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景泰十二年,新增一省

第324章 景泰十二年,新增一省

“剖腹产、白内障摘除、结石摘除、截肢等手术方法,但臣妾看方法简陋,可能是翻译的词不达意。”

朱祁钰发现,谈允贤记录中,竟有整容手术的记载。

在患者颊部或前额切下一块皮肉,但不完全分离,再划开鼻子的部位嵌入,待生长后再与原来的部位分离,这是垫高鼻子的手术。

“我华夏医学中的手术,多用于军中,截肢等手术。”

“但臣妾在宫中藏书中的蒙元医书里,却见过用麻醉剂手术,似乎大食人更精通麻醉手术,成吉思汗身边就有很多外科手术高手,但如今大明精通的已经不多了。”

谈允贤没敢说不会。

战争,往往会摧毁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大明外科手术迟迟得不到发展,和战争有直接关系。

朱祁钰凝眉:“你的意思是,大食人也精通医术?”

“陛下,不说印度,安南、柬埔寨、老挝、暹罗皆有医书,那些古书运回来,臣妾都看了,和大明医书都有差别。”

“天下各国,怕是都有医书,都有独创一门的医道。”

“只是像大明、印度、大食这样成体系的医道,并不多。”

就是说现代医学,不是从石头缝蹦出来的。

而是经年累月,一点点发展出来的。

是从希腊医书中慢慢脱胎换骨出来的,而巴比伦、埃及、罗马都有成套的医术体系。

这是朱祁钰眼馋的,能把这些体系拿来,汇编成一本,再推陈出新。

只要他能将天下各国医书、医道高手聚集于大明,那么就能快速推动现代医学的诞生。

“爱妃帮了朕的大忙了。”

朱祁钰开始考虑,是不是不举行全部屠杀政策,而是保留一技之长的人,让这些人继续为大明发光发热。

见皇帝思考,谈允贤也不敢打搅。

“去请老太傅来。”

胡濙正在编纂一本《交趾热病书》,闻听皇帝诏见他,是要商谈印度医书的事情,他便将医书手抄本,带着一起觐见。

结果,在干清宫里,竟见到了谈允贤。

“老太傅是朕的长辈,是胡妃的嫡亲祖父,你见见也不算失礼。”朱祁钰安慰谈允贤。

胡濙认真行礼。

朱祁钰把心中猜想说了一遍。

“陛下,医道没有止境,自然是多多益善。”

“我华夏包罗万象,对文字视若珍宝,自然是要吸纳万千,濡养自身的。”

“可是。”

“调北军南下,政令已经传达下去了,若这个时候再生变故,老臣担心军将又该重新布置,会耽搁时间的。”

胡濙的意思是,这次算了,下次再保护吧。

北军收到圣旨,走天津出海,沿着海路去交趾。

近海的海图,大元就有,大元就用近海运输粮食、银子,代替内地漕运的;而大明建立后,永乐朝走过这条海路;倭寇手里也有这条路的海图;梁珤和项忠也走过这条路。

所以说走近海,危险并不大,甚至可以说是轻车熟路。

为了快速运兵过去,每船最少运两千人,不带补给,沿途各港口获得补给。

皇帝特意下令,北军不适应百越气候,务必多多征召医者,多带药材。

朱祁钰略微沉吟:“那就下次吧,把有用的人留下来,为大明效力。”

“陛下圣明。”

胡濙拿出手书,呈给皇帝看。

朱祁钰不太看得懂,让谈允贤看,谈允贤看得很认真,而这过程,朱祁钰和胡濙讨论别国医书的事。

“陛下,西夷、大食带来的书籍里,也有很多医书,老臣正在研读、整理。”

“老太傅您一个人太慢了,您招收一批医道人才,集思广益,尽快把这些医书分类整理出来,然后派人去教,在民间普及。”

