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登基

万历四十八年九月初一,朱常洛在吃了两枚仙丹后正式成仙了。

早上群臣进乾清宫哭过先皇后,提出要将朱由校请到文华殿,大家一起叩头拜见未来的皇帝。李选侍不放心,要他们就在乾清宫拜见就行了。兵科左给事中杨涟叫来已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的王安,要他将太子请出来。

王安进去对李选侍说:“乾清宫有二位先帝灵柩,不宜拜见太子,所以外臣想在文华殿里给太子叩头,叩完头就送回乾清宫。”李选侍就要李进忠带小李小邓一起陪太子去,吩咐要小心照顾好太子。

朱由校出来以后,大学士方从哲、刘一燝、韩爌,吏部尚书周嘉谟,户部尚书李汝华,兵科左给事中杨涟,署礼科事刑科给事中暴谦,浙江道御史左光斗一拥而上,把朱由校吓了一跳。李进忠急忙护住太子,杨涟冲上去,一把推开他,一个耳光扇了过去,骂道:“你个阉人滚到一边去。”李进忠不敢回嘴,更不敢还手,只好捂着通红的脸跟着一起走,杨涟又道:“你们不要跟着来,再过来打断你们的腿。”李进忠等人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太子被带走,转身回去禀告李选侍。

其实,朱由校不是被带走,而是被架走,脚不沾地地到了文华殿。大家请太子上坐,一起叩头如仪。杨涟请太子早继皇帝位,以安天下心。朱由校说道:“先皇仙去,孤心中悲痛,只想悼念先皇,不欲继皇帝位。”

皇帝继位,都是需要正式的三请三辞才行的,所以这样的请求太子不允许本来就是意料中事,然后大臣们又禀告了一些丧事的安排,这些事完了后大臣们行礼准备退去,这时杨涟发话了:“太子不能回乾清宫,应该重新找一个地方安置太子。”首辅方从哲道:“先皇登基以来,太子都是随居于乾清宫,为何不能回?”

杨涟道:“乾清宫内尚有李选侍在,太子年幼,易受其蛊惑,如其欲行垂帘之事,那我们能怎么办?应该将李先侍从太子身边调天,这样才能让人放心。”

方从哲心想,以李选侍身份地位,想行垂帘之事,那是绝无可能,但又不好反驳,于是问道:“不回乾清宫那让太子住在哪里呢?”

王安欠身说道:“慈庆宫为原太子宫,可为太子暂居之所。”

杨涟道:“那就慈庆宫吧。”两人片言只语就决定了这件事,根本没有征求首辅的意见,方从哲脸色不变,一言不发。

整个过程中,也没有一个人问过朱由校想住在哪里,商量的时候,看都没有看他。众人拥着他到了慈庆宫,行礼告别而去,王安叫来几个太监,吩咐他们仔细伺候着太子,也离开了。

象个木偶一样被群臣无视,朱由校心里的恼怒可想而知。等王安走了以后,他直接走出慈庆宫,回到乾清宫,几个太监劝太子不要离开,朱由校理都不理,又不敢拦着太子,只能跟在他身后,直到他进了乾清宫,才无奈地回去。

一进宫来,李选侍和客氏迎了上来。李选侍道:“他们可曾为难哥儿了。”

朱由校说道:“他们当然不会为难我,媞媞呢,我饿了,一起吃饭吧。”至于他们不想自己回乾清宫的事,还是别说了,免得李选侍烦恼,客氏担心。

吃饭以后,照例是守灵。朱由校坐在灵堂里开始思考,按照常理,太子年幼,本来就要有人照顾才行,而现在大臣们却要让他独居在慈庆宫,远离自己熟悉的人,这事有点反常呀?

