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皇家家宴

姚广孝这人,从来不问什么过程。

其实叶月清的信,他早就收到了,可他在乎吗,不,他一点都不在乎。

叶月清在信中的话语也非常的委婉,只是说如果可以,当照顾一下。

姚广孝表示:不可以。

在他的眼中,什么丰壤赵氏,都不过只是化外之民罢了,对于朱英性格的了解让他明白,自然不会在乎这些。

想要照顾,那就先取得功劳吧,大不了到时候稍微少克扣一点,便就行了。

“大师,正旦这般大日子,为何独自在帐内呢。”

进来问话的是高丽知密直司事赵胖,卫光正在军营中与将士同乐,他作为一个文臣,在这样的军营之中,颇有些格格不入。

名气虽然带个胖字,其实赵胖一点都不胖,反而有些消瘦。

这年头的文臣,相对来说,胖得很少,除非是那种地方官员,不过问政事,每天只顾着享乐的。

其实就身材而言,不管是在大明,亦或是高丽等其他国家,只要地方长官是个胖子,不用想,必然是个贪官,十个杀九个都不会杀错。

因为地方长官是一个很劳累的职位,单单视察所辖区域,就是一个很大的消耗,基本上是不可能胖起来的。

除非有某种肥胖的疾病,喝水都能长胖的那种。

这样的疾病,一般很少出现,况且就大明而言,讲究一个形体,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胖子,哪怕文学再高,也绝不可能是状元。

在其他国家,就更加讲究了,整体的颜值,可谓是个很大的加分项。

正旦初一,高丽这边的虽极为寒冷,但天空上倒是一望无际,繁星点缀。

外面的将士们,四处都在升起篝火,欢跳庆祝。

但凡大明所属藩国,朝贡国,受中原王朝影响,正旦都是不可或缺的重大节日。

这就是中原王朝,数千年以来,对于周边所有国度的影响力。

即便是草原上,大漠,西域,不同民族,不同肤色,在这一天,都是欢歌乐舞,大肆庆祝。

即便是敌对两国,也都会停止兵戈,给将士们唯一的休息时间。

历法的称呼很多,不过大致也都相差不大。

洪武十七年,朱元璋设观象台于南京鸡鸣山,令博士元统修历﹐以《大统》为名。

现在大明的历法名称,便就是大统历。

对于外臣,外族来说,历法的修订关系不大,这里面的什么二十四节气,还有什么天干地支之类的,学起来复杂得很,反正知道正旦是哪天就行了。

即便是现在大明各地,有些地方的一些节日,还是有些区别,譬如南北方的小年日,就有相差,且一直延续到后世,这都是习俗使然。

“贫僧在推算,来年之气象。”

姚广孝抬头看了一眼赵胖,慢悠悠的说道。

赵胖心中,不由升起仰慕之情。

对于道衍大师,其实赵胖也是有过了解的。

大明边疆镇守的燕王朱棣,算是距离高丽比较接近了,过了辽东便就是了。

而道衍,本就是燕王军师级别的人物。

道衍名声不显,但燕王朱棣的名声,可谓是响彻辽东,大漠,草原。

高丽这边,更是如雷贯耳。

能够是燕王朱棣都要每日供奉的高僧,可见国师的能力。

尤其是夜观天象,这种神乎其神的玄学,神秘让人敬畏。

“国师可是推算到了什么。”赵胖的语气都变得恭敬起来。

姚广孝轻抬眼皮,道:“天机不可泄露。”

赵胖立即作揖道歉:“是在下孟浪了。”

随后赵胖有些迟疑的问道:“国师可是知晓倭国阴阳师。”

赵胖在外交这块,算是主要负责人,不仅是对大明,对于倭国自然也有不少了解和研究。

对于倭国的阴阳师,多少还是有些忌惮的。

姚广孝闻言,语气中带着不屑:“歪门邪道尔,不值一提。”

