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七章 叶尔羌汗国

沐小笛这几日有些烦恼,眼看着大明已经走上了光复天下的道路,甚至马上就要一统天下了,他还在甘肃这边毫无建树。

他可不想被人说自己之所以能够成为大明黔宁王不过是因为祖宗荫泽,当初在四川被绑,虽然弄出了很大的局面,但是那时他是真的想为大明做些事,只是后来牵扯出成都的乱子,差点害了陛下的家眷,这份发现金山的功劳也就被掩盖了。

而被安插到这个地方也算是程孝廉的一番善举,毕竟他比程孝廉还要小,从心智上来说相对于程孝廉可是远远不如,武勇也不足以震慑天下英雄,让他独领一军那就是为难他了。

对于把他安置在甘肃这件事,他的那些心腹倒是很满足,毕竟虽然这个地方穷,但是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再穷的地方,他们这样的身份,生活质量也不会受到一分波及,再富的地方,有些人去了也会没饭吃。

况且周边几乎全都被平定了,出了北方蒙古骑兵的威胁,甘肃可以算得上是一方净土了。

况且蒙古骑兵也不愿意来甘肃这种地方,去山西杀一路能抢一路,到了甘肃这种地方也只能杀一路,抢多少就看运气了。

程孝廉的意思也就是把沐小笛放在这里历练一下,若他真的有本事便能够建立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干得好了可以复兴丝绸之路,干得不好也是个养老的地方,不会坏了大明的事情。

这一点程孝廉明白,沐小笛也明白,但是沐小笛那些属下不明白,他们认为黔宁王是大明的黔宁王,既然如今大明要光复了,那么他们的少主自然会继承黔宁王,王爷往上就是皇上了,既然自家的少主不打算做皇上,在这里混日子便好了,只等着大明光复之后就能坐享其成。

但是沐小笛自由过惯了惊险的日子,早就有了危机意识,若是不能凭自己的本事打出一番天地来,朝中的文武大臣不会看得起他,这个黔宁王怕是要一世而终了。当初自己的祖宗沐英之所以世袭黔宁王,一方面是因为他是朱元璋的义子,另一方面便是他真的对大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以沐小笛到了甘肃之后连着拜访了十几个商队,不过这些商队都是内陆的商队,对于往西走全都坚定地摇摇头:“西边不好走了,沙漠太多了,况且许多东西从海上就能运过来了,咱们这样千里跋涉费力不讨好,所以没几个人愿意往西走了。”

这确实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当初丝绸之路的时候汉朝的造船业没有这么发达,别说是远渡重洋,就是出海也只是皇家才有这种财力。

沐小笛却不这么认为,海上运输的自然有海上运输的好处,但是现在沿海可是被吴三桂占据了,若是能够打开这条道路,必定能够发现陆地运输的好处,到时候能够与海上运输并驾齐驱甚至得到西域那些小国臣服,便是他做出的贡献了。

明朝中叶,哈密卫所被吐鲁番攻克,明朝退守嘉峪关,到现在为止,嘉峪关以西都不是中原政权的领土。历史之上准噶尔部攻占疆省东部,平定噶尔丹的时候也就收复了疆省东部,到后来雍正年间才算是有了后世疆省那样的规模。

如今沐小笛便把目标瞄在了疆省的身上,在他看来这么大一片土地若是能够并入大明领地之内也算是对祖宗有个交代,对朝堂的列为成功有个交代。

为此他也曾化装打扮成西域人的模样数次带人潜入疆省,只是疆省的面积太大了,根本无法探察完全,为此他也聚集了一直军伍,开始准备他的图谋疆省的想法。

如今嘉峪关往西第一个国家便是叶尔羌汗国,这个国家是由元朝察合台后裔赛依德在明朝时期建立的一个国家,如今叶尔羌汗国君王叫作司马依,是上上任君王阿不杜拉的儿子,对于叶尔羌汗国的起名规则沐小笛实在是搞不清楚,为什么阿不杜拉的儿子不姓阿,反而有一个中原的姓氏司马,不过对此沐小笛也没打算深入研究。

如今叶尔羌汗国占据这片土地一百多年,土地上不少曾经的汉人都开始学习起叶尔羌汗国的习俗,这对于沐小笛来讲可不是什么好消息,毕竟从来都是汉人同化别人,可不曾见过汉人被人同化的,若是再恢复汉人衣冠怕是还要不断的时间。

