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足大明数百年之需

朱英之所以对于琉球王国这般熟悉。

主要是还是因为一个特殊的地方:钓鱼屿。

洪武五年,大明杨载出使琉球,途中发现并登上了钓鱼岛。

后世所见最早记载钓鱼岛、赤尾屿等地名的史籍,是成书于永乐元年《顺风相送》。

自洪武五年开始的朝贡体系,和琉球王国臣服建交后,琉球王国一直就是大明朝贡的宠儿。

大明对于朝贡有着严格的要求,不仅限制朝贡的次数,比如两年一贡,三年一贡。

包括朝贡的道路,也有专为设置的贡道。

在人数上,目前是限制在两百人以内。

譬如大明中后期的土木堡之变,便是正统年间,瓦剌竟派三千余人前来大明朝贡。

也许因为人太多,于是大明“赏不如例”。

正是因为“赏不如例”,瓦剌认为这是一种不礼貌且带有挑衅的行为,诱发了次年的土木堡事件。

而现在的琉球王国,落后贫瘠,对于大明俯首称臣,唯首是瞻。

这样的态度引起了朱元璋的好感,对于琉球王国给了很多优待。

因为落后贫瘠,琉球王国没有造海船的能力,大明直接送船。

而缺少维护海船的工具,多次琉球王国到了大明后,海船出现损坏,尴尬导致回不去,只能向大明求援。

琉球王国也有独特的土特产,因为火山地貌,大明对其主要获得用来制造火药的硫磺和用于陆地运输的马匹等军需物资。

包括部分苏木、胡椒、乳香等东南亚的物产也出现在对大明的朝贡物资中。

琉球王国现在并没有统一,而是有山南、中山、山北三个国家。

因为过于贫瘠,所以朝贡的时候,三个国家的使臣也是一同出发。

为了抑制倭寇和沿海地区居民互相勾结,大明实施海禁政策。

海禁实施后,大明就面临着寻找一个能替代本土商人向大明提供各国物产的固定海外贸易渠道的问题。

在众多的朝贡国之间,朱元璋选择了拥有特殊地理优势的琉球,使得琉球因此成为联结大明与东亚、东南亚海上贸易的唯一中转站。

这就是说,大明将原本属于大明商人的那份利益让给了琉球。

这也是为何纵观整个明朝期间,自明初到明末,一直都受到倭寇的严重袭击的缘故所在。

其中沿海走私商贩,海上贸易利益的丢失,唯有勾结倭寇才能不断的找回。

对于琉球王国的情况,朱元璋和茹瑺自然也是极为清楚。

茹瑺皱眉说道:“倭国如同琉球,小国寡民,地处贫瘠,又远隔东海,便是征伐下来,又有什么意义。”

“如今我大明扶持琉球,日后完全可以使得琉球抗衡倭国,牵制之后,倭寇之患自然消除。”

陛下在此,茹瑺也不瞒着,直接将朝堂上的想法说了出来。

目前对于琉球的扶持和优待,其中主要的想法,就是让琉球成长起来,取代倭国的地位。

这个政策确实也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后来的琉球一度在综合国力上压制倭国,海上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

琉球作为藩属国,对于大明极为忠诚,或者说对于整个神州大地一直忠诚。

自洪武五年成为藩属国开始,其中延续五百年,哪怕大明灭亡,满清即位也未停止朝贡。

直到满清末年,倭国强令琉球王国停止对满清的朝贡,并改用倭国年号。

而后宣布琉球废藩置县,完成所谓的‘琉球处分’,将琉球强行并入倭国,设冲绳县,至此,琉球王国覆亡。

朱英听完茹瑺的意思,沉吟片刻,便将倭国境内金山银山遍布的消息说了出来。

然而这不但没有引起茹瑺的好感,反而下意识的想要冷笑一声。

不过茹瑺很快就察觉到,自己的旁边坐着的是陛下,连忙把冷笑憋了回去,只是面部的肌肉抖了抖。

这才说道:“朱公子莫要见怪,我曾经度过蒙元使臣赵良弼,在倭国三年的随记,可没有像朱公子所言的金山银山。”

听到这话,朱英有些尴尬。

对于赵良弼出使倭国,他并没有丝毫印象,心中认为大明对于倭国完全不了解。

下意识的看了看老爷子,只见老爷子偏过头去。

显然,这个事情,老爷子也是清楚。

朱元璋博览群书,当初受到倭国的羞辱,曾下令搜集过所有关于倭国的记载,对于倭国,并没有朱英想象中的陌生。

之所以没有直接反驳朱英,只是朱元璋估计大孙的颜面,直接捅破感觉会伤到大孙的自尊。

茹瑺对于朱英,本来心中就极为怀疑,自然不会顾及这么多。

石见银山是蒙元末期才会发现,开始开采。

而且由于勘测技术不发达的缘故,现在的倭国境内石见国也不知道,石见银山会有如此大的储藏量。

两百年后,在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上半期的鼎盛时期,倭国银约占世界产银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便是来自于石见银山。

