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国营经济

地方上缺钱,那是因为没有来钱的路子,更没有创办经济实体,没了税收可以留存,当然也就没钱了。看看如今的青州府和大名府,上来的奏折都是形势一片大好,各自依靠着地方特色,搞的都是风生水起。青州府走的是流通港口的道路,而大名则是陆地商贾,由卢象升引来了众多‘贵人’的投资,又经汪乔年的经营,而且两府也都有皇上一些作坊的带动,现在两府都红火起来,看得周边府州都眼红不已。

如今‘国营’企业正是需要上马之时,有了国企,地方政府也就有了收入,地方都富了,那整个国家自然也就富了。只有富裕了才能拿出精力、钱粮来搞军备,加强国防,这是一整条路子。

但这个地方官府来做生意赚钱的决意,恐怕更会引起朝野上下的争议,一个与民争利的大帽子肯定是跑不了的。皇上自己赚钱不说,再把官员拉下水赚钱,恐怕不仅仅会受到官员的反对,连老百姓、商人都会群起而攻之。这连想都无须想就可以预知,自己刚刚开始开作坊的时候就遭到了不少的问责。而锦衣卫的生意,也是有不少的言官上奏来上奏去的,只不过皇上不搭理他而已。

这事看着不大,一旦操作不慎的话,这二个月的英名真的有可能毁于一旦。所以朱由校对此事的处理相当慎重,不能硬打硬上,拿自己这个清脆的鸡蛋去碰全国的石头。而是打算采取迂回的办法,先偷天换日来个偷梁换柱再说。

官府办实体赚百姓的钱,那是与民争利,这点无论自己再是口吞莲花说破了嘴,也是无济于事。但如果自己掏腰包,给这些官府呢?当然不能白给,要让官府拿出政绩来,什么政绩?当然是修路的政绩了,你修多少的路。自已就补你多少钱,让这些官府先来赚自己的钱,这样不算是与民争利了吧?

虽然看起来吃亏的是自己,但此事一旦操作起来,就不一定是自己了。

一个全国上下每一个地方都适合的项目,那就是修路了。这是朱由校一早就想要做的事情,如果说再在他手头哪个群体最多。那就得数修路大军了。前前后后有五六万人之多,现在路的问题是每个地方都面临着问题。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没有好的交通,想发展经济是万万不能的。自己掏钱给他们买路、桥,这应该受到朝野上下普遍的支持。修桥补路历来都是善政中的善政,那是行善积德的好事,再有人反对,那真是没天理了。

让各地官府按着自己的标准,从当地的钱庄贷款,拿钱去修建公路。钱庄的贷款里有自己的三成股份,因为是善政善行。钱庄那边也来个低息甚至是无息贷款,也算是改变一下公众形象,为百姓造富了。

铺路当然不能象以前一样接着来个黄土铺路,那种泥巴水坑可真让人受不了,几次雨水一冲,立刻就是坑坑洼洼了。要铺当然只有水泥路才能达标。水泥当然得用自己的,而且目前在整个大明也只有自己有。虽然是拿着左手的钱给了右手,看着没什么区别。还少了一大块的钱。但水泥作坊首先是做开了,因为每个地方都得用,名声首先是打响了,老百姓当然也看出了其中的好处,水泥生产好了,接着技术的改良也就有钱投入研究了。而且从认识到接受再到争相使用,这个过程也就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了。水泥作坊开遍全国的日子也就不远了。那钱还会是大把大把的赚。

补偿好占地问题,这个是关键中的关键,如此善举再把百姓伤害了,那就和初衷背道而驰了。还是按着推行免税政策之时的钱庄、锦衣卫、驿站共同监督的办法来。尽量的让百姓免受损失,具体的补偿办法就是以地换地,或者直接的高于市价补偿,以后再开作坊优先安置工作等办法,这些得写明白了,不敢大意。

自古以来许多的改革初衷都是相当好的,比如说王安石、张居正,他们的出发点和政策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他们恰恰忽略了一点——执行。结果让坏和尚给念歪了,不仅起不到安民的作用,反而变相的给百姓增加了相当大的困难和被剥削,而自己则落得到相当凄惨的下场。

按理说只要出于公心、善心这样的事情没有办不好的,但哪里又有如此之多的公心、善心呢?官吏们为了一已之私,哪里又会在意什么百姓的利益呢?敲骨吸髓还嫌不够肥呢,还谈什么公心、善心?

所以这个补偿就只能是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全国实施一个标准,张贴出布告,让百姓们知道的明明白白。由三个可以直达天听的驿站、锦衣卫、钱庄来监督着,这样的渠道还是挺有震慑力的,至少那免税名捐的通告下发后,全国至今没有一起私自收税的。

最后以路的质量、距离、宽度、厚度等进行结算,这里面当然有各地的地质等不同,也是价格的参考依据。

这一下,各个地方官府组建的队伍就可以赚到钱了,官府当然也就有了公款,而尝到了甜头的他们,再根据当地的物产、环境不同,建作坊、特产等,可以再把生产出的东西或者各地的特产卖给皇上的驿站,让驿站搞个物流业,来个皇室收购,再统一的分散各地。而一些有水患的当然也可以用修水利工程来赚自己的钱,有想建水库这种抗旱工程的,也可以以这种方式。总之无论是公益事业,还是直接的商品经济,都可以直接和皇上来进行交易。

