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回 玩也是文化

工部尚周嘉谟年逾七十,湖广布政司竟陵县人,隆庆五年进士,在地方上为官多年,年前方由南京户部尚转任工部尚,刚刚履任不久。PaoShu8

周嘉谟为人最是刚正不阿,汪文言却能博得周的好感,可见此人确实擅于钻营。

“尚大人,这个李三娃就是《华夏商报》的总编撰,他举办象棋大赛,是想要藉此鼓舞人心士气,”汪文言正襟危坐,丝毫没有与李彦一起时随意、粗犷的样子。

“鼓舞人心士气”周嘉谟须花白,但却精神矍铄,腰杆子挺得笔直,声若洪钟:“这个想法不错,这才是他的《华夏商报》应该做的事情。”

周嘉谟作为传统文人,对李彦借着《华夏商报》谤议朝政的行为并不认同,在这一点上,更加年轻的左光斗、杨涟则以为报纸议政,只要持身正,便有利于打击奸邪小人,汪文言更是主动借助报纸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汪文言知道周嘉谟对东林一派持同情态度,也主张起用之前朝争中被黜陟的人才,不过周嘉谟从万历九年开始,便外放为地方官,一直在四川、云南、两广做官,与东林的关系并不密切。

“尚大人,”汪文言小心翼翼地斟酌着辞句:“尚大人所言极是,或许这个李三娃也是想做出转变,要为国事尽一分心力。”

“他能这么想是最好”周嘉谟伸手在桌上敲了两下:“下棋能否鼓舞民心士气,怕是作用不大,关键在于报纸鼓吹。”

“那个什么主席,老夫是不会去做的,”周嘉谟摆了摆手:“不过他的想法不错,老夫可以支持,老夫会以象棋为引子,写一篇文章,谈一谈民心士气与辽东战事。”

“全凭尚大人安排,”汪文言起身作揖。表示感谢。

周嘉谟不愿出任荣誉主席,这本就在李彦与汪文言的预料之中,而让周嘉谟为棋赛写一篇文章,这也是李彦的底线。

“听说。这个李三娃还搞了个机器厂。号称做出了什么车床。可以让寻常人等也能操持木工?”周嘉谟摆了摆手。示意汪文言坐回去。

汪文言点了点头:“确实如此。机器厂做出地木工车床。用脚蹬轮子。带动圆锯。便是汪某也能轻松锯开一块木板。不过现在只有锯床、钻床两种。据说还有刨床、圆棒机还在研究中。”

“真地有这么简单?”周嘉谟作为工部尚。似乎对这方面地事情格外关注:“如果真地有用。岂不是说制造军械也会变得容易?”

“李三娃曾经说过。若用他地机器与制造方法。由他来制造军械。朝廷只要出银购买。所需地银钱定然能节省不少。”汪文言趁机为李彦说起了好话。

周嘉谟脸色一沉:“事关军国大计。怎么可能交给私人?”

“倒是他这个车床。本官会让人考校一下。若是真地有用。可让各坊仿制。”周嘉谟道。

周嘉谟甚至不愿意与个人做生意,李彦听了无奈地笑道:“多谢汪兄美言。若是如此倒也罢了,朝廷的采办对我等来说,可真是承受不起。”

李彦还记得天津银鱼厂的采办太监徐贵,这官方的采办业务说好也好,说不好那就很不好,说不定就会变成义务的,弄得血本无归。

汪文言拍了拍李彦地肩膀:“采办里的油水可大着呢,要是周大人真的看上了,也不妨争取一下。”

要不是胥吏难缠。官方的生意自然好做,起码数量上有保证。

“你有华夏报在手,谁敢找你麻烦?”汪文言笑道。

李彦听了却皱了皱眉头:“就怕有人要找《华夏商报》的麻烦。”

既然周嘉谟也对《华夏商报》议论朝政有所不满,那么持同样想法的人一定还有很多,李彦不得不考虑在这方面收敛一点。

周嘉谟的文章很快刊登在《华夏商报》上面,当朝尚,这样的身份足够显赫,并引起关注。除了周嘉谟的文章,李彦还想法邀请其他一些不那么显赫地官宦显贵撰稿。还有华夏社的新闻稿与评论。多方呼应。

这些文章大多围绕李彦所提出的主题,将棋盘比作辽东战场。PaoShu8以象棋大赛来激大家对辽东地关注,并号召大家支持辽东。

也有些文章围绕象棋文化,掘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譬如楚河汉界的由来、象棋中小卒一往无前的精神等等。

