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九章 来自李善长的一击

足足三位侯爵下狱,既有水师,又有步兵……这个规模已经很让人不寒而栗了。

大明的国公级勋贵并不多,稍微梳理下就知道了。目前在京的,只有徐达、常遇春,还有李善长。

徐达是武臣表率,公认的帅才,清廉自守,无话可说。常遇春自从女儿嫁给了朱标之后,也知道常家下一代不需要担心,他更加爱惜羽毛。而且常遇春这人有个好处,他对朱元璋有种近乎疯狂的忠诚,这一点就连老朱的小伙伴们都比不上。

除了他们俩,武将当中,还有汤和跟胡大海两个,汤和目前在巴蜀,处理灭亡大夏之后的各种事宜,忙得不可开交。

无论如何,汤和都是最可靠的。

胡大海就更不用说了。

事实上能进入他们这个层次,无一例外,都是人品能力,经得起考验。而且这几个人都是朱元璋的心腹,同时跟张希孟关系也很密切。

对了,还有两个人也有国公的身份,那就是朱文正和李文忠,这就更不用说了,他们一直在北平,就在张希孟的眼皮子底下。

所以怎么算,国公一级的人物,至少现在这一些国公,都不会有什么问题。

既然如此,牵连到三位侯爷,就已经是捅破天的事情了,尤其是水师两位侯爷悉数被抓,只怕从此之后,水师要一蹶不振了。

应天朝野,战战兢兢。

几乎所有人都惶惶不安,生怕把自己牵连进去。

而就在这一片凄风苦雨之中,李善长手里攥着一封密信,独坐在昏暗的烛火下面……挑动的火光,把老李的身影映衬在雪白的墙面上,火苗突突,老李的身影也犹如鬼魅一般,扭曲跳跃。

这位被评为“半个棋手”的大明左相,可不像看起来那么人畜无害。

说个笑话,老李曾经还认真想过,怎么扳倒张希孟!

Wшw ¸тt kΛn ¸c o

其中水师就是老李的目标之一。

不过一番彻查之后,李善长无奈发现,张希孟的确跟水师没有私下的来往……他也只能徒呼奈何。

老李还查过度支局,查过翰林院……反正张希孟管过的衙门,他都暗中调查过。

很让老李无奈的是,张希孟的确是清清白白,没有任何把柄。

这就是所谓无欲则刚吧!

张希孟本身没什么事情,又不结党营私,以他在陛下和皇后身前的地位,李善长想跟他斗,那是痴心妄想。

不过这一番私下里的调查,也让李善长明白了一个道理。

要想在大明朝堂上安然无恙,就该学张希孟,至少先把自己摘出来,别跟那些赶着找死的货纠缠在一起。

但是李善长这人,到底和张希孟还不一样,他虽然约束自己,不明着掺和,不落人口实,但有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他还是门清的。

就比如他手里这封信,是原御史刘炳的儿子写给老李的,其中字字泣血,向李善长揭示了一个案子。

他爹刘炳,在唐陆之案以后,曾经受命暗中调查水师的事情……可不是没过两个月,刘炳突然染病死了,据说是水土不服。

彼时御史台也派人吊唁过,确定是病死的。

这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但这封信上,却给出了另一个答案,御史刘炳是被人害死的……他死的时候,脸色铁青,身躯佝偻,甚至有血浆从皮肤渗出,凄惨恐怖无比。

据说是用最毒的几种蛇毒,害死了这位御史大人。

只是让人没有料想不到的,前来吊唁的御史台官员,竟然无视这些情况,还说什么外丧鬼不能回京。

匆匆把刘炳给埋了。

既然御史台自己都认为没事,其他人又何必多事呢?

只是刘炳的儿子,一直不甘心老爹就那么稀里糊涂,凄惨死去。

他四处告发,到处给人写信,希望替父鸣冤。

结果他又被抓了,足足关了三年,在狱中几乎是九死一生,好容易熬了出来,他又接着上告,完全是不死不休的架势。

谁也不知道老李是怎么知道这事的,不过他一直引而不发,也着实沉着老练。

水师的事情,不可能没人帮忙。

有人盛传张希孟,但如果张希孟是冤枉的,谁的嫌疑更大呢?

