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3章 经济与战争课

毛文龙继续说着自己的观点,继续希望能改变大家的思维,认清经济贸易在这个世界上比战争还重要的重要性:“反过来,这样的禁运,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没有伤到敌人,但却伤到了我们自己。”

此言一出,大家再次哗然,大明物产丰富,没有和异族的贸易,自给自足也活的滋润,怎么就伤害了我们自己了呢?

毛文龙微微一笑:“由于禁运,我们中原需要的牛羊驴骡,羊毛皮张,战争用的各种军需也得不到充足的满足。结果中原百姓即便人人有钱,却也不能满足大家对羊肉的需求,更让农业最大的工具耕地的黄牛,价格高的离谱。即便小地主,都无能为力承受不起。‘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成为了天下百姓最高的奢望。其实这不是美好的幻想,是悲哀的现实。”

听到这个浅显的说法,大家不由得长叹无奈。

要想成为中国的官员士大夫,他有一个前提,必须走仕途,走仕途就必须读书,但读书也要有个大前提,那就是必须家底殷实。在这个年代,读书是一件成本非常高的行业,不是谁想读就能读得起的。虽然科举考试,能让寒门子弟步入朝堂,但你没有钱读书,也只能是一种妄想。放眼大明几万名官员,真正寒门出身的能有几个?一个人为读书科举,也不知道让多少殷实之家破产。这就是所谓的穷书生酸秀才的出处。

然而即便是这些殷实之家,买上几头黄牛耕地,提高土地的生产量,也因为黄牛的价格而望而却步。为了招待亲朋好友,饭桌上有一碗羊肉汤,那就是很体面的事情。至于牛肉,你悄悄的吃一点,没有问题,但只要有人告发你,你就是罪。看小说演义里那豪侠大吼大叫的招呼小二:“切二斤牛肉,打两角酒。”那都是吃不着的幻想安慰,真要在酒楼野店你这么喊一嗓子试试,牢房饭你是吃定了。

想当年,宋仁宗为了吃一碗羊肉,听说包拯进来,也不得不藏在桌子底下,生怕这个耿直的大臣,斥责他奢侈。

而看看眼前的这个所谓的御宴,鸡鸭鱼肉,山珍海味样样皆有,但唯独大家最想吃的牛羊肉,却没有一点踪影。而人所共知,牛羊肉是这个世界上最养人的肉食,却连皇帝都舍不得拿出来宴请功臣,这实在是一种悲哀。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中原不能大面积的饲养牛羊。牛羊是吃草的,一味的给他粮食吃,反倒害了他。

但是一头羊所需要草的面积,最少需要10亩土地,牛则更多。如果大力在中原地区发展牛羊业,就会出现牛羊和人夺取粮食的灾难性后果。这在农业为主的国家里来说,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看到大家理解了自己的说法,毛文龙继续侃侃而谈:“同时,我们中原不产战马,需要从草原引入,也正是这封闭的商贸往来,让我们的军队没有战马,让我们建设不起来一支支足够强大的骑兵对抗骑兵的异族。

为了能够获得充足的战马需求,大明不得不为之施行马政,结果呢?结果就不但占用了大量的农业土地,让国家的粮食产出减少,而且害苦了西北百姓,逼迫着他们不得不成为马匪,让我们朝廷更加焦头烂额。”

这个教训是深刻的,重新走向中兴的大明,已经发现了这一个弊政,正在想方设法的根除。但是马正却不能废除,因为军队需要战马,这是没有办法平衡的事实。

“而一旦放开与草原的商贸往来,不但让我们获得了上面所有所需要的,让我们有了低廉价格的牛驴骡马耕地生产,让我们大明的土地产量更高,让个多的人丰衣足食,让我们有了充足的战马建设一支又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打败敌人,让马政彻底废除,还西北百姓太平。而且让我们蒸蒸日上的手工业的产品有了销路,让我们各地的铁厂又可以复工有了销路,还能安排更多的流民工作稳定社会,如此种种,舅舅,诸位大人,王爷皇上,我说的是不是有道理?”

