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臣等拜服

茅元仪被皇帝叫进宫里,见礼后皇帝说道:“朕让你把铁道部大部分的资源调到西北去,你觉得如何呀?”

茅元仪看了看旁边的卢象升和孙传庭,两人面色沉静,根本不看他。他心中哀叹,只好硬着头皮说道:“陛下,铁道部已经制定好了国内三条主干线的修建计划,如果把八成资源调到西北,国内的修筑过程势必会受到影响。”

朱由校沉着脸问道:“会受到多大影响?你们铁道部可以自行解决这个问题吗?”

茅元仪道:“本部的问题我们倒是可以想些办法解决,但是为了修这三条主干线,我们发行了债券,如果因为把资源抽调到西北而耽误了原定的完工计划,那债券就不能如期兑付,民间恐有物议呀。”

朱由校道:“西北为朝廷已经贡献了一个大金矿,还有大量的土地可供开垦,朝廷把资源倾斜到西北,不是理所应当的事吗?至于民间的物议,真的那么重要吗?”

茅元仪书生意气发作了,他说道:“陛下,不能载舟,亦能覆舟。民间物议,虽然平日里看不出什么,却在有些时候能够发挥极大的作用。陛下一心想要壮大我大明的商业规模,却在这样重要的事情上让商人失望,只怕商人以后再也不敢相信朝廷了。”

卢象升看了孙传庭一眼,孙传庭正好看了过来,两人目光交流:“这家伙胆子不小,不错不错。”

“是呀,我可没有那么大的胆子和皇上作对。”

“我呸,你不是没胆子和皇上作对,你是觉得皇上做什么都是对的。”

“你不是一样,皇上做的事,可还没有错过呀。大家都差不多,大哥不笑二哥,都要成为皇上的狗腿子了。”

茅元仪说完后,只觉得全身无力,低下头来等着来自皇帝的暴风骤雨。即便是内阁首辅和次辅,近年来也不敢违拗皇帝的意思,自己今天公然和皇帝作对,只怕这尚书之位,是再也坐不成了。

可是等了一会,却没有意料中的狂风暴雨,反而传来皇帝轻快的笑声。他大胆抬头,只见皇帝在龙椅上笑得正欢,而卢象升和孙传庭也面带笑意。

孙传庭上前一步道:“陛下圣明,茅尚书的反应均在陛下把握之中,臣佩服之至。”

这下不仅是卢象升,站在旁边的魏忠贤也想掩面而去。明明是四人商量,卢象升和孙传庭都断言茅元仪不会屈服,一定会诤言力争,现在竟然当着当事人的面把功劳归结到皇上身上去了,这样没有原则的事也只有自称为陛下走狗的家伙才会做出来吧。

朱由校面色尴尬,笑道:“你就不要给朕戴高帽子了,是你与卢卿一意担保,止生会秉直而言的,朕当时可是不大相信的。”

茅元仪听得一头雾水,卢象升上前道:“茅尚书,陛下觉得朝廷之中有些死气沉沉,每次陛下所说,众臣均一起拥护。当然,陛下所言,当然是于国于国有益之言,但现在为了倾斜西北,竟然要将铁道部的资源抽调大部分去,使得国内各地的建设受到极大阻碍,虽然内阁与铁道部都觉得不应该,心里是有抵触情绪的。但是却并没有一个大臣站出来反对陛下。陛下深忧此事,所以想要找你来。”

茅元仪连忙道:“陛下,臣等不敢有抵触情绪,只是担心国事会因此而出现一些变数,所以才想等陛下改变主意的。”

朱由校挥挥手道:“我知道,内阁里面几乎一起都反对朕的决定,你在铁道部召开的内部会议中也有很多人觉得朕的决定有些顾此失彼的意味。这些朕都明白,但是上次朝会上朕说了以后,几天了并没有大臣来见朕,提出反对意见。朕觉得这很不好,很不正常。臣下心里有自己的想法,只要是为了大明,为了朝廷,又有什么不能和朕说的呢?”

魏忠贤心里很不以为然,皇帝本来就应该是金口玉言,说是什么就是什么,即使是错的也应该照皇帝的话去做。圣上倒好,大家不提反对意见,竟然觉得不正常,难道要大家每天吵吵嚷嚷才好吗?真是奇怪呀。不过圣上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做错过一件事,现在他想干的这件事,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呢?