其中不仅仅是银矿,在开发间还陆续发现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等矿脉。

尴尬过后,朱英微微沉吟,说道:“茹尚书有所不知,我从海外番商那里得来消息,目前倭国境内石见国,已然发现巨大银山。”

“番商中有善于查勘矿脉者,初步判断其银矿蕴含量巨大无比,骇人听闻,堪称平生所见之最。”

朱元璋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他算是明白了,为何大孙对于征伐倭国如此在意,原来是因为了发现银山矿脉。

朱元璋微微皱眉,大孙终究还是被限制在商人的身份中,过于追求利润。

不过区区一座银山,难不成还能跟大明内的银山相比?

想到这里,朱元璋不由问道:“大孙你具体说说,那银山估摸着能够产出多少银子。”

朱英淡淡的说道:“倭国内的石见银山,足够如今大明,数百年所需。”

听到这话,茹瑺直接僵住。

朱元璋更是站起身来问道:“大孙此言可当真!”

朱英神色平静的回道:“自是千真万确,早在数月以前,我便差心腹过去再次确认过,绝无半分虚假。”

“甚至心腹回来汇报,银山的储量,比之前的预估,只高不低。”

第259章:太孙印玺第831章 大孙,登基吧第104章:朱高炽的发现第二十三章:朱元璋的智慧第九十六章:见面(求订阅求月票)第339章:严查京师牙行第739章 朱元璋要扩充大明疆域第465章:老朱家的集体游玩第八十六章:成家立业第531章:吕氏的筹谋第三十八章:朱英的锦囊妙计第255章:大孙,你准备好了吗第六十九章:颜面第820章 都想去东胜神州第534章:决策的艰难第769章 崩溃的北元大军第463章:姐姐对弟弟的血脉压制第835章 新兵案爆发第580章:十八亿大明宝钞第742章 准备召开全国第一届将领大会第384章:正阳大道第782章 想投降那正好第447章:群雄割据第343章:陆家的态度(求保底月票)第682章:我怎么就选了文科第775章 让大明和亲?第483章:洪武二十六年,九月十八!!!说明一下第177章:大明皇家宝钞司第261章:蓝玉惹事第804章 暹罗城破第319章:招贤第一人第209章:大孙如何看待边疆的叔叔们第164章:宁妃第552章:大明的强盛第787章 难道本王将要葬身于此吗第478章:朱英的长生牌位第168章:咱大孙,是不是咱大孙呢第537章:咱这是老了吗第385章:官道行走之权第388章:先谈招安第八十六章:成家立业第306章 :断我汉人之脊梁乎!第341章:江南八大家(求月票)第256章:第一次早朝的朱英第732章 足利义满的狠辣第238章:东家,谢谢你!第543章:恐怖的威望第319章:招贤第一人第276章 :我等也该去倭国溜达一圈了第187章:朱英演武,被震撼到的老爷子第537章:咱这是老了吗第224章:群英商会的特殊服务第649章:发展大明的人口入侵第501章:明辽东长城第761章 老爷子的霸道第678章:朱允炆的学习,德里苏丹国覆灭第238章:东家,谢谢你!第八十三章:你不是你爹亲生的吧第667章:内乱第353章:冠名,给陛下拜年第552章:大明的强盛第785章 蒙古联合冲击呼伦贝尔第108章:咱大孙的陵寝(求订阅求月票)第346章:守土开疆,永镇辽东第三十七章:对策第783章 将计就计燕王大胜第九十五章:西平候病逝(求订阅求月票)第368章:孝陵祭奠第四章:眼力第八十四章:不装了,我摊牌了,我确实不是我爹生的第585章:古往今来第一代风水大会开展第245章:乖乖投入到我大明怀抱吧(求订阅,求月票)第545章:朱元璋垂帘听政第805章 倭国反叛第191章:拜见东家(求月票,不投就作废了呀)第280章 :蓝玉的优点第311章:拜见诸位叔叔(求月票)第二十章:激动的朱元璋第302章 :朱棣下西洋第793章 李景隆带回来的麒麟瑞兽第264章:不仅造反,还称帝了第658章:凤梨引发的开荒东番第286章 :被动提前的阅兵彩排第160章:外婆菜的味道第423章:开海第325章:杀性大发的朱元璋第673章:对朱允炆的敲打第625章:有被吓到的倭国贵族第179章:蓝玉求情第608章:汤和之死,一醉方休第662章:叛乱四起的安南第455章:西南边境的争夺第六十五章:朱元璋的惊讶第609章:黑衣宰相在京师的底蕴第593章:大破安南第404章:中都皇城第707章:史上最强学霸第五十章:朱元璋有点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