到了现在,李思齐也拿不准了。

就在这时候,突然李思齐的脚下出现了争吵,随后城门轰然打开,一个中年汉子,从里面跑了出来。

一边跑,一边大吼,“俺要回家!”

李思齐大怒,“射,给我射死他!”

他的心腹正要动手,李武和崔德竟然一起拔出了兵器,对准了李思齐!

“怎么?你们也要造反?”

这俩人互相看了看,竟然齐齐跪倒,“平章,我们知道你体恤将士,求您开恩吧!让大家伙能活着回家!”

此话一出,又有许多人,相继跪倒,失声痛哭。

“平章,我们都想回家啊!”

第一百零四章 全员反叛第五百七十六章 大都功德营第三百零九章 俸禄第八百七十六章 好学生第一百八十一章 谁赞成?谁反对?第三章 书与画第一百六十二章 狱中悟道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带货了第八百零五章 好姻缘第九百一十二章 朱英还债第六百二十四章 划分行省第四百八十九章 张希孟的为臣之道第四百六十九章 无敌的常遇春第二百四十五章 我们不是饭桶第三百二十八章 双向奔赴第三百八十九章 红巾大联军第五百五十五章 壮士十年归第三百四十二章 一人夺一城第三百九十七章 大明第九章 论地主豪强的软弱性第二十六章 帝王格局第三百二十三章 脸都不要了第三百三十四章 脱胎换骨第四百六十六章 总动员第一百零一章 大比武第六百零三章 做天子的工具人第三百一十四章 主公知道了?第四百七十四章 刘福通走了第四百九十五章 放开禁酒令第六百八十二章 张庶宁的大生意第三百九十九章 小明王第八百三十八章 老人该退位了第三百一十一章 张相是个大好人第十八章 不屈第一百五十四章 向主公报捷第五百七十五章 君臣团聚第五百零五章 我在,大明在!第一百二十五章 挥军下扬州第三百四十八章 都在秀第四百二十七章 我们赢了第一百七十二章 你就拿这个考验我?第七百四十八章 皇孙染病第一百七十八章 刘基,你被捕了第三百三十三章 来自张夫子的教诲第一百章 军中不许赌博(三更求票)第三百三十七章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第九十章 朱氏祈雨(求首订)第十七章 炮战又赢了第六十八章 进城不是小事情第一百三十三章 忠臣难为第五百一十三章 文武六艺第八百零四章 老朱的信用第九百零三章 张太师的境界第八百九十四章 各显神通第三百七十九章 大宋亡于此,大明兴于此第七百六十三章 张相故智第八百八十五章 太子的困惑第二百三十六章 老骥伏枥第五百四十章 官吏教育等不得第八十四章 四位元帅第四十八章 善长归心第五百四十八章 轰轰烈烈的祭祀行动第八百九十七章 薅大明羊毛第八百三十六章 观音奴第二百六十五章 不负少年第二百八十七章 山贼土匪的智慧第一百四十六章 千船出大江第八百五十三章 天下一家,万民一心第六百六十章 倒了霉的礼部第一百九十四章 仁慈的朱叔叔第七百七十七章 贫家子的胜利第七百九十二章 驸马上门第九十一章 龙王也低头(五更到)第三百一十五章 财政第六百四十一章 勋贵出路第二百四十章 红烧肉有的是第五百一十五章 改变,从教育开始第六百零五章 十年之功第六百八十五章 张相公驾到第七百二十二章 大家都缺钱第四百八十一章 中原复兴第六百六十一章 废掉第七十四章 罗贯中?蒋干!第二百四十章 红烧肉有的是第六百二十二章 张希孟的财富第三十五章 运输大队长第四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承诺第二百八十章 湖州城破第四百七十九章 我们赢了!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坏了第八百一十章 张承天的生意经第八百八十四章 是大明成就了你第六百八十章 识字卡第八百二十六章 大明百姓的未来第四百五十三章 自投罗网的王保保第八百六十二章 张太师是我叔叔第一百七十一章 你甚至不愿叫我一声大哥第一百二十二章 实力暴涨的朱元璋第二百一十八章 立地成圣的张相公第六百六十一章 废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