若是别人这么说,有夸大的嫌疑。

但姚广孝说这话,半点毛病都没有。

他的师尊,道士席应真,可谓是正儿八经阴阳学的正统继承人。

倭国的阴阳学说,起源在于盛唐时期文学传递,但自古以来,中原王朝讲究法不轻传,更别提传入外族了。

所以倭国学到的那些东西,不过只是一些皮毛,半吊子水准。

精通儒释道三教的姚广孝,在目前没有刘伯温的世道,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明面上大明如今阴阳术数这块最为巅峰者。

亦是最为正统的继承人,虽然他很少展现有关于阴阳术数方面的学识

正旦初二。

终于是到了这个日子,对于所有的皇子来说,都算是极为重要。

不是每年的今天,藩王们都能在京师过的,而今年格外不同。

主要的来源,自然就是太孙朱英。

朱英现在的官方正式名,自然就是朱雄英,这是已经入了宗人府的,不过作为太孙,无人敢直呼其名,这就跟在朱元璋面前喊朱元璋一样。

朱元璋叫朱英,也是称为大孙。

像是朱棣,私下里称呼朱英二字,只是一种习惯使然。

对于今天的朱棣,格外的紧张了许多。

别的藩王,大多数已经算是摆烂了,有父皇的现在,不管是什么安排,规矩,没人敢于去挑衅。

只要是父皇已经决定的事情,就不容有任何的反驳。

哪怕是这些亲儿子的藩王们,也依然如此。

除了一些边疆的塞王,多数的藩王都在内陆地区,他们自然是不想去上战场打仗的,也不是说每个藩王都是文韬武略,骁勇作战。

只是先前的一些消息很模糊,比如如果不对外征伐藩国,选择从文,亦或是闲散王爷,相关的待遇,福利,俸禄等问题,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定文。

这个大家也都很是清楚,自然是由太孙殿下亲自制定。

也没人敢去催促啥的。

在京师的藩王们可想而知,过了春节,就是交接手中亲卫兵权的时候了。

很多人有不舍,但能有什么办法。

像是宫廷正宴,也就是晚宴了,大概就是下午三点左右。

宴会的地方,便就是乾清宫了。

宫廷内的宫殿,都是单独非常完整,乾清宫里自然也有专门的膳房。

别说目前不到二十人,便是三十四人,都不显得拥挤。

目前来说的宫廷宴会,倒是和平常的宴会相差不大,由于是家宴的缘故,规矩礼仪上的讲究也不多。

过了午间,藩王们便就陆续到了,先便就是给父皇请安。

然后朱元璋逐一训勉一番,也就算差不多了。

最喜欢搞礼仪制度的朱元璋,在自家人这边,相对是非常的宽松,几乎没有要求,和寻常一样就可以了。

自然拜年,封红,孝敬之类的,都是有的。

“二哥,我怎么瞧着皇侄现在看起来,有了很大不同了。”朱棡对旁边的朱樉小声问道。

朱樉现在的心情有些忐忑。

因为他看到父皇望向自己目光,总是带着几分训斥的意味。

不由得,朱樉就想起了之前,因事打碎父皇玉佩的事情。

和民间有所区别,正旦初三,也就是明日,才是祭祀母后的时候,想来现在的父皇,肯定心里头特别思念。

这就说明唯独看向自己的眼神如此了。

听到三弟朱棡的问话,朱樉哪有什么心思去看太孙,都已经是自顾不暇,就想悄咪咪躲起来才好。

“皇侄都入宫这般久了,威仪日涨再平常不过。”

随口应付了一声,朱樉就不再搭理三弟朱棡了。

朱棡还想再问几句,不过察觉到二哥的异常,转头间正好对上父皇的目光,心里咯噔一下,顿时不再说话。

因为按照长幼排序。

像是宁妃和朱英,便就坐在朱元璋左右。

后面便就是按照顺位来。

以左为尊,左侧的年长藩王,右侧则是还未封王的皇子。

“开春便就要征伐倭国了,老三,老四,你们可有做什么准备。”朱元璋在上首问道。

朱棡连忙起身行礼作揖,道:“启禀父皇,如今孩儿已经秣马厉兵,只待开春之后,便将攻克倭国。”

