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先要开启民智

叶向高自然明白皇帝的意思,心里大为沮丧。如果皇帝真的禁毁东林书院,东林人确实会大受打击,但这会激起民众的同情,反而使得民众会更加支持东林,东林人的未来会好得多。但现在皇帝只是命令东林人不写具结状便不得报考京师大学堂,看着对东林党影响不大,实际上却是软刀子割肉,很快就会使得东林书院变得门可罗雀。科举三年一考,一次取人不过两三百,又如何比得上京师大学堂里面的学得一年到几年,就可以外出为吏甚至为官。

朱由校又说道:“《东林会约》表示,东林书院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学院了,朋党之名,实至名归。朕一向以为,天下万民,各司其是,便是大同世界。东林书院又想要教书育人,又想要参与议政,朕不喜欢。东林还有两句话,朕也一直深以为恶。一句是若非同道,即为仇敌。一句是书院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前一句,表示东林党人根本就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所有有不同意见的人,都被他们视为仇敌。这样的人,别人当然也会视他们为仇敌。”

“后一句,表示东林书院根本就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定位。在朕看来,学生先要把书读好,然后再去关心国家大事。你刚刚学会了上中下,就开始关心朝廷政策,这不适合,也没有关心理解朝廷政策的能力。”

其实朱由校很欣赏这副对联,但是朱由校明白,这句话至少在现在是不适宜的。士子,是一个社会中最重要的民意代表,也是一个社会中最敏感,最具有先进性的一个群体,他们很容易在社会中发现一些不公平,不正义,不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东西,从而提出一些意见。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是,现在不行。

在现在的大明,只能出现一种声音,那就是自己的声音,所有不符合自己利益的声音都只能暂时蛰伏起来,等到自己将这个大明改变成为一个自己理想中的大明后,那时就可以让大家畅所欲言了。

他记得当年的常凯申先生,本来已经定好了军政,训政,宪政的三步走策略,却在自己没有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宣布实现宪政,让敌人抓住了漏洞,用一些合理的手段蛊惑民众,最后落了个失败的下场。

自己绝不能重蹈常凯申的覆辙,只能按照常大公子的方法,要想明煮,必须先有独菜,而且必须是没有人能挑战的独菜。

他对东林党人的定义确实与大臣们不同。大臣们把出自东林书院或者与东林书院有牵扯的人视为东林党人,而在朱由校看来,东林党就是一个筐,所有对自己的政策不满的人都可以装在这个筐里,所以他才说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就是东林党。

而这个定义实际对很多传统意义上的东林党人是有利的。因为只要你不反对皇帝,那么你就可以不是东林党人,皇帝就不会把你打入另册。但如果你一意孤行,要和皇帝作对到底,那么不管你是哪里人,不管你是否支持东林人的看法,那么你都是东林党人。

“一个国家,正值多事之秋,那么就容不得很多不同的声音叽叽喳喳。我大明如今外有建州,蒙古,佛郎机人威胁,内有各地民众生活困苦。朕觉得,攘外必先安内,所以先要形成一个声音,朕与各位大臣商量后制定的政策,就不能给别人置喙的余地。对的要执行,错的也要执行。”

孙传庭上前道:“陛下,臣以为应该在周报上禁止一些质疑陛下言论的文章刊登。我们要在大明形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领袖的思想。所有的人,都要围绕着陛下的战略思想而努力,所有反对陛下作法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

方从哲和叶向高面面相觑,孙传庭的提议,已经超过了一个文官的本能,已经走到了无限拔高皇帝的权威,其他臣子都只能称是的地步。这比起以前的几代皇帝都要更加集权,变成了太祖,成祖时的样子。

朱由校笑道:“孙阁部所言有理,不过朕觉得,我们内部可以有不同看法,但是,只要是朕与阁臣们达成一致意见后,就必须一丝不苟地执行,绝对不能出现阳奉阴违的情况。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朝廷内部还是可以就朝廷事务的各方面发表意见,朕一个人,所思所想,也许不那么完美,需要大家出谋划策,使得朝廷大局按照朕的想法来走。”

徐光启道:“陛下所言,臣甚是欣慰。大的方向由陛下制定,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臣等可以拾遗补缺,使得各项政策更加合理,更加适合大明的实际。不过民间之言,还是如孙阁部所言,有选择地进行甄别和抑扬,有些言论,不要让它登在周报上。对于有些言论,可以进行批判,让它的错误暴露于民众之前。”