朱祁钰做事,追求的就一个快。

谈允贤看完医书,赞不绝口。

约定个时间,请太医等一起,研读印度医书中的问题。

只要皇帝爱医,那么医道就会迅速崛起,民间会诞生无数医道人才。

就像宣宗皇帝喜欢书画,民间有多是画师,书画一道在宣德朝迎来高峰。

挥退胡濙,谈允贤回到永和宫继续读书。

朱英收到招降老挝的圣旨。

他刚刚安置新到的一万贵州军、三万朝鲜军入柬。

同时还有一封皇帝的密信。

告知他招降老挝后,会派人永绝后患,老柬之地必须拿出来安置江南人。

雨季过去,恢复移民之后,交趾压力陡增。

朱英严令地方,开垦生地,开发森林,并修建灌溉措施。

别看交趾土地肥沃、气候优越,却十分缺水,非旱即涝,没有良好的灌溉措施,再肥沃的土地也是荒地、废地。

安南没有大明这么先进的灌溉措施,他们也不精耕细作,对耕种并不在乎。

明人来了,将世界上最巅峰的农耕文明带到了交趾。

农人将森林焚烧,变成草木灰,濡养土地;把河里的淤泥一点点挖出来,摊在土地上,再将沤好的肥料埋好。

将荒芜的土地,开垦成了耕地。

这是明人非常擅长的事。

朱英还从福建引来茶种,在山坡上种植茶树,做成一片片茶园。

在攻打柬埔寨之时,他还给皇帝上疏,请皇帝收下老挝之地,老挝虽位于绵延山脉之上,却是难得的种茶之地。

只要建成一个个茶园,等待茶树长大,十年后树上结出来的就是金子。

他开始规划,老挝并入交趾的地区,则种茶树。

他的奏疏送到皇帝手中,皇帝送去中枢,中枢让王文在云南种茶,让岳正和项文曜在贵州种茶。

而招降老挝的人选,就是边镛。

边镛一直徘徊在广西交趾之间,正好用他去说服老挝王庞哈,归降大明。

朱英认为难度不大,毕竟老挝已经被大明吓尿了,又是特别穷的地方,遍地土人。

边镛欣然受命。

但庞哈不是傻子,柬埔寨被大明攻占后,他立刻派人联络暹罗,而暹罗的使臣也到了老挝。

对大明还算恭敬的下缅勃固王朝,竟驱赶了边永,也开始驱赶大明商旅,离开勃固。

上缅阿瓦也对大明不客气,竟拘捕了大明商旅,侵吞其财货。

靠近大明的麓川,将大明商贾杀死,侵吞财货。

甚至,对大明毕恭毕敬的满刺加,竟想收回新加坡,并开始派兵驱逐大明的船队。

渤泥在海上虎视眈眈,随时出兵截断大明的航线。

一个反大明联盟的雏形,正在形成。

朱英只收到老挝的消息。

王伟还在印度,也不知晓属国叛变的消息。

而大明已经准备过年了。

进入腊月二十,景泰十一年马上就要过去了。

南方项忠传来好消息,琉球尚德王上表,请求琉球内附。

遭到内阁的第一次驳斥。

三请三让之后,琉球就会内附大明。

琉球是必须掌握在手的,这是挟制倭国的要地。

驻扎在对马岛上的龚永吉,也传来好消息,虾夷国请求内附大明。

虾夷国,就是北海道,永乐朝大明在此设文山卫。

没看错,虾夷岛曾经隶属于奴儿干都司。

是大明国土。

大明巅峰国土,和鞑清不相上下,后世看到的鞑清地图其实只维持了二十年,而且上面很多地盘都是自己画上去的,算实控地盘的话,半斤八两。

而大明在库页岛上,也设有三卫,囊哈儿卫、兀烈河卫、波罗河卫,三卫。

但在宣德朝就放弃了。

虾夷国也从奴儿干都司的一部分,变成了大明属国。

大明的寰宇通志记载:虾夷海岛中小国也,其人须长四尺,尤喜弓矢插箭于首,令人戴瓠而立,数十步射之无不中者。唐显庆四年十月随倭国使人入贡,今乃属国也。

亦失哈编纂的书里,也写着:海外苦夷诸民,赐男妇以衣服、器用,给以谷米,宴以酒食。

亦失哈曾经代表大明,招抚当地土人。

如今虾夷国请求内附。

“龚永吉不声不响,竟做成了这么一桩大事!”

朱祁钰兴奋:“朝鲜水师还安抚了库页岛,库页岛上的土人也愿重回大明的怀抱。”

“好啊,允虾夷国内附!改虾夷岛为姑射!”

