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章 到了地狱你也不行

张希孟到了北平之后,受了点寒气,虽然没有病倒,但是膝盖隐隐作痛,他也没有逞强,索性留在城中,跟李善长躲在房间里,喝茶聊天。

张希孟越来越喜欢那种很浓的苦茶,味道越足越好,喝着过瘾提神。倒是李善长,他年纪大了,味蕾退化,寡澹的味道刺激不到他,老李竟然喜欢往茶里加糖,又在张希孟的建议下,加了不少牛奶,硬生生弄成了奶茶。

李善长喝得还挺高兴的,张希孟又让下面给他准备了点春卷,豆沙馅的,糖分也很足,双倍快乐了属于是。

李善长一边喝一边吃,还随口跟张希孟聊着,好不快活。

“太师,最近些日子,有不少北边的蛮夷南下,高丽都受到了冲击,你说他们怎么不老实留在北方牧马放羊,非要南下啊?”

张希孟无奈道:“北边要是能生存,他们就不会南下了……其实你李老兄发现没有,就在咱们的北方,这一片大陆的中央偏北,茫茫草原之间,存在一个蜂巢。”

“蜂巢?什么蜂巢?”李善长不解。

张希孟道:“就是游牧民族的蜂巢,从早期的匈奴,到突厥,契丹,再到女真蒙古,他们源源不断,冲击着中原大地,制造一场场危机,对于华夏大地,构成了连绵不断的侵害!”

李善长一笑,“原来是这个蜂巢……确实,而且里面住的还是马蜂!要人命的马蜂!张太师,你说要怎么办才能彻底解决这个祸患?要不要纵兵屠戮,把这些人都杀光?”

张希孟笑着摇头,“我说这里是蜂巢,就是杀不绝的意思。年景好的时候,马蜂老实在巢中生存,等到年景不好,难以维系,他们就会喷涌而出,向南进军……而他们留下的空巢,又很快会被其他民族占领,这些人生息繁衍,积蓄力量,等待着下一轮爆发,无休无止,绵延数千年,不曾停歇!”

张希孟笑着总结,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在亚欧大陆的中部,存在了广阔的草原荒漠,这一大片,多达几百万平方公里,甚至更多。

由于地域辽阔,总会存在水草丰美,能够暂时生存的区域……因此在这一片土地上,孕育着数不清的游牧部落。

他们有的强大,有的弱小,甚至大多数部族都找不到源头,仿佛一下子就冒出来了。

他们的活动,完全受到气候的支配。

当气温上升,降水增多,水草丰美,牛羊遍地,他们就安稳生活,田园牧歌,充满了诗意远方。

可是当气候改变,降水减少,白灾增加,人畜大批死亡……就迫使他们,大举南下,以求生存。

然后他们就会和南方的农耕民族撞在一起。

不只是中原大地,其他地方,也都如此。

这里面最没有出息的就是印度,一旦被游牧民族杀入,他们就只剩下跪倒一招。新来的游牧民族,成为刹帝利,变成高等种姓,其他原有的民众,各自降低一个等级。

由于几千年的下跪历史,这片大陆的原住民,黑色的达罗毗荼人,已经被赶到了南方,成为了贱民。

而那些肤色较白的后来者,成为了上等种姓,变成了大陆的主宰。

比三哥有出息一些的,就要说波斯人,他们也曾经修筑防御工事,类似东方的长城,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

当然了,他们并没有完全成功,古波斯文明同样淹没在了铁蹄之中。

相比之下,最为出色的就是东方,就是华夏大地。

秦汉以来的历朝历代,不光修筑雄伟的长城,抵御入侵,甚至还会训练骑兵,进行果决的反攻……

这种事情在东方的历史上,似乎很稀松平常,只有封狼居胥,燕然勒功,这种级别的功劳,才值得吹捧。

可是放在世界上,农耕民族,反击游牧进攻,那就是羊群反攻野狼,堪称逆天的想法!

