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大明朝的义务教育体系

自蓝玉、朱棣二人领军北上之后,这北平城里就彻底没了什么事,朱标在崇文阁坐宫,处理河北诸多事务,闲下了一个陈云甫。

“给你放段时间假,好好在这北平城玩吧。”

朱标很体恤陈云甫,给后者放了个小长假:“这里的事不多,孤一个人就能办好。”

河北地广而人稀,每天能有多少事情,朱标办起来就足够大材小用了,索性就给陈云甫松松劲。

不过老陈在北平逛了一圈后却觉得,这假放的毫无意义。

他一不逛窑子、二不好赌,北平除却这两种娱乐场所之外,就没什么好玩的地方了。

城里偏偏只有这妓院、赌坊开的最多。

谁让这是一座兵城要塞呢。

“明台,咱们今天去哪?”

堂堂的东阁大学士董伦现在彻底化身成为了陈云甫的小跟班,整天把明台挂在嘴上,拎包倒茶的业务越来越熟练。

“去太极书院。”

坐进韦三的马车里,陈云甫挑开车帘,谓董伦道:“安常,你命人去一趟北平府,让北平府的官员全部到太极书院,本官要在那给他们开次现场办公会。”

现场,办公会?

这真是一个新鲜的词汇。

董伦虽然听着新奇,不过却并不难理解,仅从字面意思就能咂透,应了声是便去安排,随后登上马车和陈云甫同往。

太极书院的名声不显,但其前身河溯书院却是不得了,宋理学大家朱熹、程颐都曾在此读过书,太极图也是朱熹亲自刻铭,故而元朝中书侍郎杨惟中在重建河溯书院后,将其更名为太极书院。

北平许多府学、县学因为战乱陆续关闭,很多学子便都集中到太极书院来读书。

谁让这里地方大呢。

“安常,我记得你好像也是北平府人?”

“明台好记性。”

董伦应了声是,随后言道:“门下正是北平宛平县人,十五年入仕,

这太极书院也是门下当年读书之所。”

“好地方啊。”

站在太极书院牌楼外的石碑前,陈云甫感慨了一句。

董伦适时跟上一句:“不仅是门下,如今都察院北平监察御史毕汝丹、河南教谕郭习中都是门下当年在此的同窗故友。”

这是在向陈云甫推荐‘人才’呢。

陈云甫微微颔首,什么话也没说,迈步当先走进这太极书院。

扑面而来的,便是一阵朗朗读书声。

书院的布局成口袋阵,自牌楼入进便是一处宽阔大院,内有凉亭、水潭、假山、花圃,东西北三面才是一间间大通房。

读书声便是从这些房中传出来的。

院子内有几个青衣书生正在闲叙,看到陈云甫一行人浩浩荡荡的走进来哪能不迎上前来,走到近处更是看到当头陈云甫一身三品袍带,皆面露惊色。

那么年轻的三品大员?

连忙作揖见礼。

“学生李庆见过明台,不知是哪位堂官当面?”

“这位是文渊阁大学士兼通政使陈公。”

这李庆一听是陈云甫,顿时眼里就冒出了光,连道:“原来是大学士,学生见过大学士安。”

大明虽大,可士族杏林陈云甫的名声却是早已传遍,谁人不识这位朝堂新星,又有几个不羡慕的。

可以说都将陈云甫当成了偶像和人生目标。

“不用多礼了。”

陈云甫继续负手前行,一路走进这院中凉亭,问李庆道:“本官听此处皆读书声朗朗,恰是工读课学时间,缘何你们几人在此闲聊?”

李庆忙道:“回大学士话,学生等人于此是教书的。”

感情这几位是老师,不是学生。

这下陈云甫更觉亲切,招呼几人落座。

“好好好,缘是为人师表,甚善。”

“眼下这太极书院有多少学生啊。”

李庆答道:“三百七十八人,自六岁孩提至及冠青年具皆有之。”

“平日里都学什么啊。”

“四书五经圣人遗泽,还有一些先贤巨著。”

李庆回答完,顺势提请道:“再过一刻钟,孩子们便要下课,不知下堂课可否请大学士莅往,给孩子们上一课,学生想,孩子们能有大学士亲自授课,一定会很高兴。”

陈云甫脸上的微笑顿时僵住,继而有些尴尬的摆手。

“不了不了。”

你要说让自己去教政治或者经制还凑合,教四书五经?自己肚子里那点墨水还不如一个七八岁孩子呢。

可是这李庆也真够没眼力见的,以为陈云甫是在谦虚,又请一番。

“学生知道大学士时间金贵,本不该打扰,但见孩子们一直以来都求学若渴,大学士又是世之大才,这才斗胆,还望大学士不吝赐教。”

说罢一揖到底,可把陈云甫给弄得没有办法。

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

只好硬着头皮应允下来,不过还是跟了一句。

“先说好,本官不谈四书五经,只是闲白几句。”

“多谢大学士。”

李庆才不管陈云甫教什么呢,哪怕陈云甫只是随意闲白,在他眼里都足够自己这群人受益匪浅了。

шшш ▲ttКan ▲c○

这多少沾了点迷信权威啊。

一刻钟的时间过得自然很快,随着一声声磬响,原本还热闹的读书声瞬间被一阵阵下课的动静所替代,不少七八岁、十来岁的孩子更是涌出课室,疯闹起来。

还别说,这般景象倒是让陈云甫一阵恍惚,似乎回到了自己当年上学时的学校。

“在这上学,孩子们需要交学费吗?”