锦衣卫这边虽然能监察百官,但朱元璋轻易不愿意放他们出来,毕竟锦衣卫动手,那就是要血流成河的。

除此之外,像五军都督府,兵部,度支局……似乎都能管到一些水师的事情,但又隔靴搔痒,没法触及核心。

弄来弄去,水师真的好像成了一个小王国,谁也插手不进去,完全变成了廖家和俞家的私兵。

不过说这话也不完全,还有个衙门,能管到他们,那就是御史台!

李善长反复权衡,再三思量,他把心思都放在了杨宪身上。

毫无疑问,杨宪是野心勃勃,一直打算取代李善长的。

杨宪管着御史台,他放纵水师,甚至跟水师的那些人勾结在一起,好处非常明显。

水师倒卖物资,走私财货……这里面的利益不消多说。

杨宪为了拉拢官吏,也要花钱,而且还不是小钱。

他跟水师联手,简直是珠联璧合!

而且此前杨宪就有拉拢勋贵的心思……只是没有想到,他居然放过了那帮淮西诸将,而是从水师下手!

厉害!

果然厉害!

李善长嘴角上翘,忍不住露出了一个得意的笑容,虽然说杨宪等人后生可畏,但论起老辣,毕竟不是自己的对手。

耐心等待,到底是等到了天赐良机。

一想到这里,李善长简直想大笑三声。不过老李还是忍住了,只要敌人没有彻底完蛋,就不要得意忘形。

自己这一把年纪了,没有绝对斩草除根的把握,就更不要给子孙后代惹祸。

老李再次思量权衡,一直到了后半夜,才草草休息,等天亮了,他又坐上马车,前往中书省。

李善长刚到朱元璋的旨意就来了。

除了老李之外,还有汪广洋、胡惟庸、罗复仁、杨宪等等官吏,一起前往宫中,拜见老朱。

等李善长带头行礼之后,大家伙抬头看去,发现朱元璋脸色铁青,牙齿咬得咯咯响,太阳穴上的青筋都绷起来!

“无耻之尤!”老朱破口大骂,“这是大明的水师吗?分明是一群土匪,他们还当是在巢湖做水贼吗?他们把大明的国法放在哪里?贩卖军粮,已经说了多少次了!从应天到北平,凡是碰到军粮的案子,都没有客气的!他们倒好,不但贩卖,还卖给了倭国!可恶!”

朱元璋霹雳火似的,一顿臭骂,大家伙听得战战兢兢,却也大为震撼。

这帮水师的人,还真是够厉害的。

走私军粮是最基本的事情,他们还盗卖了不少兵器,其中甚至包括火器。

反正在大海之上,风高浪急,只要说落到了海里,也就没人查了。

倭国正在高丽的南部,双方鏖战,很需要这些大杀器。

当然了,他们也不只是往外卖,他们还运了不少东西回来。

比如倭国盛产的硫磺,扇子,也包括金银!

另外他们还贩卖了不少高丽女子!

没错,大明移风易俗,不许任何形式的人口买卖,他们就开拓海外市场,趁机大捞一笔!

面对此情此景,朱元璋已经是无话可说了。

烂透了!

当真是从上到下,全都烂透了。

或者干脆点说,水师脱胎自巢湖水贼,马步诸军经过了这么多整顿,已经大为改观。

可是水师一直缺少整顿,也没有妥当的办法,一直这么延续下来,前后十多年,结果可想而知。

仅仅是初步彻查,就已经触目惊心。

“现在这个案子太大了,牵连的人也太多了,光是一个锦衣卫,很难办得妥当,必须从其他衙门,抽调得力干将。”

朱元璋看了看,就说道:“刑部,大理寺,包括五军都督府,各自抽调一批人,严查水师的问题!”

面对老朱的点名,包括徐达在内,全都一起站出来,躬身领命。

随后老朱又把目光落在了杨宪身上。

“这种事情,你们御史台应该很有经验,怎么样,有没有把握,把案子办好?”

杨宪一怔,连忙站出来,躬身施礼,感激涕零,“陛下愿意让御史台领办此案,臣必定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

朱元璋微微颔首,如果杨宪能把这个案子办好,调他进入中书省,挂参知政事衔,预备接替李善长,也还是不错的。

毕竟老李白发苍苍,年纪大了,必须做出安排了。

其他众人也都明白,属于杨宪的机会来了,只要把这个案子办好,必定名扬天下,拜相之日,也近在眼前。

有几个人还偷眼看了看李善长,心说老李啊,你到底要落幕了,总算不用看你这张老脸了。

可就在大家伙思量的时候,李善长突然向前走了一步。

“启奏陛下,此案交给御史台,未必妥当,老臣以为,杨宪应该回避!”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怔住了,什么意思?

