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八章 传国玉玺

伴随着铁锅皇帝被俘,除了少数漏网之鱼,还有些被斩杀的倒霉蛋,元廷的心脏已经被扫荡一空。

这个感觉有点像搜山检海抓到了赵九妹,虽然还有些军事首领在,比如王保保……但是大元朝的框架已经散了,无可救药了。

再说得直白一点,大元朝亡了!

确确实实亡国了。

上一次虽然光复大都,但是大明上下,只是庆祝光复燕云故地。

道理也很简单,虽然攻入大都的那一刻,就意味着大元朝已经是一个死人了。只是一个人死了尚且需要吹吹打打,风光大葬,更何况是一个国家?

没有办个像样的葬礼,总归是不行的。

而伴随着元廷皇帝,皇后,储君,悉数落网,终于有了给大元朝办葬礼的前提条件了。

朱文正又从上都开平城送来了足足二十车的资料。

悉数交给了张希孟。

拿到这些资料之后,张希孟也无可奈何了。

虽然靠着恶补,张希孟看了不少书,算是有了点学问基础,但是这些蒙古文档,以八思巴文为主,张希孟根本看不明白。他只能下令宋濂为首的翰林院进行整理翻译。

“我已经向主公请旨,正式成立国史馆,由我负责,不光是修元史,还要修一部从秦汉到宋元的通史。”

“通史?类似史记那种!”宋濂大惊失色,“张相,这可是一部鸿篇巨制啊!到底怎么修,您可有眉目了?”

张希孟笑道:“大约就是秉承我之前的看法。从华夏的兴衰写起,总结历史规律,继往开来。”

宋濂略思忖,就问道:“张相,那,那你准备怎么写秦朝?”

张希孟笑道:“秦朝算是这段时间的开端,写起来自然不容易。而且过去多少年,都是以暴秦呼之。我以为如此看秦朝,十分不公允。”

宋濂思忖了片刻,探身问道:“张相。能不能多透露一些,您打算怎么总结秦朝?”

“自然是统治方式的创新,废掉分封,以郡县治国。结束贵族治理地方,转而用官吏治国……把天下视作一体,天子直接通过百官,掌控每一个百姓……尤其奠定今后几千年的格局。单从这一点来看,秦朝开天辟地,有首倡之功。而汉朝承袭秦制,不但接住了,而且还发扬光大,功劳更大。秦汉为华夏之兴,盛唐代表一个顶点,而自安史之乱以后,就是华夏之衰。一步一步,走到了崖山。”

宋濂耐心听着,不停思索、

很多观点张希孟早就说过了,但是说过了不代表就管用。

人亡政息,没有什么是不能推翻的。

可一旦变成史册,写成通史,那就足以影响后世几千年。

史记过去了那么久,依旧有许多人研读,视为圭臬,就是最好的明证。

而张希孟这一次主持修史,很可能修一部比史记还要庞大精深的鸿篇巨制!

这部史书一成,必定会成为天下读书人的必读之物。

假以时日,史书的观点就会沉积成华夏子民的共同意识,从而影响千年,甚至更久。

宋濂稍微想了想,就觉得热血沸腾,“张相,我,我斗胆恳请,让我追随张相修史吧!”宋濂很感慨道:“这些年来,我都是一个文人,并不太善于当官。如今一把年纪,自问还是一事无成,若是能为了这部史册尽心竭力,就算是死,也能瞑目了。”

张希孟笑了笑,“宋学士,我身边的确是缺少修史之人,咱们配合了这么多年,也是珠联璧合,自然是无话可说。但是有关元史和蒙古史的部分,我的意思是咱们能不能找几个当事人,让他们协助修史!”

宋濂笑道:“张相不是早就让这些人写回忆录了,咱们参考一些他们的东西,也算是利用他们了。”

张希孟一笑,他已经猜到了宋濂的意思,忍不住笑道:“我是想在国史馆里,专门召集一批人,让他们负责元史部分。”

宋濂略微发怔,就说道:“张相,心胸开阔,海纳百川,自然是好的。只是我担心他们久而久之,不免擦胭脂抹粉,违背了我们修史的初衷啊!”

