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的 御史大夫

昏暗的诏狱,廖永忠形销骨立,没有了多少人形……别管是什么的钢铁硬汉,到了这里,结果都差不多。几乎不用十八般刑具,光是无边的绝望,就能将人完全吞没,渣都不剩。

脚步声打破了死一样的宁静,朱元璋迈着大步,来到了廖永忠的牢房前面。

听到声音的廖永忠猛地抬头,他收敛瞳孔,仔细看去,好半晌才认出了朱元璋。刹那之间,溺水之人抓到了救命稻草,疯狂磕头。

“上位饶命,上位饶命啊!”

他的脑壳触碰在满是稻草的地上,没有几下,就已经皮破血流,狼狈不堪。

老朱就这么看着他,谈不上什么怜悯,有的只是困惑。

过了好一会儿,老朱才冷冷道:“廖永忠,咱想问你,一个人要贪多少,才能满足?”

廖永忠怔了怔,突然痛哭流涕,“上位,罪臣都是被他们害的!罪臣原是一两银子也不要的,洁身自好,绝不敢违背国法啊!”

“哼!”老朱冷笑,“这话当初陆仲亨和唐胜宗也说过。你们都不想贪墨!可你们贪墨的比谁都多!几百万贯的家产,伱比咱这个皇帝舒服多了!水师都成了你的私兵,到了这一步,还磕头求饶有什么用!别说是你,就算是更重要十倍,百倍的人,也敌不过咱的国法!”

廖永忠怔了怔,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命是保不住了。

短暂的失神之后,便鼓起最后的一点希望,继续哀求道:“上位,念在罪臣过去的功劳份上,饶过罪臣的家人,留下廖氏的一条血脉吧!求求上位了!”

朱元璋轻叹口气,“廖永忠,太晚了,你不光是走私无数,你还通倭,贩卖武器军粮,从倭国换取金银,要是没有倭国,你如何能攒这么多钱啊!你应该知道,蒙古铁蹄,践踏中原,神州陆沉,这是奇耻大辱。身为华夏子民,炎黄后裔。私下里勾结外国,这是最大的罪!咱也不敢赦免,毕竟这会动摇国本的。”

朱元璋的声音不高,但是字字如刀,廖永忠已经是彻底绝望了。

突然,他猛地爬起,瞪着血红的眼珠子,疯狂怒吼,“朱元璋!你不要忘了,是我帮着你渡过长江的!湖口大战,又是我们水师的功劳!你朱家的江山,有我们一半的功劳。你现在卸磨杀驴,丝毫不讲情面,你就不怕天下人议论吗?”

“朱元璋,你好歹网开一面,留下一条活口,也算是你的一点仁心!你就不怕,有朝一日,你们朱家穷途末路,也被诛杀干净吗?”

廖永忠怒极,什么话都说了出来,着实是大逆不道。

李善长立刻向前,要痛斥他狂妄犯上。

却被朱元璋拦住了,“李先生,咱既然做了,就不怕人议论。这点胸怀咱还是有的,咱也相信,老百姓终究是能看明白是非对错的,咱这么做,没错!”

朱元璋又看了看廖永忠,轻叹道:“如果这江山只是咱朱家的,没准咱还真能网开一面,饶了你的性命。奈何咱只是皇帝而已,是秉承万民之意,坐上龙椅的,咱便不能只讲君臣之谊,朋友之义,宗族之亲……咱要为天下人负责啊!”

老朱说到这里,摇了摇头,终究是无话可说,他转身而去。廖永忠望着老朱的背影,万念俱灰,突然,他伸出巴掌,抡圆了抽自己的嘴巴子,一下又一下,打得腮帮肿起,打得嘴角流血!

他又用手,拼命捶打栏杆,没有几下,皮开肉绽,血肉模糊……

朱元璋从诏狱出来,身后李善长亦步亦趋。

老朱停了下来,对李善长道:“李先生,你说,这一次的案子,何至于牵连如此之多?”

李善长一怔,忙道:“老臣以为,不论是廖永忠,还是俞通海,杨宪,他们久在高位,门生故吏,家人亲眷,遍布朝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时候他们自己不想贪墨,亲人部下也会劝说他们贪财。他们贪了钱财,也要分给家人部下。说来说去,其实他们就是一体的,上位族诛这几个人,也是理所当然,恰如其分!”

朱元璋微微沉吟,突然道:“李先生,那咱还要问你,在大明朝,究竟是国法更大,还是人情更大?”