“此地就是山海经中的姑射山。”

其实姑射山是库页岛,此时明朝对库页岛叫苦兀。

“龚永吉有拓土之功,朕欲封其为伯爵,派人去问问,龚永吉是否愿意转为武勋。”

这是曾经和龚永吉商量好的事情。

朱祁钰不过假惺惺问问,走一遍流程。

然后封龚永吉为武勋。

“收库页、姑射,不用单独立一省,纳入吉林也不行,吉林太广阔了。”

“再拆分出一省来,叫黑龙江省,把库页、姑射放在黑龙江省里。”

“以北琴海(兴凯湖)为界,湖西是吉林,湖东是黑龙江。”

“黑龙江简称龙。”

“吉林都司也改成吉林省,简称金。”

“派兵去驻守,再从内地移过去一批百姓。”

“东北实在太辽阔了,应该再建两个省,让阁部议一议,怎么划分,新省的名字是什么。”

“让俞山去督抚黑龙江。”

如此一来,东北就有六个省了,辽宁、吉林、黑龙江、朝鲜,还有两个没拿下来的省份。

“琉球内附后,划分在福建境内,不作拆分。”

福建这个尴尬的省份,得到琉球之后,就再也不尴尬了,可通往外洋,又扼守内海要道,外有琉球、宝州府拱卫,港口众多,是通往东方贸易的必经之地。

这次,福建版图彻底形成。

“琉球降为县,派一知县去治理。”

“加项忠的文勋。”

