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三章 老朱的保证

杨基护送着百余名凤阳乡亲,顺利渡过长江,到了应天城。

还没等他去通知孙炎,就有个小胖子手里拿着金牌,赶了过来。

“杨尚书,奉陛下旨意,请诸位父老乡亲进宫,陛下要招待大家伙。”

杨基认识这小子,来的正是张承天。

他半点废话没有,赶快把人交给了张承天,而后躬身告退。

张承天却道:“杨尚书,你还是去中书省等着吧,估计会有旨意。”

杨基连忙拜谢,匆匆告辞。

张承天长得胖胖乎乎,年纪又小,没什么压迫感。

他笑着对大家伙道:“都别怕,我们家祖坟就埋在凤阳,不会干那种惹人刨祖坟的事情,你们随着我走吧。”

张承天笑呵呵的,把这些人带到了左顺门,随即进入皇宫。

传说中的登闻鼓并没有敲响。

朱元璋穿着一身常服,等在这里。

眼见张承天把百姓带来,立刻满脸含笑,“都请坐吧,自家乡亲,用不着多礼。快坐,坐吧!”

这帮老百姓仗着胆子,坐了下来。

朱元璋扫了一圈,看到了为首的那个人,老朱认真想了想,突然道:“你是刘继祖的什么人?”

这个为首之人慌忙跪倒,“小的是刘继祖的外甥,小的拜见陛下!”

朱元璋哈哈大笑,“伱瞧,当年一面之缘,咱还没忘。咱不糊涂吧?”

老百姓们哪敢说皇帝糊涂,都争着夸老朱聪明睿智。

老朱又是一笑,“咱不管怎么说,都是一个人,一双眼睛,一对耳朵,总有听不见,看不清的时候。既然是乡亲,咱们就好好聊聊,把你们遇到的事情,都给咱说出来。”

老朱笑道:“告诉御膳房,准备些菜肴,咱跟乡亲们边吃边聊。”

不多一时,有人送来了食物,这帮老百姓一路艰辛,在即将进京的时候,又遭逢危险,险些被抓起来。

早就是身心俱疲,此时朱元璋完全以招待乡亲的礼节,对待大家伙,和蔼可亲,让众人放松了许多,胃口大开,吃得很高兴。

渐渐的,大家伙敞开心扉,把一肚子的委屈都跟老朱讲了。

朱元璋听得格外认真,一个字不落。

凤阳府的困境,归结起来,还是人口土地的问题。

老朱刚起家的时候,濠州等地因为战乱,人口流失不少,而且当时可以查抄豪强土地,从蒙古贵胄手里抢田。

因此濠州等地分田的时候,很是大方,有口粮田,有正常的纳赋田,甚至还给分了山林荒地,准许种植桑麻。

这些措施在当时都堪称德政,深得老百姓支持,一转眼,也有二十年出头了。

这二十多年,有些人家,已经繁衍了两代人。

也就是说当初的少年郎,现在已经当爷爷了。

整个凤阳府,人口快速膨胀,不但恢复了元朝的鼎盛时期,甚至还超出了一大截。

彼时凤阳百姓,产出的粮食足够吃,甚至还能拿出许多到集市上卖。

可现在除了缴纳田赋,剩下的都要充当口粮,即便如此,还有些缺口,一些年轻人已经走出家门,到凤阳等地务工,赚钱,添补家用。

大家伙的日子远不如从前。

这是当初定的国策不好吗?

显然不是啊!

多子多福,百姓们都卯足了劲头儿生,又有什么办法?

只不过当初留下的口粮田完全不够了,还有许多桑麻田,也被拿去种粮食。

人在填不饱肚子的时候,什么也不如馒头实惠。

本来凤阳等地也到了艰难维持的时候,偏偏又接连闹起了灾荒,粮食产量大减。

到了这一步,很多人都要挨饿了。

幸亏朝廷几次送去赈灾粮食,这算是勉强渡过了难关。

但是毫无疑问,百姓已经没什么积累了。

今年又是个灾年,有些田地颗粒无收,灾民普遍没了一半收成。

朝廷的赈灾粮食还没发下来,竟然有官吏去地方征收田赋,而且还是按照正常年份征收,一点余地都没有。

百姓瞬间炸开了。

这可是凤阳,朱皇帝的龙兴之地,让我们活不下去,我们也拼了。这才有了上百凤阳百姓,扭送税吏进京的举动。

这事情微妙也就在了这里,他们押解着税吏,穿州过县,竟然没人阻挠,包括凤阳府,全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冷眼旁观。