沐小笛如今麾下也有了两三千人,凭借着大明黔宁王的名号,他还能将更多的兵力收复到自己的麾下,不过他也没打算聚集太多的军伍,一来他的能力不足以掌控,二来便是聚集这么多军伍在没有战事的甘肃而且日夜演练,就算是程孝廉不说什么,怕是别的臣子也会猜疑他的目的。

所以沐小笛当机立断便偷偷潜入了叶尔羌汗国,他可不能以大明的名义宣战,不然万一战败,叶尔羌汗国便会对大明发动反击,到时候没有多少兵力守卫的甘肃可就要遭殃了。

不过以他的了解,叶尔羌汗国也没有能力侵略大明了,经历了六代的传承,叶尔羌汗国的君主已经不是当初那些从刀山火海里面杀出来的英雄好汉了,要不然历史之上也不会被噶尔丹迅速吞并。

如今的司马依贪图享乐,喜好美姬,对于国事毫无兴趣,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三四个地方上的领主宣布独立,想不到他竟然没有丝毫反应,每日依然沉迷美色,倒是与评书演义上面的隋炀帝有些相似了。

沐小笛此次的目标便是嘉峪关附近的这些小城,为了此次战事他向书院提出了援助请求,顾炎武听闻了这件事之后也是大力支持,当即调派了二十名有志向的书生前往军中,攻打城池容易,将他们同化为自己一族便要靠这些读书人传播圣人之道了。

对此程孝廉倒是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在后世那个地方出了一些乱子,在他看来便是因为他们的文化与自己的文化不够统一,直到有些人走上极端才引出了乱子,不如现在便传播圣人教化,就算不能同化,最好也能求同存异,让他们和关内的百姓有相同的思想追求便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

第三百九十三章 赏银一百两第四百零四章 平凉望陕西第一百三十七章 稳定人心第二百七十章 挖坑第二百七十四章 不跟你们玩第三百三十一章 识破第五百三十九章 顺应天时人望第七章 搞砸了第一百一十七章 入城第五十五章 有客上门第七百三十七章 上贼船第二十二章 明争暗斗第一百六十四章 猜疑第一百八十九章 遗民第一百三十三章 陌刀显威第三百三十二章 遮掩第三百五十七章 伏击第五百二十八章 大人也姓杨第八百九十五章 棋子第一百五十七章 物穷理第三百二十章 人人皆有书读第九十一章 夜袭第四百四十九章 风波第六百六十五章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第八百七十章 回头万里 故人长绝第七百五十章 疾风识劲草第二百章 各有安排第一百六十四章 猜疑第二百四十八章 质问第八百八十四章 甘肃急报第七百二十五章 大将风范第三百八十七章 投毒第八百七十六章 进退无门第八百三十七章 大义第二百七十二章 七封信第七百七十四章 权谋第一百四十二章 大军至第四百二十五章 各怀鬼胎第五十四章 杀戮第四百零三章 困了有人送枕头第四百三十八章 蛮不讲理第三百零二章 再见贾胥第五百八十二章 以身殉国第六百零四章 整顿军伍第五百一十二章 诡计多端第四百四十二章 合作贵在诚心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国布第七百五十一章 板荡识忠臣第七百七十四章 权谋第三十八章 面子第五百七十四章 开战第八百九十八章 大势所迫第七十三章 杀手第八百四十七章 周公恐惧流言日第八百九十一章 因噎废食第三百九十二章 冒雨厮杀第三百八十六章 七国之乱第一百八十五章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第二百章 各有安排第四百二十六章 报仇雪恨第三百六十章 铁索何在第六百九十三章 双龙会(三)第九百章 主动出击第四百七十四章 换一种打法第六百九十三章 双龙会(三)第二百九十七章 顾炎武第七十二章 战果第六百零二章 非我族类第八百零三章 开花弹第一百五十八章 犯冲第四百四十五章 杜若第五百零七章 援兵第一百八十二章 小笛姓沐第二百二十五章 趁虚而入第七百九十章 燧发枪第七百六十四章 汝州决战(二)第七百六十八章 汝州决战(六)第一百二十章 患难真情第三百三十三章 理清第六百零八章 己巳之变第一百四十一章 党争第一百零一章 城门开第八百七十章 回头万里 故人长绝第九十五章 安排第七百零六章 站队第二百二十七章 猪一样的队友第三百八十三章 挖地七尺第六百七十二章 守护第四百章 河西四汉将第二百三十六章 侯门深似海第三百零一章 商堂第三百九十二章 冒雨厮杀第八百一十二章 垂危第七百七十六章 黑店第七百八十二章 相左第六十章 兵书第八百零七章 地龙炮第八百五十五章 北京攻防战(五)第二百八十一章 出发第三百四十一章 黎州安抚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