按照平行时空管理局一号所说,自己应该在这一年当上皇帝,看这情形,大概就是这几天的事情。而自己一个才十六岁虚岁的小孩子,大臣们在面对他时虽然在叩头,但根本看不出有什么恭谨之心,那么他们让自己独居的目的就昭然若揭了:他们想孤立他,想让自己做他们的傀儡。

根据跳得越欢得利越大的原则分析,方从哲显然不是这么想的,那这么想的就应该是杨涟那一伙人。自己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可不能上了他们的当,方从哲应该可以拉过来做盟友,徐光启那更是不用说,不是盟友而应该是心腹,还有谁?朱由校悲催地发现,外廷自己根本没有可用之人。

外廷不行,那宫内呢?第一个可以信任的当然是李进忠了,还有王体乾呀,李朝钦呀都是不错的,王安好象和杨涟走得比较近,还是小心一点为妙。

第二天,群臣来到慈庆宫拜见太子,不想却人去楼空,杨涟立即叫人把王安找来,王安听慈庆宫太监说明了情况,立刻叫人将慈庆宫的太监按在地上狠打,边打边骂:“为什么昨天晚上不去告诉我?”众臣也不管王安惩罚太监的事,先去了文华殿,王安则又来到乾清宫,要请太子去文华殿。

朱由校道:“有什么事,就在乾清宫说吧。”他可不想象昨天一样,让人留住回不来。王安道:“今日群臣有大事启奏,乾清宫有两位先帝灵柩。诸事不便,所以请太子去文华殿,然后再回宫来。”

朱由校回道:“不必了,就在这里说吧,有什么事不能在这里说吗?”

李选侍却起了疑心,问道:“怎么了,昨天不是也在文华殿吗?哥儿为什么今天不去了?”

朱由校昨天没有对她说实话,所以今天也就不大好回答这个问题,心想,大不了晚上再回来呗。于是辞别了李选侍等人,跟着王安去了文华殿。

群臣跪拜以后,礼科左给事中李若圭上奏说,册封大礼举行是有一定的次序的。孝端显皇后(神宗皇后)、孝靖皇后(光宗生母)尊谥还没有行封,郭元妃(光宗元配)、王才人(朱由校生母)应该封为皇后的事连尊号都还没有定好,册封选侍李氏为贵妃的事暂宜停止,礼部尚书孙如游也说按礼来说应该如此。朱由校知道最后只能是这个结果,只好答应了。

虽然他的皇帝老爸告诉了他为什么要封李选侍为皇贵妃,但是按朱由校本意来说,他并不想头上多一个皇太贵妃指手划脚,只是一直以来李选侍对他都还不错,加上媞媞的关系,使他觉得还是封她这皇贵妃的好。但现在连礼部尚书都这么说,而且确实说的是正理,那就是他反对也是无效的,所以暂缓就暂缓吧。

然后是各位公、侯、驸马、伯、文武百官、军民、耆老人等、少傅兼太子少傅英国公张惟贤等奉笺劝进,这是第一次劝进,照例是不允的。

杨涟又提出昨日太子回乾清宫之事,于礼不合,请今日宿于慈庆宫内,并提出,李选侍不适宜再住在乾清宫内,应该立刻搬出。

朱由校瞪了王安一眼道:“孤年龄幼小,需选侍照顾,选侍毋须搬出乾清宫。”

朱由校对李选侍还是有些感情的,当然也有媞媞的原因在内。如果李选侍住在乾清宫照顾他,其实是最好的安排,就象光宗安排封李选侍为皇贵妃一样,所以他提出由李选侍暂居乾清宫,以便照顾自己,这下可就捅了马蜂窝。

首先兵科左给事中杨涟上奏,他认为李选侍把自己当成皇上母亲(俨然以母道自居);名义上是保护皇上,实际上想自己专权(外托保护之名,阴怀专擅之实);所以大小臣子都不相信她,不想要她照顾皇上,这才要皇上住在慈庆宫,让她搬出乾清宫后再回(大小臣工心切疑之,不敢以宗庙神灵所托重之身,轻付之不可倚信之手。故力请陛下暂居慈庆宫,然后奉驾还正乾清)。