对于这样的回答,朱元璋显然不是很满意,太官方了。

忽悠别人可以,忽悠自己不行。

“老四,你呢。”朱元璋再次问道。

随即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朱棣。

和朱棡不同,朱棣现在可谓是藩王中的焦点人物。

这是在此之前,唯一敢于奉天殿上,朝堂之中,质疑过父皇关于储君人选的藩王。

且目前来说,在行军打仗这块,也算是目前的朱棣,有过大功劳在身。

藩王们的消息,都是很灵通的,一些捕风捉影的事情,多少都有些听闻。

现在朱棣跟太孙之间那不清不楚的关系,很多藩王乐得看笑话。

不患寡而患不均。

朱棣太优秀了,很多藩王虽然不说,但心中妒忌的情绪都有的。

别人不谈,朱棡就是最为先锋者了。

“启禀父皇,儿臣已经加派人手,调查关于倭国附近,有关飓风的情况,目前已有多路小船出使。”

“有前元之鉴,儿臣希望能抓捕一些倭国精通海运百姓,且看能不能避开飓风。”

“有关海船,事关将士生死,儿臣也是派有亲信严格把关,务必不得出丝毫差错。”

“麾下儿郎,也都是在加强操练,多多熟悉水性,尤其是在晕船方面,许多将士并不习惯,倘若贸然出海,极有可能战力大失。”

一条条方案,一条条计策,在朱棣的口中娓娓道来。

朱棣在打仗这块,对于细节特别讲究,包括情报之类。

战前,更是会做好诸多准备,预防可能出现的情况。

单单就问话而言,朱棣的优秀,明显在于朱棡之上。

朱元璋的目光,也是露出赞许和满意。

唯有朱棡的眼神,变得严肃起来。

在军事天赋,包括才能方面,朱棡并不比朱棣差到哪里去,但在统筹布局这块,相差还是有的。

其实朱棣说的这些,朱棡多少也有些准备,只是讲述方面,就要差很多了。

让朱棡感到有些不解的是,朱棣为什么会在这次家宴中,如此的表现自己。

因为目前大多数人,都是抱着观望的态度,想要先行探明太孙的想法,和后续对于藩王的安排事宜。

朱棣如此锋芒毕露,显然有所图谋。

朱英听着,眼神中也认真起来。

朱棣讲述的这些,其实说出来,并不觉得有什么,好像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

但能够落到实地上,才是真正的本事。

很显然,朱棣说的,都已经是落到了实处了。

“大孙,关于你四叔说的这些,你可是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朱元璋转头对朱英问道。

朱英起身作揖行礼,而后道:“四皇叔有先见之明,对于倭国事宜,自胸有成竹,孙儿并不太多补充。”

“倭国岛屿众多,在行军,尤其是海上行军,须在乎飓风外,还得掌控方向。”

“自前元典籍记载,当初蒙元大军两次征伐倭国时,就有不少大船偏离航向,驶入茫茫大海,不知所踪。”

“且对于倭国,并不仅仅作为征伐,于我大明之军力征伐倭国,不算太大的难事,关键是后续于倭国管辖。”

“众做周知,倭国并不富裕,地方更是荒芜,现如今的有银山在倭国境内被发现。这便是此次征伐倭国之重点。”