项忠不够封爵,那就加文勋,皇帝向来大方。

而项忠又送来好消息,征募了三万四千倭兵,全部运去益州。

大明已经初步和倭国的地头蛇建立联系。

胡豅上疏,百姓已经上了宝州和澎湖,但房屋田地都没着落呢,请中枢调配一批粮食过来。

宝州还是原始状态,上面的人也是土人。

木材什么的都不缺,人力也不缺,缺的是时间。

梁珤已经率水师回到了南京。

皇帝安抚他一番。

眼看就要过年了。

今年大明航海,火了三样东西,一个是豆芽,一个是圆葱,一个是红酒。

因为水手常年飘在水上,有很多人离奇死亡,宫中传出消息,在船上囤积豆芽、圆葱和葡萄酒。

果然有奇效。

圆葱也从哈密种植,推广到了中原种植,葡萄园也在华夏大地上再次兴起。

葡萄酒,在汉唐元比较流行,明人则不喜欢葡萄酒,更喜欢白酒。

而葡萄酒再次兴起后,寇深打算在哈密大面积种植葡萄,赚一波葡萄酒的钱。

但景泰十一年,最火的是海鱼罐头。

沿海省份,不甘心被肉罐头称霸市场,就鼓励渔民下海捕捞,制成海鱼罐头,畅销全国。

甚至,还有人研制出了古代防腐剂。

放在罐头里。

反正朱祁钰没敢吃,担心吃完会被毒死。

但不妨碍民间喜欢啊。

百姓生活日新月异,餐桌上也愈发丰富。

热河、宁夏屠宰的牛羊,降雪之后,大规模运入内地销售。

这种冻肉,在北方最受欢迎。

就说这次北军南调,临走之前,兵部特批了肉票,因为过年征战,中枢给二十万大军每人批了两斤肉票。

让二十万北军,欢天喜地的上了船。

这在景泰八年之前,想都不敢想的,逢年过节能吃点肉,但仅限于自己吃到几口,如今只要有调令,就会批东西,肉票、布票、香料票、罐头票。

什么都可能赐,让兵卒在民间地位直线提高。

人有钱,地位才会高,在哪个时代都一样。

景泰朝当兵的吃得好赚得多,社会地位自然高。

海鱼罐头刚问世时,兵部就批了两罐海鱼罐头给军中发下去,因为军中上下吃到了海鱼罐头,才把海鱼罐头带火的。

景泰十一年,第二火的,就是烤鸭。

整个京师,遍地都是烤鸭店,驰道上的食肆,全是烤鸭店。

主要原因是景泰十年末,中枢下旨,令天下养鸭子,中枢收鸭毛,给全军上下制羽绒衣。

天下都养鸭子、大鹅,导致肉价暴跌。

尤其是入冬之后,鸭鹅能够储存的时候,加上漠北的羊肉涌入市场,把禽肉挤垮了。

大鹅倒是不愁卖,因为大鹅饲养成本偏高,肉价也高,仅出的鹅毛就能回本。

填鸭成本低啊,这玩意是灌饲料长大的,成本很低,稍微鼓励,市场上就泛滥了。

市场上供大于求,鸭子泛滥。

皇家商行则大肆收购,不止收毛,肉也收。

然后开得烤鸭店遍地都是。

宫中还传出麻辣鸭货的制作方法,烤鸭店里的鸭货供不应求,多少都不够卖,把卤味店顶得够呛,有倒闭的风险。

皇家商行赚的钱,足够给二百万大军添一件羽绒衣。

也带火了鸭货业。

而皇帝的评价却是缺了辣椒,味道差几分。

但不妨碍百姓喜欢。

火了之后,以皇帝的风格,要么甩卖,要么赐给有功之臣,比如今年建功立业的功臣将领,都会得到店铺赏赐。

第三火的,还是煤油灯。

国内大力开采石油,煤油的价格是很低的,城市里的商业街,都挂上了煤油灯,取代了灯笼。

煤油灯进入千家万户,成为生活必需品之一。

还有很多东西都火。

比如水泥瓦房。

热河工匠竟研制出无限接近现代水泥的手工水泥,他被皇帝赐了一枚银符。

热河境内的一段驰道,就是用水泥修筑的。

也因此,很多富户,都用水泥修建瓦房,造价很高的,越贵的东西富户越喜欢。

这种水泥生产出来是弥缝用的,结果在盖房子上火了。

还是陈泰想出来的,修一段驰道,让天下人看看新水泥的厉害,然后水泥畅销了。

民间还兴起武术之风,因为皇帝广招天下武人,在南京举办一场英雄大会,所以武术兴起。

皇帝爱书,诗词歌赋小说皆在景泰十一年得到空前发展。

蒙古的那达慕大会,皇帝也喜欢,并鼓励民间摔跤比武之风,那达慕不止在热河、宁夏办,在全国都办。

崇文重武,重农重商,永远是景泰朝的基调。

景泰十一年中,大量西夷物件涌入大明。

而被倭寇屠戮的松江府,改名上海之后,被皇帝重点建设成明珠城市,天下商品,都能在上海府买到。

而宫中藏书阁,从景泰八年开启,至今不曾封闭。

宫中图书公开完毕,就将翻译过来的西夷书籍、印度书籍、老柬暹缅等国的书籍、大食书籍等等,继续公开,鼓励天下人研读,编纂成体系。

皇帝重视,民间就会蔚然成风。

无数挖空心思想往上爬的官员,就会昼夜研读。

一时之间,民间产生西学热。

西学正在改变着大明,将大明带上哪条方向,谁也不知道。

反正,是对大明有利的方向,奋力前行。

一转眼,就过年了。

这是朱祁钰在南京过的第二个年,除夕夜却睡不着,他在等金忠的消息。

而在中枢。

李贤主持景泰十一年的年会,给官员颁发奖品。

除夕当天。

重臣则在内阁进行最后一场议事。

明年六部,就要变成七部了,第一任财部尚书,很有可能是李秉。

李秉建造热河,功劳很大。

只是欠缺些资历。

李贤如今执掌内阁,位居首辅,位极人臣,但他却如履薄冰,觉得中枢不如在辽宁舒坦。

“陛下圣旨,俞山任黑龙江督抚。”

陈文看了眼可怜的俞山,这么大岁数了,还得去那冰寒之地受苦。俞山却激动不已,能离开中枢,对他而言是皇帝特殊恩许了。

“东北太大了,拆分成六个省是正确的。”耿九畴本该英年早逝的,如今却活蹦乱跳。

“只是地广人稀。”

李实笑着说,皇帝就该把江南人移去吉林、黑龙江。

“确实缺人,朝鲜也缺人。”耿九畴道。

白圭恢复了自由身,却变得沉默寡言。

李贤却道:“本首辅已经上疏陛下了,可看陛下的意思是,非要把江南人安置去交趾。”

“今年玉米在辽宁收成不错,去吉林搞种植,肯定更好。”

“把那些江南人移过来,开垦十年,吉林就是宝地啊。”

黑龙江还是太远了,先把吉林沼泽填平,耕地开发出来,灌溉措施做好,水运沟通之前,是不能开发黑龙江的。

但吉林肯定能容纳一百万人口。

这可低估了吉林,现在的吉林,基本囊括后世的吉黑二省,都是产粮沃土。

只是,稻种正在改良中,等开发出耐寒的种子,需要时间。

东北大开发也需要时间。

三十年后,东北六省能容纳上亿人口,甚至更多。

“以内阁的名义上疏陛下吧。”李贤提议。

其他人皆点头。

交趾装不下这么多人,就往北移呗。

“暹罗进贡的稻种,产量确实比大明的多,而大明占据的占城稻,比暹罗的还强。”

“如今地方正在革新稻种。”

“用不了几年,就能完全推广下去。”

耿九畴道:“今年,银行已经在交趾各地城开设,业务正在展开。”