当然质量检验是关键性的,别搞个豆腐渣工程出来,拿着自己当冤大头,那就不是自己的初衷了。不要想着什么加强德制教育工作,那东西的确是神器,但在面对金钱诱惑的情况下,有时候德会变的相当的脆弱,不堪一击。所以监督体制,就非常的关键。政务公开当然是法宝中的法宝,所有的工程的用料、用工、用时全部在公众场合公开,凡隐蔽者,由人检举揭发到官府或者驿站、锦衣卫、钱庄。下一步甚至是开遍全国的一切作坊店铺等。

这种半计划经济当然不是朱由校的初衷,但不这样,国营经济真的没法在大明这块拼命抑商的地方萌生。连资本主义的萌芽在南宋都就开始萌了,到现在还在萌着呢。更何况是国营了。如此过渡下去,哪里有什么,就能来个互通有无,这全国的经济就能盘活了。

这样路也好了,东西也好运了,自己前期在路上的投资也能慢慢收回来了,然后、、、、、、

这事要是放在前天,估计朱由校还没这个魄力,但一个同乐酒店,让他完全看到,利用自己的卸膳,再多开几家的话完全够了一年四百多万两银子的户部税收。而自己其他的金手指也都在赚钱之中,并且不断的在开拓着市场,再挣来几个四百万也是不成什么问题。取之与民,用之与民,把这些钱再想办法还给百姓,也是很正常的。一旦修好了全国之路并连贯起来,那样无疑会让大明进入一个发展的快车道。

如果本钱不够的话也不要紧,现在已经有了十八家遍布全国的钱庄支持,大可把硬币、纸币的发行提前运行出来,那样,银行印着钞票,又有信用,还有什么国营企业不好发展的。因为现在并不缺钱,和十八家的关系还有待接着巩固,所以这一神器,朱由校还没有想着上马,他想等到草原功略收关后,再从容布置。

这样一个举措理应不会受到什么朝野上下的攻击的,于是写了一封信给徐光启,因为修路本身就是工部之事,而且工部在地方官府城也有相应的对口官员。当然信着重论述了占地补偿的问题,工程质量问题,这才能这一政策推行下去的关键。

下一个问题也是大问题,灾荒,这个小冰河的确是造成了一些麻烦,许多的地方是纷纷粮食告急,粮价也因为商人的重利行为而有抬头的趋势。看到这个课题朱由校不由的一阵头大,小冰河虽然不是大明灭亡的主要原因,但也是诱因。

自己一直刻意的把他的危害缩小化,但该来的还是来了。目前搞的压水井还是不能全面到位,就算是到位了,夏粮的减产也是已经结束了。自己的免税令也是在秋收时方见分晓,但粮食的缺少可是硬伤,俗话说屎难吃,饿难挨,又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现在的人肚里也没个油水,根本就不撑饿。这个问题不解决,那只能产生社会动荡不安。老百姓吃不起高价粮,那只能是铤而走险的去偷、去抢。穷生奸计富长良心,在生命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哪里还管什么伦理道德呢?(。

第284章 应元论战第95章 川贵总督第87章 群测皇上第426章 又见新招第493章 战马赌马第208章 终闻准信第231章 战马失控第725章 塑料现世第108章 合法采矿第789章 锦衣再改第338章 铺路规划第216章 进军大同第255章 神弩被劫第202章 锦衣考核第242襄阳炮现2第498章 泰山北斗第195章 锦衣驿站第256章 大案要案第278章 细作之计第769章 夹道迎君第22章 驿站光报第746章 一箭双雕第14章 灭口客氏2第22章 驿站光报第417章 急援榆林第237章 重见张嫣第569章 卢公袁公第345章 国营经济第502章 农具创新第392章 峡谷疑云第624章 血战雪原第63章 灵丘县令第671章 袭扰不停第308章 草原会战3第494章 河套产权第134章 见袁可立第316章 岱海苦训第382章 值得一提第270章 李自成现第551章 抓捕鳌拜第329章 建奴有炮第463章 明金接招第242襄阳炮现2第778章 红颜薄命第442章 环保精神第479章 鞑靼犯边第337章 皇上亲处第71章 皇家六店第554章 夹墙之内第550章 抓捕开始第34章 亲力而为第13章 灭口客氏1第619章 大炮妙用第667章 扑朔迷离第543章 加价收购第523章 大明军校第346章 封锁海峡第423章 大捷之后第431章 征西无帅第363章 围追堵截第315章 战后盘点第129章 郑妃妙计第310章 草原会战5第286章 锦衣屠奴1第534章 赤壁丹崖第500章 吾皇至尊第87章 群测皇上第49章 皇庄改制第820章 巧借西洋殖民第106章 远镜比试第290章 锦衣屠奴5第712章 张嫣慰问第434章 岱海建设第336章 明军内战第211章 惊闻战警第779章 这事大了第119章 可纲进宫第802章 告示的作用第750章 忆牛毛寨第776章 百姓请愿第361章 阻击汽油第737章 兵凶战危第350章 谷中血战第368章 宗室新政第536章 歌功颂德第292章 锦衣屠奴7第596章 港口受阻第625章 建奴阵营第501章 视察求极第150章 仲尼日月第249章 蒙古撤军第762章 风力发电第651章 踏盾而行第216章 进军大同第540章 惊见甲骨第208章 终闻准信第616章 伴仙之战第780章 锦衣开查第808章 大战之始第729章 天子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