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3章 东林祸国论(一)
就在张彦宏他们忙着在太行山上招兵买马,准备对满清在北方地区的统治进行零敲碎打的时候,南京的政争已经开始走向高潮。。。
其实阮大铖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让张振岳有些不满的,按照原定的方案,黄道周这个倔强的老头子老老实实引退也就算了,张振岳并没有打算就此对东林诸公复社诸子进行强力打击,即使是他们总是不断在试图让自己滚蛋的情况下。
但是随后发生的事情却改变了张振岳对于这件事情的态度,因为杨文骢的弹劾点爆了党争的炸药库,永泰朝的第一场党争就在永泰元年十月的北伐失败后开始了。。。
在钱谦益很没有气节的投降满清之后,东林党和复社就失去了传说中的领袖,而这个时候高举抗清大旗的黄道周自然就成了东林和复社的新领袖,没有人在资历和威望上能和他比肩了。要知道这位可是得到了崇祯皇帝亲口评价的,只是评价的内容不太好:“一生学问只办得一张佞口!”
黄道周当时就高声争辩:“忠佞二字,臣不敢不辩。臣在君父之前独独敢言为佞,岂在君父之前谗诌面谀者为忠乎?”他厉声直逼皇上:“忠佞不分,则邪正混淆,何以治?”这场有名的辩论之后黄道周被连贬六级,调任江西按察司照磨。
崇祯十三年(1640年),江西巡抚解学龙以“忠孝”为由向朝廷举荐黄道周。解学龙说:“我明道学宗主,可任辅导(相)。”崇祯一听大怒,下令逮捕二人入狱,以“伪学欺世”之罪重治。由于几位大臣力谏,改为廷杖八十,永远充军广西。此番杖谪,使黄道周声名愈重,“天下称直谏者,必曰黄石斋。”
可见在明代,君前失仪或者目无君上并不是什么大罪,甚至还有好处的。难怪有明一代,文官们争先恐后的骂皇帝,这目的原来就是在求廷杖邀清名,不知道的还真的以为他们是有风骨有气节呢?这就能很好的解释这些人为什么在满清皇帝面前跟条狗一样,因为只有大明的皇帝把他们当人看,就这么简单。
而现在,邀清名的时候到了。
就在杨文骢以御史的身份弹劾都察院的老大黄道周之后,整个朝廷就沸腾了,至少在东平王张振岳看来,东林党和复社很好的向自己展现了一下他们的力量。
随着“甲申之变研讨会”的举行,东林或者复社都被当局认定为是大明遭此浩劫的原因之一。所以目前的东林党和复社严格来说都已经称为历史了,至少他们现在的名字已经变成了忠君社。不过这不重要,他们的组织方式和做事风格没变就够了,名字什么的,真的不重要!
虽然在君权的问题上,黄道周和黄宗羲存在重大分歧,但是在对付阮大铖这帮子奸党上,他们永远都是一致的。
在弹劾的第二天,忠君社就开始反击了。不过他们显然是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反击,他们的步骤是分两步来的。第一是力保黄道周,这个比较好办,不过是文过饰非而已。具体来说就是对错误避重就轻,对成绩反复扩大。这是老套路了,明代的士大夫人人都会,而且几百年后的中国政客玩这套也玩得很熟练,只是碰到不吃这套的老外他们就孙子了。
第二步则是参劾阮大铖,这既能转移视线,又能直取地方要害,放在战场上那就是斩将夺旗了。不过这阮大铖如今也是位高权重,羽翼渐丰,要攻击起来把柄并不好找。最后还是黄宗羲拟定了三个大罪:“勾结阉党遗祸前朝、异端邪说扰乱朝纲、结党营私魅惑今上。”
这些罪名严格来说都有点凭空指摘的意思,不过没关系,目的不是要定罪,而是要给诸人一个攻击的理由而已。既然是理由,那自然是越高尚大越好。
圣人曰:“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现在的阮大铖差不多就是这么个情况,不仅仅是忠君派,甚至连一部分同情东林和复社的中间派官员也在情况不明的条件下跟着一起上了折子,弹劾巨奸阮大铖。
这可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上折子弹劾,送到懿安皇太后面前的可是数百名官员联名的弹劾,不仅仅是官员,候恂那个因为策动左良玉起兵清君侧而未能获得永泰朝任何官位的儿子侯方域也串联冒辟疆等一批没有官职的复社士子联名上书,请求罢免阮大铖。
一时间,阮大铖反到成了众矢之的,谁都觉得这位老大人的政治生涯走到头了。
懿安皇太后张嫣并不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局面,其实很多年前在天启帝的时候,也曾出现过这样的局面,不过那一次是东林党弹劾魏忠贤而已。现在想想已经是很多年了,虽然后世的正史都认为天启帝因为魏忠贤的缘故没有看到东林六君子上的弹劾。但是实际情况张嫣很清楚,天启帝看到了,而且恰恰是因为看到了,才同意魏忠贤下令去抓人的。不过天启帝并没打算弄死他的大臣,事实从宋代开始到明代为止,扣除明太祖和明成祖这两个皇帝外,其他的皇帝要处死大臣并没有那么容易,所谓的东林六君子并不是被处死的,而是在送交司法机关前被时任锦衣卫指挥使许显纯用大刑伺候死的。魏忠贤实在是恨透了这些要置自己于死地的东林党人了,自己在天气=骐超最初的五年一直对他们礼让有加,可他们却非要除掉自己不可。就算是个泥人也有三分土性,更何况是个身心不健全的大太监。可问题是明朝的司法制度决定了,想弄死一个大臣不容易,更何况是六个。
扯远了,现在的问题是,当时做决定的是天启帝,并不是懿安皇太后张嫣本人,所以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了,她想了好一阵子,然后询问身边的总管太监刘若愚道:“留中不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