成立财部,他最舍不得的就是银行。

银行绝对是一颗金蛋。

而皇帝却要归入财部。

“今年国库丰盈,去年还有盈余,国库现银多少?”李贤问耿九畴。

耿九畴看记载:“账上共有3200万两银子,全都存在了大明银行里。”

一听这么多,朝臣脸上露出笑容。

大明有史以来,国库有这么多钱,户部也豪横一回。

“如今商贸业发达,造船、运输、木材业是最红火的产业,很多普通百姓人家都在盖房子。”

因为木材便宜呀。

买砖就能盖房子,百姓当然趁机盖房子了。

盖房子热,还带动起了烧砖行业。

同样的,百姓生活水平提升,瓷器需求量也增加,中枢在佛山和唐山建立烧瓷厂,大规模烧制瓷器。

红红火火的,人口也会飙升。

“户部计相通过计算,明年税赋会再创新高,预计会超过3000万!”

这个数字,让重臣倒吸口冷气。

热河建造完毕,却富了很多百姓,这些百姓会买买买,促进商业发达,而中枢收商税,使钱财在市场上反复流通,经济就盘活了。

但热河建造完毕,并不意味着没活儿了。

还要往北,建设汉州都司、吉林都司、黑龙江省,都需要人力。

而且,热河建造完毕后,工厂更多,经济也会增长。

“今年,全国铁厂烧制了一千万套农具,我认为全国百姓,几乎每家都能得到一套农具了。”

这些农具,是干完活之后,赐给工人的。

有的工人可能家里都有几套了。

但这些农具,对此时的明人来说是传家宝,儿子分家的重要大件,就如同后世分房子一样。

“铁锅还是稀缺呀。”

“百姓人家也缺,油厂也缺。”

“油厂的铁锅都供应不足,采油建路是重中之重。”

“户部预计,二十年,就能在全国修建一条主干路,包括交趾、益州、乌斯赃、吐鲁番、汉州、吉林、黑龙江、朝鲜这些外省,都能通路了。”

“三十年内,把沥青路修到每个村里去。”

“唯一欠缺的石油。”

“大明严重缺油,根据寇深传回来的信息,撒马尔罕往西,遍地是油田。”

“大明可以去买,问题是难以运输回来。”

耿九畴娓娓道来。

“撒马尔罕?”

姚夔微微皱眉:“曾经是汉唐元之地,乃我华夏故地,也该收回来了。”

“姚阁老,万万不行。”

“景泰十二年,重中之重是开拓交趾,西边不能打仗。”

“一旦三线开战,大明是不可能赢的。”

王复反对。

姚夔哼了一声,看见王复他就生气。

这个该死的王复,说好的同盟,结果背刺他,谋得次辅之位,他反而成为三辅。

“兀良哈必须要打,拿不下兀良哈,吉林、汉州就不能建设,热河也无法变成内地省份。”

王复不理会他的不满,继续道:“征战兀良哈,开拓交趾,预计三年内,大明无力再西征了。”

李贤认为王复的见解非常正确。

东察合台汗国是由盛转衰之时,这个时候最好是交好,等着大汗死去,诸子争位,就是大明吞并东察合台汗国之时。

大明有多是时间等。

石油也不着急,想办法买吧,国内继续寻找。

“若不是为了安置人口,柬埔寨都不应该打的。”

李贤叹息:“邢国公位居时,制定的休养生息五年计划,非常有先见之明。”

“大明国内正在大肆建设,应该在建设完毕之时,再行征伐。”

“如今被迫攻打柬埔寨,怕是天下属国要造反了呀。”

李贤很有先见之明。

朱英收到老挝拒绝投降的消息,已经把消息送入大明了。

“明年,唯一的大战,就是兀良哈。”

李贤道:“准备三年了,今年一定要荡平兀良哈,建设汉州都司和吉林都司。”

内阁通过这项建议。

“明年年初,陛下就要强势开海了。”

“开海后,海关如何设?关税如何定,此事需要现在就议出来,呈报给陛下,再行商议。”

姚夔先抛砖引玉:“我认为关税定得要高。”

“陛下不愿用农业税压榨百姓,就用商税代替农业税。”

“然而,天下已经人心不古了。”

“百姓捡到便宜就想占,若都去经商,以后谁来种地呢?”

“所以关税要高,重农抑商乃国策,不能更改。”

姚夔想设重税。

朝臣都赞同姚夔之议。

只是,一直没说话的白圭缓缓开口:“陛下开海,是为了贸易?还是开拓新世界啊?”

