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移民与分家

朱由校笑笑道:“小子有一件事不明白,这分家明明是最好的选择,可以让老丈家中多出许多收入,而老丈却觉得这不能成就钟鼎玉食之家,所以不愿意分,这其中的道理小子没有想明白,老丈可否见告呀。”

老人笑道:“这家中田地一分,每家不过百十来亩,长子便是多些,也不过两百多亩。勉强够个温饱和日常开销,想要积累些银钱则是想都不用想。而如果不分家,则小老儿之后自然便是长子当家,其他子孙只能得公中产业所出,又分不了田地去,这样下去,则会田地越积越多,终究有一日我家也能成为一方大富。”

朱由校哑然失笑,其实这屯积田地的,基本上便是这种想法,北方这些年经历了一些变化,使得很多人把重心转到了开办各种工场上,不管是水泥厂还是造纸厂,都能够得到比田地更多的收入,所以北方的耕者有其田运动才能进行得如此顺利。

而南方的工场开办比不了北方,大多有钱人都把精力放在丝织行业上,开办织厂或者种桑田卖桑叶,很少涉足到朝廷宣传的钢铁煤矿和水泥等行业,所以除了种粮食,能够考虑的生财之道不外乎都在蚕桑方面。不过相信随着铁路的修建,会有更多人会发现,这要发家致富,其实并不一定要围着几亩地来打转的。

老人又道:“我们的皇帝是个好皇帝,只是这朝廷大臣中有奸臣呀,非要制定个什么一家最多只能五十亩地产出的规矩,如果所有产出都能以保护价卖给粮库,那我们日子不就可以过得更好了。”

朱由校笑道:“粮农将粮食用保护价卖给粮库,然后粮库又低于保护价卖给缺粮的人,这差价,仓储,运输,人力都要亏在朝廷手里了。如果不做限制,只怕朝廷每年的亏空会是一个极大的数目,朝廷没有了钱,还不是要从下面来收,所以这限制是必要的。”

老人道:“其实大家都可以不种粮食的,现在海外的稻谷卖的价格只有保护价的一半呢。大家都不种粮食了,专门养蚕制丝,这样不是更好吗?”

朱由校道:“老丈说的是有些道理,只是如果某一时间,海外如果有什么意外,比如兵战,比如天灾呀,一时粮食生产运输不及,那可就出了大问题了。再说,海外粮食价格如此之低,也是因为国内在产粮食呀,如果国内不产粮食,那海外粮食可就要卖出天价来了。海外粮食,可以作为补充,但绝对不能以它为主。吃饭这事,那出了问题,就不是一般的问题呀,易子而食都是有可能的。”

老人打了一个寒噤道:“是小老儿想当然了,还是公子有见识。其实小老儿不愿意分家,还有一个缘由,那便是不想一个好好的家分拆开来,人人都起了别样的心思,这便是因利而忘义,实在不是一件好事呀。”

朱由校道:“其实,如果大家心里本来就有别样心思,便是强要揉合在一起,也并不是件好事。”

老人摇头道:“如果本来大家是齐心的,那分家以后各有各想,也难心同心了。”

朱由校知道说服不了老人,便笑笑道:“老丈,请问这些帮你的人他们自己家里有多少田地呀?”

老人道:“他们是家中没有田地,所以才出来帮助其他人作活的。”

朱由校惊道:“一亩田地也没有吗?老丈,在你们这里,这种人多吗?”

老人道:“我们这里人多地少,所以有人没有田地是很正常的事呀。一般来说,十人之中倒有两三人是这种情况,都是给人作活为生的,有的是帮人种地,有的是在织厂帮忙。象这个谢老三,便是平日里帮我种地的。”

谢老三上前施了一礼,朱由校还了个礼,心里明白,原来这就是所谓的长工。他笑问道:“谢大哥,不知你家中有几口人呀。”

谢老三拘谨地回道:“我家中有四口人,是娘子和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朱由校问道:“看您的年纪,令公子应该也快成年了吧。”

谢老三道:“小儿今年十六了,在织厂给人帮工。小女刚刚十四岁。”

朱由校道:“那等上两年,儿女都要议亲了吧。”

谢老三苦笑道:“谁说不是呢。”

朱由校问道:“请恕小弟冒昧,谢大哥家中无田地,为什么不考虑移民呢?不管是往北方还是往南方,现在朝廷都在大量招收移民,分田地提供住房,还提供牲畜农具,十年不用交赋税,总比在这里帮工要好得多吧。”