与这些文章一起配的,还有棋界的一些传说、故事,为了宣传造势,《华夏商报》甚至一下子多出了一张两版,增加了副刊,专门配与趣玩有关的内容。

与周嘉谟相比,朱由校出任拼图大赛的代言人则比较顺利,朱由校本人是一万个愿意,至于太子朱常洛那里,则由汪文言说动王安出面,也没有任何问题。

朱由校写文章不行,可以由别人来写,李彦将拼图的明归功于朱由校对辽东战事地关心,写了一篇文章介绍拼图的明经过。

有报纸的宣传,加上皇孙的光环,还有一些特邀文人的约稿,拼图的声势也很快变得炙热,与象棋相比,也不逊色,特别是玩拼图的人中,很多都是士绅官宦人家的子弟,俨然成为一种时尚。

巩永固就是这些人当中的一员,他与几个好友在接触了拼图以后,很快便喜欢上这种游戏,几乎每天都来彦熙楼,也不要包厢,拖几张小桌子拼起来,然后买来趣玩馆最新地拼图,一边喝酒一边玩。

他们用拼图代替酒令,通常是每轮用同一种拼图,每人一块,打乱以后进行交换,依然是每人一块。然后同时开始,玩得慢者喝酒,一块拼图可以重复玩很多次。

“今个儿有什么新的图没有?”与往常一样,巩永固与几个好友来彦熙楼喝酒,从来不走正门,而是先钻进趣玩馆。

与同样图案的拼图相比。新的图案总有新的乐趣。

“原来是巩大哥,”李小为热情地招呼道:“各位来得正好,今天新出了一套少詹事练兵系列的第一集,有四块板子;还有大明天下第三集的四块板子。”

“行,新到的全都要,今天六个人,就来十套好了,”巩永固掏出一锭银子放在柜台上,转身便与几个好友说笑着进了彦熙楼的大堂。开始摆桌子。

每个位置旁边都挂着一本纸册,上面绘着不同地七巧板图案,前半部分是图形。后半部分是解法,只要能摆出册子上没有地图案,彦熙楼就会赠送一道菜。

“快快快,将那个马摆出来,”巩永固拖过来一张三角形的桌子,连声叫道其他人也七手八脚,呼喝着搬起桌子,要摆出昨日回去后好不容易研究出来地图形。

“别弄了,已经有人摆出来了。”同来的刘文炳翻了翻旁边的图册,现后面又多了几页,与几幅新地图形。

“不是?”巩永固很受打击,抢过图册一看,果然是有了,刚要开口骂人,看到下面拼出者的名字,又闭了嘴。

在那个“马”形图案的下面,写着第一个拼出这个图案的人名:朱由校。

“啧啧啧。皇孙就是皇孙,”众公子在旁边赞叹道。

“真是晦气,又被这家伙抢在前面了,”巩永固翻了翻白眼,看了看旁边注明的时间,忍不住推了刘文炳一把:“这个图刚画上去不久,都是你这家伙,咱们早些来,可就抢到前面了。”

刘文炳找了个位置坐下。瞥了巩永固一眼:“现在不过巳时。也不知道是谁睡得跟个猪似的。”

巩永固俊面微红,无奈地坐了下去。他昨天拼这个图形到鸡鸣时分才睡,没想到就起来晚了。

“下次拼出新的图案,就算是半夜,也一定要马上过来,坐等到彦熙楼开门为止,”巩永固手上翻着图册,看到很多图案下面都是朱由校的名字,只有几个是他自己,不由暗暗下定决“啧啧,没想到奴儿干都司有这么大,怕是得十几个北直隶?”刘文炳打开一盒拼图,里面有一张两倍页大小的纸,上面印着这块拼图地完整图案,却是奴儿干都司的简明地图,还有些文字介绍。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巩永固看着地图,不由自主地吟唱起上面题写的一诗。

“三娃,你这办法倒是真有效果,”二楼地包厢中,汪文言指了指半开的窗页,下面的声音清晰可闻。

“巩永固,还有刘文炳他们几个,都是显贵子弟,平常在街头厮混,竟然能吟出男儿何不带吴钩这样的诗来,哈哈,如此下去,何愁建奴不灭?”汪文言喝了口酒,感慨地说道,也颇有些意气风。

燕几拼成的长桌摆在窗口,汪文言对面坐着李彦,旁边的朱由校正对着窗口,手上拿着一块拼图,两只大拇指运指如飞,一会儿又举起双手:“三娃,阿校又拼出来了。”

李彦拿过那块拼图,看了一眼,指着上面的图案说道:“这就是奴儿干都司,地方比江南各省加在一起还要大,那里地旷人稀,土地肥沃,若是都垦作良田,我大明就没有人吃不上饭了。”

“嗯,等打跑了建奴,就可以让百姓过去种田了,”朱由校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又拿起另外一块拼图。