此言一出,群臣凝眉思索。

贸易,那不是大明的根本。

像大明这样的泱泱大国,根本就不靠贸易来维持统治的。

前几天,皇帝写了篇《殖民之议》的文章,在皇家报刊上刊登,论述了是该殖民,还是变成汉地。

详细说了利弊得失。

在朝野上下引起巨大的议论之声。

说什么的都有,就是没有反对皇帝的,都担心被抓走移民。

“自然是开拓新世界,我大明往交趾移民1700万,为的不就是牢牢占据百越之地吗?”

李贤很清楚,必须跟紧皇帝的脚步。

“没错,是开拓新世界,贸易反而其次。”

姚夔是反对殖民的。

因为殖民,无非获得的是浮财,几年后财就散了。

只有小国才会殖民,鼠目寸光而已。

大国,只会开拓成自己的地盘。

大明什么都不缺,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只要把土著屠了,这块地盘就是大明的了。

大明能移来更多人来占领这些地方。

这就是大国的底气。

当然了,为什么前朝不考虑屠人,而是慢慢怀柔占领?

因为朱祁钰最有钱,移民是最耗钱的事,朱祁钰有的是钱,抗造,所以才能大规模移民,还不耽搁国内建设,还有余力发动战争。

就是皇帝太有钱了!

至于被移民的人乐不乐意,皇帝管那事?皇帝只要动动心思,下面就得办,管死多少人呢!

“既然是开拓新世界,就不能设置高关税,要低关税,才能鼓励人出去看看。”

白圭说到点上了。

“这……”

李贤皱眉:“白尚书可知,陛下为了开海,花了多少银子呀?”

“我大明上下,可谓是伤筋动骨啊,无比富饶的江南,没有十年缓不过来了。”

没错。

皇帝强拆江南,移走1700万人,这是让江南断层啊。

少说十年才能缓过来。

但同样的,江南也成了一张白纸,皇帝想怎么泼墨就怎么泼墨绘画。

“而且,陛下要少收农业税,鼓励百姓种地富裕起来。”

“还有一点,陛下要放开吏员限制,中枢的行政成本要提高三倍还多。”

“如果不从关税上补贴回来,如何负担整个大明正常运转?”

李贤道:“这些年,修路、建城、打仗、移民,都是陛下的内帑在掏钱,如果换成国库来承担,怕是一百年也做不完。”

他坚持认为高关税。

白圭也在思考。

没人担心逃税的问题,只要在大明这片土地上,就没人能赖得了朝廷的钱、陛下的钱,除非不要九族了。

“不如这样,先行高关税,然后看情况适当减免。”王复建议。

李贤眼睛一亮:“这个办法好,灵活控制关税。”

朝臣皆觉得王复的办法好。

“商税也可以这样设,设得很高,然后再适当减免,每年设的商税标准都不一样,或者三到五年一改。”

王复的办法是真好,灵活收税。

白圭却幽幽道:“一旦灵活收税,可就有人会钻空子了。”

“不怕人钻空子,没人不犯错,只要不停增加法律,完善政策即可。”王复看得很开。

反正都是试运行嘛。

“就用王阁老的办法。”李贤直接拍板。

“其次就是漕运的问题。”

李贤又道:“陛下的意思是,采用海路并用的方式运粮,和元朝一样。”

“恐怕不行,运河上几百万漕丁,有上千万人指着运河吃饭呢,若贸然停止一半运河,怕是会出现动乱。”

姚夔反对。

人做什么都是习惯,世代漕丁,你让他们去修路,他们是不愿意干的,因为不习惯,改行特别难。

而且,漕丁属于旱涝保收的稳定工作。

修路是临时工。

谁去干,才是傻子。

“漕丁好安置,如今天下各地都缺人,尤其是能出力卖命的,这些人去哪都能讨到饭吃,再不济还能安置去吉林、交趾,种地去。”

耿九畴道:“反而其他人,不好安置啊。”

“陛下说了,不是完全废除,而是废除一半,海路并用。”李贤道。

“我认为不行。”耿九畴反对。

李贤看向王复,王复也表示反对。

白圭却道:“现在什么都在变,不能因为一些人的老眼光,就让漕运停滞不前吧?”

“北军南调,走的就是海运。”

“北军顺利抵达交趾,而从上海、杭州运粮到天津,走的全是内海,路途近消耗少。”

“至于安置问题,漕丁可以去转行做海上运输,或者干脆往东北安置,给他们分土地,让他们去种地。”

“若嫌东北冷,就去交趾。”

“其他指着运河吃饭的,都是本地的小商小贩,这些人又不会彻底断绝生路,无非是少赚点而已。”

“此消彼长,靠海边的城池,也就发展起来了,沿海的百姓也能当小商小贩,也能赚钱了,一样的道理。”

“最主要的是,这些人是不交商税的,咱们收不到他们的税。”

“何必管他们死活呢?”

