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初到延安

孙传庭在泰昌元年十一月就任延安知府。延安是陕西最贫困的一个府,旁边就是榆林卫,再外面就是河套蒙古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他在十二月初终于赶到了府治所在地肤施,距城尚有二十里,已经有骑士前来引路,并说明各位官员在南门外五里迎接知府大人。他知道这是免不了的,于是让家眷和同来的太监及司苑局的老农先去知府衙门,自己前去和官员们相会。

城门外五里的迎官亭,同知陈义以下,延安府的各级官员及肤施县的官吏们正在等待新来的知府大人,天气已经很冷,所以大家并没有站着吹风,而是在亭子外用布幔围了一个大圈,将亭子包在里面,亭子中还烧着一个大炉子,大家坐着,虽然不会象密闭的房屋那样暖和,但至少比外面的寒风下要舒服得多了。

众人正在谈论即将到任的知府大人。推官杨司奇笑道:“这个老西儿来了延安,可不知道带没带一瓶醋来。”众官一起大笑起来。

这时的人对山西人有两个印象:一个抠,一个喜欢吃醋。杨司奇这话将山西人的两个特点连在一起,让在这寒冷天气等上官的众官员心里大为畅快。

同知杨义没有笑,不过也没有制止下属们取笑新来的知府。知府是正四品,可他也是正五品,何况说起年份来,自己可比知府先中进士,更不用说自己的舅舅可是陕西巡抚。

这时一个骑士气喘吁吁地奔来,大叫道:“知府大人已在五里开外了。”

杨司奇道:“还有五里,急个啥。”杨义却没有理他,站了起来,其它人见同知起身,也连忙都站了起来,杨司奇哼了一声,也不情愿地站了起来。

旁边的仆从们连忙将布幔和火炉收了起来,很快众人就站在了寒风当中。杨司奇缩了缩脖子,不满地嘟囔了一声什么,杨义看了过去,他才老实了下来。

孙传庭远远看到迎官亭下等待的官员后,立即下马,大步走向亭子,不等各位官员行礼拜见,先自拱手道:“如此寒冷之日,劳烦诸位同僚在此相迎,传庭感佩莫名,先在此谢过了。”说完停步做了一个罗圈揖。

众官员急忙行礼,连称不敢。杨义上前一步拱手下躬道:“下官延安府同知杨义,带领诸位同僚迎接知府太迟,还请大人恕罪呀。”

孙传庭急忙拉住杨义的手,不让他拜了下去,说道:“感激的话寒风之中不宜多说,大家一起寻个暖和的地方,且容传庭再说如何?”

杨义肃手道:“不知大人意然是骑马而来,请大人上下官的轿子,我们在云中楼备下接见宴,请大人赏光。”

孙传庭道:“传庭一直喜欢骑马,杨大人还是让传庭骑马前去如何?”

众官一起叫道:“大人骑马我等坐轿,哪有如此道理,请大人上轿。”

孙传庭无法,只好上了杨义的轿子,自然有其他官员将轿子贡献出来,最后知事刘三平骑马而行,大家一起向云中楼而去。

上得楼来,众人述了年份,开始就坐。孙传庭这才知道杨义是万历四十四年中的进士,比自己早了三年,于是一定要杨义坐在上座。杨义道:“今日专为迎接知府大人,不是按年份的时候,请大人上座。”

孙传庭其实也知道规矩本来就是如此,只是新来,皇上又托他重任,如果表现得谦虚低调一点,日后的各项事宜做起来都应该容易一些,所以才如此小意。既然意思已经到了,也就装作推辞不过,勉为其难地坐了。

这一番做作,却让各位官员对他印象大好,就连杨司奇也消减了等在寒风中的怨气,觉得知府顺眼了许多。

既然是接风宴,孙传庭当然不会笨到去谈公事,于是大家畅谈风月,饮酒吟诗,作对投壶,尽兴而散。

第二天早上,孙传庭仔细打量自己将要居住三年的地方。肤施是延安府的首县,但看着那弯曲狭窄的街道,以及街道两边大多破破烂烂的房子,就可以知道延安府穷到什么样子了。

但是在前来的路上,他也看到过鳞次栉比的高屋,也看到过富丽堂皇的田庄,看来也不是所有人都很穷。

临走的时候,朱由校并没有收回赐给他的尚方剑,他也心知肚明地没有提过缴回的事,既然是清理军屯,有个尚方剑当然底气会足一些。

吃过早饭后,孙传庭来到堂上,杨义带着各给官吏正式拜见上官,又是一番行礼作揖之后,孙传庭开始说话了。

他拱手向东方说道:”圣上派传庭来延安府,只给传庭交代了两件事,第一件就是清理军屯,第二件就是推广高产作物。本官在此要麻烦杨同知,衙门日常之事,就有请同知主持,本官将亲自去完成圣上的托付。“