李彦摇了摇头,看到朱由校贪玩的样子,也不知道自己这样做会不会有效果,将那块拼图扔到汪文言面前:“那是唐朝李贺的诗,他是照着上面念地。”

“呃”汪文言尴尬地笑了笑:“这小子,念这诗还真像模像样的。”

李彦微微一笑,转过头向窗外看了一眼:“倒也未必,如果只是吟诗,还是无法打败建奴,就好像朝堂之上争来争去,战策万千。但下面的兵不行,怎样的战策都没用。”

“所以你就弄出了这个?”汪文言拿起另外那套“少詹事练兵”系列的拼图,笑着说道:“三娃啊,你的想象力总是让人叹为观止。”

“这套拼图一出,再过几天,怕是京城的百姓都要知道徐大人在练兵了。”

李彦笑了笑。这件事他确实有些得意,其实他当初也是没想到,拼图居然会产生这样大地影响。

当然,这也和他的运作有关,将拼图做成不同地系列,譬如面前这两套,以大明地图为内容的“大明天下”系列,以及以徐光启练兵为内容的“少詹事练兵”。

前者属于知识性的,除了地图系列。还有辽东特产、辽东山河、辽东风俗、辽东民族等,每个系列都有很多块拼图构成系列,还配有文字说明。介绍辽东地情况,通常是四块为一集,逐集行。

“少詹事练兵”这一类有些漫画或者连环画的味道,第一集四块拼图的图案分别是“募兵”、“练兵”、“治器”,以及“造炮”。

此外还有像“奴酋叛国”,第一集的四块拼图分别是“为奴”、“误杀”、“起兵”、“征服”,简单介绍了努尔哈赤起兵的过程。

考虑到面向地人群,李彦自然不会去美化,而是“丑化”。将努尔哈赤当做野蛮人看待。

像这样地拼图还有其他几种,既有一定的故事性,又有拼图地趣味性,很容易传播。

拼图地成功让李彦意识到文化产业的潜力,他已经打算在拼图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地开,譬如连环画、故事连载、图出版等。

在李彦旗下的产业中,与印刷相关的最为庞大,技术展也最快。拆字检字法、检字转轮、金属活字、油墨、套印,因为使用较多,经常会有新的问题与新的现,从而做出新的改进。

在大量的投入与不计成本的试验、改进中,印刷坊的印刷已经形成了成熟地流程,而且还在不断提高。

其中最困难的金属铸字,工艺水准也在稳步提高,已经铸造出多套铅、铜、锡的金属字模,以及合金字模。

此外。李彦还现一种与锡的性质很类似的金属“连锡”。将其作为混合料与铅、锡浇注字模,品质出其地好。很可能便是后世铅活字中使用的“铅锡锑”中的锑。

虽然李彦没有把握,不过用这三种金属做成的合金,熔点低、熔融后流动性好,,凝固时收缩小,铸成的活字字面饱满清晰,其易于铸造地特点,以及铸造出的活字品质,都要比铜活字,单纯的铅活字更好。

在经过多次试验以后,华夏印刷坊已经开始采用这种合金字模,并继续摸索最佳的金属配比。

铸字效率的提高,使得金属活字的使用更加方便,并大大降低了印刷的成本,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当然这也是相对的,事实上李彦对现在地印刷效率并不满意。

在使用金属活字以后,印刷坊地印刷仍然采用“刷印”的工艺,也就是用棕刷在字模表面刷墨,然后将纸张覆盖在上面,再用棕刷轻刷纸背,使字模上地墨迹印到纸上。

印刷印刷,所谓的“刷”指的就是这个过程。

这样的印刷方式需要几个工序,显然快不起来。

印刷印刷,既然刷不行,李彦就想到印,“印”就和敲印章差不多,其过程要比“刷”来得更加简单,印刷的效率也应该更高。

简单的印还不行,最好是连续印刷,并实现机械化,在李彦看来,印刷的技术革命依然任重而道远。

螺旋式榨油机在投入市场一段时间以后,其效能得到充分体现,京城的油价差不多下降了将近一成,也有更多的榨油坊购买这种新式榨油机。

也有比较大的榨油坊购买了榨油机后,打算找木匠进行仿制,最终却现这样做并不划算,先是浪费时间,其次是花费并不低。

华夏机器厂的榨油机虽然也有接近五成的毛利,不过凭借华夏社的关系,华夏工场的物料费本身就比较便宜,再有机器加工和标准化管理,物料的耗费也被严格控制,这都是榨油坊找木匠来做无法做到的。

