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天不生夫子,万古长如夜

而叶向高在下面也是大急。好不容易说动皇帝,将此篇列为第一,不想杨鹤竟然还不满意,如果真的惹恼了皇帝,到时第一篇的地位都不可得,那就不好看了。

杨鹤继续说道:“春秋时期,天崩地解,礼崩乐坏,天生我孔子,不仅克己复礼,而且居仁由义,特别是把道德的种子根植和内化于人心,使人明了克己复礼和居仁由义之所以然,从而增强了人的自信和自尊,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规模和气象,这就是所谓的“道著于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刘宗周也上前道:“良知之教,如日中天。昔人谓:‘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良知者,生而即有、不假外求者是也,即孟子所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无论世道如何,在如同日月般道德明灯的光照和指引下,我们的生命生存生活有了为何和何为的内在依据和强大动力,而且使我们有了判断真假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这种共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一种宗教和文化得以生存和延续、发展和超越的基础。而这一切,皆是我们的圣人孔子所赐!故而请陛下改为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朱由校道:“可是如此赞孔子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会不会贬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往圣呢?”

刘宗周道:“如此盛赞孔子,但却不会贬低往圣,亦非关闭来者优入圣域之门。相反,往圣因孔子发明而更为圣,来者因宗法孔子而优入圣。此皆无乖乎孔子之为圣,此即前元武宗所说的“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由此而言,而刘谐所说的“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是站不住脚的。”

朱由校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眼光看向叶向高和徐光启。

叶向高得此机会,立即上前道:“陛下,臣以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已经将夫子拨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们觉得不够,一切但凭圣裁。”

徐光启道:“臣观西方,他们亦有圣人,而孔子是儒家道统自觉的担当者,从而在宇宙间确立了基本的天道与人伦,使人生社会有其价值之维系。我们将夫子拨高,也未尝不可。”

朱由校点点头道:“既然大家都觉得应该将夫子拨高,那我们将第一篇改为天不生夫子,万古长如夜吧。”

众臣一起跪倒在地高呼:“圣明无过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有些人竟然流出了眼泪,使得朱由校相信,这应该是他们真实的想法。

他本来对孔夫子的一点点抵触情绪也于此烟消云散,在他想来,自己不过中人之资,难道这满朝的大臣见识都不如自己,何况还有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在内。只能说是自己的认识并没有到位。

这是朱由校真正开始将孔夫子当成圣人,不象以前是为了维系住士子官吏的好感,而是真正开始用心去了解孔夫子,认识到在当时的情况下,孔夫子作出的事业是如何地了不起,而中华文化的道统继承对于中国人,对于中华民族,是如何地重要。

后世有著名史学家评价道:“天启皇帝不断使中国人的道统延续下来,更重要的是他完美地发扬了儒家,扬弃了有碍于中国人进步的一些腐朽思想,加进了一些其它文明的先进思想,使得孔夫子的学说变成了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信奉的新儒家思想。而他所继承与光大的文化意识并不是一般的思想体系,而是体现天道与人伦的教化。有人称之为赫日当空照,这是一个很以恰切的比喻。而在抬高孔夫子历史地位的同时,也使得自己被后世人称为新圣。”

朱由校站了起来,手一挥道:“大家学的都是圣人之学,就要遵从圣人之教化,一起将儒家发扬光大,让这世界上所有的文明人,都能知道夫子的学说,让他们都知道,我们是圣人苗裔,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我们也要不落于人后,别人有我,我们也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们更要有。不要让我们的祖宗蒙羞,那就只能做得比祖宗更好!”

众臣一起道:“臣等愿附于骥尾,光大我中华道统!”

