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 用军队修铁路

这时候铁路已经铺到了北海和双河城的中间,北海到双河城有一千四百多里,四个多月铺了近七百里,这样的速度已经算是很不错了,但不管是皇帝还是军方都很不满意。茅元仪没有办法,只能催促移民指导局快些迁移移民,催促双河城的钢铁厂快些造出铁轨,催促铁道部加速培训人才,争取能够多线开工,把铁路建好。

现在从北海到鄂木斯克的铁路线都已经勘探得差不多了,但是建造能力远远不够。茅元仪曾经向皇帝请求,可否先铺单轨铁路,被朱由校拒绝了。这条铁路对于大明的重要性,如何估计都不为过,他可不想几年或者几十年后又单轨改双轨,所以他要求,主干线必须是双轨,只有支线可以是单轨。

其实双轨铁路的铺设成本并不会是单轨的两倍,但现在限制铁路铺设的是熟练的工人。基本的劳动力随着移民的大规模进行,其实已经没有太大的缺口。但熟练的工人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就培养出来的,而且即使是开办学校也是枉然,必须在工地上培养,所以茅元仪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后面会越来越快上,叮嘱铁轨的建设必须要超前,好迎接后面的多头施工,让建造速度有一个大的增长。

曹文诏现在手中有五个师,化龙城有一个多师,鄂木斯克有一个师,鄂毕城有一个师。他觉得现在三个师就已经足够控制已经占领的地盘了,毕竟罗刹人都是小部队,而且已经被明军赶离鄂木斯克很远了。所以他向总参谋部报告,要求派遣军队加入到修路的队伍中。

卢象升不敢作主,但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便禀告了皇帝。朱由校听到后,心里暗骂自己傻。他仿佛记得原来历史上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便是主要由军队修建的,军队比之一般的民工,身体素质会更好,协作能力会更强,再加上严格的纪律,使得他们的执行力会远远超过普通的工人,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呢?

他与卢象升仔细分析后,便给曹文诏下令,要求他抽调出两个师的兵力加入到修铁路的队伍中,只是注意要定期进行轮换,修一段时间铁路后要进行巡逻,以免士兵最后真的变成的工人。

曹文诏接到圣旨后,便召集了将领们开会,商量如何让士兵去修铁路,而又不能影响士兵的战斗力。将领们早就明白了铁路对于军队的重要性,现在明军空有大量的军队在这里,却受到交通的限制,无法进行长途的奔袭,心里急得厉害。现在要士兵去修铁路,大家都是拥护的。

虽然各师都派遣了小分队在各处探险,但终究不可能出动太多人,因为这样就和全军出动没有了区别。即使双河城和河阳都已经丰收了一季,但粮食还是有一部分需要从国内运过来,而武器弹药更不用说,移民所需要的农具衣被也是一样。火车只能到达北海西边五百里的地方,其它的路程全部要靠牲畜来运。习惯了火车的运力,再看牛马那少之又少的运载量,慢得象蜗牛一样的速度,以及在路上的严重消耗,心里别提有多窝火了。

而且士兵长期没有行动,必然会影响士气,而且容易发生矛盾。有些事忙着,消耗他们的精力,同时又可以让铁路早日修成,当然不会有人反对。曹文诏要求各师把士兵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进行正常的巡逻,探险,一部分去当铁路工人,三个月一轮换。

没有出击任务的士兵们每天操练后,根本就无事可做,现在长官要让他们去修铁路,并且修铁路除了原来的饷银照发外,每天还有五十文的补偿。看起来是不多,但一个月也有三元,现在三元在内地可是能买三石米哟。

军队到底不比移民中招的工人,平时文化教育的作用在这时便体现了出来,铁道部的监工只是说了一遍,士兵们便领会了工作时的要领,在工地上干了一天后,大多数人已经超过了干了快一个月的移民了。

铁道部的吏员们啧啧称奇,而明军的军官则一脸不屑地道:“每天都要学习认字读书,他们可不是小学堂的学生,这些事有什么听不懂的。”

近两万近卫军士兵加入到修建铁路的队伍中,使得铁路的建设速度大大加快。而茅元仪在大喜之余,便催促兵器局加大钢铁厂的建设,在河阳城和鄂毕城附近又修建了两个钢铁厂,当然,钢铁厂至少要一年后才能使用,到那时,铁路也应该修到了鄂毕,正好就近用在后面的铁路建设中。而铁道部的线路勘测人员,已经超过了鄂木斯克,开始继续向西边进行勘测。