白圭说得很现实。

不交税的人就是没用的人。

至于其他大商贾,更得支持中枢了,否则皇帝的刀子可不留情啊。

阁部重臣微微沉吟,竟觉得有道理。

陈文和马文升支持白圭。

“白尚书的话有道理。”杜铭开口。

但姚夔、王复并未开口,而是在思考,漕丁确实可以用分地来安置,移走。

实在不愿意走的,就还在运河上呗。

运河也不是彻底废弃。

“其实还有一点,若走海运,运河就不必维护了,年年维护运河,就得几十万两银子。”

余子俊道:“运河不维护,十年就堆积满了淤泥,其他漕丁只能被迫转行,无法再指着漕运吃饭了。”

“其实,等玉米种满了北方大地,北方粮食就够吃了,漕运反而没多大用处了。”

这是实话。

根治黄河之后,北方就成为了肥沃之地,比如河南、江苏、山东、北直隶,都是富庶的地方,都是种粮大省。

“那就先海路并用,慢慢裁撤运河,把漕丁移去东北。”

李贤一锤定音:“漕丁移民不着急,以利诱之即可,毕竟现在还需要运河支撑,五年内,运河还有用。”

他说的五年,是黄河根治,需要五年时间。

正议着呢。

有官员匆匆进来:“诸位大人,陕西督抚刘大人,病故了!”

“什么?”

孙原贞吃了一惊,身体一晃,差点没晕厥过去。

他和刘广衡是至交好友。

年前还通信了呢,刘广衡说一切皆好,两家还约定孙子辈的娃娃亲。

结果,刘广衡竟然病逝了!

“怎么回事?”

“陕西那边发来的讣告,尚且还不知死因,但听说是吃错了什么东西。”

毒死的?

孙原贞让去把讣告拿来:“快去啊!”

刘广衡人缘不错,当初从辽东回来,也是皇帝担忧他的身体,在京师荣养几年,又被派去陕西当督抚。

景泰十一年,陕西做的有声有色。

主要是饮水工程。

受益整个西北,整个西北的人都会感激他。

这种事,一般官员不愿做的,官员都愿意做泡沫,这样是功绩,很少有人愿意做民生工程。

结果,竟病故了,真是不幸啊。

正月初四。

刘广衡病逝的消息传到朱祁钰的手中。

讣告上写着,刘广衡吃错食物,夜里腹中绞痛,不治身亡,享年六十六岁。

“朕的肱骨,又少了一根啊。”

朱祁钰长叹一声:“赠少傅,加文勋柱国,放刘乔回家守丧。”

谥号他说了不算,想来不会差的。

毕竟刘广衡官声不错,还会做人。

“在长安,建一座庙,纪念刘广衡之功,再挑一挑繁华的街道,改名广衡街。”

刘广衡,允文允武,做事兢兢业业,竟不幸身亡。

“传旨天下官员,务必保重身体,莫要胡乱吃东西,保重自己。”

朱祁钰沉吟:“谁能继任陕西督抚呢?”

头疼欲裂,实在太疼了,本来今天是大高潮的,拖了一下,明天写吧

 