而华夏历代,不但做了,还数次成功,汉武帝反击匈奴,唐初灭了突厥,明初反攻北元,五征蒙古……这些举动,放在世界史上,绝对是无法想象的,谁是真正的战斗民族,或许还真需要商讨一下。

说白了,大宋的程度并不差,如果不是运气太差,塞在了中原王朝堆里,放到其他任何地方,都是铁血爆表,恶霸级的存在。

只是把大宋放在了唐明中间,就尴尬了起来。

张希孟笑着和李善长分析北方的问题,有本事反击,打出几百年的太平,绝对是了不起的。

但是要能更进一步,彻底解除威胁,让这个蜂巢再也蛰不到中原,毫无疑问是更大的成就。

远迈汉唐的成就!

“李兄,你提议招募一些青壮,把他们投入河中作战,我是极为赞成。只要能给我们二十年的时间,或许就能一劳永逸,彻底解决问题。”

李善长眉头微皱,“能吗?张太师,你有什么办法?”

张希孟道:“这事情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最重要的一招,自然就是交通运输的进步。就拿现在来说,咱们海运这么强,兵马钱粮就可以走辽河,深入腹地,把兵马派到辽阳等地。一般情况的边患,已经不足为虑。现在北平和大沽之间,修了轨道马车,如果能把这个通过山海关,延伸到辽东,情况就会大大不同。如果再能研究出新的交通工具,运力提升万倍,到了那时候,就算女真人想不歌舞,也要歌舞啊!”

李善长微微吃惊,不由得坐直了身体,“张太师,你能说得仔细点不?”

“好……我听齐泰他们上报,正在研究新的机械,而且还有点眉头了。”张希孟笑着道:“这个机器是用在煤矿的,可以拿来抽取矿井的积水……他们的意思,既然能抽取下面的水,是不是换个方向,就能牵引着车辆往前跑,毕竟这都是力学的范畴,道理是相通的!”

老李一时还弄不清力学是个什么玩意,毕竟他这把年纪,让他追踪最新的学术进步,也是难为他了。

但是李善长明白,张希孟不会信口胡说,他既然讲了,那就是有极大的可能做到。

真如张希孟所讲,能提高万倍的运力,绝对是不可限量!

有了这么庞大的运力,只是调动兵将,就显得格局太小了。

茫茫草原,地广人稀,下面埋藏着太多的矿场资源,价值难以计数。

之所以开采不出来,交通运输是最大的制约。

本身就缺少劳动力,开采出来,也难以运输,只能守着宝山要饭吃。

可是一旦运力解决了,就可以从中原大批运送劳力,也包括粮食、衣物、采掘工具……然后把草原的宝贝运回中原,进行冶炼。

而草原上的百姓,也能从贸易中分到一杯羹。

没有了生存压力,鬼才愿意跃马南下,抢劫为生。

两个几千年的仇敌,未必要一方把另一方彻底消灭,才能解决问题。

事实上你消灭了对方,很快又有人补充上来,永远都杀不完。

根本之道,是改变经济基础,让草原彻底走上了新的生存道路,一切难题,才能迎刃而解。

李善长听完张希孟的介绍,良久沉吟,默然无语。

张希孟又给他续了点奶茶,“李兄,你怎么不说话了?”

李善长翻了翻白眼,“我还说什么啊?二十年啊,彼时老夫只怕就剩下一把骨头了。张太师,等草原平定之日,你给老夫烧一份报纸也就是了,我也跟你们一起高兴!”

张希孟顿了顿,笑道:“放心,我肯定给你烧,还会多给你烧点钱……李兄,这回也算是谏言有功,我肯定会想办法,报答你的。”

李善长轻哼道:“张太师,你就不要坑老夫了,你的好意我心领了,实在是无福消受!”

张希孟呵呵一笑,“李老兄,你无福消受,你的儿孙也无福吗?”

李善长大惊,“张太师,你,你怎么还要打我后辈的主意?他们斗不过你,你可不能以大欺小啊!”

张希孟摇头道:“你可是大错特错了,你知道吕宋岛的甘蔗很赚钱吧?”

李善长哼道:“谁不知道?那不是甘蔗,那是遍地的银子,金子!”

