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章 一山不容二虎

吴世璠这几日十分舒坦,本来大周的局势已经到了十分糜烂的地步,虽然夏国相不会跟他讲,但是他自己也有得到消息的渠道,听闻南京城头开始布满了防守的军械,他当然知道这些都意味着什么。

大明的军伍就要打到南京城下了,山东的大军估计也已经大败甚至全军覆没了,他这个皇帝还不知道能做几天。

谁知道没过十天的时间形势立刻被逆转过来,朝堂之上许多大臣都义正言辞地表示要剿灭伪明,光复大周。

这些大臣的小心思吴世璠很清楚,他们本来就看不上先皇的所作所为,心里所想的不过是等到大明军伍赶到这里,他们立刻归顺就好了。

没成想的是大明自掘坟墓,竟然做出了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吴世璠简直要给祖宗上三柱高香,感谢祖宗保佑了,不知道大明的皇帝是不是吃错了药,总归现在大周成了众望所归,大明却成了众矢之的,所以吴世璠一高兴之下就把朝中的事情交由夏国相处理,自己又罢朝了。

人家别的皇帝罢朝大概都是因为自己的长辈过世,或者是因为朝中的臣子过世,示以恩典才罢朝几日,吴世璠倒好,他是觉得情势没这么紧急了,终于可以不用绷着了。

夏国相掌权之后心里最别扭的人是胡国柱,他虽然敬佩夏国相,但是敬佩和服从是两回事,他的身份完全有资历和夏国相平起平坐,如今也只能听从夏国相的命令办事。

在危难的时候,他不会考虑这些关联,但是如今眼看太平了,他自然要想这些事情。他在吴三桂手下这么多年,自然有一批自己的心腹,就算他的官已经到了自己满意的地步,但是那些心腹可还没有上升到足够高的位置。

但是如今朝中重要的官位就这么几个,夏国相也有自己的心腹,这个矛盾是无法调节的,当然夏国相也给了胡国柱几分面子,也擢升了胡国柱几个心腹,不过这几个官职在胡国柱看来太少了,尤其是和夏国相比起来。

其实有很多时候朝中的两个大臣的矛盾并不是来源于他们互相之间的矛盾,既然知道相互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利益,谁也不愿意撕破脸皮,那就意味着一旦犯了错就会被敌对派系追着打,但是许多事情根本不是人的主观意愿所能决断的,面对这种事情若是不出头,这人心可就散了。

既然跟着夏国相更容易出头,谁愿意跟着你胡国柱,都是本事差不多的人,凭什么他能做这个官我就不能做?

夏国相也不愿意表现得吃相这么难看,但是他也身不由己,身边的这些人命运跟自己绑在了一起,若是没有足够的好处给他们,谁愿意在朝堂之上给自己冲锋陷阵或是背黑锅?就是这样他们还觉得给胡国柱那边的官职太多了。

在胡国柱询问能不能提拔自己亲信做礼部郎中被回绝的时候,两人的关系便出现了一丝裂痕。

胡国柱这边的人全都不舒坦了,要知道夏国相之所以能够复起可全是靠着胡国柱当初在朝堂上的一番精彩对论,如今夏国相官复原职可有点翻脸不认人了,况且自家陛下是什么人大家都清楚了,根本就是一个耳朵软的君王,这也就意味着以后这种事情会越来越多。

面对如此境况胡国柱也开始准备拉拢朝中的文武,他可不打算依附在夏国相的门下,那不是成了夏家的奴才了。

朝中的文武终于等到了拨开云雾见青天的这一刻,要知道他们盼这一刻可不是一天两天了,夏国相精通国政,有夏国相在他们永远难以出头,除非是贴上了夏国相的标识,但是胡国柱的就不同了,这个人更倾向于领军的大帅,朝中的许多门道并不懂,这样就能与他达成合作关系。

双方立刻摒弃前嫌,打算携手迈进更加广阔的天地间,联手瓜分夏国相的权力。

夏国相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也并不犹豫,既然胡国柱放弃了成为自己麾下的机会,那么就只能成为自己的敌人,一山不容二虎,一个派系也不能出来两个头领,他不可能让胡国柱主宰一切。

两派的人都磨刀霍霍准备动手了,谁知道这个时候传来了消息,大明的军伍在十日之前攻破昆明城,平西王府都落到了大明的手中。

平西王府其实也没有太多重要的人,但是它的意义非凡,这是吴三桂曾经的王府,现在落到了大明的手中,所有老臣全都有些悲凉的感觉。

吴世璠也有些难堪,虽然之前也没有在平西王府待过,但是那总归是吴家的一个象征,如今落到了大明的手中,九泉之下又怎么跟自己的祖父交代。

所以他在朝堂之上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有人能够收复昆明,官升三级,加封公侯!”