张希孟笑着点头,“确实,所以我希望让那些经过改造,能够确实认识到问题的人,来参与写作。他们经历亡国之痛,让他们写起来,估计下手会更狠也说不准!”

明末的那批文人不就是这样,不但深刻反思,还在修明史的时候,不遗余力地黑大明朝。

宋濂还是将信将疑,“不管怎么说,我以为都要仔细审阅,万不可疏忽大意!”

见宋濂如此,张希孟自然是无话可说,你愿意辛苦流汗,我又何必拦着!

基本上这个修史,是接下来张希孟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秦汉,隋唐,赵宋。

这是他需要着重负责的地方,有哪些得与失,有什么经验教训,对整个华夏,又有什么贡献……

修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修史不是破案子,不是寻找绝对的真相,既然沾上了一个修字,就要有所取舍。

而做出取舍的标准,就是一个人秉持的史观。

儒家修史就是典型,他们喜欢以道德作为评判标准,如果有什么不符合他们观念的人和事情,就要进行“修理”。

一个名声败坏的奸贼,哪怕做了好事,那也是居心不良。一个好人,做了坏事,那也是情非得已,可以原谅。

张希孟这一次修史,他希望秉承一种多谈政务,从利益角度出发,看看这些策略对谁有利,从而揭示背后的用意……张希孟很希望能把这一套东西,教给所有读书人,让大家伙掌握一柄神器,捏住破解浩瀚史册的钥匙。

一部鸿篇巨制,一份良苦用心,今后大明会走向何方,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这本书修的如何?

张希孟并不敢怠慢,就在他忙碌的时候,朱元璋竟然主动登门,前来查看。

张希孟,宋濂,还有几位文臣都过来迎接。

“主公,千头万绪,还没有理出大概,如果主公着急,臣可以把先前拟定的大纲交给陛下。”

朱元璋心不在焉,随口道:“不忙,不忙!”

他转了转,明显是有心事,张希孟也不好直接问,好在老朱不是存事不说的人。

他转了一圈下来,就跟张希孟道:“先生,这一次攻克大都,又夺取上都,可是拿到了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张希孟下意识摇头,“确实是从仓库里搜到了一些玉印,但未必是那块传国玉玺。”

听到这里,老朱顿时皱起眉头,“莫非说传国玉玺,不在元朝?”

这时候翰林学士宋濂就说道:“陛下,据臣所知,早在宋哲宗时候,就有人认为所谓玉玺是假的,无奈大宋朝廷认准了,后来这块玉玺在靖康年间,流落到了金国。后来元廷倒是从民间购得了一块玉玺,但多半也是伪造的。”

宋濂斟酌道:“历经这么多年,战乱不断,改朝换代,玉玺或早就流失,已经见不到真的了。”

一听这话,老朱脸黑了,忍不住道:“那,那就找不到吗?”

宋濂无奈摇头。

老朱越发懊恼起来,“这么说,咱没有传国玉玺,就只能当个白版皇帝?那可是要被嘲笑的!”

自从秦始皇开始,玉玺传国,早就成了历代皇帝的象征。拿不到传国玉玺,那就不是正统,只能被称作白版天子。

本来朱元璋在应天登基,并没有在乎这个,他觉得打下了大都,自然拿回了玉玺。

可等着明军入大都,玉玺没找到。

攻入上都,玉玺也没找到。

蓝玉俘虏了铁锅皇帝,朱元璋也派人问了,还是没有。

这下子好了,玉玺找不到,就只能当白版天子,被人嘲笑,老朱颇为懊恼……历史上的朱元璋就挺为这事操心的,玉玺找不到,干脆一口气抠了十七个玉玺,质量不够,数量来凑。

如今玉玺找不到,老朱自然来张希孟这里想办法。

宋濂见天子沉着脸,心中不悦,便试着道:“陛下,如果非要找出玉玺,其实也有个办法!”

“什么办法?”朱元璋急着问道。

“就是找个士卒或者农夫,捧着玉玺,献给陛下。”

朱元璋哂笑道:“他说是就是,谁会相信?”

宋濂轻咳道:“其实吧,这种事情不少,关键就是看有没有足够份量的人站出来,替这块玉玺作证!”

