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走漏消息

大明王朝的官员们上朝很早,四更左右就要出发了,而下朝时间一般是在下午,下午申时后,百官们便开始陆陆续续下朝离开皇城,这时,十几名换了装的锦衣卫官员也从署衙中走出,加入到浩浩荡荡的下朝人流中去了,皇城内不准跑马,这是朱元璋立下的铁律,所以官员们都是步行下朝,待走出正阳门后才可以骑马、坐轿或乘马车,各自返回家中。

蒋瓛的心腹幕僚吕思元也和平常一样下了朝,他家住在江宁县,是乘坐一辆马车往来,不过今天他却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命马车调头,在京城中兜了一个大圈子后,马车调头向北,向国子监驶去,国子监是大明王朝的最高学府,是培养后备官员的大本营,这里大儒云集、名士荟萃,许多宗室权贵的子弟也在此读书求学,朱元璋极重视儿子的教育,他一方面请来名儒单独教育儿子,另一方面每年他也会送儿子们去国子监学习,现在是六月底,正是皇子皇孙们在国子监学习的季节。

正如吕思元给蒋瓛的建议,让晋王自己给自己定罪,也就是说要暗中通告晋王,让他自己造出一点罪孽来,不轻也不重,据此处罚了他向皇上交代。

晋王此时远在漠北作战,路途遥远不便通知,不过按照吕思元的方案,这件事也不能直接通告晋王,一旦晋王弄巧成拙,蒋瓛当不起这个罪责,须找一个迂回的办法。

吕思元的目光便落在朱元璋的其他皇子身上,把消息泄露给与晋王关系交厚的皇子,让他去通知,蒋瓛也不出面,就由他吕思远一手操作。

当然,这是吕思远策划的方案,这里面有没有私心便不得而知了。

吕思远是巴蜀人,从小家境贫寒,他刻苦读书,十五年前考中了举人,考中举人就有了做官资格,但大明官员实在清贫,贪污又有被杀头剥皮的风险,为读书借了一屁股债的吕思远在官门前犹豫了,痛苦了很久,他终于走上另外一条路,做权贵的幕僚,他先是做了成都知府马毗的幕僚,洪武十一年,蜀王朱椿在成都开国,马毗便把他给了蜀王,但蜀王看重的是精通经文的儒士,不喜欢他这种权谋型的幕僚,他一直郁郁不得志,一个偶然的机会,时任锦衣卫指挥同知的蒋瓛来成都查案,看中他的才能,便将他带回京城,做了自己的幕僚。

吕思远在锦衣卫如鱼得水,将他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也由此被蒋瓛引为心腹,他策划无数大案,洪武十五年的空印案和十八年的郭恒案中都有他的背影,而他的个人财富也在一家家被抄家的案子中逐渐堆积,当他不再为钱而奋斗时,他就会自然而然地考虑自己的前途,他知道蒋瓛迟早会被朱元璋宰烹,所以他必须要寻找一个更硬的后台靠山,这个靠山当然最好就是下任皇帝了。

这几年他一直在观察朱元璋的继任者,朱标虽为太子,但他身体羸弱,吕思远始终有些疑虑,而且最近有传闻说太子吐血了,这件事极大的刺激了吕思远,如果太子因病不能继位,那又会*?吕思远便把目光落在了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的身上,太子若有不幸,那秦王就会成了长子,以朱元璋立长的原则,这皇位应该非他莫属。

吕思远一直在等待机会,直到蒋瓛告诉他,朱元璋要处罚夺信案的晋王,吕思远便知道,他接近秦王的机会终于来了。

.............

吕思远的马车停在国子监专供权贵子弟学习的特殊区域外,吕思远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假手于人,什么事情都不愿自己去说,包括这次靠近秦王。

这时天已经黑了,过了一会儿,一名负责保护诸皇子安全的锦衣卫百户跑上前禀报,“吕先生,十七王有请,请随我来!”

吕思远点点头,他下了马车,跟随着百户走进了这块戒备森严的特殊区域,在这里读书的皇子皇孙有二十几人,每人都有自己的一座独院,各有几名太监伺候,由锦衣卫负责保护他们的安全。

朱元璋的十七子叫做朱权,也就是后来的宁王,不过他现在尚未被封王,在国子监读书,他从小天资极为聪敏,看书过目不忘,号称奇才,今年只有十二岁,但言谈举止已和成人无异,是朱元璋诸子中最为神姿秀朗、慧心聪悟,深得朱元璋和各兄长的喜欢,一般世人皆称之为十七王,他和各位兄长的关系都很好,其中与二哥秦王和三哥晋王的关系最为密切。

此刻,这位年少的十七王正坐在自己的房间里凝神看着眼前的名帖:东阁居士吕思远,吕思远是谁他也有所耳闻,人称锦衣卫毒秀士,蒋瓛的首席幕僚,他明白一定是蒋瓛有事找自己,可又是为了什么?