谢老三道:“曾经听看报纸的掌柜说过,现在各地在大量招收移民,而且听说移民的待遇确实很好。只是我不大相信,这世界有这么好的事吗?谁知道到了移民的地方,朝廷会不会说话算数。另外,故土难离呀,虽然家中并无什么财物,但总是觉得离开了家乡,就象丢了魂似的。”

朱由校点了点头,中国人确实有严重的乡土情节,这一点他当然知道,但是他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文学院曾经建议用戏剧的办法让大家对离开家乡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这个建议得到了朱由校的支持,而在北方的试行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看来要加大力度,争取在南方大面积地推广。

而至于谢老三说的另一个理由,这个倒是朱由校忽视了的。只想着把条件开得好一些,好吸引那些家贫的人,不想却因为条件太好而使得民众心存疑虑。不过这一点既然已经知道了症结所在,化解起来倒是不难。民众对大明皇帝还是很相信的,只要自己出面发圣旨,应该可以打消他们的担忧。

朱由校觉得今天自己收获颇丰,向谢老三及老人道谢告辞后,在马上思量应该如何对症下药。他想了想道:“厂臣,你帮朕记住几件事。一是要发圣旨要求各移民点保证按照招收移民时的条件不折不扣地完成,二是加大戏剧《男儿志在四方》的推广活动。三是报纸回访各地移民,专门开辟一个移民专栏,宣传移民的幸福生活。”

第三百五十五章 铁道连通两洋第七十八章 失广宁第三百四十三章 移民新规讨论第一百一十三章 闭城大搜第一百二十九章 毛文龙抢占云阳堡第两百三十八章 对蒙古的分化第五十二章 专利第一案(二)第一百五十五章 吕宋和虾夷第一百三十七章 朕要微服私访第两百八十二章 再下莱林第四十九章 造币机来了第一百五十章 何腾蛟第三百六十章 张宗灵的进击第五十六章 天不生夫子,万古长如夜第六十五章 耕者有其田的试点(三)第一百三十六章 初战西班牙第三百五十八章 察里津和喀山第两百三十七章 戏剧的宣传作用第两百四十七章 林丹汗归降第一百一十五章 论二代的正当性第一百五十七章 虾夷和苦夷第四十八章苏州抗税(四)第三百一十七章 招兵事定第两百五十一章 武装到牙齿的雇佣军第一百零九章德川兄弟第一百三十章 大明皇家海军学校第两百三十章 太子上学(三)第三百一十七章 说服察哈尔第九章布局海上第六十六章 玻璃镜子第一百四十八章 一锅端第七十章 “八大皇商”第七十七章颜思齐的野望第六十七章南海有事第一百九十八章 收复河套(三)第一百零八章 论孝第六十四章 颜思齐第两百九十五章 送不出去的支票第四十一章 攻新都第三百四十章 田间话桑麻第五十章 机器的用途第一百四十七章 准备战斗第两百五十七章 修铁路的钢也有了第一百零七章 身体发肤论第七十九章 问话熊廷弼(感谢第一护法朕躬钦处军国事支持)第两百四十四章 开始谈判第三百一十一章 卡斯锐利亚第两百九十二章 金矿拍卖第两百三十一章 太子上学(四)第七十七章 捕鲸第五十三章 东林分裂两百八十六章 东吁局势第三章兵仗局第三百五十章 出使欧洲第一百三十八章 算旧账的来了第三十二章朱由校的思想转变第六章科学实验第两百四十章 近攻第五十六章建奴来援第六十七章南海有事第五十二章 专利第一案(二)第一百四十一章 贫穷是万恶之源第两百一十三章 收复河套(十八)第二章 减租第两百八十二章 再下莱林第五十章总算全身而退第二章 抢功第四十五章 苏州抗税(一)第一百三十五章 剑指南海第二十二章辽民安置第两百三十六章 《忠贞大将军》第二十八章 威武曹文诏第一百三十六章 初战西班牙第四十二章 败奢寅第七十九章 问话熊廷弼(感谢第一护法朕躬钦处军国事支持)第一百三十七章 朕要微服私访第十六章 建奴求和第七十三章 安南(八)第五十七章 小小粉丝第一百一十一章惧内的德川秀忠第两百八十三章 东枝第三十五章近卫军回京第七十八章海军都督第七章 清京营第一百九十章 拔苗助长的科学研究第八十章 法学院的讲话第五十四章 刑罚世轻世重第一百零二章 避讳之争第七十五章淡水和鸡笼第一百八十七章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第两百六十七章 贼不走空第一百九十八章 收复河套(三)第九十四章神炮满桂第七十八章 失广宁第三百零七章 安甘公路和肃王第二十六章 搞定东江第三百二十八章 模拟第八十八修铁路和制造流民第九十一章讲道理的白健森第三十四章 研究院的新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