第280章 诡异的倭寇犯边!外族死多少,朕不第231章 你个皇帝的心思坏得很,一句话都不第212章 欧信杀官,供给大军的粮食去哪了?第376章 昆仑封禅,打假欧洲,思想碰撞,民第404章 蜀国楚国荆国篇:佛国和撤皇帝制的第342章 大明最严女子保护法,为大明女权保第99章第140章 吐出一粒肉渣,朕就从你身上割一斤第423章 德法荷英:人口空心化和勇士们第58章 清算开始!先剁手指头!再挖锦衣卫叛第332章 大明是疯狗吗?东北这块烂地,也要第422章 澜沧篇 东欧风云 朱佑榶的政治智慧第69章 送太妃去伺候先帝!太后,你听没听到第182章 朕要让漠北人,对景泰帝的恐惧深入第131章 皇帝的话,得反着听!第5章 皇帝,该吃药了第449章 大限将至:大明版图第303章 鲸吞安南之战第303章 鲸吞安南之战第138章 皇太后,朕踩着你,也踩着整个大明第216章 陛下,才是大明的天!第155章 大旱之后大雨,泡烂的京师!第2章 你们逼朕做暴君!第447章 盘点景泰朝,文臣武将排名(上)第364章 纵横捭阖,吞下意大利,变成大楚帝第294章 绝密,平黔之策!煤油灯,大明燧人第356章 景泰二十五年,老臣凋零,是天罚吗第379章 加高兴安岭,填平两湾,用叶尼塞河第448章 盘点景泰朝,文臣武将排名(下)第84章 啪!你的贤名是用皇爷的恶名换来的!第212章 欧信杀官,供给大军的粮食去哪了?第438章 欧洲爆梗王,爹呀,求求您不要禅让第423章 德法荷英:人口空心化和勇士们第428章 老皇帝隐藏得最深的一面:终极伪装第389章 皇帝正在夺走孩子们的童年,历史最第74章 汪汪汪!把陈循推入屎坑!和胡濙做政第69章 送太妃去伺候先帝!太后,你听没听到第153章 三年犁清地方,方能重拳出击!(均第147章 盖棺论定,细数朱祁镇七宗罪!鞭打第118章 黑化吧,于谦!成国公不老实,就换第445章 景泰七十年,大限将至:胡濙的秘密第219章 贼老天,若让我金忠活着,必踏平江第462章 大战起:哄堂大笑和大将军正德(四第159章 谁能使大明变强,为朕所用,朕就允第449章 大限将至:大明版图第415章 鱼和熊掌想兼得的老皇帝第451章 时光不可逆:朕和朕的后妃们(四)第17章 朱祁镇,看招(吃饭勿看,求追读!)第232章 敲打理学宗师,发扬理学!创造圣人第197章 该如何向主子效忠,学学你家养的那第176章 朕没儿子,就要带着大明去死!士绅第351章 画王八和外交论,武力征服到外交斡第350章 皇帝和太子,天然矛盾体第206章 抠出来当泡踩,有眼无珠的东西!第278章 王竑第二剑,剑斩士绅!(135万大章第47章 朕要重建缇骑第300章 皇帝的深意,军粮调包案!第109章 火烧宣府!万民之罪,加于我身!天第123章 吓尿裤子了?今年,朕要让边军穿上第348章 大明有变废为宝 点石成金的能力,为第115章 啪!于谦,你就这般求死?第292章 景泰九年大总结,君臣无时不在斗(第397章 建立紫光阁,宋国篇:岛屿上的平头第205章 不遵圣旨的后果,就是杀无赦!筑京第314章 使团抵达印度,不重文化的印度第114章 朕不怕功高盖主!就怕你们没本事!第337章 十三件大事第222章 刑不上大夫,哪来的狗屁规定!第222章 刑不上大夫,哪来的狗屁规定!第107章 于谦的淡定,瓦剌来使!贪官如猪狗第236章 年夜饭杀器,麻辣火锅!第349章 帝制和资本,矛盾体和欢喜冤家第26章 襄王!闭嘴!你连朱高煦都不如!(三第340章 三年之功,改立太子,攻打东察合台第84章 啪!你的贤名是用皇爷的恶名换来的!第66章 朕的姐姐真是人憎狗嫌啊!火器疑踪!第168章 饥肠辘辘的鞑靼兵,去大宁城吃饭!第14章 请皇太后站到高处,朕要和叛军谈判(第28章 赐姓彘,革除玉牒!赐他瓦罐鸡!(三第251章 腿绊儿加砍刀脚,撂倒应天府尹!第112章 狩猎场,鞑靼人做猎物!给朕射杀!第310章 盐商争着抢着阉割自己,明中六大奇第210章 用金饼砸死人,是什么体验?第306章 士绅的屁股,烽烟四起以报之!第215章 遇伏,谁敢杀我欧信?第465章 北方加高工程竣工第405章 太子欺朕年老无力?请陛下改立太子第375章 第一次波兰战争,第一次奥斯曼战争第210章 用金饼砸死人,是什么体验?第376章 昆仑封禅,打假欧洲,思想碰撞,民第28章 赐姓彘,革除玉牒!赐他瓦罐鸡!(三第378章 明风不倒,明祚不灭,祭祀 节日 传第297章 敲骨吸髓,朝鲜第一弹!大炮打蚊子第471章 战后复苏:朱祁钰的战略思想一一应第466章 大战再起:张居正发出时代的呐喊(第123章 吓尿裤子了?今年,朕要让边军穿上第22章 陛下为何如此暴戾?(近三千字!求收第18章 朕,回来了(三千字,求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