朱由校笑笑道:“还有一个消息,经内阁诸人提议,朕决定将新历法以夫子诞生之年为公元元年,定于明年实施,则夫子之名,可流芳万古。夫子的光芒,将永照中华。”

众臣更是狂喜,有人已经泣不成声。而朱由校说是内阁诸人的提议,是希望能够提高内阁的威望,消弭有些大臣对方从哲,叶向高等人的意见,特别是东林人对叶向高的怨恨。

事实证明这个说明还是有用的。和儒家道统比起来,那党派之争根本就不能算什么。至少东林人已经原谅了叶向高此前的一些行为,大家对首辅和次辅的印象都大好。当然,至于能持续多长时间,那还是不要报太大希望的好。

欢喜后,应该干的事还是要干的,对于《常识》的第二篇,又有人提意见了:“陛下,臣以为,实事求是之解,似乎有些不同于古书。此言最早见于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后来颜师古注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实也’,而此篇则称之为‘学为实用’,说什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所以臣有些困惑。”

这话就让叶向高有些不快了,理论与实际结合是朱由校提出的,而学为实用则是东林派的观点,好不容易有个东林的观点得到皇帝的肯定,竟然有人跳出来说三道四,着实可恨。

各种求,谢谢支持!

第三百四十八章 占领鄂木斯克第两百九十九 科举与文化第一百四十一章 贫穷是万恶之源第七十二章 安南(七)第九章 顺天府减租第一百一十一章惧内的德川秀忠第一百七十七章 查税(三)第一百九十一章 教育改革第两百三十四章 太子上学(七)第一百零七章 身体发肤论第一百四十三章 直面贫穷第一百九十三章 当官不如为娼,为娼不如从良第一百一十七章初到东江第三百二十九章 哈萨克汗国屈服第三百二十五章 臣等拜服第两百一十八章 殷地安(三)第八十二章 对女真的分化第二十七章 初到辽东第五十四章城门洞的战斗第九十三章 大难来时各自飞第三百六十一章 不收白不收第一百六十五章 黑龙江将军第五十三章戴春风的春风第十六章 选妃第一百九十二章 他们只是孩子呀第两百三十八章 对蒙古的分化第一百五十二章 新村的新问题第两百七十章 严峻刑法第两百三十七章 戏剧的宣传作用第两百一十五章 大明路桥与水运第三百五十四章 使团归来第三十八章 以血还血第二十七章 初到辽东第四十五章 《水浒传》第十七章 币制改革第两百六十三章,牧羊行动前奏第六十一章 釜底抽薪第两百六十一章 围剿雇佣军第四十章 廉政公署第一百一十九章 战前准备第七十一章谈判(二)第一百四十二章 议院(中)第两百一十四章 收复河套(完)第两百九十四章 尘埃落定第三十一章 《大明科学报》第二章 抢功第三十九章 常识课本的争论第一百一十章签订和约第两百九十九 科举与文化第一百八十五章 议东林第九十四章神炮满桂第六十五章天子门生第六十八章商量对策第二十三章迁安新村第一百五十六章 中国有必伸之理第九十四章 老奴之死第一百四十七章 袁崇焕再次出场第四十九章近卫军的初次失利第二十四章 沈有容第四十五章战海州第四十二章 败奢寅第一百四十四章 农业合作社第一百五十一章 不枉穿越一场第二十五章 廷推与五年计划第一百五十三章 西班牙人来了第三百五十二章 远交第六十四章大考试第两百六十章 林丹汗的野望第一百四十八章 一锅端第两百八十章 金字红牌第三十七章总参谋部的熊先生第一百一十章 中体西用第一百零八章德川家光的决定第八十九章 决定建奴命运之战(三)第六十六章开学演讲第九十九章上下同欲者胜第一百六十六章 军区第四十五章战海州第八十九章准备攻打萨摩第一百四十二章 实地考察第十三章 宝珠的礼物第七十九章 问话熊廷弼(感谢第一护法朕躬钦处军国事支持)第两百一十七章 殷地安(二)第八十九章 决定建奴命运之战(三)第二十七章 讲武堂第两百八十七章 缅甸归顺第一百二十三章 自古成功在尝试第三百一十二章 孙抚民的失败第三百五十七章 袋鼠和黑人第十一章 火柴第两百二十八章 太子上学(一)第三十六章 东林应对第五十章总算全身而退第十六章矿税之议第六十八章 安南(三)第一百五十章 意外收获第两百五十七章 修铁路的钢也有了第八十一章 卢象升第八十八修铁路和制造流民第四十六章 冯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