杨宪更是瞪大眼睛,李善长,你要跟我撕破脸不成?

朱元璋更是面色凝重,自己想任用杨宪,老李却直接反对,他什么时候,这么大胆子了?

只见李善长不慌不忙道:“上位,御史台在几年前,已经查过了水师的案子,但是负责此事的御史刘炳离奇死去,案子就不了了之,让御史台继续领办,老臣唯恐力有未逮啊!”

此话一出,杨宪都吃了一惊,“李相公,刘炳是水土不服,染了恶疾去世,这事人尽皆知啊!”

李善长笑道:“老夫也没说别的,就是觉得上一次御史台办案不利,那么大的弊端,没有查出来,似乎不适合继续查办!”

杨宪还想争辩,这时候朱元璋却已经若有所思,他低声道:“既然李先生说了,那就让中书省领头,把这个案子给咱办好了!”

第六百七十四章 朱家公主不足论第五百五十六章 今日,超越大宋矣!第五十一章 朱元璋的政策第五百二十六章 张相公出马第二十九章 朱重八闯关第二百零五章 偷出大同第八百一十四章 张太师的高招第一百五十三章 全军出击第一百七十八章 刘基,你被捕了第八十八章 粮长第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快乐第六百四十二章 重新上学第三百零三章 即吴王位第七百零二章 北平大学堂第八百一十八章 为了咱们家第四百五十四章 聪明的孔家人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桌菜,两桌客第四百四十章 卷起来的群臣第五百二十七章 从丝绸作坊开始第八章 名满濠州的朱公子第四百四十五章 诸将才干第五百零二章 朱元璋请客第四百八十六章 至高荣誉第三百九十四章 国号第一百五十九章 请主公过江第七百八十四章 赌上一切的朱标第六百四十八章 辽东大捷第五百二十三章 天下一统拖不得第三百二十九章 都想投朱第九百一十一章 陪都第四百八十六章 至高荣誉第三百五十一章 俘虏楼船第八百零一章 北平,天下第一第六百六十章 倒了霉的礼部第七百九十七章 查案小能手第五百七十八章 传国玉玺第五百一十三章 文武六艺第一百九十三章 和百姓在一起第一百二十二章 实力暴涨的朱元璋第三百三十七章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第七百一十五章 朱棣低头了第五百七十六章 大都功德营第二百二十七章 都是来买粮的(新年第一更)第六百零六章 熊孩子朱老四第三百五十五章 树碑立传第七百六十五章 张家也有逆子第六百八十五章 张相公驾到第六百五十章 铁锅炖贪官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海,抢土豆第三百零三章 即吴王位第三百零五章 第三次兴起第五百一十八章 扯淡的不征之国第六百八十二章 张庶宁的大生意第四百二十一章 广而告之第二百八十一章 咱为民除乱第一百五十二章 都督妙策第七十五章 处置第一百一十二章 新皇的首要大事第四百五十二章 小技巧第七百九十七章 查案小能手第一百三十一章 万岁第一百二十九章 把鹰犬变成人第四百八十五章 均田新政第三百零三章 即吴王位第八百八十七章 清算皇家资产第三百七十八章 九州不全,寝食不安第九十章 朱氏祈雨(求首订)第二百七十三章 主公,写感想了第八百九十二章 融合第四百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决断第二百八十五章 常遇春的战后总结第二百三十二章 机会要均等第七百四十七章 官方大采购第五百六十四章 痛饮燕山第七百九十二章 驸马上门第七百九十六章 新驸马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明为天下正统第三百九十六章 吴王的请帖第三百八十四章 俺老方,降了!第六百九十六章 家父张相公第五十章 天命所归第八百七十二章 应天上空的眼睛第四百九十五章 放开禁酒令第四百一十六章 巨贪第十三章 重八守城第五百五十一章 谕燕云檄第六百六十三章 张希孟的仰慕者第五百五十九章 欢庆胜利第八百二十三章 皇孙的乐园第四百零二章 请孔家做个大元忠臣第四百六十五章 我是朱元璋的侄子第六百五十九章 大宋笑话,永不过时第三百零五章 第三次兴起第三百八十四章 俺老方,降了!第二百零二章 祭祀先贤第三百九十八章 刻石铭记第二百一十六章 劝降第四百九十九章 婚宴讲话第八百八十六章 公平无止境第七百八十四章 赌上一切的朱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