张希孟笑道:“没错,但是我盘算着,要不了多久,吕宋这种地方,也要并入大明……那种燃烧人命的种植园,只怕就不行了。往后吕宋肯定没有现在的效率,赚不到这么多钱。但是蔗糖绝对是眼下最值钱的东西。我就盘算着,另外寻找个地方,也是气候湿热的岛屿,在那边种植甘蔗,供应大明,供应其他地方。”

李善长沉着脸,“张太师,你不妨说明白了,我上了年纪,脑筋不好了。”

张希孟道:“李兄,我的意思,咱们在美洲那片,找个岛屿。现在欧洲不是挺乱的吗!我们从欧洲弄劳动力,送到美洲种植园,让他们生产甘蔗,再卖给欧洲,或者波斯等地……你看这个生意如何?”

李善长满心都是能赚多少钱,丝毫没有意识到,利用欧洲人当劳力,去种植甘蔗,该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

李善长沉吟再三,“张太师,我都这把年纪了,你要是还想耍我们一家,少不得老夫死后,变成厉鬼,把你带走了!”

张希孟哈哈大笑,“就算到了地狱那边,我相信站在我这边的鬼,还远远多于你那边的!”

第八百八十三章 朱标的反应第二百六十九章 理论和实践第六百四十七章 你们对得起我爹吗?第七百九十三章 找陛下去第三十四章 元璋第一百零八章 又升官又娶媳妇第三百一十七章 李善长悟了第八十五章 朱元璋认输了第七百四十章 陛下脱险了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伐第八百一十四章 张太师的高招第六百七十四章 朱家公主不足论第九章 论地主豪强的软弱性第六百七十五章 尴尬的老朱第二百五十八章 快刀第五百四十四章 咱要留在应天第六百八十一章 不能免俗的朱元璋第十二章 示儿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宋正统刘福通第八百九十六章 皇孙的无为而治第四百五十七章 有困难,找张相第五百九十九章 推行新盐法第七百三十三章 太子柄国第一百三十九章 主动送上门第四百七十三章 张相的好学生第八百五十三章 天下一家,万民一心第六百一十三章 御赐金笔第九百零五章 神州皆圣贤第四百零五章 阅兵第五百九十六章 及时雨张先生第四百七十七章 河南大捷第四百八十七章 叩谢天恩第三十五章 运输大队长第六百四十三章 张相布道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带货了第五百八十二章 太子的高光时刻第九章 论地主豪强的软弱性第二百二十七章 都是来买粮的(新年第一更)第一百五十九章 请主公过江第三百三十二章 冲突第八百九十四章 各显神通第一百九十五章 刘伯温归心第三十九章 好女婿第八百一十五章 落网第七百三十五章 你当爷爷了第七百八十五章 出口恶气第四百九十六章 辅国元师第六百二十三章 北方也要移民第五百四十五章 赔了朱棣又折兵第四百四十八章 织毛衣第四百一十三章 空印第一百零四章 全员反叛第五百一十一章 咱就是要饭的第一百六十九章 朱标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佑朱元璋第三百六十五章 教育第十九章 贾鲁病了第二百四十六章 咱们赢了第五百零九章 复旦第八百一十一章 小儿辈的婚事第九百一十一章 陪都第八百五十七章 大明和罗马的结合第三百零六章 册封第七百二十章 杨宪倒台了第四百零二章 请孔家做个大元忠臣第三百四十二章 一人夺一城第八百八十章 震怒第六百八十二章 张庶宁的大生意第一百六十八章 十大指挥使第五百八十七章 张希孟的小发明第七百零六章 师表大明第三百三十章 人生无常第五百零六章 张先生不常有第一百四十三章 得胜而归第二百三十章 敲打老李第八百五十五章 救国之法第八百三十四章 故乡的味道第八百五十四章 吾皇万岁,大明万岁第五百二十五章 张士诚,降了!第七十七章 剥皮见心第八十七章 滁,大熟(求首订)第六百四十九章 重赏第五百五十章 出征大典第七百章 有人私自称帝了第六百三十一章 诏狱第六百零九章 你要保我不死第五百二十七章 从丝绸作坊开始第八百五十三章 天下一家,万民一心第五百九十七章 怀王千古第五百四十五章 赔了朱棣又折兵第二十九章 朱重八闯关第八百四十三章 马和三宝第二百三十章 敲打老李第二百九十三章 坚定守住,就有办法第六百五十二章 不是谋反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好前程在岭南第五百五十章 出征大典第五十九章 抓人第九十六章 常遇春的小故事第四百五十九章 强大的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