借助木工车床的作用,华夏机器厂安排普通力工协助木匠做活,效率高、费用低,分摊到每台机器上的人工成本也很低。

而榨油坊雇用木匠作短工,虽然工钱也不算高,但要比普通的长工高出许多,加上需要耗费更多的工时,算下来并不少花钱。

更重要的是华夏机器厂的产品都是经过不断试验、改进,精确设计,严格验证的,其质量、性能都要比普通木匠的纺织品好出很多。

依靠这些优势,华夏机器厂逐渐占领了京城新式榨油机的大部分市场,并且开始辐射直隶地区,并向山东、河南、山西、南直隶等地卖,引了一个销售。

李彦用榨油机的利润,在南城外的郊区购置了一片田地和田庄,将宅院改造成为生产基地,并继续扩建厂房。

由于要照顾城内的生意,特别是华夏社的事务,进出城不是很方便,便将原来在城南的宅子作为研究基地,一些还没有投入生产的新产品,多数是在这样做研究、试验。

解决了基本结构问题,脚踏式纺车可以增加到八个纺锤,继续增加到十个、十二个,甚至十六个在机械构造上都不是问题。

问题是这种纺车也需要人操作,松江的脚踏式纺车之所以只有三个纺锤,其它地方的手摇式纺车只有一个纺锤,很大程度上时因为人工只能控制一到三根棉纱。

李彦对手工纺纱进行了仔细的研究,细分从棉花到棉纱成形的所有细节,现关键问题并不在于脚踏式或其它形式的传动结构,也不在于锭子是否直立,事实上在纺麻的机器上已经有直立的锭子,甚至也不在于锭子的多少。

关键的问题在于从棉条到棉纱,这里有个抽、捻的动作。

也就是说,通常纺纱是一手摇纱车,一手拿着棉条,还要用手捻动。

纺纱车能有几个纺锭,就受到人手的操作能力限制,所以松江最好的纺车也只是三只锭子,因为人的拇指以外的四根手指,正好夹住三根棉条。

要实现多锭纺织,就必须解决手夹棉条以及棉纱的牵引和捻卷,这才是多锭纺纱机的关键之处。

就这个角度来说,李彦甚至不认为多锭纺车与纺锭的竖直有何关系,至少他现在还没有弄明白,为什么哈格里夫斯看到倒下的纺车,会想到多锭纺纱车

或许唯一的解释就是:这家伙与以前的李彦一样,也是对纺纱一窍不通,歪打正着。

或许与哈格里夫斯一样,李彦在仔细研究过以后,也成功解决了牵引与捻卷的问题,也就是在纺纱车上加一个夹住棉条的结构。

第130回 大兴土木第114回 移宫争执第43回 长枪直刺第238回 工商第230回 内阁第222回 民主第133回 准备出征第62回 生产效率第135回 攻取金州(上)第39章 满城风雨第166回 辽东军情第173回 恶劣形势第79回 酒楼遭遇第166回 辽东军情第5回 单挑第217回 拦街第173回 恶劣形势第31回 训练家丁第121回 欲往辽东第189回 创办书院第203回 强硬对决第237回 建设第194回 三剑齐发第160回 是非功过第123回 火器部队第127回 建车船厂第74回 雕版刻工第215回 职守第55回 锁匠徒刑第153回 炮打复州第59回 宝锁问世第136回 攻取金州(中)第129回 东林非党第66回 效率第一第2回 种菜第194回 三剑齐发第189回 创办书院第122回 大练新军第69回 路遇老农第250章 政党第166回 辽东军情第75回 满城飞纸第123回 火器部队第2402回 格物院第50回 特务头子第240回 商税第171回 初战告捷第161回 开辟财源第107回 布匹分级第98回 单车少年第126回 新官上任第22回 银钱第66回 木工作坊第156回 攻取复州第227回 身死第85回 是男是女第40回 狭路相逢第178回 长枪如林第117回 杀伤策第50回 特务头子第139回 金州防线第10回 问 罪第221回 表决第111回 新政展望第35回 黄金菜大卖第226回 匕现第193回 秋季攻势第58回 等分制尺第157回 战后调整第123回 火器部队第122回 大练新军第131回 工厂投产第115回 魏进忠!李进忠!第138回 金州攻略第235回 言论第180回 工事专家第190回 全新局面第192回 治理结构第168回 广宁溃败第48回 致命缺陷第176回 铜墙铁壁第88回 水田灌溉第158回 海上贸易第34回 徐光启发癫第89回 办报可行性第35回 黄金菜大卖第250章 政党第164回 旅顺造船第60回 分工合作第85回 是男是女第148回 战守之策第203回 强硬对决第191回 两大问题第95回 广而告之第212回 相迎第108章 布商大战第12回 小 弟第258回 国士第25回 家仆第47回 拜访徐光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