他们一直到了江岸,这才有人跳出来,要拿下他们,结果很凑巧,杨基赶到,把人保下来,顺利带进了应天。

经过虽然弄清楚了,可是这个责任到底要落在谁的头上,可就不好说了。

张希孟也到了中书省,他面沉似水,哪怕孙炎过来打招呼,他也没说什么,只能冷冷哼了一声。

他直接到了中间的位置,一屁股坐了下去。

随后张希孟道:“遇到了紧要政务,我这个太师还是能来中书省说几句话的。”

众人都是一怔,张希孟确实有这个权力,可问题是过去张希孟一直没用过。毕竟还有太子监国,轮不到他来插手。

可是这一次张希孟打破惯例,直接来了,所有人都感到了一股莫名的压力。

“孙首辅,你先说说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孙炎连忙躬身,“回太师的话,根据我的了解,这里面有地方隐匿灾情,也有赈灾不力的问题。但归根到底,是负责征收田赋的税吏,胆大妄为,激起民变……我以为,此事税务部难辞其咎!”

他也真不客气,直接摆明了车马炮,我针对的就是胡惟庸。

这其实也是孙炎多年总结的技巧,面对朱元璋和张希孟,耍小聪明是没用的,与其费力气遮遮掩掩,不如直接摊牌,反正朝臣争斗,也不算什么大事情。

胡惟庸有机会,也不会放过孙炎,这不是显而易见吗!

果然,胡惟庸直接站了出来,先是向张希孟躬身,随即道:“太师,诸位大人,该是我的罪过,我一点不会推诿卸责。但我也想请大家伙把事情弄清楚。现在的田赋,已经划到了地方收入上面。虽然那些征税的税吏,还是要归税务部管理,但是我们根本指挥不动他们,现在说了算的是地方衙门!”

孙炎不客气道:“胡尚书,你这还不是推诿卸责吗?”

胡惟庸冷哼道:“孙相,你难道还不清楚?前面提到的税制改革,是要把田赋留给地方,同时推行新一轮均田。这样一来,把累进田赋拿掉,减轻百姓负担,稳固地方财税。”

孙炎点头,“这是陛下定下来的,也是我们力推的,胡尚书有什么意见吗?”

胡惟庸叹道:“孙相,田赋交给地方,这一条没有问题,地方上很愿意。但是要让他们重新均分田亩,重新核定税额,他们就不愿意了。地方拖延不办,老百姓的担子可没有减轻。又遭逢灾年,这要是不出民变才怪!”

胡惟庸痛心疾首,“每次关乎财税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地方上,也从来没有老老实实配合过。这一次的事情,说不准是一个不错的机会。总而言之,要如何整顿,还要看朝廷的意思。”

他的这番话说完,确实让孙炎一时语塞,竟然无言以对。

胡惟庸讲的东西,确实没错。

如果能重新均田,重订税额,老百姓的处境就不会这么艰难,或许也就不会闹出今天的事情。

毫无疑问,孙炎这个首辅难辞其咎。

张希孟默默听着,突然问了一句,“为什么不是先重分土地,而是先把田赋交给地方?这个顺序是怎么弄的?”

他的目光盯着胡惟庸,胡惟庸立刻道:“回太师的话,这是中书会议决定的,孙相清楚的。”

孙炎微微低着头,这事他确实知道,可当初却不是这么简单。

“太师,重新分田,不是小事情。唯恐地方衙门不愿意配合。彼时讨论的时候,也说要先让地方衙门看到好处,他们才肯行动。因此就,就把田赋先交给他们!”

“荒唐!”

张希孟气得一拍桌子,“地方官吏什么德行,你们不清楚吗?他们属鹰的,饿着肚子才会捕猎。一旦吃饱了,只会懈怠敷衍!”

胡惟庸慌忙躬身,“太师教训的是,都是当初思虑不周,才有今天的情况……太师看,要不要将田赋收回朝廷?”

张希孟不动声色,摇了摇头,“出尔反尔,岂不是拿国家的信用开玩笑?更何况收回之后,岂不是这么长时间,做了无用功?”

胡惟庸连忙点头,“是下官糊涂,还请太师恕罪。”

张希孟微微哼了一声,随即又问孙炎,“你怎么看?”