听到太孙的话,朱棣眼中微光一闪。

很明显得能感觉到,朱英正是在压制他。

本来之前他和三哥朱棡间,体现出了很大的差距,可现在朱英把事情又转到了治理上。

话外之意,征伐倭国的胜利,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后续才是重点。

把他刚才的表现,一下子冲淡了。

朱棡嘴角微微翘起。

他自然也感受到了。

藩王们心思各异,像是朱樉,好似没有听出来一般,自顾自的听着。

在父皇,太孙,四弟谈话间,大家也不可能去享受美食。

众人觉得朱棣会有些恼羞成怒,让人意外的是,朱棣起身行礼说道:“皇侄说得是,是我对此有些疏忽大意了。”

这番话一出,别说藩王了,就连朱元璋的目光,都有些了些许的变化。

第四十二章:谋取安南第837章 年号永盛第479章:着急的倭人第572章:来自于大明的咆哮第335章:大明邸报第337章:京师拆迁,百年大计(求月票)第272章:京师大阅兵的准备第704章:洪武三十二年第450章:最擅长薅羊毛的朱元璋第559章:风浪越大,鱼越贵第264章:不仅造反,还称帝了第533章:等阶森严的好处第350章:安南初始第769章 崩溃的北元大军第二十九章:朱英的防备第631章:朱元璋下西洋的想法第687章:太孙办事,哪需要什么证据第828章 暴打原始人第451章:鸡肋之詹徽第606章:大明扩军,备战天下第685章:不享受的贪官第十一章:轰动京师第621章:教化倭国第329章: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第146章:咱大孙比咱更厉害第二十三章:朱元璋的智慧第742章 准备召开全国第一届将领大会第136章:对于姚广孝的处置第632章:李景隆下西洋(五一快乐)第777章 太孙逼我反?第504章:北元大军第十一章:轰动京师第840章 (全书完)新皇登基,日月同辉第407章:朱元璋的小脾气第525章:朱英的大手笔第485章:被说服的晋王朱棡第620章:大明太孙驾临倭国第五十二章:地下暗河第119章:我大哥怎么可能还活着第515章:再谋草原第495章:爷孙俩朝堂上的配合汇报欠更第728章 占城这么多年花了这么多钱第674章:超越时代的火器第141章:朱英的恐怖第十四章:朱元璋的思念第244章:醒来的朱元璋第222章:想和朱允炆交朋友第611章:安南内阁制第四十八章:忠诚,信仰第352章:对燕王当如何安排第762章 夺取大明的火车第803章 遵太孙令旨荡平暹罗第610章:帖木儿帝国宣战第511章:朱元璋宝刀未老第713章:出征吐蕃,针对帖木儿的对策第572章:来自于大明的咆哮第258章:朱元璋的血脉传承第345章:愿为大明,征讨不臣第668章:不受降者,杀!杀!杀!第358章:错觉第436章:等待神风的倭国第190章:大明形象大使第463章:姐姐对弟弟的血脉压制第377章:巡查玄甲卫(七夕快乐)第498章:制裁草原第523章:给朱允炆要藩地第826章 想探路的那就去吧第503章:草原中的天才第300章 :劳改创收第106章:朱英出手第764章 全面战争的来临第七十九章:好个孝顺的老四第312章:三分倭国的想法(求月票)第815章 莫斯科大公国第489章:朱英对朱棣的支持第245章:骑虎难下的姚广孝第288章 :前朝汉奸第360章:莫要高看了天下文人第292章 :朱英的杀手锏第686章:朱英的传奇神话故事第124章:爷爷,我做了一个梦第760章 拨款二十亿宝钞第352章:对燕王当如何安排第三十七章:对策第十五章:这,绝不可能第413章:名声大噪第156章:听说,你想见我(除夕快乐,求月票)第四十一章:朱元璋的精明第396章:我愿大明如大汉,宁以强亡,不为弱灭第406章:难以下手的晋商第723章 介入占城帮派第222章:想和朱允炆交朋友第721章 澳洲开发,上昆仑奴?第121章:批阅奏章的小技巧第709章:你已经是成熟的黄观了第260章:崭新的大明第602章:朱棣的女儿们第288章 :前朝汉奸第三十二章:朱元璋灵机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