然后,他说李选侍令内官盗取宫中宝物想运出去,认为自己是皇贵妃,不把皇上放在眼里(令李进忠、刘逊、魏进中等,擅开宝库,盗取珍藏岂必欲尽先朝之有,而后出乎。抑指借皇贵妃名,色遂目无幼主乎)。

最后,他认为李选侍身份低下,既不是太子的嫡母,也不是太子的生母,应该立即搬出乾清宫,不需要选什么日子(非嫡母非生母,而怙恃宠灵,妄自尊大,天下其孰能平之?谓宜敕令选侍:恪遵天语即是吉祥,不必藉口择日。)我认为今天李选侍就要搬走,皇上就要移驾回乾清宫(至移宫事,臣言之在今日,陛下行之亦必在今日)。

朱由校心中大怒,先皇本意就是要李选侍照顾自己,你们怀疑是什么意思?至于李选侍盗取宫中宝物之事,自己就知道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宝物本来就是先皇赏给她的。后面的话甚至有影射李选侍效法武则天的意思,用心实在是太恶毒了。

浙江道御史左光斗也赞同杨涟的意思,竟然说:“高宗武周之事,不得于今朝见之。”直接指李选侍欲色诱太子,以行武周之事。

朱由校气得发昏,正要驳斥他,这时大学士方从哲、刘一燝、韩爌一起上奏,他们说的就委婉多了,他们认为皇上登基典礼后就要住到乾清宫里,李选侍只是一个选侍,身份所限,没有资格住在乾清宫照顾太子,所以要李选侍搬走,而且慈庆宫是太子的父亲未登基时曾经住过的地方,并不适合她居住,所以不是搬到慈庆宫,而是要搬到仁寿殿去。

总之,大家的意思是李选侍一定要搬走,用语恶毒也好,用语平缓也罢,大家的意思都是一样,不能让李选侍照顾他。朱由校明白了,上次他们说暂缓封李选侍为皇贵妃,原来是在这里等着自己呢。自己终究还是图样图森破,现在讲道理是讲不过他们的了,而且他揣测,大臣们其实真实想法也是不想有一个皇贵妃来掣肘,所以才会如此做。

他知道想辩也是辩不过群臣的,无奈之下,他只好答应让李选侍在自己登基之前移出乾清宫,搬去仁寿殿,自己先住在慈庆宫,并保证不会回乾清宫,大臣们才满意而退。

众臣退出后,朱由校问王安道:“这个杨涟是个什么官,如此言语刻薄,咄咄逼人。”

王安正色道:“内臣曾听人言,杨涟虽是一小小给事中,但当朝之中,一心为国,见识卓越者首推便是杨涟,当日内臣引先皇与太子去乾清宫探视病情,便是杨涟吩咐内臣的。太子殿下年纪尚小,整日与李进忠等人嬉戏玩耍,不识朝臣忠奸,这个内臣省得,殿下与内臣说说而已,然此语若出于外,寒忠臣之心,长奸佞之志,则有失先皇殷殷之期也。”

一番话噎得朱由校说不出话来,这老狗可恨,自己和李进忠他们做的可都是正事,你不懂就不要瞎**。欺负老子年纪小是吧,老子前后加起来也是三十多岁的人了,还不辩忠奸,老子看你这个老东西就是奸臣,我没吃过猪肉总看过猪走路吧,你们的套路还是看得明白的,想架空我,没门。

“殿下,内臣得众大臣吩咐,将去行移宫之事,不知还有何吩咐?”

“移宫之事,非吾所愿,不要逼迫过甚,只要在登基之前即可,另有李进忠之事,此事孤是知道的,并非盗物,亦毋须责之。”

“谨遵殿下吩咐,内臣理会得。”王安匆匆地去了。

于是这天晚上朱由校就住在了慈庆宫里,九月初三,群臣第二次劝进,照例不允。

九月初四,第三次劝进,照例允了。定于九月初六日登基。群臣将拟定的十几个年号拿来让他挑选,他看到其中有一个是天启,想道,哥哥叫朱啸天,自己叫朱啸启,这个年号很好,看到这个年号就会想起哥哥,就指着它说:“就这个吧!”