而卢象升则是心里感慨良多,历来的皇帝,唯恐自己的权力不够大,唯恐大臣们不够听话,今上却截然不同,生怕群臣只会听皇帝的话,竟然想要做一件和以前所有的皇帝相反的事:削自己的权柄。这要有如何宽广的胸襟,有如何深远的眼光,才能够做出这种对于后世影响极大的举动呀。

他自然明白,权力集于皇帝一人之手,如果皇帝圣明,那可能会有欣欣向荣的气象,但一旦遇到一个昏庸的皇帝,那就是整个天下的灾难。皇帝陛下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现在想要做的事,虽然看起来有些胡闹,但对于后世的意义却是如何高估都不过份的。

而孙传庭就想得简单一些,他当然也明白皇帝此举的意义,但他对皇帝的勇敢佩服得无以复加。因为皇帝这样做,实际上就是用削弱自己威信的办法,让大臣们认识到,皇帝也是有可能出错的,也是要告诉后世的大明皇帝,皇帝不能任着自己的意思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大臣们有阻止皇帝胡作非为的权力和义务。重点就是,皇帝本身就没有错,而是为了给大臣们一个靶子,故意犯一个错误。这样的皇帝,果然是值得我孙传庭自视为走狗的圣明皇帝呀。

茅元仪这才反应过来,一时心里头却是百味纷呈。说实话,上次皇帝命令铁道部将资源大量抽到西北时,他心里是很有意见的,而且他还觉得,皇帝是不是这段时间国事太顺利,开始自高自大起来了,现在想来,当时的自己,实在是应该被锦衣卫抓进去关上几天,才能够惩罚自己的腹诽呀。

三人虽然想法各异,但都同时跪倒在地道:“皇上圣明,臣等拜服。”

第二十六章 搞定东江两百八十六章 东吁局势第两百一十八章 殷地安(三)第两百九十五章 送不出去的支票第两百三十七章 戏剧的宣传作用第六十七章 张家口第四十章 廉政公署第二章 初见第十五章 铁路与立法第四十五章战海州第七十二章廉政公署第一击第一百九十九章 收复河套(四)第十三章 传教士(一)第两百九十八章 纸币发行第十章 练新军(二)第一百零二章 避讳之争第一百零一章味精第七章 清京营第三百六十二章 欧洲方略第七十一章 安南(六)第一百三十六章 皇太极的京师行第两百零五章 收复河套(十)第一百二十二章 觉华岛之战(下)第六十一章 釜底抽薪第四十一章王丙第二十二章辽民安置第一百九十四章 粮食储存署第五十二章 大明皇家银行(二)第十八章 冶炼钢铁第七十八章 朱氏昆仲第三十八章 商业税(庆祝第一舵主“朕躬钦处军国事”诞生)第一百四十七章 袁崇焕再次出场第七十七章 捕鲸第三百三十五章 小岗学堂调查第一百三十三章 准备突围第七十四章 查抄余波第六十三章 耕者有其田的试点(一)第一百四十四章 吕宋的反华运动第十七章 币制改革第两百八十九章 打开交流之门第八十八章 决定建奴命运之战(二)第三十四章再议收税第四十四章 一个国家,一个领袖第两百零三章 收复河套(八)第两百七十六章 金洲和渤泥第二十二章辽民安置第一百四十三章 直面贫穷第五十章总算全身而退第六十二章 初遇海盗第二十八章 宝钞司第两百二十八章 太子上学(一)第三百二十二章 再遇哥萨克第两百一十九章 殷地安(四)第二十六章 搞定东江第一百三十四章 截击第四十章辽南有变第三十章 初战(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游西苑第十八章 情浓第一百五十一章 不枉穿越一场第一百九十七章 收复河套(二)第十七章 游击战第一百九十八章 收复河套(三)第一章 翻身噬主第十二章 攻山第四十二章刘兴祚第八十六章 大家一起赌第三百四十三章 移民新规讨论第一百章兵器局里论气压第七十五章淡水和鸡笼第一百三十一章 誓杀皇太极第一百零九章德川兄弟第两百九十四章 尘埃落定第三十一章 辽东局势第三百三十九章 驿站第二十七章京师大学堂第十六章矿税之议第五章 哭太庙第八十六章 大家一起赌第两百四十八章 对蒙古策略第五十二章 专利第一案(二)第四十八章李延庚第九十九章上下同欲者胜第一章 翻身噬主第两百七十四章 进攻亚齐国第两百四十二章 林丹汗的决定第一百一十六章前赴后继地贪污第四十四章 一个国家,一个领袖第一百一十二章第三份和约第一百零一章味精第七章 清京营第十五章贪生怕死第三百零七章 安甘公路和肃王第四十五章 苏州抗税(一)第一百四十章 宗教与教育第一百七十六章 查税(二)第两百八十九章 打开交流之门第五章 坐着上朝(谢谢第一盟主朕躬钦处军国事,特意为盟主加更!)第一百六十九章 皇家科学基金会第六十八章要钱不要官的满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