而兵器局甚至派遣了勘探员,跟着明军的小分队深入到其它的地方,重点是勘探铁矿和煤矿。在铁路的修建中这两种矿石实在太过重要,而从国内运来铁轨再铺设,随着路线的拉长,成本越来越高,实在是划不来。

而铁路的修建对于移民工作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现有的北方移民点都是分布在铁路沿线一百里以内,移民指导局的官员都只选气候较好,平地较多,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当成移民点,其它稍微有点瑕疵的地方根本看都不看。现在不是人多地少,而是人少地多,那么一些不容易开垦的地方当然就不会移民过去。

而移民指导局的宣传里又加上一条:所有移民点都在铁路沿线,最多骑马一个时辰之内便可以到达铁路上,每个移民点都有一个专门的车站。这一点对于那些居住在山中的人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所以现在已经有些人不用朝廷强制移民,就先去官府申请要移民到铁路线上去了。当然,那些不愿意移民的,只要官府认为你符合移民条件,依旧会一绳子绑了扔上车,送你远远地离开家乡。

第九十五章打下鹿儿岛第两百三十二章 太子上学(五)第八十五章谁是郑成功第一百零一章 毕业典礼第六十五章天子门生第十八章选辽民入军第两百三十章 太子上学(三)第三百六十六章 大结局(中)第一百零一章 毕业典礼第五十四章 初到延安第六十五章办工厂第五十四章 刑罚世轻世重第七十二章 安南(七)第三十二章 经抚之争第十九章 对降将的处理办法第二十九迁安铁矿第一百五十二章 新村的新问题第两百五十三章 镇北城第七十七章 捕鲸第六十六章 玻璃镜子第二十章 火车火车第一百二十六章 北直隶平地运动第三百三十八章 修桥第一章 朱徐初会第一百二十五章 降了吧第一百三十章 失败的伏击第十章 练新军(二)第三十四章 收税准备第八章 孙屠夫的第一击第七十六章 粮食问题第七十二章谈判(三)第一百一十一章 游西苑第两百章 收复河套(五)第五十三章 东林分裂第二十二章 大明周报第五十九章 黄花峪歼敌第七十章谈判(一)第七十三章 安南(八)第一百九十章 拔苗助长的科学研究第四十九章 造币机来了第八十一章朝鲜政变第一百一十三章新州府第三百六十四章 欧洲乱象第五十九章 黄花峪歼敌第两百一十六章 殷地安(一)第二十章 辽事第两百四十章 近攻第八十一章朝鲜政变第五章体育锻炼第三章 哕鸾宫失火第两百零二章 收复河套(七)第二十五章 廷推与五年计划第九十八章 取沈阳第十四章 丁忧与夺情第二十七章京师大学堂第六章 熊廷弼的第一次下台第十八章 再驱东林第五十章总算全身而退第五十八章 火柴造出来了第三百二十九章 哈萨克汗国屈服第一百九十八章 收复河套(三)第六十章 减租遇到了新问题第三章 鲁钦的进击第一百六十章 东方领土问题第一百八十六章 朕想改变东林第九十九章上下同欲者胜第九十三章 大难来时各自飞第三百六十章 张宗灵的进击第十五章 年前杂事第两百三十章 太子上学(三)第一百五十二章 远洋舰队第一百八十六章 朕想改变东林第一百一十二章第三份和约第一百一十一章 游西苑第三十七章总参谋部的熊先生第二章 魏忠贤出场第六十二章 卖地的设想第一百八十六章 朕想改变东林第两百五十七章 修铁路的钢也有了第一百八十九章 螺旋浆第一百二十章 安定宫内第六十四章 耕者有其田的试点(二)第五十三章戴春风的春风第一百章兵器局里论气压第二十九迁安铁矿第五十三章 东林分裂第三十四章 研究院的新科目第一百九十四章 粮食储存署第三十四章 收税准备第一百五十二章 远洋舰队第七章 农业合作社的资金来源第三百三十四章 奇葩家长第两百一十五章 大明路桥与水运第十三章 宝珠的礼物第四十二章 败奢寅第三百五十四章 使团归来第十三章 传教士(一)第十八章 情浓第一百二十九章 毛文龙抢占云阳堡第十五章 铁路与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