杨义自然是愿意的,他一个同知,掌握衙门大小事宜,等于是权力相当于知府,而出问题又有人在前面顶锅,所以在假意推让一番后,就勉为其难地接受了。

孙传庭解决了这事后,又说道:”清理军屯之事,本官请通判协助本官,而推广高产作物,则要由推官与知事负责。其余诸官,各负其责吧。“

于是众官散去不提,孙传庭将同知杨义,通判陆轩,推官杨司奇,知事刘三平留了下来,一起商量军屯和高产作物的问题。

首先讨论的是高产作物,孙传庭将玉米,红薯,马铃薯都拿了出来,杨司奇道:”这个玉蜀黍我知道呀,产量并不高呀?这个甘薯我也见过呀。“

孙传庭笑道:”这个圣上称之为玉米,这个不是高产的,但是可以在干旱的地方生长,所以山坡呀什么的都是可以栽种的。甘薯又叫红薯,确实是高产作物,这一种圣上叫做马铃薯,有时也叫它土豆,也是产量很高的,在司苑局里试过的。而且也和玉米一样,不大择地的,很适合在我们这里栽种。“

杨义说道:”民众如果栽种了这些作物,总不能拿来当粮食吃吧,那卖到哪里去呢?“

第两百六十二章 追击林丹汗第三百零八章 全军动员第四十二章刘兴祚第两百九十九 科举与文化第两百四十七章 林丹汗归降第四十一章 攻新都第一百一十五章 论二代的正当性第一百零九章德川兄弟第一百三十九章 戴春风的演讲第一百零六章 细胞学说第一百九十八章 收复河套(三)第四十三章 国文院与讲武堂第一百三十章 大明皇家海军学校第一百四十一章 贫穷是万恶之源第四十三章 国文院与讲武堂第两百八十九章 打开交流之门第六十二章 初遇海盗第七章朱徐再会第两百四十二章 林丹汗的决定第一百九十六章 收复河套(一)第两百四十八章 对蒙古策略第两百二十二章 私有财产保护法(下)第两百一十八章 殷地安(三)第两百九十四章 尘埃落定第一百一十六章前赴后继地贪污第一百零六章 细胞学说第两百零四章 收复河套(九)第五十六章建奴来援第三百零四章 甘州的回回第一百二十九章 毛文龙抢占云阳堡第两百五十一章 武装到牙齿的雇佣军第一百三十九章 清河店第一百二十四章 皇太极的担忧第两百一十七章 殷地安(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农业合作社第一百四十五章 安排卧底第七十四章移民小硫球第五十五章奴酋的自卑第六十四章 颜思齐第六十一章抗金援蒙第一百九十四章 粮食储存署第六章科学实验第两百八十九章 打开交流之门第一百三十三章 嫡长子继承制第六十一章抗金援蒙第两百九十三章 银行无限放款第八十八修铁路和制造流民第二十章 大丧事第八十章 法学院的讲话第一百三十三章 嫡长子继承制第两百四十七章 林丹汗归降第四十四章先下盖州第一百二十一章 觉华岛之战(中)第十九章 对降将的处理办法第一百八十七章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第四十六章 苏州抗税(二)第一百四十五章 安排卧底第一百五十六章 中国有必伸之理第二十七章 讲武堂第十七章 大婚第两百九十一章 小海金矿第一百零三章朝堂议日和第五十三章 带路党引起的思考第三百章 史可法知海西第两百章 收复河套(五)第九十五章 多说无益第三百一十章 初见哥萨克第四章 平定西南(谢谢各位支持!还有一章专门感谢第一盟主!)第两百五十五章 罗刹并不可怕第四章 移宫案余波第三十四章再议收税第一百三十四章 截击第两百九十三章 银行无限放款第八十五章 孙得功之死第一百六十七章 镇东和抚东第二十六章 京营拉练第十一章碧云寺游记第两百三十八章 对蒙古的分化第八十二章若非同道,即为仇敌第四十八章 日月堂第五十八章建奴败绩第两百零三章 收复河套(八)第七十二章廉政公署第一击第一百三十六章 初战西班牙第三百二十六章 票拟第四十九章近卫军的初次失利第七十二章谈判(三)第四十六章计划有变,要守海州第一百三十一章 誓杀皇太极第四十六章 苏州抗税(二)第四十三章 国文院与讲武堂第十九章 皇后病重第十三章 传教士(一)第三十五 户部尚书第一百四十八章 烟草第三百零二章 温泉城第一百零一章味精第六十一章 征途是大海第二十七章京师大学堂第二十七章 初到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