至于朝堂之上的各个弹劾的奏折,吴世璠根本就没有看:“你们若是想要内斗,最少先要平定天下,现在内斗算什么本事,地主家儿子分田产都比你们懂事,还知道绝对不便宜了外人。”

众位臣子心中一惊,看起来自己的皇上也并不是这么好骗的,许多事情他都能看出本质来,,只是要说平定昆明,众人全都有些牙疼。

现在的境况是带领少部分军伍过去的话,谁也不敢保证能够打得赢,若是打不赢再想要调配军伍,天高皇帝远的可就难办了。要是带领大军赶过去,大周的局势该怎么办?

现在是大明内乱,大周总得做些什么,趁他病要他命这可是千古不变的道理,要是等大明缓过劲来,难道大周还能占到便宜不成。所以朝廷上的众位大臣绝对不会同意派出大军,也只能派出几千人,加上如今朝堂的局势这么紧张,但凡是犯点小错就得被对面派系的人打压,谁还敢夸下海口去做这种事。

吴世璠的脸色慢慢的沉了下来,猛地将桌案上的奏折扔到了地上:“互相攻讦的时候谁都不甘人后,生怕别的大臣占了先机,到了为国效力的时候,却一个个都不敢言语了,你们将这大周朝堂当成什么了?”

第七百八十三章 火中取栗第三百三十三章 理清第一百五十章 强敌到第一百三十六章 战胜第七百零四章 民意第七百五十九章 劝亲第二百一十七章 说客第一百一十九章 同林鸟第一百四十二章 大军至第三百三十四章 草民喜欢赌第七百二十七章 交底第四百七十八章 哭诉第三百九十四章 击退第九百零七章 毛遂自荐第八百四十九章 驱虎吞狼第四百八十二章 背叛第七百二十七章 交底第八百零七章 地龙炮第五百三十八章 开诚布公第六百一十六章 偏关第五百六十一章 蜀绣堂第八百五十章 守城名将第三百七十一章 攻心第七百三十七章 上贼船第四百三十二章 以牙还牙第五百二十五章 肆无忌惮第五百六十八章 风流与耿直第八百一十七章 苏醒第四百八十章 窝藏第三百八十九章 为什么而战第七百四十一章 杀人立威第五百七十九章 只种地不打仗第三百九十一章 天降大雨第二百零二章 望乡台第五百四十九章 大婚(三)第一百零四章 进攻第三百九十二章 冒雨厮杀第四百三十三章 后院起火第七百三十四章 无计可施第一百四十八章 毒计第八百八十九章 毛家军第三百五十三章 三藩会面第三百九十四章 击退第五百零五章 人心难调第六百五十章 刮地三尺第七百九十四章 岳父登陆第一百八十五章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第七百九十章 燧发枪第一百八十三章 疫情第六百四十五章 破庙第七百六十九章 汝州决战(七)第八百三十五章 二桃杀三士第一百零七章 夜探第四百八十四章 相遇第五百三十五章 蔡毓荣第三百四十九章 王叔第二百零二章 望乡台第二百七十二章 七封信第五百四十章 媒人第八百九十三章 割不断第四百二十章 伤势发作第五百七十八章 盟约第八百一十六章 痛骂第七百五十四章 延平王第八百一十章 追寻第一百二十七章 运作第八百五十五章 北京攻防战(五)第四百二十八章 兄弟第八百九十六章 连坐法第一百六十二章 谢三儿的人第七百七十章 汝州决战(八)第七百九十一章 笼中鸟第一百二十三章 玉章第三十一章 替死鬼第二百一十六章 报血仇第六百六十四章 专心切土豆第七百零四章 民意第一百五十章 强敌到第五百七十五章 下马关第二百五十一章 决战(三)第八百一十四章 虚张声势第一百六十六章 震慑第三百八十二章 怀疑第六百一十六章 偏关第七百二十七章 交底第八百零七章 地龙炮第五百二十七章 贪功冒进第七百五十九章 劝亲第三百一十六章 翻脸第七百零二章 谋乱第六百三十三章 噶尔丹第四百一十二章 共富贵难第七百零四章 民意第一百二十五章 赴宴第三百七十六章 斗争第八十九章 出兵第四百一十三章 动我根基者死第七百六十三章 汝州决战第三百一十五章 炖肉第二十三章 三个臭皮匠