李善长瞬间怔住,这种话题,不是该询问张希孟吗?我还真不知道怎么回答。

其实朱元璋想问的是,虽然自从起兵以来,一直强调规矩,订立了那么多法令,但是到底能落实几分呢?

长久以来,以儒道治理国家,家国天下,亲亲相隐,稠密的人情网,远比国法更加有力量,互相庇护纵容。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种任人唯亲的局面,被视作理所当然。

铁面无私,反而是不通世故,不晓人情。

如此一来,一人获罪,牵连无数,也就理所当然了。

李善长到底没有回答朱元璋的话,他隐隐觉得,脖子发凉,心里头毛毛的。怎么好像自己也经不住检验啊?

这一次来诏狱,到底是送廖永忠,还是告诫自己啊?

李善长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朱元璋深深叹口气,“江西在做移风易俗的事情,咱现在看来,不光是民间,朝堂也要如此!咱们大明朝,要讲国法!要有更严密的规矩。像这种牵连成千上万的大案子,再也不能出了!”

李善长浑身一振,连忙道:“老臣记下了。”

……

洪武大帝的屠刀,终究是落了下来。

首先是廖永忠和俞通海,水师的两大家族,被悉数诛杀。

他们的旧部将领,也有上百人,跟着掉了脑袋。

经过这一番诛杀,原来的巢湖水师旧人,几乎不剩什么,被一扫而光。

比他们还惨的却是御史台。

自杨宪以下,一共四十多位御史被杀,另外还有大半御史被罢官,逐出朝堂。

作为仅次于中书和门下二省的御史台,几乎为之一空,已经到了无法运转的地步。

更让人无语的是,现在连接御史台的人都没有了。

因为经此一役,御史台不光是损失惨重,更重要的是威望尽去。

人们发现那些本该秉持国法,监察百官的御史大人们,竟然一个个贪赃枉法,中饱私囊,所作所为,让人更加不耻。

在处置这些御史的时候,居然比水师那边,更加惨烈。

愤怒的百姓,带着各种各样的东西,什么牛粪,石块,烂菜叶,破草鞋……他们用这些东西,将杨宪等人彻底淹没。

在剥皮楦草之前,先体会了一把遗臭万年。

新的御史大夫,必须重塑御史台的威严,要挽回人们的信心,还要让御史台妥善运转,变得比以往更加高效,以实际的成果,回应百姓期待。

这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试问大明朝,谁能有这个威望?

李善长默默盘算了一下,道德人品,声望能力,全都过关的,还真就只剩下一个人。

没错,就是张希孟!

也只有让张希孟回应天,接过御史台的烂摊子,才能快速恢复人们对御史台的信心。

只不过这人虽然合适,但后果却是老李不能不忌惮的。

张希孟有王爵在身,又是执掌门下省的右相,是不可能免掉右相职位,专任御史大夫的。

也就是说,要让张希孟肩负起门下省和御史台两个衙门。

门下省的恐怖之处,就不用说了,百官悉数捏在门下省手里,如果再加上御史台,那他老李根本没法玩了。

可问题是不让张希孟接任,还有合适的人选吗?

李善长是苦思冥想,完全没有更合适的人了。

本来朱升或许还行,奈何人家已经重病返乡了。再有汪广洋之流,如果是平时,接掌御史台,也没多大事情,可是在当下,他们还差得太远。

李善长反复思量,到底是找不出这个合适的人选。

他也没有料到,虽然一举扳倒了杨宪,瓦解了御史台,奈何动静太大了,别人都不成了,只能请张希孟回京……

我这是干了什么啊?

这不是挖了个坑,把自己埋进去了吗?

李善长是追悔不迭,死的心都有了。

但是不管他怎么不情愿,事情还是要往下走,御史台监察百官,朝野上下,全都在其中。任务丝毫不比中书省轻,是一刻都不能停的。

果不其然,朱元璋降旨,召李善长入宫商讨此事。

李善长简直怀着上坟的心,前来拜见朱元璋。

“李先生,水师整顿,尚有时间,但御史台却是不能没人。你身为宰相,为国举荐人才,乃至职责所在,你说说吧!”

李善长万般无奈,只能道:“回上位的话,当下能够挽回御史台声望,只剩下张相一人,老臣斗胆谏言,请张相兼任御史大夫!”

老朱一怔,“他是右相,再兼任御史大夫,只怕不妥吧!”