太多的信息灌输下来,让这个大明帝国最顶尖的一群聪明人,也一时难以消化理解,所以对于毛文龙的询问,没有人立刻给予回答,是错还是对。

但这已经不是毛文龙所需要得到的答案了,因为思想传播出去,就一定会对有心人产生触动,只要有的人往心中走动了,改变就会出现。

毛文龙一直坚持,能用经济解决的事情,就不需要用战争解决;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更没必要用人命去解决。就比如说他一直没有放弃的杀奴令,这就是一直贯彻他的思想,用钱能消弱敌人,消灭敌人,尽量不用大兵团作战。其实这个命令的效果相当好,因为从整个的人头收取来说,已经远远超过了在战场上杀敌的数目。让建奴满清,八年来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倒下落了。不过这样的结果和战争比,不过就是一个需要细水长流,一个显得辉煌壮烈。往往就是这样,轰轰烈烈辉煌壮烈的小小的成绩,却能掩盖住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究其原因,就是埋在人们骨子里的急功近利在作怪。总是一味的认为,只要战争发动,只要自己有足够强大的军队,足够锋利的刀枪,再加上足够充足的物资,就会让樯橹灰飞烟灭。

但岂不知,这不过是解决了表象问题,这次我可以失败,只要我的经济不崩溃,被歼灭的军队我可以再招募,短缺的军械我可以再补充,然后找个机会,咱们继续操练。

所以,战争,打的就是人口钱粮。

人口就是战争潜力,钱粮就是国家经济。远了不说,唐朝薛仁贵征服朝鲜就是最鲜明的例子,隋唐征服朝鲜,打的是单一的战争,因此才有几大征高丽,最终也没征服的了。薛仁贵打的是经济,一战定乾坤,让朝鲜臣服中原王朝近千年。

站在后世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两族之间的战争原因,这说这个年代最新鲜的理论,也说最合理的解决办法。后世,蒙古和内地自由往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巨大经济互补圈子,再后世,你让蒙古人独立造反,你逼他他都不干,大家有吃有喝的,吃饱了撑的造反啊。其实,历朝历代,官逼民反的根子就在于,百姓们生活不下去了,再不反,就是死路一条啦,否则,更多的是吃糠咽菜,哪怕吃观音土,百姓也不会造反的。

第042章 小民之殇第1170章 巡视张家口第230章 爬城攻击第734章 捐与税的区别第822章 再破镇江第1412章 贸易与和平第648章 对袁崇焕的反应第521章 势力壮大(爆更)第1019章 频繁的海战第489章 君臣问对(继续爆更)第279章 努力推销第1221章 驱民为盾第776章 平息风潮第1281章 动弹不得第403章 温馨时候第624章第1115章 互相交换第1134章 紧急部署第1288章 全民动员2第1270章 往死里整崇祯第648章 对袁崇焕的反应第245章 解决之道第813章 经济来源第885章 准备清洗第791章 奸佞的证据第798章 开议加捐第1024章 燃烧的烈火第156章 东林第算计第800章 开征工商税第954章 确立君臣名份第1291章 暴动第224章 堵门之战6第314章 堂堂之阵第1413章 经济与战争课第178章 拼死守城第225章 大肆采购第1195章 朱由检的处境第257章 区别对待第326章 穿越失手第1221章 驱民为盾第1060章 朝鲜太上皇第348章 恢复第048章 南辕北辙第1251章 灭清还是伐明第575章 战阵烈第726章 不作不死第1320章 援兵第332章 旅顺守备第025章 瞬息万变第1197章 回到原点第290章 工匠营的宝贝们第1106章 施行兵谏第1266章 军火采购第050章 军民分家第797章 总是跑题第054章 激励鼓动第446章 发笔小财第226章 龌鹾的交易第1201章 休整的目的第964章 私立储君第923章 对外战争,就要赚钱第105章 临阵脱逃第928章 就地筹款第484章 越扯越远第164章 分析局势第806章 朝争落幕第410章 下马威第618章 烂泥扶不上墙第1185章 荡涤心灵的是人心第008章 大敌杀至第416章 皮岛第罪恶产业第431章 整军出征第951章 为造反未雨绸缪第309章 莽古尔泰的担心第932章 春川决战第313章 顾此失彼第419章 复辽借款第075章 紧急动员第1127章 移交平壤第720章 皇上内阁的心思第454章 儿子来了第504章 平衡各方第461章 获得信任第1221章 确认的半仙第1011章 备战忙第489章 君臣问对(继续爆更)第1440章 坚定的信念第707章 万分危急第1703章 众叛亲离第364章 火器呈威第790章 有奸佞第093章第074章 后金处断第1222章 廷推首辅第032章 最大收获第031章 改制亲兵第1280章 范文杰的心思第281章 招商引资第1126章 灭日计划第128章 透露些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