孙炎此刻也是万分尴尬,他本想给胡惟庸致命一击,可谁能想到,竟然变成了自己推行改革不利。

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太师,我,我现在就下令,让地方衙门,立刻落实均田!谁敢敷衍搪塞,立刻斩首!”

张希孟没搭理他,而是起身,一甩袖子,直接离去。

短暂的交锋,胡惟庸赢得干净漂亮。

张希孟则是来到了老朱这边,朱元璋和凤阳的乡亲们聊得正欢。

“咱已经让孩子们出外面打拼了。咱那个四儿子,可是很了得!你们现在子孙也多了,吃喝都不容易,就没人想过,要出外面瞧瞧?”

一个老百姓无奈道:“陛下,你说俺们从凤阳到应天,都困难重重,再往外面走,是不是性命不保啊?”

朱元璋微微一怔,“大家放心,咱会给你们一个妥当交代的!”

正在这时候,张希孟赶了过来……

第一百三十七章 梅开二度张士诚第六百九十一章 小才女和 做题家第二百二十四章 张士诚看戏第十九章 贾鲁病了第六百九十四章 许观的信第七百五十章 果断处置第八百三十八章 老人该退位了第四百三十八章 和尚不难为和尚第三百五十二章 烧出新乾坤第四百六十四章 弃河南,守河北第二百零七章 天下英雄,唯有你我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第四百二十六章 铁矿第八百四十三章 马和三宝第二百四十章 红烧肉有的是第六百七十三章 鲁王世子第八百三十三章 大元朝最后的忠臣第三百一十八章 朱元璋是不怕累的第二百四十二章 千金悬赏第五百二十三章 天下一统拖不得第四百二十九章 连大户都背叛了第三百零八章 怎么当吴王第六百零六章 熊孩子朱老四第一百九十八章 刘伯温的大战略第十三章 重八守城第六百七十三章 鲁王世子第四百七十六章 包饺子第三百九十三章 劳动无价第六十一章 要官第九十二章 大海第八百八十七章 清算皇家资产第一百七十七章 刘伯温考试第一百一十二章 新皇的首要大事第六百三十二章 张相公觉得你死定了第一百八十六章 张先生来了第七百零八章 神仙中人张相公第一百一十六章 战鼓第五百九十九章 推行新盐法第三百八十五章 一篇文章撬动天下第七百一十七章 锦衣卫出动第七百四十一章 来自老朱的赏赐第八十五章 朱元璋认输了第一百章 军中不许赌博(三更求票)第六百七十九章 张庶宁的群贤第二十六章 帝王格局第七百五十四章 先生救命第三百一十七章 李善长悟了第一百九十四章 仁慈的朱叔叔第四百八十七章 叩谢天恩第六百五十六章 宋史书成第六百七十四章 朱家公主不足论第八百七十三章 咱投洪武大帝了第二百五十四章 张李同心,其利断金第七百零七章 愤怒的张希孟第八百三十章 偷家狂魔蓝玉第六百四十七章 你们对得起我爹吗?第一百零七章 五大主力第六百五十二章 不是谋反第一百四十三章 得胜而归第四百一十一章 孤单的张相公第四百四十八章 织毛衣第十一章 巾帼胜须眉第一百三十八章 十万第六百六十八章 华与夷第六百三十九章 拱卫司惹祸了第六百五十七章 朱标请看戏第四百六十六章 总动员第二百七十二章 胆大包天第二百五十四章 张李同心,其利断金第五十八章 自首了第四十六章 平平无奇的张希孟第五百九十六章 及时雨张先生第八章 名满濠州的朱公子第八百六十一章 吞并安南第七百二十二章 大家都缺钱第二百五十章 演出第三百一十五章 财政第四百四十八章 织毛衣第二百二十一章 大元忠臣,我们有的是第六百四十六章 大权在握的朱棣第六十四章 一出好戏第八百六十二章 张太师是我叔叔第二百二十六章 又是一年丰收时第八百二十八章 努力学习大明第六百九十三章 请张相为学生复姓第五百二十六章 张相公出马第二百章 张希孟被盗了第八十章 上学啦!第四百零三章 皇帝的诞生第三百三十六章 为反贼立传第六百五十八章 丧尽天良的张希孟第二百七十九章 李文忠立功第一百二十章 彭党第七百零一章 圣明的老朱第九十五章 天生神将第七百四十二章 北平的出路第二百五十一章 驻守洪都的人选第十八章 不屈第八百七十七章 大婚第一百三十六章 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