李善长无奈道:“确实不妥,但非常之时,只能行非常之事,还望上位能够恩准。”

朱元璋笑了,“李先生,你这么说,倒是出乎咱的预料,看起来确实是以国事为重!咱很高兴!”

李善长心都滴血,果不其然,你就是这么想的!

看起来自己是别想摆脱张希孟的阴影了。

只不过老朱却是摇了摇头,“咱也觉得张先生合适,可他却不答应!他还要在北平教书,而且尚有更重要的事情要交给他办。”

李善长大为惊讶,“上位,如果不让张相接任御史大夫,就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

朱元璋微微摇头,“其实还是有的。”

“谁?”李善长惊问道。

“徐达!”朱元璋轻轻吐出了一个名字……

第五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金碗第八百四十四章 皇孙伴读第二百一十八章 立地成圣的张相公第七百九十八章 要做周天子的朱元璋第四百四十三章 第五步,北伐第三十三章 敬畏第五百四十二章 最强鲶鱼效应第六百零三章 做天子的工具人第八百三十章 偷家狂魔蓝玉第九章 论地主豪强的软弱性第七百四十五章 霸道的朱元璋第八百五十四章 吾皇万岁,大明万岁第八百一十八章 为了咱们家第二百五十八章 快刀第八百六十九章 疯狂的大明科学家第九十三章 立功第五十三章 沐家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偷袭!第四百四十五章 诸将才干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好前程在岭南第一百九十四章 仁慈的朱叔叔第八百三十四章 故乡的味道第六百三十四章 处死二侯第七百七十九章 这日子没法过了第二百九十六章 杭州不在谈判之列第六百四十三章 张相布道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写书第七百五十三章 兄弟情深第八百三十七章 冠军侯第二百一十五章 加倍抚恤第六百零二章 什么叫洪武大帝啊!第五百九十九章 推行新盐法第三百七十九章 大宋亡于此,大明兴于此第九十一章 龙王也低头(五更到)第六十六章 郭子兴,你不要过来呀!第六百七十九章 张庶宁的群贤第二百九十八章 朱元璋的好亲戚第五百五十四章 我们想回家第二百八十四章 时机第五百七十章 换了人间第六百四十八章 辽东大捷第一百五十章 菩萨兵来了第二百二十九章 老朱也为难第六百二十四章 划分行省第七百二十章 杨宪倒台了第二百九十八章 朱元璋的好亲戚第七百七十三章 不许士大夫再回来第四百六十九章 无敌的常遇春第三百七十一章 大封功臣第六百八十二章 张庶宁的大生意第七百一十四章 唯有纳税逃不掉第四百三十三章 移民填湖广第四百一十九章 坑兄弟不手软的张希孟第三百零三章 即吴王位第七百六十七章 说服朱元璋第八百二十二章 常遇春,你要努力第七百九十七章 查案小能手第五百五十六章 今日,超越大宋矣!第二百五十六章 耕读传家的真相第一百零一章 大比武第六百五十六章 宋史书成第一百八十四章 父辞子孝第四百七十三章 张相的好学生第一百二十二章 实力暴涨的朱元璋第二十八章 粮和人第二百七十四章 奴才之作第八百五十七章 大明和罗马的结合第六百九十三章 请张相为学生复姓第二百三十七章 赘婿噬主第五十四章 杀出来的公道第二百零四章 大盗现身第四百七十七章 河南大捷第八十四章 四位元帅第四十五章 李善长第二百六十三章 喝茶多是一件美事第八百三十章 偷家狂魔蓝玉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凉王第六百七十八章 朱元璋给百姓的礼物第五百零二章 朱元璋请客第六百九十七章 我太笨了第九百零二章 大明正黑旗第一百五十章 菩萨兵来了第七百八十五章 出口恶气第五百三十五章 天下一盘棋第一百一十六章 战鼓第六百七十二章 为陛下贺!第六百三十四章 处死二侯第五百九十五章 弹劾太子的猛士第一百零八章 又升官又娶媳妇第八百一十七章 夫人的新官第五百零三章 鲤鱼焙面第一百零五章 赵均用覆灭第二百一十三章 朱家军的良心第二百一十八章 立地成圣的张相公第二百一十章 杀得好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明为天下正统第六百五十四章 写入大诰第一百四十八章 水军大都督第七百四十九章 无愧朱元璋之子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粥之恩第八百四十二章 本少爷心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