九月初六,朱由校于文华殿即皇帝位,年号天启,大赦天下。从今天起,他不再是太孙,也不是太子,而成为了真正的皇帝,他成了天启皇帝朱由校。

第四十七章苏州抗税(三)第两百五十一章 武装到牙齿的雇佣军引子(主角不会重用东林党,更不会重用圆嘟嘟)第两百八十五章 血战东枝第六章 熊廷弼的第一次下台第六十一章 征途是大海第四十三章 战成 都第一百八十二章 查税(八)第三十八章 商业税(庆祝第一舵主“朕躬钦处军国事”诞生)第一百零一章味精第三十一章东林再驱方从哲第三十章 初战(二)第三百三十三章 穷得有道理第一百五十六章 中国有必伸之理第一百一十六章 法律的作用第两百九十六章 准备发行纸币第七十三章 安南(八)第三百五十八章 察里津和喀山第七十三章前倨后恭第两百一十五章 大明路桥与水运第六十四章 耕者有其田的试点(二)第一百三十章 失败的伏击第三百五十三章 从欧洲到美洲第七章 清京营第十七章 游击战第三百六十三章 租界第三百六十四章 欧洲乱象第十二章 橡胶与大洋洲第两百五十八章 拍卖开采权第三十章 兵器局的讲话第一百二十九章 毛文龙抢占云阳堡第两百零一章 收复河套(六)第一百五十六章 虾夷岛可以成为农业基地?第两百六十三章,牧羊行动前奏第十七章 币制改革第二十五章 西南不稳第四十章 廉政公署第七十八章海军都督第两百三十四章 太子上学(七)第八章 一边倒的战事第九十五章打下鹿儿岛第三十七章 杨三的遭遇第一百二十九章 毛文龙的决定第两百七十一章 军事安排第三百一十五章 反思第一百九十章 拔苗助长的科学研究第三百四十三章 移民新规讨论第八章 进展第一百二十四章 皇太极的担忧第三百三十八章 修桥第一百零一章味精第十二章 挑选军官第三百三十一章 济南第六十九章 安南(四)第一百九十四章 粮食储存署第五十五章奴酋的自卑第八十八修铁路和制造流民第六章科学实验第三十八章杨嗣昌的后勤策略第一百一十二章第三份和约第八十章 法学院的讲话第一百八十章 查税(六)第六十四章 颜思齐第六十七章南海有事第两百八十四章 夜战惊魂第十章备忘与进展第八十二章 对女真的分化第六章 对广宁失守的处理结果第三百一十三章 惨胜第两百二十八章 太子上学(一)第七十章 安南(五)第七章白莲教乱第三百一十一章 卡斯锐利亚第一百一十一章 游西苑第十一章 军制第四十七章撤海州辽民第八章 孙屠夫的第一击第三十九章 常识课本的争论第七十二章 安南(七)第三十七章 杨三的遭遇第一百五十六章 虾夷岛可以成为农业基地?第三百零九章 北海将军曹文诏第六十五章 耕者有其田的试点(三)第二十七章 初到辽东第一百六十一章 攘外必先安内第两百六十八章 传国玉玺第三十八章 以血还血第六十一章 釜底抽薪第三百一十七章 招兵事定第七十一章再见故人(为第一堂主“朕躬钦处军国事”加更)第两百五十六章 修铁路的人有了第一百四十七章 准备战斗第四十三章 国文院与讲武堂第两百五十六章 修铁路的人有了第三百五十三章 从欧洲到美洲第四十七章苏州抗税(三)第十七章 由之知之第两百七十七章 北大年的汉人第七章 农业合作社的资金来源第六十五章办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