朱元璋眉头一皱,似乎明白了什么意思,他下意识看向张希孟,眼睛冒光了。

宋濂赔笑道:“陛下,张相学究天人,为当世少有。如果张相愿意带头辨认,承认玉玺,似乎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张希孟都是微微吃惊,真没有想到,自己居然还有这个份量,能够确定玉玺的真假!还真是好大一张脸!

“果然还要看先生的!”朱元璋如释重负道。

张希孟翻了翻眼皮,如果他真的这么干了,认可一块破石头是传国玉玺,肯定会落下笑柄的,也不知道老朱抽得什么风?

不过朱元璋明显不是来商议的。

张希孟眼珠转了转,故作为难道:“臣自然是愿意帮忙……只是臣有些担心,国史馆这边修史,力争把主公放在重兴华夏的位置,同祖龙并列。若是主公捡了个不知道真假的祖龙制作的传国玉玺,会不会有损主公圣明啊!”

朱元璋顿时语塞,“那,怎么办才好?”

第五百七十八章 传国玉玺第四百七十五章 御驾亲征第三百六十六章 沉甸甸的赏赐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处罚第二百七十七章 全线出击第四百九十三章 无懈可击的张相公第五百五十四章 我们想回家第七百零六章 师表大明第五百零六章 张先生不常有第六百四十二章 重新上学第六百五十三章 立规矩第四百一十三章 空印第三百九十四章 国号第三百七十三章 华天夏地大明朝第六百二十一章 太子和老四第九百零七章 清扫干净第三百八十八章 内斗果然开始了第七百七十四章 教育改革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坏了第一百三十四章 一鲸落,万物生第八百二十三章 皇孙的乐园第八百八十六章 公平无止境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第六百二十二章 张希孟的财富第六百三十一章 诏狱第五百三十七章 御用佳品第七十三章 罗贯中来访第五百六十五章 秦皇汉武,唐宗明祖第二百二十八章 考试多是一件美事第八百三十四章 故乡的味道第三百一十二章 茶叶又没了第六百九十八章 纨绔子弟张庶宁第五百二十二章 给官吏来场大考试第九百零五章 神州皆圣贤第四百九十章 一对难缠的君臣第二百六十九章 理论和实践第八百五十八章 种田有功的朱雄英第四百二十三章 灭陈第一百二十五章 挥军下扬州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写书第二百七十一章 快速推进第五百八十六章 封狼居胥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镇校之宝第五百九十三章 狠人第五百三十四章 民心在我不在你第一百八十八章 老朱校长第六百二十四章 划分行省第八百五十一章 老李太惨了第二百八十七章 山贼土匪的智慧第九百零二章 大明正黑旗第二百八十一章 咱为民除乱第五百三十六章 送张相回京第五百二十四章 张士诚,决不投降!第五十六章 破横涧山第六百八十九章 张相住我家第八百三十四章 故乡的味道第五百一十三章 文武六艺第四百四十九章 张相的终身大事第八百一十三章 老朱的保证第七百五十三章 兄弟情深第四百零一章 群贤毕至第六百七十四章 朱家公主不足论第七百九十七章 查案小能手第一百四十四章 水师来投第二百二十五章 学到了了不起的本事第七百一十二章 朱棣的成就感第四百三十四章 落网第九百一十四章 山路第二百二十九章 老朱也为难第六百二十八章 金杯白刃第八百八十五章 太子的困惑第七百七十九章 这日子没法过了第七百七十九章 这日子没法过了第七百九十六章 新驸马第八百三十二章 君臣团圆第一百三十七章 梅开二度张士诚第四百九十章 一对难缠的君臣第八百六十章 我们应该反思第五百四十一章 来自皇家的肯定第三百二十六章 抡语来喽第二百零五章 偷出大同第四百一十三章 空印第三百四十二章 一人夺一城第九百零八章 老朱的小游戏第七百三十二章 朱标的大讨论第六百六十六章 布局下一代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凉王第九百一十三章 抱孙子第三百零九章 俸禄第三百零三章 即吴王位第五百二十七章 从丝绸作坊开始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元璋作诗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粥之恩第六百零一章 不能让皇后太寒酸第三百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疑问第三十九章 好女婿第四百六十五章 我是朱元璋的侄子第七百四十六章 马皇后的恩典第七十章 好官第八百一十三章 老朱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