李庆摇了摇头:“这些孩子当初都是北平府学和各处县学的,后来府县两学停办之后,便集中到这里工学,不用交钱,不过学院在南郊有两百多亩地,每逢农忙的时候,孩子们要去做农活。”

以工资学,这是义务劳动和义务教育相结合啊。

陈云甫顿时来了兴致,有些惊奇的说道:“这主意是谁想出来的?”

李庆没说话,不过身后一个叫甄庸的却接了话。

“回大学士,这正是士忠五年前向教谕提出来的。”

这时候董伦跟了一句:“怪不得呢,我说我那时候在这上学的时候怎么没有这般好事。”

说罢轻笑起来。

听到这主意是李庆提出来的,陈云甫对面前的李庆表示赞许。

“不错,很不错。”

“不敢当大学士赞誉,学生只是有感北平民生贫弊,家家户户无力资助孩提读书所以才有此想,何不如以工资学,便能收纳更多的孩子助其读书识字。”

“甚好甚好。”陈云甫连连点头,又问道:“那如此多的学生纳入学院之内,这每日吃饭的问题可怎么解决?”

“皆有北平府承担。”

大明的教育在这点上值得点赞。

规矩是朱元璋定的。

府县州学的学生,每天中午一餐都可以在学堂吃,由当地衙门一力承担,不可收取钱财。

这也是为寻常百姓家减压。

“这北平府,倒是干了件实事。”

第七十四章:踏实本分第六十八章:将星凋第五百三十二章:案件第五百四十六章:短暂的禹王,永远的大明太师第八十二章:仕途之上第二百四十一章:下官杨士奇拜见少师第八十九章:老朱病危?第二百四十九章:老大哥动了怒第一十七章:友邻无白丁第四百三十三章:冰雕第三十二章:空印案!第二百一十章:一定要保住辽东的大好局面第五十三章:破局第三百六十六章:偷得浮生半日闲第五百四十六章:短暂的禹王,永远的大明太师第一百九十二章:温水煮青蛙第七十四章:踏实本分第六十七章:欲谋求大一统必先撤藩第四百五十二章:蓝玉非明主第五百四十六章:短暂的禹王,永远的大明太师第四百零一章:来,孤拉你一把第五百一十八章:查仓第一章:天界寺内一小僧第二百零六章:普法之路任重道远第七十五章:大武场第二百六十八章:咬人的狗不叫第一百六十二章: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第一十二章:草民领旨谢恩!第一百二十六章:去北平第三百四十九章:士归士、绅归绅第三百九十八章:孔家想要教育第二百二十三章:齐德非常动心第五百三十二章:案件第九章:来自朱元璋的召见第二百六十四章:反贪局挂牌成立第六十六章:齐德说要撤藩第五百零二章:父子夜话第三百四十九章:士归士、绅归绅第四百五十八章:人事任命的慎重第一百六十七章:密报第二百五十七章:陈云甫谈为官理政(中)第二十四章:团建第一百五十九章:醉翁之意不在酒第四百五十六章:资本也内卷第五百一十一章:越加棘手的广东局面第二百二十七章:看你能狂到几时第五百零四章:监国的朱允熞第一百三十四章:封狼居胥的奇功!第一百九十五章:女大不中留第五十四章:大明子民第三百六十五章:新的时代,来临了第六十章:杀!第一百六十九章:突然发难,大祸临头第三百零七章:双赢还是双输第四百四十章:工时、工资、工休第二百八十五章:永顺内乱第一百八十六章:治大国如烹小鲜第五百一十九章:手铳!第三百九十五章:国恒以弱灭第一百四十七章第四十五章:翁俊博‘死’了第三十四章:开国勋贵第四百九十章:辽州的态度第四百五十五章:盛世,一定会降临第一百三十三章:坑死你你还得说谢谢第二十三章:明俸第二百四十三章:知行合一第三百二十三章:太宗文皇帝第二百一十九章:人生难得一知己第二百九十四章:他们仨肯定有事第三百八十章:渡江之捷第三百八十七章:绝望的李芳远第三十八章:男女大防第三百零一章:先给一个下马威第三百二十三章:太宗文皇帝第一百八十八章:见到你爹,我就娶你第二百七十一章:朝廷与你们同在!第二十四章:明政一十二事第三百六十章:席卷全国的编制改革第三百五十一章:行伍世家出了个笔杆子第五百一十一章:越加棘手的广东局面第三百一十二章:生产建设兵团制度了解一下?第三百三十二章:靖难!靖难!!(三)第五百四十章:父王,你退位吧!第三百一十一章:首辅说话也不好使第五十一章:朱元璋训子第一百三十三章:坑死你你还得说谢谢第四百三十三章:冰雕第九十二章:客似云来第三百四十八章:国家一体纳粮第三百四十五章:逆贼,不得好死!第六章:朱标第二十六章:近墨者黑第六十六章:齐德说要撤藩第一百五十二章:老朱对陈云甫动了杀心!第二十二章:刀笔小吏第四百章:封天大典!第二百二十六章:成国公、上柱国、太子少师、内阁首辅大臣!第二百七十三章:菩萨心肠,雷霆手段第二百八十章:改革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