朱由校道:“这样也好,刊登了有些言论之后,用编者按的方法来进行批判,这样可以使民众明是非,不至于被一些奇怪的言论蛊惑。我们的报纸的目的就是要为我们的政策服务,让民众理解朝廷的政策,拥护朝廷的决定,同时要将以前一些不大适宜的旧风俗变成新风俗。前一段时间专门讲了一些卫生常识,看读者来信,似乎很受民众欢迎。学堂终究只是一个方面,影响的面较为狭窄,周报现在的订户已经达到八万七千户,而通过农业合作社零售的也达到了每期十万份。它的受众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在周报上刊登一些常识性的东西,对于启发民智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方从哲道:“陛下,我们先来开启民智,至少让民众知道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认识到一些基本的原则,这样我们才能让他们明白,如何参与到对朝廷进行建议和监督方面来。”

各种求,谢谢支持!常凯申的失败便在于实行民主的过程太过于仓促,先开民智再实行民主,应该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第二十五章 西南不稳第二十六章 搞定东江第十八章选辽民入军第七十三章 安南(八)第十七章 币制改革第三章 鲁钦的进击第二十三章迁安新村第两百零五章 收复河套(十)第一百零七章 身体发肤论第八十六章 大家一起赌第三十八章杨嗣昌的后勤策略第六十八章商量对策第五章 锦衣卫第四十五章 苏州抗税(一)第一百四十八章 一锅端第六十一章 釜底抽薪第九十七幕府来援第六十章四面困辽东之蒙古第四十二章 射向程朱理学的第一炮第一百五十五章 向五鬼宣战第三百三十七章 锤子和钉子第九十四章神炮满桂第九章布局海上第两百一十九章 殷地安(四)第六章 检举箱第一百二十一章 稳定军心第三百四十三章 移民新规讨论第七十二章廉政公署第一击第一百二十六章 北直隶平地运动第九十一章 决定建奴命运之战(五)第九十五章打下鹿儿岛第一百八十九章 螺旋浆第六十一章抗金援蒙第两百七十一章 军事安排第八十八修铁路和制造流民第两百二十四章 倭国的劳工输入第三十四章 收税准备第二十八章 威武曹文诏第八十八章 决定建奴命运之战(二)第七十四章移民小硫球第一百七十八章 查税(四)第七十章 “八大皇商”第十章 练新军(二)第二十二章 茅元仪的妾室第七十三章廉政公署第一击(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军区第七十八章 朱氏昆仲第两百零九章 收复河套(十四)第一百三十一章 满桂结婚了第五十六章建奴来援第三十二章朱由校的思想转变第三百三十五章 小岗学堂调查第一百二十七章 围城第三十五章 讲武堂第两百二十三章 橡胶在大明的应用第一百八十章 查税(六)第一百三十五章 冬季攻势的失败第二十二章辽民安置第二十三章 京营现状第二十二章 登基第一百四十一章 议院(上)第二十一章 对袁崇焕的安排第四十四章先下盖州第一百二十五章 降了吧第十二章 挑选军官第七十二章谈判(三)第五十章 机器的用途第三百一十二章 孙抚民的失败第四十六章计划有变,要守海州第两百一十六章 殷地安(一)第十八章 再驱东林第两百二十六章 《儿童保护法》(下)第三百章 史可法知海西第一百九十二章 他们只是孩子呀第一百零九章德川兄弟第一百零五章 阴谋第两百四十三章 对罗刹国的担忧第一百零七章奇货可居第七十五章皇家大学城的雏形第一百八十五章 议东林第四十章 内阁的冲突第七十一章谈判(二)第三百零八章 全军动员第一百四十八章 烟草第六十章 秦军第两百八十八章 底定中南半岛第六十五章办工厂第六十章四面困辽东之蒙古第一百四十一章 贫穷是万恶之源第一百九十七章 收复河套(二)第十五章 赏灯赏月赏宝珠第两百六十一章 围剿雇佣军第一百零七章奇货可居第六十一章 釜底抽薪第一百八十章 查税(六)第两百五十六章 修铁路的人有了第三百二十九章 哈萨克汗国屈服第两百三十六章 《忠贞大将军》第四章 移宫案余波第五十八 北虏犯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