就在朱权百思不得其解时,他的一名书童进来禀报:“吕先生来了,在外求见。”

“请他进来!”朱权收敛了思绪,等候这位不速之客的到来。

片刻,门开了,吕思远在一名太监的引导下走了进来,他恭恭敬敬地跪下行了一礼,“草民吕思远叩见十七王殿下。”

朱权暗暗叹了一口气,如果他也叫草民的话,那天下就没有比他更有权势的普通百姓了,这些年间接死在他手上的大臣不知有几千几万人了。

“我尚无王爵,吕先生就不必多礼了。”朱权手一摆道:“吕先生请坐!”

吕思远坐下便微微笑道:“我是受蒋指挥之托,来给王爷转告一句话。”

朱权见他开门见山,便向伺候自己的太监使了个眼色,太监把门关上,退了下去。

“吕先生请尽管直言。”

吕思远见他神色平静,丝毫没有其他人听说锦衣卫有事时那般惊慌失措,他暗暗点了点头,据说此子年少善谋、天资早慧,果然名不虚传。

他笑了笑便道:“蒋指挥使今天一早接到一份皇上的手谕,命他处置晋王。”

吕思远轻描淡写地将这件事说了出来,尽管朱权冷静,但还是被这个消息惊呆了,半晌,他急忙问道:“吕先生,这里面出了什么事?”

“具体什么情况我也不知道,听蒋指挥使说,好像和一名叫李维正的锦衣卫百户有关,这其中似乎涉及到了太子的一封信。”

吕思远说得半露半隐,一步步地诱引朱权问下去,朱权并不知道那封信的事,他默默把‘李维正’这个名字念了几遍,又问道:“这件事和三哥有关,蒋指挥使为何来找我?”

“是这样,蒋指挥使感到很为难,但他又不敢直接联系晋王,他知道十七王与晋王交厚,便想请十七王转告晋王一声,请他配合锦衣卫的调查。”

朱权天资聪明,他立刻便领会了吕思远的意思,便点点头道:“请吕先生放心,我会立即通告三哥,蒋指挥使这份人情,我也记住了。”

“事关机密,我不宜多留,我就先告辞了!”

吕思远站起身拱拱手,便向外走去,朱权送他到门口,笑道:“吕先生的这份人情,我也多谢了。”

吕思远却忽然停住了脚步,意味深长地对朱权道:“我适才忘了一件事,好像昨晚皇上也提到了秦王殿下。”

这才是他今晚真正想说的话,他知道,自己抛下这颗香饵,就一定会有大鱼来咬钩。

吕思远消失在夜幕中,朱权望着他的背影,眉头不由皱成一团。

...........

第244章 又到新年第95章 上任首日第132章 蓄势待发第239章 齐王之争第126章 顺水人情第254章 该硬时硬第29章 太子屈尊第253章 致命错误第282章 危机再现第91章 初任千户第262章 停战议和第160章 燕王军师第275章 述职前夕第268章 初抵重庆第220章 风云疾变(上)第31章 失踪两人第150章 阴谋阳用第188章 牛刀杀鸡第282章 危机再现第138章 出使日本(三)第138章 出使日本(三)第2章 何去何从第77章 秦王幕僚第77章 秦王幕僚第129章 软硬兼施第153章 小琉球岛第74章 太子力荐第8章 父亲遭祸第253章 致命错误第186章 奇袭安边第118章 首战倭寇第284章 请君出瓮第57章 李善长死第33章 意外收获第230章 京都风云(九)第244章 又到新年第20章 取舍之间第92章 两个副手第259章 小露锋芒(下)第42章 叶家姐妹(下)第82章 蓝家出事第173章 故伎重施第53章 最后争夺第92章 两个副手第204章 东征日本(七)第58章 千里追踪第24章 朱氏父子第238章 高熙出逃第133章 消除误会第167章 苏童进门(上)第181章 初到辽东第115章 罗家盛宴(下)第62章 挺身而出第164章 种田养鸡第134章 夜袭耽罗第216章 视察台湾(上)第262章 停战议和第225章 京都风云(三)第38章 初见叶女第150章 阴谋阳用第223章 京都风云(一)第42章 叶家姐妹(下)第202章 东征日本(五)第59章 野外露宿第173章 故伎重施第219章 高丽内乱(下)第260章 奉旨入朝(上)第121章 返回京师第117章 风云聚合第134章 夜袭耽罗第287章 红参案(二)第272章 眉资大战(下)第148章 暗流潜伏第201章 东征日本(四)第199章 东征日本(二)第29章 太子屈尊第186章 奇袭安边第161章 剑拔弩张第93章 好事难双第131章 宝船起航第66章 失之交臂第219章 高丽内乱(下)第33章 意外收获第90章 早朝封官(下)第13章 池州飞鼠第104章 日本来客第102章 苏童报信第19章 绝境求生第190章 双面间谍第142章 出使日本(七)第285章 奇袭关中第29章 太子屈尊第159章 高丽来使第157章 沆瀣一气第270章 眉资大战(上)第157章 沆瀣一气第148章 暗流潜伏第31章 失踪两人第82章 蓝家出事第7章 有了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